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近年来,有关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规范问题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无论是广电媒体、报刊杂志还是网络,有关公务员的话题纷纷登上头版头条,无论是房叔、房姐,还是表叔、表哥,无论是昨天的三聚氰胺,还是今天的瘦肉精,无论是昨天的“楼倒倒”、“躲猫猫”,还是动车追尾,煤窑坍塌,可以说社会方方面面问题的产生固然有企业道德失范,经营信誉缺失的原因,而监管者道德血液不纯,责任意识淡化更发人深思。如果不把监管者职业道德抓起来,订立再多的制度也难以走出穷于应对、疲于奔命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尺,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致力民生改善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党和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德之本—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实践告诉我们,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育绝非朝夕之事,既要通过实践的打磨历练,也要正确的理论先导和可行措施,否则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偏离正确的成长轨迹,无异
于汪洋大海上失去航向的船舶,浩瀚沙漠中迷失发现方向的驼队,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公务员树立起“崇高的法则”,牢牢守住职业道德的底线,遵照职业道德准则的涵盖标准,以基本原则引领我们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1、 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古往今来,为官严于律己者,大都为国为民,名垂千古,反观那些无视国法者,大多贪赃枉法,自毁一生。唐代著名思想家张九龄在《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中写到:“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倘若自我约束意识都缺失殆尽,又何谈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又有何资格高谈阔论,领导他人建设国家呢?由此可见,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人民的好公仆,有了强烈的自律意识,便会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可以自己安排、创造自己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公务活动中管理好自己,能够在日渐广阔的社会交往中约束好自己,能够在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中把握好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者。
当然,现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并不能仅仅通过自律就能保证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转,特别是世界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融为一体,社会对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务员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考察范围也日益广泛,有效地弥补了自律的局限性,通过具体化的道德规范、法律、契约、信用保障、现代制度、社会监督等
社会外部条件,有效地加强了他律的监督约束,避免了自律的主观臆断,增加了更多的客观评价,使公务员队伍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切实增加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时效性。
因此,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既要强调自律,又要加强他律。主观层面上,公务员要构筑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四自”自律机制,切实加强政治品行的锤炼。一是自重当慎于小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公务员要时时学习、处处自重,塑造情操高尚、要防微杜渐,时刻保持思想的敏锐和道德的高尚。二是自省当善于反思。公务员要严于剖析自己,应当有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及时发现自己思想行动上的不良倾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善于自查、自纠。三是自警当勤于行事。党和政府的形象是靠公务员体现的,党风、政风的树立是靠公务员来引导示范的。公务员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工作作风的集中表现。公务员应务实勤政、淡泊名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用具体行动担当好“人民勤务员”的社会角色。
2、 思想教育与制度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众所周知,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具体表现,思想的扭曲必然造成行为的出轨,因此公务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有赖于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的确立,而思
想观念的确立主要依靠思想教育的引导和法规制度的规范,教管并举、双管齐下,以此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行为规范,强化履职尽责,从而使公务员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
当然,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不能墨守陈规,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新特点,着力解决现阶段公务员队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切实用思想教育引领工作实践。首先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强化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并内化为自身信仰付诸实践。其次要加强优良传统教育。任何符合时代的道德规范总是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有积极作用的道德规范。再次要加强执政为民思想的教育。国家公务员应加强服务意识,把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把执政为民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具体的生产生活上。其实我们党所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从本质意义上说,首先是指政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国家机关的广大公职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即政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最后,要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创业、廉洁从政等宣传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3、 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人类道德的历史遗产,一概采取排
斥和抛弃的态度,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而颂古非今、盲目搬用,同样也是错误和有害的。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对中外特别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传统道德遗产进行批判性地继承。批判性地继承是指摒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是今天公务员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来源之一。我国历代开明的政治家和进步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官德的作用,留下了丰富的官德思想。据有关学者的调查,我国的官箴书上自西周,下至明清,历代皆有,目前可以查到的有300多种,共计1000多万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官德的内容。一般说来,我国传统官德思想是剥削阶级的道德生活在官吏身上的反映,是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服务的。但其中沉淀着一些美好的道德因素,如关于对从政者道德重要性的强调,关于忠于祖国、爱民富民、清正廉洁、公平正直、崇俭务实、尚志重节等道德规范,关于“自省”、“慎独”、“习行践履”、“防微杜渐”、“积善成德”等修养方法,无疑具有借鉴的作用,并可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4、 借鉴国外与坚持自我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公务员道德建设既要坚持古为今用,同时也要坚持洋为中用。西方文化中的文官道德可以成为我们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另一个参考、借鉴的来源。西方文官制度比我国的公
