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宁寿宫花园抑斋书斋庭院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9.4 宁寿宫花园抑斋书斋庭院研究*Yizhai Study Courtyard in Ningshou Palace Garden刘亚男1,王 科2,赵 鸣3,王丹丹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LIU Ya-nan, WANG Ke, ZHAO Ming, WANG Dan-dan标识码(OSID)[本文引用格式]刘亚男,王科,赵鸣,等.宁寿宫花园抑斋书斋庭院研究[J]. 南方建筑,2019(4):32-37.摘要 位于宁寿宫花园东南隅的抑斋是清乾隆时期帝王书斋庭院的典范之一。为解析书斋庭院在皇家园林中的文化内涵,以抑斋为对象,与花园内其它院落空间进行对比,拟对其院落选址、建筑命意、建筑布局、空间组织、植物种植、山石堆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寻出乾隆营造抑斋时所运用的造园手法,及造园手法背后的指导思想,并分析出书斋庭院作为乾隆的思想象征而成为园林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进而为今后研究帝王书斋庭院提供一种新的剖析思路,并对今后帝王修身治世的思想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关键词 乾隆;书斋庭院;宁寿宫花园;抑斋 ABSTRACT The Yizhai Small Courtyard,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rner of Ningshou Palace Garden, is one of the examples of the Imperial Study Courtyard in the Qing Emperor Qianlong Perio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tudy garden in the royal garden, the object of the depression was compared with other courtyard space and life in the garden. We analyzed the site selection, architectural destiny, architectural layout, spatial organization, plant planting, rock and stone stacking, and the gardening techniques used by Qianlong to build the fasting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behind the gardening techniques, and the study garden as an indispensable existence in the garden space was studied. Furthermore, a new analysis of the future study of the Emperor Shuzhai Courtyard is provided along with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the emperor's self-cultivation.KEY WORD Qianlong; study garden; Ningshou Palace Garden; Yizhai*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YJC760102):遗址与图画——圆明园园林遗址区复原创作研究与实践。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志码 A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9.04.032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9)04-0032-06作者简介 1&2硕士研究生;3教授,通信作者,电子邮箱:zm0940@126.com;4副教授;1&2&3&4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引言 林代表。抑斋便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东南角。  