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
Jan.2010Vol.31
№.1
构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唐思航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并实现了经
济的快速增长。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经济运行机制并未相应地建立起来,造成社会利益格局的失衡以及由此引致的社会矛盾大量出现。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问题愈来愈严重,这不仅是当今我国诸多社会问题存在的基本背景,而且也是通过抑制需求,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
[关键词]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机制
[D616[A[1003-5281(2010)01-0010-05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现阶段,贫富分化,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为什而实际情况却背么我们提了这么多年的共同富裕,
道而驰?关键在于并未形成一整套保障实现共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共富裕的经济运行机制。可见,
同富裕的实现机制,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内各构成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而非经济机体内的要素则不属于经济机制的范畴。三是组成经相互作用和相济机制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互制约的。也就是说,各个要素总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正是这种运动和变化实现了经济机制的运行,从而促进了经济机体乃至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发展。四是经济机制运行的功能是调节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如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关系,等等
[1]
一、经济机制的含义
经济机制,是把一定经济体制下的各种经济活动视为有机整体,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或各种经济行为发生与形成的内在过程。它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由于经济机制是在经济体的运行过程中发挥功能的,因此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机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济机制的存在取决于客观经济规律的存在。经济机制的运行是经济规律作用的表现,即经济规律是经济机制存在与运行的基础和前提。二是经济机制是经济机体
。
经济运行机制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它的形成、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和相应的生产关系为客观基础的,是以经济规律的作用为前提和依据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和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完善、发展、变革为基础和前提的。但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发挥作用,又是与人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发挥符合实际的自觉能动性为主观条件的。因此,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加速经济社会的良性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JL009)。
[2009-09-27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唐思航,男,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10展是至关重要的。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距,
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大障碍,成为我国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最突出问题。因此,必须统筹和协调好城乡经济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受实行向东部沿海倾斜的不平衡发展政策和历史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地区差距呈现逐步拉大之势。因此,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部大开发、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该平衡协调发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是必要展。改革开放初期,
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该逐步转向经的,
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仍然偏重经济发展,致使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环保和社形成了不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平衡的发展状态。社会事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准,必须协调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全国部分地区的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负载人口过多以及人们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3]
二、经济社会发展机制
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带来财富,才能实现富裕。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实践、逐步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现程度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看,目前正处于初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处于小康发展阶段
[2]
。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能够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进而提高社会的富裕程度,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二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增长不代表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扩大消费、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富裕程度的提高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还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要跳出经济角度从社会进步等方面考虑。
(一)经济增长
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是目的从功能和地位看,
和手段的关系。只有经济增长了,社会财富的总量才会有所增加,在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下,社会成员实际占有的社会财富才会增加,平均生活水平才会提高,富裕程度才会提高。经济增长是增加财富的源泉,共同富裕是社会财富分配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会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共同富裕的水平,共同富裕实现的程度又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
从社会价值看,经济增长是追求效率,而实现二者共同富裕是追求公平。公平和效率此涨彼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实践证明,片面强调发展经济,容易忽视社会公平,造成贫富分化,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而一味追求公平,放松了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任务,必然导致贫穷和落后。因此,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避免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之间协调发展。过分悬殊的城乡收入差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阻碍了经济社会的持
续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制度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它不是在任何制度条件下都可以实制度基础之上,现的。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保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而在生产关系中,最基础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所有
11
制的性质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是否占主体地位,是判断我国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标志。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生而不是被少数人产出来的财富属于全体劳动人民,
占有,生产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必须首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
以按劳分配为主,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按劳分配否定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反对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第二,按劳分配承认劳动者在收入方面存在合理的差距,能够起到示范作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按劳分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条件
[7]
。
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奠定基础。马克思的分配理论认为,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着分配:“所谓的分配关系,关系。马克思指出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5](PP.998~999)
。
四、分享经济运行机制
(一)公有制企业净收入分享
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认为: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雇佣劳动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体,成本=C+V度的废除,
V的性质发生了变化,V只是由已经过时。第二,
它不是资金按劳分配所决定的个人消费品的价值,
而是收入,并不进入生产补偿,所以C与V不能再结合成一个成本范畴。第三,劳动者作为主体支配着生产资料这个客体,即活劳动支配着物化劳动,这样,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都获得了自主的个人需要劳动的性质,因而V和M就结合成一个新范畴,即需要价值或净产值范畴。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即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商品价值自主联合劳动的性质,
C代表新构成具有新的特点,即W=C+N。其中,概念成本;N代表需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N1
(国家收入)、N2(企业收入)、N3(劳动者个人收入)
[8](P.31)
这就是说,
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并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同时也决定着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它的客观存在是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具有活力的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促进社会主经济形式,
义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者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或个人收入的制度。由于公有制消除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劳动成为收入分配的依据。按劳分配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其实现程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不但决定了生产条件的所有制形式,而且最终决定着个人消费:“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品的分配。恩格斯指出