务员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在对文官的管理和行政行为的监督上有一套较为科学也较为严格的奖惩办法和管理条规,可以有效地促使公务员忠于政府,积极进取,奋发努力,守信守时。西方将文官的行政活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并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其权力的有效执行。这些对我们的公务员道德制度建设都具有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既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也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当然在汲取各国道德优秀文化成果过程中,也要结合我国职业道德建设实际,坚持取精华,去糟粕,坚决抵制外国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摒弃一切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糟粕和垃圾,注意防止把腐朽当神奇。我们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依法行政、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时代精神,鼓励国家公务员要树立效率意识、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公平意识、守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辩证统一起来,使行政道德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立德之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一般途径
1.传承历史文明,助推道德建设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要重视古代吏政建设的历史借鉴作用。历史上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宋代整体讲起来,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却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相反,古代汉光武帝整顿吏治,选拔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统治阶级队伍,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封建盛世。北魏孝文帝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客观上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明太祖重典治吏使明初一度出现较清明的政治局面。古代政治建设中整顿吏治的举措可谓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政治先导,为我们制定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提供了历史依据。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要重视古代吏政文明的历史教育引导作用。传统社会习俗中的惩恶扬善说教和古代官德修养是今天我们进行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来源。“治吏如治齿牙,剔漱之则益利”、“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
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等古训,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精忠报国的历史事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司马迁秉笔写春秋,东汉董宣不畏强权、严惩恶徒的故事,东汉杨震拒收四知金等历史典故,对公务员加强个人修养具有极大的历史正面教育作用。同样,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弄权误国的政客杨国忠,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蔡京、严嵩、和珅之流则声名狼藉,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对公务员也有极大的警戒作用。
当然,无原则的照搬照用古代吏政文明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古代吏政文明是建立在古代小农经济基础和封建宗法制度之上,以服务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的,它和我们今天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基础之上的,以“执政为民”为理念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古代吏政文明我们既要传承又要超越,要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的指导下,赋予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以新的时代精神,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践行“八荣”、否定“八耻”,遵循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十六字原则,建立一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务员队伍。
2、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个人修养
公务员和其他人一样,首先是个体的自然人,这就决定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个体的自然人特征。但公务员毕
竟又不同于一般普通民众,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讲“你不能选择让大家像圣人一样崇拜你,还要大家像俗人一样原谅你”。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说,领导干部握有权力,各种各样的诱惑围绕在身边,就看你动心不动心,能否顶得住,这样的功夫说到底还是来自干部本身的修养。我们平时没少讲世界观,但轻视的人仍然很多。究其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认为世界观看不见摸不着。殊不知,人的思想行为,归根到底是由世界观支配的。世界观有了差池,人就会丧失理想信念,迟早要出问题。
中国古代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中,首先重视立德,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弥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左传》亦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对于公务员而言,良好的职业道德远比具有聪明、智慧更重要。
作为个体自然人的公务员在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要求贯彻到公务员个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明王阳明倡导“致良知”,他讲:“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务员要加强自律,要慎言、慎行、慎始、慎终、慎微、慎独,要以良好的道德情操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做到“君子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得疚于