宁寿宫花园位于故宫博物院的东北角,列属于宁寿宫  自满族入清关以来,统治者便将习汉文、知汉礼当后寝区西路。从乾隆三十五年开始备料,至乾隆四十二做帝王太子、王公贵胄的必修课。例如《北游集》记载年基本完竣,历时7年左右[1]3,是乾隆皇帝为其归政后顺治:“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作为太上皇御用花园而建造的,因此又称乾隆花园。花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园基地狭长,西靠宫墙,东临殿宇,南北长160m,东西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2] 康宽37m,占地面积5920m2。采用园中园的造园手法将场熙认为:“虽古圣人,岂有生来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地由南至北分为五进院落,布局灵活多变,亭、台、楼、阁、学习而成”[3]对于子嗣后代的教育更有自己的见解:“自轩、堂、斋、馆等建筑形制一应俱全(图1)。较之御花园、古帝王,莫不欲教储贰为国家根本,朕恐皇太子不深通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是乾隆后期较为成熟的宫禁园学问,即未能明达治体,是以孳孳在命,面命耳提,自32 官方网站 www.nfjzbjb.com 2019.4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幼时勤加教育,训以礼节,不使一日遐免。” [4]雍正御题:醉未止,威仪抑抑。”[9]277抑抑:态度谨慎是也。引自:“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5]乾隆诗云:“文“昔读武公诗,书斋因额之。威仪德隅凛,敬慎远犹明雅化敷重译,咫尺圭章贲玉除;妙义直须十四字,至思。”[10]313“抑斋”作为乾隆的书斋除了以示谦谨之外,言已胜万言书。龙颜有喜龙栾动,缃案承恩雨露舒;从还向外传达自己外王内圣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即所此就将当益奋,敢违提训复居储。”[5]清代帝王“崇文重教”谓:“外王内圣进修业,志则诚能抑也无。”[11]355又为之心可见一斑,用于读书受教的书斋自然成为帝王生活心无旁骛地治国理政,乾隆曾在《抑斋记》中勉励自己: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清初至清中叶,帝王书斋的修建“夫预向之所云抑者,不过欲退损以去骄,吝慎密以审从未停止,并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为提升读书环境质量,威仪,所以敬业身群之事耳。”[8]再加之乾隆自幼饱读由书斋衍生出的书斋庭院也不胜枚举。诗书,深知骄奢淫逸、奢靡无节乃亡国之祸端,为避免  书斋产生之前,古人往往选择在山洞、石室等远离自己重蹈覆辙,将“卫武公作抑之诗,使人日诵于侧,尘世的清幽之处读书[6]。当书斋产生之后,其清幽的特以自警彼诸侯也。”[8]因此,即便是自己即位满六十则退,质便保留下来。“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也丝毫不敢懈怠,仍旧希望像武公那样,能够将辅佐君斋敬之意。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7]83《园王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重任,有诗云:冶》中对斋类建筑的解释十分恰当地诠释了书斋的建筑  “只有抑斋志,庶几为武公。”[11]64气质——古朴、静谧,书斋庭院自然与其呼应,为读书  “设果他时居此者,武公恰是著词时。”[10]423者提供幽辟的读书环境。对于清代帝王研习经史、修习  “赐宴命教歌抑戒,老来勖欲武公循。”[12]556治世方略的“读书空间”而言,则更加注重建筑环境的  “致政诚能居此室,武公庶得岁相如。”[12]677营造。宁寿宫花园作为宫禁园林的代表,其间的书斋庭院——抑斋,便是乾隆众多书斋庭院中的典范。2 抑斋小院在宁寿宫花园中的布局意义   为清晰地表达抑斋庭院与抑斋建筑,以下内容将庭1 抑斋之由来院称为抑斋小院,将建筑称为抑斋。  抑斋是乾隆众多书斋中偏爱的一个,乾隆御制《抑2.1 抑斋小院与宁寿宫花园的关系斋记》云:“予向居重华宫,洁治西厢为书室而名之曰  宁寿宫花园作为乾隆归政后的燕憩之所,其空间营抑斋。践阼之后于凡御园行馆处,山水之佳,适性情之雅,造均不同程度地被寄予退隐归政、修身养性的意愿。同时,可以凭扉几,展芸编者,无不以是为名,示不忘旧也。”