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 第3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VOL.22 NO.3 2010年 JOURNAL OF HEZE MEDICAL COLLEGE 2010 [33]Bolcato—Bellemin AL,Elkaim R,Abehsera A,Fausser JL, 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and gingival fibroblasts[J].J Dent .Elaikel Y,Tenenbatml H.Expression of n ̄NAs encoding for al— Res,2000,79(9):1712 1716. 收稿日期:2010 05 06 pha and beta integrin subunits,MMPs,and TIMPs in stretched doi:10.3969/}.issn.1008 4118.2010.03.5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 成洪聚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274030) 关键词: 三叉神经;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4l18(2010)03—0079—0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FrrN)是 下方有脱髓鞘圆形区,且脱髓鞘的轴突紧密并列。神经内微 指无明确原因引起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分布区内发作性剧痛为 循环的破坏是脱髓鞘病变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血管内皮细 特征的一组常见临床综合征。现病因尚未明了,疗法甚多,但 胞激活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以及局部SP和CGRP含量显 是临床疗效、并发症、复发率有较大差异。本文从病因和治疗 著增高也是PTN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可见 两方面对KIN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PTN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病理变化过程。可是Lang等_6 J报 1病因认识 道P1、N病人症状侧和无症状侧血管神经接触无显著区别,可 1.1癫痫发作学说Torusseau 1853年首次提出FrrN为癫 能PTN不是简单归因于血管神经根接触。也有人认为减压 痫样疼痛。支持者用闸门控制学说来解释,认为胶质细胞控 术有效是因为术中对神经的损伤所致 J。 制着感觉传递神经元传人。胶质细胞的损害使其失去对传人 1.4其他学说有学者认为脑神经痛是脑干的某些功能亢 冲动的闸门作用,传人冲动很快达到总和而引起疼痛发作。 进所致。另外据少数病例推测,遗传因素和精神因素在PTN Nugyen等…实验证实皮质也起着重要作用。不过该学说难 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以解释许多临床所见现象,如三叉神经与其它神经一起进入 2治疗 三叉神经脊束核,但PTN发病率远远高于舌咽神经痛,其他 2.1 药物治疗 1)抗癫痫药包括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 神经痛罕见;PIN多为单侧等等。可见该学说还待进一步完 酸钠、拉莫三嗪、托吡酯等。其作用机制:一是增加神经细胞 善。 膜的稳定性,抑制神经细胞高频放电;二是调节有关疼痛的递 1.2骨性压迫学说Malis于1976年发现前床突至岩骨尖 质释放,使突触传导降低。2)非抗癫痫药包括7一氨基丁酸受 有跨于三叉神经根上的纤维,在岩骨上升时,可影响三叉神经 体激动剂、抗抑郁药、镇静剂等。例如:巴氯芬兴奋交感神经 根。半月节及后根受其硬膜鞘及岩上窦的压迫,于通过硬膜 末梢的7一氨基丁酸受体,抑制突触反射,缓解痉挛;舒马曲坦 孔或在岩骨嵴处扭曲,发生脱髓鞘改变,引起Fff'N。骨孔狭 能抑制血管扩张和受刺激三叉神经根附近的炎症。匹莫齐特 窄多为先天性,而后天性引起的可见于颅底骨折、骨质增生。 作为抗精神病药适用于顽固性TN的治疗。 Chiari畸形或软骨发育不全所致颅底凹陷畸形也可引起KIN 一般认为TN首选卡马西平单药治疗,若疗效差可联合 的症状[2l。 用药。副作用可见嗜睡、精神抑制、粒细胞下降、药物性肝炎、 1.3血管压迫学说Gardner认为引起PTN的一个重要原 剥脱性皮炎等。另有利多卡因喷鼻治疗fyT'N的报道,其有效 因是脑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的异常分支压迫三叉神经感觉 率与卡马西平相近_8 J。其机制是阻滞蝶腭神经节,进而阻断 根,并于1962年提出轴突短路学说。Jannetta等l3 J进一步提 感觉传递,抑制血管舒张及三叉神经根压迫。 出“微血管压迫(microvascular compression,MVC)”假说,认为 2.2封闭治疗 将化学药物(如无水酒精、无水甘油、阿霉 三叉神经感觉根脑桥入口区是神经中枢和周围髓鞘交换区, 素、链霉素、维生素B12、复方倍他米松等)注射到受累三叉神 受搏动性血管压迫,致脱髓鞘改变,裸露的轴突之间发生“短 经周围支、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内,使注射部位神经组织发生 路”,以致轻微外界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人中枢引起疼痛。 凝固性坏死,以阻断神经传导功能,或者抑制炎症反应,调节 他最先将压迫神经的血管移开来治疗P1、N,效果显著。Rap— 代谢,促进受损神经恢复,从而达到止痛目的。该法适用于年 pa ̄rt在此基础上提出“点火”假说,认为三叉神经根损伤导致 老体弱,不愿接受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者l9 ,但存在定位不 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小神经丛的高度兴奋,形成一个“点火中 精确、神经传导阻断不完全、缓解期短、复发率高的缺点。 心”,通过脱髓鞘轴突并列形成的伪突触传递和交叉后释放形 2.3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 在x线监视下或CT导向下用 成正反馈放大,所以对扳击点的短暂刺激即可引发整群纤维 高频电流加热方法,选择性破坏颅内半月节及感觉根传导痛 兴奋,导致疼痛发作。近来,Broggi等对250例frrN患者实施 觉的细纤维,从而能阻断神经传导起止痛作用。该法被认为 手术时均见有血管压迫神经现象。Erbay等【 ]用MR图像回 是治疗大多数frrN的首选方法_l ,即刻有效率为96%[121。 顾性研究显示,有症状侧的三叉神经平均直径和交叉截面积 不良反应包括面部感觉异常、角膜炎、带状疱疹等。 