回(邪恶),不以回待人,不盖不义,不犯非礼”。作为个体自然人的公务员在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学习,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知道道德才是道德”。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明事非,辨善恶,才能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是非观、善恶观,才能确立是非对立和善恶对立的社会意识。公务员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还要摒弃不良的心态,要戒浮躁、戒攀比、戒炒作、戒炫富,要自守自己心灵的一片净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公务员还要有所畏、有所惧,有人说:“有人监督,是个好事,没人监督,容易出事。”,公务员只有自觉地接受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才不会导致自己思想和工作的松懈。在这方面,晚清名臣曾国藩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曾国藩从二十九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病逝,他在日记里不断解剖自己,反省自己得失,用儒家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终成一代道德“完人”。公务员在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助于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公务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3. 健全法制体系,加强社会监督
公务员是社会的公仆,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政策的执行者和国家事务的管理者,是国家形象的具体化,这就赋予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社会的政治性特
性。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本质上是以党纪国法去规范、约束公务员的个人言行,使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与依靠精神力量维系和社会舆论约束的一般公民的道德要求相比有质的区别,它应有硬性的区别于一般公民的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标准及要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单纯依靠公务员个人自律,加强道德修养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公共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政治力量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源于国家和政府,就是法律、法规。某种程度上,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就是典型的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它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不是每个人都是耶稣,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自上而下地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和奖惩机制,使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章可依,有规可循。通过法律、法规强制性地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奖惩机制去规范公务员的言行,做到奖优惩劣。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除了加强培训教育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如透明办公、量化立法、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等。通过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制度。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还是全社会的
事,不仅是政府政治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普通民众绝不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除了自上而下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和奖惩机制外,我们还要自下而上的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让广大群众自觉地监督公务员的言行,通过网络等媒介平台,暴光阴暗,让那些以权谋私的部长、抽天价烟的局长、打人的牛书记等有严重恶劣行径的公务员暴光于光天化日之下,无所遁行;通过网络等媒介平台,弘扬正气,歌颂主旋律,让扶死救伤的李素芝、为民解忧的张云泉等优秀公务员的先进事迹广为流传,以纯社会正气。同时,普通民众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切不可一面猛烈抨击公务员违法乱纪现象,一面又以认识有权有势的公务员为荣,想方设法去贿赂有权有势的公务员为自己谋私利,心安理得地接受公务员朋友的公款吃请,为公务员道德腐败、道德失范提供不良的社会土壤。广大社会民众要积极地参与到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来,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供社会推力。
4、提高公务员待遇,完善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收入还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线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物价、住房、孩子入学的费用一直在涨,而公务员的工资涨幅相对缓慢;再加上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人
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 就很容易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失去心理平衡,再加上传统行政思想的腐蚀,这种巨大落差使许多行政人员开始铤而走险,把公共权力参与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把行政活动当作获取收入和权力的手段,以权谋私,导致了行政道德约束机制的失效。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了“59 岁”现象。部分政府公务员做了多年工作,为国家和人民作了很大的贡献,但等到快退休的时候,由于抵挡不住各种诱惑而贪污腐败,实在令人惋惜。如云南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诸时健,在他的领导下红塔集团有了很大发展,为国家缴纳了巨额利润,但是,他却在临近退休的时候贪污受贿,最终被绳之于法。举这个例子,其实也就是为了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公务员的待遇有时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有些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还是过着比较贫苦的生活。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条件下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公务员也是人,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也同样需要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要。
因此,在我国应该对有突出贡献的公务员进行奖励,落实利益保障机制,公务员的薪资待遇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确保公务员待遇良好,工作稳定再加上对公务员进行有关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虽然不能杜绝腐败事件的发生,但这样做会形成一种强大的道德驱动力量,使公务员认识到如果“以身试法,则可能丢掉一份稳定的工作,失去养老金、
医疗保险等各种待遇。使公职人员在腐败与廉洁奉公之间做出选择时更为慎重,引导他们选择廉洁奉公。”
三、立德之要—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体现 一、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道德的集中表现。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入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决不能忘。领导干部必须把党的根本
宗旨牢记在心,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从政道德的核心内容和基点。守住了这个,就守住了根本,就守住了从政道德。每个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只有牢记根本宗旨,才能使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实现有实践保证,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理想信念而奋斗;才能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才能提高学习自觉性,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克己奉公,把自己塑造成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能正确地把握用人导向,尚贤使能任用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完善法律规范、健全监督机制、营造舆论氛围、坚持常抓不懈的重要性,更好地实现以德从政。