[8] 这座乾隆晚年的私人花园几乎囊括了他所有的文人精神:乾隆常驻的3个御苑离宫中,共有6个书斋以抑斋为额(表平生的志向、归隐的理想、对天下的祈愿及其对艺术、1),由此可见乾隆对“抑斋”之偏好。佛教的浓厚兴趣[1]17。这些思想随着花园串联式的空间组  “抑斋”之名出自《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其织,沿轴线依次展开(表2):第一进院落亭、台、轩、表1 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抑斋建筑一览表1)编号御苑离宫 位置形制有无庭院功能建设时期1宁寿宫花园衍祺门内东宇匾额为“抑斋”一间半硬山顶, 南斋南有庭院书室乾隆三十七年建成,向,前后廊四十二年改建2紫禁城乾清宫乾清宫东暖阁扁曰“抑斋”乾清宫东梢间——书室收藏顺治十二年重建3重华宫重华宫之西庑曰浴德殿,其匾额便为“抑斋”三间硬山顶,东向,带前廊殿东有庭院书室明代4长春仙馆长春仙馆之西为含碧堂,五楹,其东楹有阁为“抑斋”三间硬山顶,南向斋南有庭院书室雍正九年5圆明园杏花春馆春雨轩后西北为“抑斋”三间硬山顶,南向斋南有庭院书室雍正四年改易6避暑山庄烟波致爽烟波致爽殿西暖阁为“抑斋”烟波致爽殿西梢间——书室寝宫康熙四十九年表2 宁寿宫花园建筑寓意一览表2)院落次第入口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第四进第五进建筑名称衍祺门古华轩褉赏亭旭辉庭抑斋矩亭撷芳亭遂初堂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耸秀亭符望阁玉粹轩云光楼碧螺亭倦勤斋竹香馆寓意长寿帝祚文人吉祥—克己谨慎—归政——文人—归政泰平惠仁快乐归政心境永延归隐复礼治国颐养雅趣颐养长寿天下归政颐养宁和www.nfjzbjb.com官方网站 33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9.4 斋布局随宜、山石松柏自然野趣,衍祺、古华、褉赏体2.3 抑斋小院与第一进院落的关系现了乾隆大隐于朝的气魄;第二进院落由一座垂花门收  第一进院落总面积约1550m2,抑斋小院占其面积的束引入一座民间四合院,布局严整、典雅庄重,体现了1/4左右(图3),与褉赏亭、古华轩形成两实一虚的“三乾隆“遂初”的质朴[1]5;第三进院落以山石为主,轩楼足鼎立”格局(图4),不仅丰富了该院落横向空间的变错落,体现了乾隆对文人山居生活的向往;第四进院落化(图5),还将乾隆的政治抱负、文人情怀及对未来的以全园最高的建筑符望阁为主,进一步加深了乾隆隐退展望逐一述说,使得第一进院落成为宁寿宫花园中思想归政的愿望而成为全园空间序列的高潮;第五进院落内最丰富、布局最灵活的院落。敛含蓄,将乾隆所有的心绪都收束于此,回归平和。2.3.1 抑斋小院与褉赏亭的关系  在这座精神花园中,所有命意的反面都凝结于抑斋  褉赏亭是花园中最具文人气息的建筑空间。“褉”小院,只有超脱的文人仕隐精神和克己勤政的帝王思想源于周朝临水沐浴、祈福消灾的巫祭活动;春秋之后,同时存在,才能完整的表达乾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世界。褉事逐渐世俗化,演变为春游踏青的风俗活动,历代文所以,抑斋小院是宁寿宫花园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其命意人参与其中;到魏晋之时基本上成为文人临流吟诗的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抑斋小院在宁寿宫花园中的选址布局。会活动。在王羲之的“兰亭修褉”之后,曲水流觞便成2.2 抑斋小院在宁寿宫花园中的选址布局为放浪形骸、旷达潇洒的文化象征,成为后世园林中普  宁寿宫花园建造的核心缘由是归政颐养,因此,在遍加以运用的经典意象。花园中轴线上依次以衍祺门、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  乾隆对文人的生活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酷爱吟诗符望阁、倦勤斋六者排开,而不适宜将抑斋居中。但抑作赋,在位时的诗作达4万多首。褉赏亭不仅表达了乾斋对乾隆有着同前朝左右使臣3)那样的特殊性与重要性,隆对文人归隐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他即位60年后欲归花园的东南角就成了最佳基址(图2)。东南属巺位,“巺:政做林下人4)的愿望。然而在文人雅好和帝王政治之间,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13]表示谦虚柔顺,小心从乾隆仍以后者为先:“人君之好恶,不可不慎,虽考古书画,事可以达到亨通;下顺上、臣顺君利于“大人君主”申为寄情雅致之为,较溺于声色货利为差胜。然与其用志命施治,既表达了乾隆对自身修炼的要求,也暗示了对于此,孰若用志于勤政爱民乎?”[14]因此抑斋小院与褉臣民顺从于己的希冀。