显著小于无症状侧。这些发现均支持P1、N的血管压迫学说。 2.4冷冻治疗将冷冻探针置人三叉神经周围分支中,通过 Love等_5 J在P1、N患者神经根病检标本中发现血管压痕 降低探针温度治疗PIN。冷冻治疗可致感觉减退,易复发。 79 第22卷 第3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0F HEZE DICAL CoLLEGE VOL.22 NO.3 2010年 2010 快速冷冻、缓慢解冻能够提高疗效。 2.5经皮球囊压迫-z-y,.神经半月节术在x线监视下或在 CT导向下经穿刺针将球囊放置于三叉神经节处,压迫损伤神 统一,且临床研究设计多不合理等缺点,有待进一步改进[28]。 综上所述,FrrN疗法很多,临床上常常采用循序渐进的方 法,当然应该综合考虑病人全身因素,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方案。另外随着无创性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 ((_I、A)和神经内镜等技术的应用,以及电生理、生化、病理等 各领域的联合研究,frrN会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l1j Nugyen JP,Keravel Y,Feve A,et a1.Treatment of deafferenta— tion Pain by chronic stimulation of the motor cortex:report of seris 经根和三叉神经节。Liu等【 J报道其即刻缓解率为91.3%, 并认为对于年老体弱者可作为首选。De Siqueira等[¨j认为球 囊压迫可导致面部疼痛、下颌活动受限、听觉丧失及视觉障碍 等。 2.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法,以三叉神经 与脑于交点前方2~4 inn]作为靶点,使用。”Cb产生的射线聚 集照射,使局部坏死或功能改变。其有效率可达80%~90 %,并能保留患侧丽部的感觉l1 拍J,适用于不能耐受开颅手 术的老年患者。有学者认为x一刀也是治疗PTN的重要手 段,疗效确切l7 J。 2.7反复经颅磁刺激依靠电磁体发出的磁脉冲透过颅骨刺 激大脑皮层,诱发电流,抑制神经传导,达到止痛目的。 Lefaucheur等_1 8l报道采用运动皮质的磁刺激治疗因三叉神经 损伤导致的顽固性疼痛取得较好疗效。 2.8手术治疗 2.8.1 三叉神经外周支切断或撕脱术 切断或撕脱三叉神 经外周分支,阻断神经末稍向中枢传导的冲动,使神经支配区 域感觉丧失。7年复发率为78%,其中50%发生在一个月 内。邱著文等_19_指出手术彻底和神经断端包埋可防止术后 复发,适于药物治疗和注射疗法无效,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但高位病变时效果不佳,且会导致面部麻痹。 2.8.2三叉神经根切断术和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 前者 切断神经节后纤维使其中枢发生退行性变。后者阻断了感觉 传导通路,止痛范围较广。但开颅手术操作复杂,切断脊髓束 的位置要求准确无误,否则损伤延髓会危及患者生命。 2.8.3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mierovascular decompres— sion,MVD)在显微镜下分离开压迫神经根的微血管,并在该 血管段与受害神经段之问垫上Teflon棉等物将两者分开。 MVD是目前公认的PTN首选治疗方法。其从病因治疗,保 持了神经完整性,并发症少,无年龄限制,有效率可达94.2 %[20— 。手术成功关键在于明确责任血管[23j。“静脉压迫” 是f1rN高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脑水肿、死亡等严重并 发症主要与术中操作处理不当有关。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 及显微技术、脑干听觉电位(BAEP)和三叉神经脑干诱发电位 (Bn )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MVD日益完善。 3心理治疗 因为|rrN是一个慢性疼痛综合征,其发生发展常与心理 因素如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同时存在,故临床应采取包括心 理治疗如催眠止痛、关怀模式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 患者的病情。 4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FI'N属偏头风、偏头痛、面风痛范畴,由于经 络受风毒侵入而凝滞不行,或由于气血瘀滞阻塞经络或肝郁 化火所致。治疗方法应以祛风通络、活血化淤、清热泻火为原 则。中医师们在中药汤剂、体针疗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 针疗法、拔罐、推拿、耳穴贴压、中西医结合等多方向正做着积 极探索,并已取得较好的疗效[25-27 ;但存在疗效评价标准不 80 of 20 eases[Jj.Acta Neurochir Suppl(Wien),1997,68:54—60. [2] Chakrahorty A,Bavetta S,Leach J,et a1.Trigemirml neuralgia presenting as Chiari I malformation[J]Minim lnvasive Neurosurg ,2003,46(1):47 49. [3]吴承远,刘玉光,徐淑军,等.神经导航卵圆孔精确定位射频热凝 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101 102 [4]Erbay SH,Bhadelia RA,O’chllaghan M,et a1.Nerve atrophy in severe trigeminaI neuralgia:noninvasive confirmation at MR imaging initial experience[J].Radiology,2006,238(2):689—692. [5]Love S,Hilton DA,Coaktmm HB,et al Centrla demyelination of the Vth nerve in trigeminal neuralgia associated with va ̄ular conl— pre ̄sion lJj.Brain Pathol,1998,8:1—11. [6]Lang E,Naraghi R,Tanrikulu L,et a1.Neurovascular relationship at the tfigeminal rot entry zone in persistent idiopathic facial pain: findings from MRI 3D visualizati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 chiatry,2005,76(11):1506一】509. 