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在从政实践中要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这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以德从政的核心,是守德之要。
2、体现在公务员作风建设中
党的十七大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重要性提到“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要求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起表率作用。群众往往习惯于把所接触的公务员作风好坏当作党和政府的“代表”。公务员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因此,公务员职业道德建
设,就要从公务员作风建设入手。
首先,要突出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胡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三个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成为当前各级领导班子思考、学习和工作的重点。这些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本是好事,但也滋长了部分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一些地方超前建设,追求一步到位,大肆兴建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如果把这些钱投到廉租房建设、低保救助等民生问题上,不知可以解决多少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化解多少遗留的历史难题!这种骄奢淫逸、忽视民生、大肆浪费的风气,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使我们丧失革除积弊、实现转型的良好时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
其次,要抓住制度这个根本。作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它更多地和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修养、个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界定模糊、难以量化、
往往并不触及法律等特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保障、引导和约束,结果必然是热闹一阵,然后不了了之。没有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是不少地方的领导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要引入群众评价体系。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群众最清楚。但可惜的是,由于渠道不畅,群众的看法很难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或者,即使反映上去了,也石沉大海。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最有发言权的反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我们一再丧失在出现苗头时挽救干部的机会?为什么一些真诚反映问题的群众却落得屡遭报复的凄凉下场?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保障群众监督权利的制度体系,体系健全了,监督渠道畅通了,群众的困难解决了,与广大人民的关系自然就理顺了。
3、体现在公务员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
腐败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放松自身要求,职业道德缺失而逐渐滋生蔓延开来的,其涉及面之广,危害性之大堪比绝症,此绝症是否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呢?当然不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党和国家已经下决心铲除这颗毒瘤,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坚决遏制腐败是每个公务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真正实现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价值。
一是常怀“感恩之心”。即对党、对人民、对社会、对
国家、对组织、对领导、对周围同志的感激之心,要感激党、人民、国家、社会对你的培养,感激组织和领导对你的关怀,感激同志们对你的帮助和支持。如果你不存这种感恩之心,总认为社会亏待了你,组织和领导耽误了你,别人总比你生活得好,思想就会想偏,行动就会出轨,心里就会不平衡,工作就会上不去,最终就会辜负各方的培养和希望。所以不要认为社会亏待你,不要认为什么东西是自己该得的,社会没有亏待你,党和人民、组织、领导给了你应有的、应得的,为此要心存感恩之心,尽力去回报党和人民,回报祖国,回报组织、领导和同志们。是否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心存感恩之心,是衡量一个干部道德修养、品格素质的重要基础性标志。
二是常怀“敬畏之心”。有了一定地位了,有了一定级别职务了,有了一定权力了,千万不要忘乎所以,要始终怀有临深履薄之意,心存敬畏之心。江苏省原建设厅长徐其耀在给儿子的信中,恬不知耻地写道:“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确切地说,执行起来都是可以变通的。”“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他在信中赤裸裸地宣称:“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徐其耀之所以身败名裂,身陷囚牢,正是因为他缺少敬畏之心的结果。只有敬畏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以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坦诚的人为荣,做人做事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知。
三是常怀“珍惜之心”。每个人现在取得的成就都与其遵纪守法、努力拼搏、不懈奋斗分不开,过程很不容易,成就来之不易,要珍惜现有的一切,不珍惜肯定会失去,要知足常乐,明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英国著名哲人培根说过;“当你追求还未拥有的东西时,你很有可能会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这句话对我们来讲,是具有很大的警示和警醒意义的。想想自己的现在,想想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行为要对他们负责,只有常怀珍惜之心,于己于亲人都是正确明智的选择。
四是常怀“谦谨之心”。要始终抱有自以为非的思想,抱有“小心能行万年船”的信念。不要认为现在有了一点点小小的进步了,就有多大本事了,就要有多大阵势了,就盲目自大、目空一切、天地之间任我行了。遇事多找主观、少找客观,拣错的镜子多照自己、少照别人,须知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有一份谦谨,就有一分受益处,有一份矜张,就有一份挫折来;半桶水总是不停地晃荡,而饱满的麦穗总是谦卑地低下充满收获的脑袋。聪明的人都是谦谨的人,谦谨是古中今外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始终保持谦谨之心,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修为自己,才能不断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同时也使自己的人身价值得到真正的更高层面的体现。 有哲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时空占有的最大化——无论是财富、权势、精神,其最终影响都体现在对时空占有
的多少、长短——空间是横向的地域,是现实的范围;时间是纵向的历史,是明天与未来。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应当通过种种途径把自己的精神“复制”在时空里,这种“复制”越广阔、长久,价值就越大。一个人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复制的能力。有人重视权力的“复制”,有人重视财富的“复制”,但我认为,最根本、最可贵的“复制”还是思想、观念、方法、精神道德的“复制”。同志们,静观世界求一是,诚对苍生不二心。在心与心的碰撞中,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将道德的名片“复制”得更宽更广!
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