赏亭相隔山石、古木而立。这样的空间布局与造园手法,34图1 宁寿宫花园平面图图2 抑斋在宁寿宫花园中的基址示意图1.衍祺门 2.撷芳亭 3.矩亭 4.抑斋 5.褉赏亭 6.呈露台 7.古华轩 8.旭辉庭 9.遂初堂 图3 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平面图10延趣楼 11.三友轩 12.耸秀亭 13.萃赏楼 14.云光楼 15.碧螺亭 16.符望阁 17.玉图4 褉赏亭、古华轩、抑斋平面关系示意图粹轩 18.竹香馆 19.倦勤斋125图5 抑斋-褉赏亭南向纵剖面图34 官方网站 www.nfjzbjb.com 2019.4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一则为褉赏亭营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清幽意境;二3 抑斋小院内部的布局隐喻则时刻提醒自己在面对文人雅士的清高隐逸之时,莫将  抑斋小院随宁寿宫花园从乾隆三十年开始备料,乾功名利禄、天下百姓抛诸脑后,恐“一言之不谨 , 一事之隆三十七年建“……抑斋二间,矩亭一座,……游廊共不慎 , 其害将贻于天下后世。”[8]五十座,计三百十三间。”[15]128此时的小院已初具规模,2.3.2 抑斋小院与古华轩的关系但到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仍添建改造:“拆改抑斋一座,  古华轩正对衍祺门,位于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中轴之计二间,添后廊,进深四尺。挪盖矩亭一座,游廊五间,上统筹全院,因轩前一株百年古楸而得名:“前有古楸改盖游廊二间,添盖游廊一间。”[15]132如此反复,当属一树,因以构轩故名。”[12]676-677 暗喻王朝兴盛、帝祚永宁寿宫花园的精髓所在。延[1]92。  小院占地350m2,建筑布局灵活多变(图8),有斋  立轩向东南而望,目之所及是空透的褉赏亭、蓊郁一座、亭两座、游廊十五间;斋西有微型天井,斋南有的山林和被山林半掩着的抑斋小院和衍祺门(图6),空绿荫庭院。抑斋坐落于小院东北角,黄琉璃硬山卷棚,间层次十分丰富。东南隅的假山古木将花园东侧的宫殿绿琉璃剪边,开间仅一间半,设前后廊,南、北门分别隐去,半掩的抑斋小院和衍祺门因远近相异而将空间向位于半间、一间的廊内。这样一座非中轴对称的建筑虽远处拉伸,林木的茂密使人不知山林之边界,充分将“古坐落于皇家宫禁园林之中,但无不透漏出江南园林建筑华”的意境烘托。立基的自由随宜,正如《园冶》云:“假如基地偏缺,  作为书斋庭院,抑斋小院在宁寿宫花园的空间布局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中虽不像避暑山庄秀起堂内的经畲书屋、西苑镜清斋里半间一广,自然雅称。”[7]47的抱素书屋和画舫斋中的古柯庭等诸多书斋空间那样安  院内假山古木随宜配置,将小院空间由南至北划为图6 古华轩南望视线图置在院落的中部或尽端,以表达远离喧嚣、追求清幽的四层:假山堆叠的高台空间、松柏荫郁的庭院空间、克图7 镜清斋、秀起堂、画舫斋中书斋与入口关系示意图意向(图7)。但通过障景的造园手法,由假山、松柏为己复礼的建筑空间和紧邻假山后院空间(图9)。这种园图8 抑斋小院平面图界使抑斋小院与第一进院落分离自成别院,成为花园中极中园里院中有院、建筑灵活多变的造园手法显示出与皇图9 抑斋小院空间示意图具山林气息的空间,以呼应书斋庭院应有的况奥与幽静。家园林截然不同的江南韵味。6879www.nfjzbjb.com官方网站 35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9.4 3.1 抑斋与亭的关系  (1) 矩亭  “矩”出自《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6]在通往抑斋的游廊上,乾隆设一矩亭,并吟咏:“方转回廊接书屋,折旋中处矩无差。即今小德日犹慎,他日从心或可即。”[17]以借此提醒自己归政后仍不能忘了规矩,对待政事仍要谨慎。于是矩亭与抑斋形成互为承接的同义空间——谨慎、克制。  (2) 撷芳亭  在小院的东南角,叠有太湖石假山一座,上构四角攒尖亭,额名“撷芳”。乾隆有诗云:“山亭构为野芳开,春意方舒殿里梅。四柱漫怜迟所撷,韶光得得逼人来。”[18]顺着假山的蹬道蜿蜒而上,入亭驻足,可向下俯瞰小院,也可向西北眺望古华轩、褉赏亭及更远的景象。使封闭的抑斋小院出现一个隐形的缺口,将人的视线由林下引向天际。因此撷芳亭与抑斋形成互为补充的反义空间——畅然、克制。  一院两亭,一张一弛,一舒一抑,不论在布局或是寓意上都不难体会出乾隆张弛有度的“礼乐中和”思想5)。抑斋与两亭也成三足鼎立之势,不仅在空间上形成视觉的稳定,也在寓意上相互克制,互为补充。4 植物种植  对于书斋庭院而言,抑斋小院要具备的第一个条件便是幽静。