7 I Peker S,Kurtkaya O,Uzun I,et a1.Microanatomy of the central myelin~peripheral myelin transition zone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Jj Neurosurgery,2006,59(2):354—359. [8]Kanai A,Suzuki A,Kobayashi M,et a1.Intrana ̄l lidocaine 8% spray for second—division trigeminal neuralgia[J].Br J Anaesth, 2006,97(4):559—563. [9]Gallagher C,G-allagher V,Sleeman D.A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ipheral alcohol injection in 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a renew of patient attitudestothistreatment[J J.IrMed J,2005,98(5):149 l50. [10]曲超,万应彪,阎妍,等.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 痛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1):60—62 [11]陈勇军,何玉泉,沈云霞,等.三叉神经痛——三种治疗方法对 比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9,29(3):186—187 [12]邓毅勇,许云龙,刘冰.CF定位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60 例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1):57 58. [13]Liu HB,Ma Y,Zou JJ,et a1.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 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J].ChilkMed J(Eng1),2007, 120(3):228 230. [14]DeSiqueiraSR,I)aNobrega JC,DeSiqueira JT,etal Frequency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balloon compre.ssion for idio path&trigeminal neuralgia:prospective study[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6,102(5):39—45. [15 j Regis J,Metellus P,Hayashi M,et al Prospective controlled trial of ganKna knife surgery for e ̄sentila trigeminal neuralgia l J J Neurosurgery,2006,104(6):913—924. 『161 Balamucki( ,Stiebervw,EIlIsT【 ,eta1.Does dose rate affect efficacy?The outcomes of 256 gamma knife surgery procedures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other types of facial pain as they relate to the haIf—life of cobalt[Jj.J Neurosurg,2006,105(5):730 735. [17]王如密,陈苏,王守森,等.x一刀临床应用及疗效研究(附1250 例报告)[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6,19(4): 226—230. [18』 I faucheur JP,Drouot X,Menard—lefaucheur I,et a1.Neuro— genic pain relief by repetitive transcranila magnetic cortical stimula— 第22卷 第3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EZE MEDICAL COLLEGE (7):778—780. VoL.22 No.3 2010正 2010 tion depends on the origin and the site of pain[J J.J Neural Neu— rosurg Psychiatry,2004,75(4):612—616. [19]邱著文,郑德春,林建业.三叉神经高位切断撕脱术治疗三叉神 经痛临床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7,13(3): 235—236. [20]Pagni CA,Fariselli L,Zeme S.Trigeminal neuralgia.Non—inva— sive technique ̄versus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It is really available ny faurther improvement?lJ J.Acta Neurochir,2008, 101(Supp 1):27—33. I21 l Tatli M,Satici 0,Kanpolat Y,et al Various surgical modalities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literature study of respective long—term outcomes[J].Acta Neurachir(Wien),2008,150(3):243 255. [22]赵卫国,濮春华,蔡瑜,等.1002例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手术 疗效和并发症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 [23]朱晋,仲骏,李世亭,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回 顾[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8(3):206—209. [24]金钧,王祥业,刘泳.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9(1):81—82. [25]谭新平.耳穴贴压加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66例[J].