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连续性文本吴晓东《城堡的寓言品质》阅读练习及答案(浙江衢温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中考)

来源:小奈知识网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创新班)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有论者指出:“卡夫卡的作品本质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因此,对卡夫卡的作品“就得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这些作品能解释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堡》是无解的,或者说,它的解释是很难穷尽的,它是对生存境遇的无穷追问,它的最大特征是未完成性。这种未完成性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的特征,不仅仅指《城堡》没有结尾,而是指它最终无法获得总体意义图景和统一性的世界图式。一切未完成的小说(包括中国现代小说如矛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沈从文的《长河》、废名的《桥》等)都是这样,其未完成的原因从意识形态视野的意义上说,是小说中“远景形象”的匮乏。又比如《尤利西斯》只写了一天的事情,小说以女主人公意识流的胡思乱想结尾,写的只是生活场景中一个杂乱无章的片段而已,事实上也标志着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尾,只是一天的二十四小时结束了,下一天又从头开始了。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四重奏式的,可以循环往复地演奏下去,但也可以在某一旋律上突然停住,而昆德拉对存在的无穷追问是没有终点的。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阿根廷作家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都是由系列故事串成,每个故事之间互相没有必然联系,可以无穷地串下去,像糖葫芦,只要竹签够长,就可以一直串下去。这就是现代小说的未完成性。卡夫卡小说的寓言品质正与这种未完成性密切相关。

可以说,正是卡夫卡小说的寓言性为人类历史提供了无穷的预言性。卡夫卡小说令人着迷的正是这种预言维度。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而从整体上说,卡夫卡提供的是关于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的未来可能性的想象,他可以称得上20

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

——节选自吴晓东的《<城堡>的寓言品质》

材料二:

博尔赫斯曾给《聊斋志异》写过一篇序:“这是梦幻的王国,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梦魇的画廊和迷宫。死者复活,拜访我们的陌生人顷刻间变成一只老虎;颇为可爱的姑娘竟是一张青面魔鬼的画皮。一架梯子在天空消失,另一架在井中沉没,因为那里是刽子手、可恶的法官以及师爷们的居室。”博尔赫斯显然是从幻想文学的角度看《聊斋》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特征在其想象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聊斋》则“使人依稀看到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同时也看到一种与荒诞的虚构的异乎寻常的接近”。可以说,无论按托多罗夫在《幻想文学引论》中的定义,还是按博尔赫斯的标准,聊斋都是名副其实的“幻想文学”。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博尔赫斯从“荒诞的虚构”的意义上理解《聊斋》时,我们自己的文学史教科书却更强调《聊斋志异》的社会内容,把小说中的神异、幻想、鬼怪故事看成作者影射现实、反映现实的手段。中国的幻想文学在草创期的《山海经》和《神异志》中十分发达,但到了《聊斋》,似乎就很难用“幻想文学”的范畴来界定。《聊斋》也许真的是蒲松龄所说的“孤愤之书”“寄托之作”。博尔赫斯大概不了解,在中国的这些寄托之作的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几千年专制主义传统。

——节选自吴晓东的《博尔赫斯的中国想象》

材料三:小说之所以有神秘感,就在于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越过某一条界线到一个无法预知的天地,而“我”则只能存在于界线的这一边。这就是小说想象中的“可能性”对现实生存的拓展和延伸……“可能性”在哲学家那里可以看做是反思的某种结论性终点,而在

小说家这里,则更是小说想象的起点。一旦小说家把“存在的可能性”看成小说思考的对象,开拓了一个新的想象力的天地,这就是卡夫卡的天地,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的天地,当然更是昆德拉的天地。小说家在这“存在的可能性”的范畴中发现了英雄用武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终点处就是小说起点的地方。在哲学家无话可说的地方小说家才刚刚开始他的想象。譬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尔一天早晨起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不是一篇寓言,而是小说,读者和文学界也是把它当成小说来接受。当然它不是在描摹现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会变成一只大甲虫。但卡夫卡的想象却在呈现人的存在的可能性,变成大甲虫不过是对人的可能性的极端化的拟想而已。因此,人们不是把它当成寓言,而是作为自己的生存的可能性境遇来认同的。《变形记》中的想象最经典地体现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家的存在之思,它指向了一个人类生存的可能性的王国,而昆德拉则是这一王国的与卡夫卡同等重要的缔造者。

——节选自吴晓东的《昆德拉的存在之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完成性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这种未完成性不影响小说的阅读价值,有人认为卡夫卡作品本质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并没有否定其价值存在。

