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

来源:小奈知识网
.实用文档.

附件2

河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

一、课程建设总体要求

1. 教学内容与资源。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颗粒化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教学情境,形成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短视频模块集。每个短视频应针对各模块知识点或专题设置内嵌测试的作业题或讨论题,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或测试学习者学习效果,时长以5-20分钟为宜。每门课程应有负责人介绍、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预备知识、教学辅导、参考资料、考核方式、在线作业、在线题库和在线答疑等。课程设置应与本校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当。

高职类课程应能够覆盖该课程所有知识点和岗位技能点,应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等先进职教理念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成果应用到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课程资源应力求丰富多样,在数量和类型上大大超出结构化课程所调用的资源范围,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教师自主搭建课程和学生拓展学习。表现形式上,要合理使用文本、图形〔图像〕、音

.

.实用文档.

频、视频、动画和虚拟仿真等各类素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化传统教学的优势,提高微课程、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比例。应按照资源的内容和性质,科学全面地标注资源属性,方便资源的检索和智能重组。资源的形式规格应遵循行业通行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

2. 教学设计与方法。要遵循有效教学的根本规律,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特征与需求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明确学业评价策略和学习鼓励措施。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和呈现方式符合学习者移动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先支持具有混合式学习等改革实践经验的课程。

3. 教学活动与评价。要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通过网页插入式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反应,线上、线下讨论答疑,网上作业布置、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加强师生课堂与课下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评定。

4. 教学效果与影响。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并开展教

.

.实用文档.

学研究工作。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内容、反应,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改良学校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课程共享作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支持各高校之间在合作、共赢、协议的根底上实现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互认。课程的初始学分由推荐该课程的高校设定,其它高校可在双方协议的根底上,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学分设置标准自行认定学分。

5. 团队支持与效劳。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为高校正式聘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的教师,课程组成员均在教学一线长期承当本课程教学任务。支持和鼓励教学名师、知名专家主讲开放课程。除主讲教师外,还需配备必要助理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能长期在线效劳课程建设,承当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课程正式运行后,能保证每学年都对外校开放。课程团队应负责课程相关教师的培训及教学研讨工作。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形成一支教学、辅导、设计和技术支持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资源设计和制作能力强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

6. 信息平安及知识产权保障。严格遵守国家网络与信息平安管理标准,依法依规开展教学活动,实施对课程内容、讨论内容、学习过程内容的有效监管,防范和及时制止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重视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构建课程内容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

.

.实用文档.

材应注明出处。相关高校、课程建设团队均须签订平等互利的知识产权保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切实保障各方权益。

二、课程视频制作标准 〔一〕视频内容

1.屏幕图像的构图合理,画面主体突出。人像及肢体动作以及配合讲授选用的板书、画板、教具实物、模型和实验设备等均不能超出镜头所及范围。

2.授课视频的的背景可采用彩色喷绘、电脑虚拟或现场实景等背景。背景的颜色、图案不易过多,应保持静态,画面应简洁、明快,有利于营造学习气氛。

3.摄像镜头应保持与主讲教师目光平视的角度。主讲教师不应较长时间仰视或俯视。

4.使用资料、图片、外景实拍、实验和表演等形象化教学手段,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与讲授内容联系紧密,手段选用恰当。

5.选用影视作品或自拍素材,应注明素材来源。影视作品或自拍素材中涉及人物访谈内容时,应加注人物介绍。

6.选用的资料、图片等素材画面应清楚,对于历史资料、图片应进行再加工。选用的资料、图片等素材应注明素材来源及原始信息〔如字画的作品、生卒年月,影视片断的作品名称、创作年代等信息〕。

7.动画的设计与使用,要与课程内容相贴切,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

.

.实用文档.

8.动画的实现须流畅、合理、图像清晰,具有较强的可视性。 〔二〕视频技术规格 1.视频信号源

〔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2〕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3〕画幅:建议采用16:9,720p或1080p。 2.音频信号源

〔1〕声道:教师讲授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假设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那么录于第2声道)。

〔4〕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 〔5〕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3.视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视频压缩采用H.264/AVC (MPEG-4 Part10)编码、使用二次编码、不包含字幕的MP4格式。

〔2〕视频码流率:动态码流的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b 〔3〕视频分辨率

前期采用高清16:9拍摄,请设定为 1280×720或1920×1080。

.

.实用文档.

〔4〕视频画幅宽高比

视频画幅宽高比为16:9,分辨率设定为1280×720或1920×1080

〔5〕视频帧率为25帧/秒 〔6〕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 4.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 〔2〕采样率48KHz

〔3〕音频码流率128Kbps (恒定) 〔4〕必须是双声道,必须做混音处理。 5.封装

视频采用MP4封装,单个视频文件小于200MB。

字幕文件采用SRT格式,中英文字幕需分成两个SRT文件。 〔三〕演示文稿〔PPT〕制作标准 1.制作原那么

〔1〕演示文稿〔PPT〕内容丰富,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于一体。

〔2〕页面设置要求符合高清格式比例,幻灯片大小为“全屏显示16:9〞。

〔3〕整体效果应风格统一、色彩协调、美观大方。 2.字体与字号 字体与字号参照下表:

.

.实用文档.

类型 大标题 主讲信息 一级标题 正文 字幕 大黑、时尚中黑、黑体、魏碑、字体 黑体 雅黑、中宋 雅黑 大隶书 大宋 字号 50~70磅 36~40磅 36~40磅 24~32磅 32磅 应用 上下左右居中 左右居中 左右居中 左对齐或居中 左右居中 3.版心与版式

每页四周留出空白,应防止内容顶到页面边缘,边界平安区域分别为左、右130像素内,上、下90像素内。

4.背景

〔1〕背景色以简洁适中饱和度为主〔颜色保持在一至两种色系内〕;

〔2〕背景和场景不宜变化过多;

〔3〕文字、图形等内容应与背景比照醒目。 5. 色调

〔1〕色彩的选配应与课程科目相吻合;

〔2〕每一短视频或一系列短视频在配色上应表达出系统性,可选一种主色调再加上一至两种辅助色进行匹配;

〔3〕同一屏里文字不宜超出三种颜色。 6.字距与行距

〔1〕标题:在文字少的情形下,字距放宽一倍表达舒展性; 〔2〕正文:行距使用1行或1.5行,便于阅读。 7. 配图

〔1〕图像应清晰并能反映出内容主题思想,分辨率应上72dpi以上;

.

.实用文档.

〔2〕图片不可加长或压窄,防止变形; 〔3〕图形使用应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8. 修饰

〔1〕细线条的运用比粗线条更显精致; 〔2〕扁平式的装饰更接近时代审美; 〔3〕有趣味的装饰通常更能吸引人。 9. 版权来源

素材选用注意版权,涉及版权问题须参加“版权来源〞信息。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