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2分) 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淘米 A.B. 洗菜 C. 柠檬榨汁 D. 葡萄酿酒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
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淘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洗菜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柠檬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葡萄酿酒的过程中,糖类变成酒精,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
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3分)(2015•海南)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矿泉水 A.B. 蒸馏水 C. 椰子水 D. 雨水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矿泉水中有矿物质、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蒸馏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椰子水中含有水、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
净物.
3.(3分)(2015•海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氮气 A.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的组成判断,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解答: 解: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位于第一位,所以正确.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位于第二位,所以错误.
C、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0.03%,远少于氮气和氧气,所以错误.
D、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远少于氮气和氧气,位于第三位,所以错误. 故选A.
1 / 13
点评: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考查空气的组成、空气中
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等,本题主要考查空气的组成,熟记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题的关键.
4.(3分)(2015•海南)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香味,这说明( ) 分子质量很小 A.B. 分子体积很小 分子在不断运动 C.D. 分子间有间隔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香味,是因为芒果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
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特殊香味.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体积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香味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香味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
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3分)(2015•海南)母亲节到了,小莉想为妈妈做一顿午餐,食谱为:米饭、鸡肉、蛋汤、大虾、鱼.为使营养均衡,你觉得最好还要补充( ) 鸭肉 A.B. 豆浆 C. 青菜 D. 牛奶
考点: 均衡营养与健康.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结合题中所给的食谱判
断所含的营养素以及缺少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结合题意,
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鸡肉、蛋汤、大虾、鱼中含有油脂、蛋白质和无机盐,可知食物中维生素含量较少;故为使营养搭配更加合理,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A、鸭肉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B、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青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D、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类普遍的饮食追求,本题考查了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同
2 / 13
时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均衡搭配,要合理膳食.
6.(3分)(2015•海南)尿素[CO(NH2)2]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肥料,它属于( ) 钾肥 A.B. 磷肥 C. 氮肥 D. 农家肥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
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 解:尿素[CO(NH2)2]只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化肥的分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化肥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
判断.
7.(3分)(2015•海南)人体内的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下表.室温下,这些液体中一定呈酸性的是( ) 体液 血浆 胰液 胆汁 胃液 pH 范围 7.35~7.45 7.5~8.0 7.1~7.3 0.8~1.5 血浆 A.B. 胰液 C. 胆汁 D. 胃液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
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血浆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B、胰液的pH为7.5~8.0,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C、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D、胃液pH为0.8~1.5,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3分)(2015•海南)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用食盐水浸泡菜刀除去表面的铁锈 A. 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白酒和白醋 B. 用燃烧的方法区别羊毛和涤纶 C. 用肥皂水区别软水和硬水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硬水与软水;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化学性质与物理性
质的差别及应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判断,食盐和氧化铁不能反应,白酒和白醋的气味不同,羊毛燃烧时
要烧焦羽毛味,软水和硬水中含有钙离子、镁离子不同,和肥皂水作用产生泡沫的多少不同.
3 / 13
解答: 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不和氯化钠反应,故此实验不能成功;
B、白酒有酒精的气味,白醋有酸的味道,气味不同,实验能够成功;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羊毛味,涤纶灼烧时没有这种气味,可以鉴别,实验能够成功;
D、向两种水样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实验能够成功; 故选项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多种物质的性质,通过家庭小实验把它们联系起来,综合性比较强,知识点
的跨度也比较大,但难度不大.
9.(3分)(2015•海南)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的锌、锗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0 Zn 32Ge
锌 锗 65.38 72.6
3 锌原子核内有32个质子 A. 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 B. 锗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锗原子中的中子数为32 D.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A.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由元素周期表可知,锌的原子核内有30个质子,故错
误;
B.由元素周期表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故正确;
C.由元素名称锗可知,其汉字名称的偏旁是“金”,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 D.由元素周期表可知,锗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2而不是中子数,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中看图回答最简单的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10.(3分)(2015•海南)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H2﹣﹣2个氢元素 A.B. O2﹣﹣2个氧原子 C.D. CO2﹣﹣1个二氧化碳分子
﹣﹣1个镁离子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
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
4 / 13
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
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H可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化学用语与含义不相符; B、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可表示为2O,故选项化学用语与含义不相符;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1个镁离子可表示为Mg2+,故选项化学用语与含义不相符;
D、CO2可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故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
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1.(3分)(2015•海南)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B. C.