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
[6](P.691)
。
所谓企业净收入,就是实现了的企业净产值。净收入分成,就是将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比例分享。在这里,职工拿到的不再是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事先确定的比例与企分享收入。这种分享是以企业净收入为基础,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紧密相联系的。因此,职工收入不再由企业外部的力量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职工劳动贡献的大小。这一机制不仅要求取消传统的工资制,而且要求取消利润制度,用净收入取代工资和利润,使职工收入成为其劳动贡献的报酬,消除个人攀比存在的基础,奖勤罚懒,有效地挖掘生产者的潜力。同时,确保个人收入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利用其自动排斥冗员的功能,有效克服超分配导致的消费膨胀,消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也就决定着分
配方式。按劳分配能够保证劳动成果归劳动者共它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享,障。12除隐蔽性失业,使职工收入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成为重要的自我调节力量,企业收入能够从促进企业利益长期化要求出发自行增值,有利于克服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国家收入由企业净收入按一定比例分得,形成社会公共需要基金,以保证国力的稳步增长。
(二)非公有制企业利润分享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公有制企业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所以,在非除了考虑国家、公有制企业设立分享经济机制时,
企业、职工三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外,还要考虑到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在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中,比较适宜的做法是采用利润分享制。职工取得的同时也固定工资收入和绩效奖金构成企业的成本,是职工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各种税收从企业收入中分享国家收入,最终形成企业的纯利润。企业在纯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企用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扩大再生产等,业积累基金,
剩下的部分在资本所有者和企业职工之间进行分配,具体的分配比例依靠双方的谈判来协调。
非公有制企业运用利润分享制,兼顾了国家、企业、资本所有者、企业职工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对于缩小资本所有者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有着积极作用,缓和了劳资矛盾,有效维护了职工的权益,强化了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共同负担机制,提高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入进行再调节,
财政投资支出主要致力于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中央财政在具有重大结构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投资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投资中占有决定性地位。地方财政则在此基础上侧重于中观产业结构的塑造、培育和地方公共事业支出。由于共同富裕是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不同阶段的投资支出应有不同的目标。
转移性支出是投资性支出的延伸和补充,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和方向性。在规范的分级分税制基础上,针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同环节和地区“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的转移性支出,使地方财力的运用与中央财力形成合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手段。
(二)社会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贫困、维护公平,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的税收。国家通过社会为他们构筑救助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安全网”,一道使之不致于陷入绝境;通过社会福利项目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福利设施、服务帮助,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收入差距。
其次,各类社会保险调节了劳动者和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患者之间的利益和再分配。
最后,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的非正式制度,在客观上是官方救助的有益补充。慈善事业通过自身的影响,运用自身的公信力筹集民间资源,对被遗漏在制度性补助之外却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救助,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救灾济贫,扩展到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诸多公益领域,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保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四大要素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标志着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13
五、调节机制
(一)财税调节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机制之一,其手段包括税收、财政支出、公债和国家预算等。财税政策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支出手段,主要包括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税收手段主要包括税收的调节和引导。无论是收入手段还是支出手段,都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性预期和政策设计
[9](P.210)
。
对税收体系的合理引导,通过特定的税收领域、产业优惠政策,推动资金和技术在区域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流动,对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个人所得税、特种消费税(对奢侈性消费征税)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收
六、伦理道德机制
伦理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0]
任务。
经济发展是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机制是在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前提下,保障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经济社会发“富裕”,“共同”,制度保障机制保证两展机制促进
者同等重要,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必须同时兼顾。社会主义分享经济运行机制实质是按劳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在经济生活中多加提倡和运用,今后应考虑将分享经济从利益分享向产权分享推进。调节机制起辅助作用,主要是对少部分游离在共同富裕之外的人或地区进行调节,以弥补制度上存在的不足。伦理道德机制是从思想文化层面倡导和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共同富裕“先富”、“后富”观,特别是在当前处理等问题上,其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J].当代赵儒煜.经济制度、经济机制、经济体制辨析[
1994,(3).经济研究,
[2].经济学家,王与君.析共同富裕的两个基本条件[J]
1999,(2).
[3]N].人民日报(海外版),毛晓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3-11-26.
[4]J].理论探付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
2005,(5).索,
[5].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1975.
[6]M].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1995.
[7]J].商业经济蒋学模.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
1993,(5).与管理,
[8]M].北京:中国社会科李炳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
2004.学出版社,
[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赵宇.西方财政学[[10]霍洪波.论伦理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
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用[
[11]M].北京:社会唐永泽,朱冬英.中国市场体制伦理[
2005.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是伦理道德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文动力支持。二是伦理道德能“交易费用”,有效降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加社会福利。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道德能从积极方面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而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成本。三是伦理道德可促进合作,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伦理道德是促成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成合作的重要机制。四是伦理道德能有效内化市场外部性,弥补市场缺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更需要伦理道德观念的推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富裕观,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提供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之所以比产品经济优越,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充分肯定市场主体为满足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而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从而激发和调动人的进取性和积极性。因此也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发挥作用、促进生产就是每个个体对物质利益的不力发展的根本前提,
断追求。人们对富裕的不断追求是市场经济得以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也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源泉。否则,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健全并发挥作用,也就不可能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11](P.188)
。因此,建立伦理道德机制必须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七、结语
以上五个方面的机制,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一整套的综合和作用,
机制系统,产生同向合力,推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对贫富悬殊状况及其原因的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愈来愈注重探索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毫不动摇的信念,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机制的研究是新时期的历史
(责任编辑暴雅艳)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