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羲之其书(赏帖悟性)——字如其人 课件展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古雅秀美,潇洒自然。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字如其人字。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王羲之其人当得上一个“雅”字。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乌衣巷》)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 (3)羲之其事(关于王羲之的逸闻之一)
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4)《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1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5)有关“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何不同?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述。而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作诗情形、成书经过和意义。本文由宴会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论及人生的意义。这是他和一般书序的不同。 2.哪些段落记叙兰亭盛会,哪些段落论及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 三.学习第一段
1.第一部分(1—2):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目的 修禊事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乐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慨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作者参加兰亭集会,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情感,是什么?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学生总结)
(良辰1乐;美景2乐;兴雅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景美: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雅: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辰良: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情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心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可谓极视听之娱。 3.“也”为什么不用“矣”? “也”语气平缓,“矣”语气激越,这同样是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
4.理清背诵思路
2
第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记叙集会的时间、地点和事由(修禊时所作)
第二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参加修禊事的人员(作诗者)
第三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说明:此句是介绍兰亭的优美环境及兰亭集会的场面。
第四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活动:一觞一咏。
第五句——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第一、二段总结:本段的写作顺序是“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时、乐”。本段的核心字是“乐”。 四.学习第三段
1.这一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人生的感慨(乐与忧、生与死) 2.作者写兰亭聚会,情感基调是乐,“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宴集后情感有什么变化,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痛) 3.作者因何而痛呢?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a.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拓展: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诗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阮籍《咏怀》)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滕王阁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b.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是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怎能不感慨万分) c.向之所欣,已为陈迹:胜景不在之痛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兰亭集会盛况,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转瞬即逝,成为历史陈迹,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可见这种快乐不能永恒,仅仅是此时此地此景之下的“一时之乐”。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也是其“痛”的原因之一,) 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不仅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而且人生是无常的,寿命长短非人力所及,听凭造化。人总是要死亡,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如此渺小而脆弱,却又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这是作者最大的痛。也是一个人在人世间最大的痛。)
这种\"“痛”指什么?(不是痛苦,痛伤,痛心,悲痛,而是痛惜)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4.本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归集到一点即“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矣。
3
5.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为“痛”的?)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即留恋于有生之乐。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6.背诵思路.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7.本段以议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得深沉,凝重甚至无奈. 四.学习第四段
1.上一段的情感是“痛”,第四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的词语? 2.为什么会有“悲”的感慨?缘何而悲? a.“(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分析:这是一个省略句,请补出主语。谁,我。
“昔人兴感之由”具体指什么?即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一悲古人对生死的感慨,和我相同。例举古人对生死感慨的名句: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论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过渡:作者推知后人对生死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文中哪一语句表达这层意思? 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作者二悲(推测)后人也一样对生死发出同样的感慨,有后人诗作为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其”指代“昔人、今人、后人”。这句强调了不同时代的人思想情趣、兴感之由是相同的。(即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生死无常。)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永远都逃脱不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命运,想到这一层,作者的情感就更进一层了,由痛转悲。这是昔人、今人、后人共有的千古之悲,因生命的局限无法超越而产生的苦痛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因此,作者的悲并不是悲伤、痛苦,而是因为遥及千古同人,成为一种深沉的感喟、悲叹! 古人、今人、后人同样的感慨,可谓千古一悲! 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千古
4
之悲)(板书)上文的“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这里的“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已悲人的,更加深刻。
过渡:人的生命如此有限,可当时东晋现实生活中的名士们却持怎样的生死观呢? (二)体会王羲之超越生命存在悲剧体验的旷达情怀。
1、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理解,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引导:具体翻译这句话的意思,强调“固”“一”“齐”的意义。
三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为什么) 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 补充:时代背景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于是他们收敛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大志向,泯灭了积极入世之心。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逃避现实,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而且魏晋是文人逐渐觉醒的时代,生命意识逐渐萌发的时期,王羲之面对他们的这种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多媒体展示魏晋时代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
—————宗白华 2.悲=消极? a.王的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b.面对人生无尽的悲痛,他是这样想的,基于这样的生死观,又是怎样做的?王羲之是如何消解(对待生活的)?
既然“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正如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比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明确: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以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王羲之在文学上对抗人生虚无的努力便是“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也是其消解人生无尽的悲痛的方式。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在坦承生命虚无的同时,又从现实中找到对抗虚无的途径.
结论:表面:沉郁、悲凉 内心:执着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5
总结:
1.作者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缘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在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3.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6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活动。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颀长的翠竹,还有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大家引溪水作为漂流酒杯的曲水,列坐在曲水的旁边,,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万物种类之繁多,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与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喜欢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的生活。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等到他们对生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着而起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从前所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与我所感叹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他们的文章嗟叹感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这才知道,把死和生同等看待时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正如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集会的人,抄录下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计算方法2 :
十位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已知公元数推算干支年号,只需要分两步: 第一,把公元年数减去3,你会得一个新的数字。这个新数字的个位数字(当个位数字为“0”时,当“10”)在十位天干中所对应的天干字就是所求的。
第二,把每一次你得到的一个新数字除以12,这样你又会得到一个余数字(当刚好除尽时,余数字取12)。这个余数字在十二地支中所对应的一位地支,即为所求的。
例如,请你确定1980年的干支年号。先找天干:1980-3=1977。1977的个位数字7在十位天干中对应的天干字为“庚”。再找地支:1977÷12=164„„9,显然余数为9,查9在十二地支中对应的地支字为“申”。所以,1980年为庚申年。这样推算干支年既快又准,可简记为“减3除以1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