B.卡夫卡的想象在呈现人的存在的可能性方面有些极端化,但还是得到人们的认同,其原因是看似荒诞的场景却折射了人类生存的可能性境遇。

C.博尔赫斯从“荒诞的虚构”意义上理解《聊斋》,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名副其实的幻想文学,我们却把小说中的神异、幻想、鬼怪故事看成作者影射现实、反映现实的手段。作者认为这两者各有千秋。

D.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越过某一条界线到一个无法预知的天地,而“我”则只能存在于界线的这一边。这是小说神秘性的原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世界可以是现实世界的拓展和延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切未完成的小说,都是因为小说中“远景形象”的匮乏,这样的小说往往是无解的。未完成性的魅力也在这里。

B.《聊斋》似乎很难用“幻想文学”的范畴来界定,虚幻的情节和鬼怪的形象类似“幻想文学”,但故事重心却在抨击社会的专制黑暗等,本质上还是和现实接轨的。

C.在哲学家无话可说的地方小说家才刚刚开始他的想象。这是因为哲学家追求结论性观点,而小说家追求想象的天地。

D.卡夫卡小说的寓言性为人类历史提供了无穷的预言性。卡夫卡小说中人物的遭遇必然是未来人类的困境,因此,人们又不是把它当成寓言来读的。

3.小说“未完成性”结尾往往是多解的,或说人物境遇结局等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比较下列各项小说的结尾处理,最符合“未完成性”艺术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莫泊桑在《项链》中,玛蒂尔德为了一夜舞会的虚荣借项链,结果用十年辛劳赔偿朋友的名贵项链,结尾从朋友处得知真相。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五百金法郎……”小说用朋友的的话戛然而止。

B.鲁迅在《孔乙己》结尾: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的取

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再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C.沈从文小说《边城》结尾: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D.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结尾:写桥边的老人最终没听从“我”的劝告,离开即将遭受法西斯轰炸的战场而选择坐了下来。“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4.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小说创作中“想象”和“现实”建构联系的艺术。(4分)

5.以《促织》与《变形记》为例解说“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的观点。(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答案C。“作者认为这两者各有千秋”不准确,作者认为大概是博尔赫斯不了解中国“寄托之作”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才造成这样的鉴赏误差。见材料二最后一句话。

2.(3分)答案B。A项曲解文意,材料一原文表述“其未完成的原因从意识形态视野的意义上说,是小说中“远景形象”的匮乏。”“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堡》是无解的,或者说,它的解释是很难穷尽的”。C项过于武断,材料三原文表述“‘可能性’在哲学家那

里可以看做是反思的某种结论性终点”,而且前后分句强加因果。D项“卡夫卡小说中人物的遭遇必然是未来人类的困境”的“必然”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材料一和材料三阐述的是“生存的可能性境遇”。

3.(3分)答案C。翠翠能否等到爱人回来的结局是多解的,没有人能猜到,作者把这一切交给命运,完全是开放式的,这是小说的未完成性带来的魅力。A项玛蒂尔德为虚荣付出巨大代价的结局是完成性的,没有疑问。留给读者想象的是玛蒂尔德内心受到的冲击。B项孔乙己的结局也是完成性的,没有悬念。作者用大约是因为没有再见到他,没有亲眼看到孔乙己去世,但也因为没有再见到,所以断定他没有活下来。D项“桥边的老人”的结局也是锁定的,完成的。没有力气离开即将被轰炸的战场,结局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只是时间迟早一点而已。

4.(4分)答案示例:(1)材料一“关于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的未来可能性的想象”,想象是现实的预言;(2)材料二浪漫主义手法或“想象批判现实”;(3)材料三“小说想象中的“可能性”对现实生存的拓展和延伸”。(每点2分,共4分,要点扣着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5.(6分)答案示例:(1)《促织》和我们经历的世界不像的地方:人的魂灵可以化为蟋蟀,善斗进宫,又能重新还魂,享受荣华富贵;和我们世界太像的地方:统治者的个人喜好能决定普通百姓的生死存亡,一念让你鸡犬升天,一念让你万劫不复,玩弄百姓,草菅人命。(2)《变形记》和我们经历的世界不像的地方:人一夜之间会忽然变成大甲虫,而且这个大甲虫具备人的情感和思维;和我们世界太像的地方:在物欲喧嚣、利益至上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忽然失去创造价值的劳动能力会被社会全方位地抛弃,包括自己的至亲。这种世态炎凉和冷血势力的畸形人际关系在现实中是完全可能存在的。(每点3分,紧扣课文和观点合理分析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