小院内的植物种类以柏树为主,藓有色彩明丽的植物,以烘托书斋的古穆之感。除植物种类外,小院对植物造景也有一定的设计(图10)。  丛植:小院西、北部配植丁香和柏树,其中柏树以空间划分和屏俗为主,起到障景的作用;丁香以空间过渡为主,预示抑斋小院的结束和古华轩庭院的开始;再结合山石形成枝叶繁茂、嘉木葱茏的气氛。  散植:抑斋西、南部疏密相间地散落着五株古柏,将不足百平的空间分隔,使原本局促的庭院显得幽深曲折。  对植:矩亭西部植两株柏树,抑斋北部植一松一柏,均起烘托陪衬的作用。又因位于建筑边缘处,所以也具有障景、划分空间的作用。  孤植:抑斋西侧天井内点植一株柏树,营造一木、一石、一天地的禅意空间,起点景的作用。  抑斋小院乔木共15株,约占第一进院落的1/3。由于院落面积小,树木多,庭院内绿荫如盖,再加上配置恰当的湖石古木,咫尺山林的清幽感跃然于心。5 山石的堆叠  小院南有撷芳亭之假山,北有呈露台之假山,中有36 官方网站 www.nfjzbjb.com置石、赏石及云石踏步。规模较大的堆山叠石和稀疏散落的玲珑石块相互搭配,并结合抑斋前后出廊,将小院分成前、中、后三进,使得其横向空间呈现:舒展、微缩、舒展的状态(图11)。  第一个舒展对应小院东南隅近两米高的假山。对于四周被廊、石、宫墙环绕的密闭空间来说,一个可以登高敞怀的亭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微缩状态对应小院中部的天井空间,其中特置赏石,赏石虽小却主次分明,又于赏石环抱处栽一株苍柏,古拙气息油然而生。  第二个舒展对应小院北部堆叠的山峦,正是这座高起的山峦才将小院从第一进院落中分离开来,独自成院。也使小院空间的景观视线自下而上延伸直至高台,形成更广阔的收尾,和更加柔和的分隔与过度。结语   从造园的角度来看,抑斋小院占地虽小,但总体采用内向布局的形式:斋、廊、亭台沿东、南侧宫墙和西、北侧假山布置,背朝外而面向内,在一隅中成景,毫无局促之感。山石、古木、亭廊对小院横向、纵向的划分使得空间层次愈加丰富,体现出其小中见大的空间组织和扩大空间的巧妙借景,正如陈从周所说:“园林空间越分割,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19]再从书斋庭院的角度来看,书斋“宜明净,图10 抑斋小院植物配置图图11 抑斋小院横向空间状态10示意图11 2019.4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Research on Vernacular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目力”[20],因此抑斋建筑和庭院小巧亲和的尺度正适宜人读书、冥想。堆叠的山石及高大的宫墙屏去外界的杂念,葱茏的古木敛藏自然的清幽,已然具备了书斋庭院应有的旷奥与古朴。最后从帝王书斋庭院的角度来看,东南巺位的规划选址、托物言志的院落布局和点题传意的楹联匾额将帝王内心的需求与愿望囊括,并进一步将抑斋小院物质层面的景象提升至精神层面的意象,使其成为可游、可望、可静、可思、可自警的帝王书斋庭院。  据史料记载,乾隆在宁寿宫花园建成后,并未移居至此,依旧在养心殿处理朝政,只有每年正月才会来这里游赏吟诗。每至斋前都会感叹武公昔日辅政的精神,而他也确实躬身实践,并未归政颐养,将辅佐新任皇帝料理政务为己任直至撒手人寰。  总而言之,抑斋小院超出一般书斋庭院的功能范围,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载体而存在,并与花园内其他隐逸空间所对立,成为极重要的空间类型。在这座为自己修建的皇家花园里,抑斋不仅是读书习文的场所,还是时刻勉励鞭策自己的左右使臣,更是乾隆克己复礼的思想象征。 图片来源图1:引自参考文献[21]。图2、3、5~11:原图来自参考文献[21],由刘亚男改绘。图4:原图来自参考文献[22]、[23],由刘亚男改绘。注释1)表格绘制根据:章乃祎《清宫述闻》、王开玺《圆明园三百年祭》、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为基本史料之研究》2)表格绘制根据:王劲涛《古园千秋——故宫宁寿宫花园造园艺术与意象表现》、王其亨《宁寿宫花园点睛之笔:禊赏亭索隐》3)乾隆在《抑斋记》中曾言:“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是也。又记之言,志也。公府奏记,进己志是也。深居九重,暇余万几,宵衣吁食之际,左右史之职废已久矣!夫谁与记之?”乾隆借此表达自己希望有左右使臣鞭策自己。4)清代官吏把退休称“林下”、也称“休致”、“致仕”,乾隆对二十年后的林泉之乐,悠然神往,因此就把自己戏称为“林下人”。5)“中”与“和”的并称首次出现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人类作为礼乐实践的主体,若能够兼体用而“致中和”,必然可以有效地维护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发展,使国家长久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劲涛.