D.
滴加液体
加热液体
稀释浓硫酸
检查气密性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
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运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操作解答.
C、运用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解答. D、运用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要领解答. 解答: 解:A、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防止污染药品所以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A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取用的液体的用量不能超过试管溶积的三分之一,要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中上部,B操作不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防止水浮在浓硫酸的水面上沸腾溅出,C操作正确.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D操作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
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2.(3分)(2015•海南)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B. C. D.
5 / 13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熟记规律: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据此解答. 解答: 解: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正确; B、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错误; C、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错误; D、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误; 故选A. 点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根据核内质子数确定元素的类别
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3分)(2015•海南)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A.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A、中和反应特指的酸碱之间的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B、根据化合物的定义进行解答; C、根据单质的定义进行判断;
D、根据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但是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进行解答. 解答: 解:A、中和反应特指的酸碱之间的反应,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
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盐和水,但是它不属于中和反应,故A错误;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B正确;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叙述单质的定义时必须强调是纯净物,否则不成立,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它属于混合物,而不是单质,故C错误;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但是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碳酸钠中碳元素显正价,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在熟悉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归纳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把
握推理这一常用的学习方法,但推理时要特别注意一些特例的存在.通过回答本题可知有些知识要严格按照定义去推断,不能简单看表面现象.要从概念的实质出发去分析问题,解答此类题可用举反例的方法解决.
6 / 13
14.(3分)(2015•海南)小明为了比较X、Y、Z、W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这四种金属单质、稀盐酸、Z的硝酸盐溶液和W 的硝酸盐溶液,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能反应,“﹣”表示不能反应,“空白”表示未做该实验).请你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X Y Z W
√ 稀盐酸 ﹣ ﹣ √
√ Z的硝酸盐溶液
W的硝酸盐溶液 √ ﹣
Y>Z>X>W A.B. X>Y>W>Z C. X>W>Y>Z D. W>X>Y>Z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要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可以结合图表,然后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活动顺序
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与酸反应的程度和根据物质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即可. 解答: 解:首先根据X、Y、Z、W是四种不同的金属,其中X、W可以和盐酸反应,说明X和
W金属活动性强于Y和Z,所以排除AB项;
然后根据Y能置换出Z的硝酸盐中的Z,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强于Z,Y>Z;又X能置换出W的硝酸盐,说明X>W;综合以上分析得到:X>W>Y>Z.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结合图标来考查学生的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通过此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判断金
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如下:①依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②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判断③根据物质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向着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减弱的方向进行,即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如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性强弱时,可将通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若铁片表面上生成单质铜,则金属性:Fe>Cu.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5.(8分)(2015•海南)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氧气 ②石蕊溶液 ③干冰 ④石墨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 ② , (2)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④ , (3)能用于供给呼吸的是 ① ,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③ .
考点: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①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帮助呼吸,
②石蕊溶液可以作指示剂; ③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④石墨可用作铅笔芯. 解答: 解:(1)石蕊溶液遇酸碱性溶液会变不同的颜色,可以作指示剂;
(2)石墨质软可用作铅笔芯;
(3)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帮助呼吸;
7 / 13
(4)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故答案为(1)②(2)④(3)①(4)③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
答此类题的关键.
16.(6分)(2015•海南)今年6月初,“东方之星”号客船在长江翻沉,救援方法之一是切割船底钢板.切割原理是:利用乙炔(C2H2)与氧气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金属.请回答: (1)乙炔属于 ② (填序号);①无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 (2)乙炔(C2H2)分子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 1:1 ; (3)己知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2H2+5O2
4CO2+2H2O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
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来分析;(2)根据物质的分子结构来分析;(3)根据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来分析. 解答: 解:(1)由乙炔的化学式可知,它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填:②;
(2)由乙炔的化学式可知,一个乙炔分子中含有2个碳元素和2个氢原子;故填:1:1;
(3)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故填:2C2H2+5O2
4CO2+2H2O.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
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可以依据题干叙述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7.(6分)(2015•海南)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0 30 50 60 温度/℃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
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1)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 A (填“A”或“B”).
