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型城镇化”之困:人力资本视角的分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型城镇化”之困:人力资本视角的分析

作者:张驰 梅宏柱 王国鉴 齐培源 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1期

摘要: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通过郑州市农村转移人口的基础数据,表明新型城镇化存在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结构失调、效率低下、形成能力不强等困局,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存量,调节技能结构、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等促进“人的城镇化”提升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村转移人口 人力资本投资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社会学者英克尔斯提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因素。只有当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其中,人力资本提升是首当主要的问题。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迁移、保健等方面的对“人”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特定的资本。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Schulz,1960)认为,人力资本(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特殊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比物质资本收益率高的多,且具有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补充和替代作用,利用他自己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测算其收益远远大于物质资本的收益;雅克。菲兹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在工作中显示的特性:智力、精力、天资、想象力、创造力等因素的综合。总之,人的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构件,它事关适应经济新常态,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

“人的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城市社会融入过程,包括职业、身份、地域、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资源获取方式的转型(见表1),是一个解构固有的乡村文明、文化、习惯,重构、认同、接纳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人力资本提升过程。

2013年河南全省城镇常住人口41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8%,与全国城镇化率53.73%相比,相差9.93%,即900多万人口。与10年内城市化的目标70%-80%相比,转移人口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社会的人力资本提升,事关城市稳定就业、生活质量优化、下一代教育、医疗保障、社会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中的重大资源配置问题,是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本文以“人的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本障碍为逻辑起点,以随机抽样调查的郑州市322位农村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分析“人的城镇化”过程中的现实障碍及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路径。2014年7月-8月暑假天津市南开中学12名郑州籍学生在农村社区做义工期间对330个农村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考察新型城镇化中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面临人力资本困局及其成因,并探究对应的应对措施,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被调查者的个人属性(包括年龄、学历、年人均收入和工作单位性质)、人力资本状况与收入的关系和城市融入状况等。选样本330个,去掉调查信息存在内在逻辑矛盾、主要信息缺失的无效样本,有效值为322个,有效率为95.83%,基本可以反映总体。调查对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9.2年。高中及大学文化的村民比率为41%,初中文化人员为37.89%,小学文化人员为21.12%。 二、“人的城镇化”之困境探析

(一)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使其市民化能力受限

数据显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偏低,人均受教育程度8.75年,相当于初中毕业。在被调查者中,持有电工证、焊工证、厨师证等专业技术资格证的仅41人,且持职业资格证比率与文化程度负相关,约占总人数的12.73%,与附近企业等技术岗位的需求人数、技能要求相去甚远(见表2)。农村转移劳动力缺乏知识与专业技能,无法从事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作,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人力资本供给结构失调使市民化进程受阻

随着传统产业的逐步解构,技术扩散速度加快,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集聚对劳动力素质科技文化知识、新设备操作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转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模式与现代产业的快速转型脱节。中小企业对年轻员工需求量大,50%以上的工作岗位招工条件是18周岁-30岁之间。而青年劳动力对环境,待遇的要求苛刻,对中小微企业的劳动力供给量少。转移人口主要在中小型企业、饭店、宾馆做基层工作,一般收入水平2000-3000元之间,行业隔离很难打破,导致市民化进程受阻。 (三)人力资本形成能力不强使市民化意愿受抑

相对于市民,农村转移人口劳动者素质不高,观念保守,对新技术、新方法接受能力有限,实际投入到工作中的有效人力资本少,很多90后年轻人养成了不工作和不学习的惰性,在找工作时对劳动环境与报酬要求比较苛刻,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上班,更不愿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农村转移人口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其接受新技术、应用新工具、创造新方法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其生产效率与个人收入水平。 (四)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低下使市民化进程延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生产要素如资金、土地对个人产出存在替代效应。受访的63%的转移人口认为“上学无用”、“学习无用”,倾向于靠请客送礼、投机等手段获取收益,不考虑未来的生计和职业发展,有些农村转移劳动力只看到短期利益,忙于生计,忙于赚钱,常进行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乱差的工作获取更多收入,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甚至对后代的教育投资也极为轻视,致使人力资本效率低下。

三、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人的城镇化”路径选择

对于人力资本短缺,最划算的长效解决方案在于:投资于人的生产潜力,使他们更有生产效率。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会使城镇化水平更高,质量更优。 (一)完善高效快捷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本存量

经济便捷的教育培训体系,是满足人力资本存量提升的关键。一是建立水平适度,多层次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转移人口的多元化需求。完善政府培训一非政府组织培训一社区教育为主线的技能培训,鼓励企业补偿性培训。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同主体的需求与学力不同,提供相应的培训菜单。如对男青年进行电工、焊工、计算机技术等培训,对家庭主妇开展家政培训,营销知识、投资理财培训等。三是培训和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各个社区,提供质优价廉或免费的职业培训,逐步改变“欠市民化”的状况。 (二)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社会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的主导提供。一是政府需要利用经济杠杆对职业教育投资进行调节。建立高等职业学院、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大学为主线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社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就业信息平台,劳动力需求信息中介,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搜集、分析和传递,提供社会急需的培训课程,有的放矢开展对转移人口进行目的明确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结构。三是完善普适性教育。加强城镇紧缺人才教育、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如农民离农教育、城市文明教育、普法教育、环保教育,使新市民快速适应城市生活。

(三)企业强化职业补偿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积累能力

企业要承担其社会责任,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展开校企合作,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积累能力。一是强化企业培训。企业在职培训是职业转变、身份转换和社会地位提升的桥梁。与普通职业教育相比,企业培训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效益型与前瞻性。二是强化职业补偿培训。有效利用资源,进行就业、创业,“学中干”、“干中学”,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的技能培训,增加新市民从事高科技含量、高职业声望的职业机会。三是信息素养的补偿培训。使转移人口能够灵活地捕捉、评价和处理并有效利用信息,实现生产效率、客户服务、产品质量的增长。 (四)加强公共服务,提升人力资本使用效率

一是个性品质的培养。即对农村转移人口进行就业、生活、法律、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维权等突出个性品质(如诚信、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培养,开展各种艺术性、知识性、体育性、服务性、趣味性活动,提升社会资本能力。二是心理素质的健全培训,确立符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际的生活目标和职业期望值,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有效度过市民化过程中的心理危机。三是文化认同的适应性培训。通过文化认同教育,实现“村民素质”向“居民素质”的软实力跨越,以城市公民的责任感融入城市文化,实现“人的城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