古园千秋——故宫宁寿宫花园造园艺术与意象表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17,5,92.[2]四库全书.第1187册.集部126.别集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49-475.[3]杨海霞.“经史自娱”话书斋——从避暑山庄谈起[A].清代宫廷史研究会//清宫史研究(第十一辑)——第十一届清宫史研讨会论文集[C].清代宫廷史研究会:中国史学会清宫史研究委员会,2013:435.[4]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康熙起居注.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38.[5]于敏中.日下旧闻考(第1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187. [6]王乐.江南古典园林书斋庭院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7]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83,47.[8]高宗弘历.别集类•御制诗初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246-247.[9]孔子,屈原.诗经•楚辞[M].合肥:黄山书社,2014.2:277;3:317.[10]《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26册.御制诗四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13, 423.[11]《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25册.御制诗四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55,64.[12]《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27册.御制诗五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56,677,676-677.[1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38.[14]高宗弘历.别集类•御制文三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633.[15]王子林.乾隆太上皇宫宁寿宫营建考[J].故宫学刊,2011:128,132.[16]齐冲天.论语[M].齐小乎,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45.[17]《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29册.御制诗五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2. [18]《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28册.御制诗五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23.[19]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14.[20]文震亨.长物志[M].李瑞豪,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15. [21]冯建逵,覃力文字编撰.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编.徐庭发摄影.清代内廷宫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6:106-107;108;111;110;112 . [22]孟兆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95.[2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476-478.www.nfjzbjb.com官方网站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