哈尔滨医 药,2009,29(30):43. [26]杜平,陈春林,郑春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68—69. [27]徐斯伟,胡蔚琼.电针配合温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97 98. [28]苏苇,赵宏.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方法现状[J].辽宁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9,11(7):73—75. 收稿El期:2010—06—03 doi:10.3969/j.issn.1008—4118.2010.03.51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体系概述 王安东,张炎 (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274030;菏泽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概述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其中遵循自然 黄帝内经中天体一体观、五脏一体观和人与天体相应的 养生、防重于治的思想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纵览古代文 化与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黄帝内经吸收周易、儒、道中先进的 养生和预防思想,不仅从医学的角度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 念,而且奠定了完善的“治未病”理论体系。 1黄帝内经“治未病”概念的提出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一词,在其中出现了三次,其内容涵 思想构成了整体恒动观。天地万物之间,人体五脏之间不单 是一个整体,而且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的l4 J。整体恒动思 想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横贯中医基础理论,左右理、法、方、 药。整体恒动观是“治未病”理论的思想基础。 2.1五脏相关和五行制化与“治未病” 五脏相关是脏象学 说的一个重要观点,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应用五行生克制 化理论与五脏相关理论,即运用五行配五腑的方法,说明疾病 的传变规律、预后与指导治疗方法的论述分散于许多篇章,本 节综合其论述并加以探讨。五脏相关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 历代医家相继阐发,如难经、金匾要略的“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提出的既病防传的治未病脏腑;钱乙的五脏辨证纲领;叶 天士的“先安未受邪之地”,近现代姜春华的截断扭转疗法;方 药中的辨证论治五步,第五步治未病,即以五脏相关的整体 观,通过调节相关未病脏腑,协助治疗已病脏腑等,都是应用 五行和脏象学说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五脏相关理论的发 扬。 盖了养生、针刺治则、治法等方面。首先,《素问・四气调神大 论》提出顺应气候变化的动态养生以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 主导思想。叙述了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动态养生法 则,是养生的关键所在,若违反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就会导致 疾病的发生。最后提出预防重于治疗的重要性,经文日:“圣 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乱治未乱”,以此生动比喻说明养生 以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 J! 其次,《素问・刺热》、《灵枢・逆顺》则指出具有先兆症状出 现,《素问・刺热》论述热病的色诊,就刺其未刺其未盛,左颊先 赤;即针灸“治未病”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 热病者,右颊先赤;“肝热肾热,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 2.2病邪表里传变与“治未病” 人体的生理活动处于永不 停息的运动变化,主要表现为气的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 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 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 无不出入,无不升降。”上述论述揭示“恒动”是宇宙和生命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对于疾病也要从动态变化中 把握其生理病理变化并指导治疗l5 J。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 体,正邪斗争在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临床反映,呈现着证候 刺之,名日治未病”l;卸重视对疾病先兆症状者病生的观察, 并在疾病伏而未发之时预先针刺治疗,以防止疾病发作的内 容。 第三,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如《灵 枢・逆顺》日:“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也;其次,刺 其已衰者也。……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上工刺其未 生者,后人引为未病先防,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显然治病于 未生,比治其未盛更具积极意义,施治于未病之先才是治未病 之法[3l。 动态传变模式。疾病的传变是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 转移和变化,也就是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衔接、重迭与 传化;其中包含着病邪、病性、病位和病势的动态性变化,如伤 寒的六经传变,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等等 6。传,是指病 8l 2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思想基础——整体恒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