(2)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当60℃的该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69.1 g.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8 / 13
分析: 由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趋势结合溶解度表可以确定A;50℃与10℃的溶解度通过
计算解决析出晶体的问题. 解答: 解:(1)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由溶解度表可以看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
温度影响较小,故A是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故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不能形成饱和溶液;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故降到10℃时能溶解20.9g硝酸钾,故析出晶体的量是90g﹣20.9g=69.1g. 故答案为: (1)A;(2)不饱和;69.1g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
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6分)(2015•海南)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 导电 性; (2)金属铝表面常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主要成分是 氧化铝 (填名称或化学式); (3)资料显示:铝与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用56.25g含杂质4%的铝片(杂质对产生氢气的质量无影响)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和水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6 g.
考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金属铝的导电性分析;
(2)金属铝易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
(3)依据方程式2A1+2NaOH+2H2O=2NaA1O2+3H2↑利用铝的质量可以求出生成氢气的质量; 解答: 解:(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导电性;
(2)金属铝易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3)设可以制取氢气的质量为X 2Al+2NaOH+2H2O=2NaAlO2+3H2↑ 54 6
56.25g×(1﹣4%) X
x=6g 答案:(1)导电; (2)氧化铝; (3)6.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属性质的理解掌握和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数的计算能力.学生需
正确书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并正确分析各物质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答题.
三、简答题(共8分)
9 / 13
19.(4分)(2015•海南)善于把握关键词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燃烧和灭火内容的学习中,“可燃物、氧气、着火点”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来说,灭火原理有三种,其中之一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请回答另外两种灭火的原理. 灭火原理之二: 隔绝氧气或空气 ;
灭火原理之三: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根据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我们只有使其
中一个条件不成立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答: 解:根据燃烧被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是: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
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填:隔绝氧气或空气;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解此类题时,需要注意降低的是可
燃物的温度,而不是降低着火点,这点是一个经常错的地方.
20.(4分)(2015•海南)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南海蕴含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产资源.
(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种化石燃料. 石油
(2)请你写出一条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或寻找代用品或防止金属锈蚀或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金属资源的保护. 专题: 化学与能源;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
(2)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有防止金属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等. 故答案为:(1)煤或石油或天然气;(2)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或寻找代用品或防止金属锈蚀或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石燃料的种类、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措施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 21.(8分)(2015•海南)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编号为①的仪器名称 酒精灯 ;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乙 (填“甲”或“乙”);若用丙装置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丙中盛放的液体试剂是 浓硫酸 ,气体应从 a (填“a”或“b”)端导入.
10 / 13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收集方法.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根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解答;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回答. 解答: 解: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①为酒精灯;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液常温型的乙装置;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氧气,干燥时长进短出, 气体应从a进. 答案:
(1)酒精灯
(2)乙 浓硫酸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及气体的检验、干燥和除杂,综合
性比较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并明确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进行分析. 22.(6分)(2015•海南)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
猜想I:没有变质; 猜想℃:已经变质;
【实验和推断】
(1)加入的适量A溶液是 稀盐酸或稀硫酸 (填名称),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若现象b为 不产生气泡 ,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反思】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是 A (填“A”或“B”). A.密封保存 B.不需密封保存.
考点: 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氢氧化钠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 解:【实验和推断】
(1)加入的适量A溶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故填:稀盐酸或稀硫酸.
(2)若现象b为不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因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或稀硫
11 / 13
酸反应不产生气体. 故填:不产生气泡. 【反思】
氢氧化钠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因此保存氢氧化钠的方法是密封保存. 故填:A.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
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五、计算题(共10分) 23.(4分)(2015•海南)据报道,“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与“非典”病毒类似,加强自身防护是抵御病毒的重要方法.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是常用的一种消毒剂.请计算(直接写出答案): (1)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的相对分子质量; (2)过氧乙酸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3=76.
(2)过氧乙酸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4):(16×3)=1:12. 答:(1)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2)过氧乙酸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6分)(2015•海南)海南石碌铁矿,其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2Fe+3CO2,请计算:某铁矿石,其中含Fe2O3的质量为16t,理论上可以炼
出铁的质量为多少?
考点: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列式计算出理论上可炼出铁的质量. 解答: 解:设理论上可炼出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2Fe+3CO2
160 112
16t x
x=11.2t
答: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11.2t.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注意代入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纯
12 / 13
物质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