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复活(节选)》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复活(节选)》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来源:小奈知识网


《复活(节选)》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

4.结合小说的内容及创作背景,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数见不鲜。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十月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三、人物形象

1.对话描写

对话环境很特殊,是监狱的探监室。一道特栅栏泾渭分明地隔开了自由人和囚徒:一个是高高在上的贵族老爷,一个是沦为阶下囚的卖笑女。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境遇相差何其悬殊!

铁栅栏这意象,铁栅栏在监狱内是随处可见的。节选这一场景中反复出现的铁栅栏,具有象征意味。

从外在形式看,铁栅栏是人为的空间和阻隔,而从其内在原因是监狱内的铁栅栏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其内外是囚徒和自由人之间身份的巨大差异。更深层的意愿是对马斯洛瓦始乱终弃,造成他不幸命运的始作俑者,带给他无穷苦难的聂赫留朵夫,贵为公爵,则在铁栅栏之外。无辜遭罪,被判服苦役的玛丝洛娃却在铁栅栏内。无罪的受审判,有罪的却逍遥法外,甚至坐上了陪审员的位置,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至于通常认识的,法庭是公正的象征,监狱

是关押罪犯的处所,截然不同。

含而不吐,欲言又止的对话揭示前情

过去多年前年轻美丽的女仆,那时叫喀秋莎和少爷,有过深深的感情纠葛,但被抛弃,两人还曾有个私生子,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死去。在前天的庭审,陪审员聂赫留朵夫,认出了受刑者卖笑女玛丝洛娃。现在聂赫留朵夫到监狱中探视身为阶下囚的玛丝洛娃,请求她的宽恕。将来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忙上诉,并请一个好律师。聂赫留朵夫答应尽力去办。

话题是关于赎罪和宽恕,但两个人的对话很不顺畅。

外在原因,探监环境之恶劣,旁边还有嘈杂谈话声,另有探监男女的对话,如同多声部的噪音的干扰。铁栅栏的阻碍,只有空间距离的两人无法正常对话。

此外,相隔多年玛丝洛娃起先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只是从他衣衫上判断出他是个有钱人。随后从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他突然想起了他,恰似故人来。但当玛丝洛娃被女看守带到了聂赫留朵夫身边,对话仍无法顺畅,还是疙疙瘩瘩,人物空间阻隔,物理距离消失了,按时间心理精神距离仍然很大。

总结:对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交际交流方式。小说中的对话尤其难写,打动读者更加不易。通常以为,对话能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引导故事走向。

2.心理活动

小说对聂赫留朵夫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这些方面进行了刻画,我们发现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从刚见面用“您”来称呼玛丝洛娃到后来忽然改成“你”的过程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

用来展现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聂赫留朵夫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内心十分矛盾,这种矛盾是伴随着人物转变前的整个过程的。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内心“兽性的我”和“精神的我”展开的激烈对话。有过退缩,有过动摇,有过怀疑,但最终“精神的我”战胜了“兽性的我”。称呼上从“您”到“你”,反映的是聂赫留朵夫逐渐在情感上拉进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发扬了人性中的爱和善,实现了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3.心灵辩证法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最常见的就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在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讨要十卢布后对聂赫留朵夫大段的心理描写中,已经不再满足于寥寥几句的内心独白,而是以一种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了聂赫留朵夫此时的所思所想。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4.“忏悔贵族”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他原来是一个有理想、追求真挚爱情的善良青年,但贵族社会的风气使

他堕落。当他出席法庭陪审再次看到玛丝洛娃时,他开始良心觉醒,忏悔赎罪。在这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开始转变,精神的我战胜了兽性的我,开启了“复活”之路。

四、探究“复活”的含义

1.代表着“道德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经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祈求宽恕。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是他复活路上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2.代表着“精神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内疚、悔罪到赎罪、觉醒,他的每一步都会不断的动摇、退缩。最终克服了后天的自私,不断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实现了自己精神上的复活。

五、作家的思想艺术成就

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后进入服役,退役后开始文学创作。《复活》写于18-1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写出的最后一篇巨著。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弃绝了我那个阶级的生活”,“从内心改变我的整个人生观”。节选部分的文字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只是看到了自己“犯了罪”,他以为凭借自己的贵族地位和权力可以为玛丝洛娃平冤。然而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上诉的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

庭、监狱、官僚机关的黑暗,揭示了沙皇时代社会重大的社会问题,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