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儿静脉输液时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分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小儿静脉输液时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分析

【摘要】 目的 对患者静脉输液时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分析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本院患者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本院门诊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小儿102例,在静脉输液前对小儿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对本组小儿进行心理分析发现,合作型36例(35.3%),紧张型56例(54.9%),拒绝型10例(9.8%),针对不同小儿的心理特点进行认知干预、情感干预、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后,所有小儿均愿意配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 给予小儿进行静脉输液前,根据小儿的心理特征有针对的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小儿的配合程度,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 小儿;静脉输液;心理特征;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79-01

为了提高患儿输液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我们对102例患儿进行了心理干预护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背景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本院门诊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小儿102例,其中男孩62例,女孩40例,年龄为3-8岁,平均年龄为4.3岁。对说有儿童在静脉输液前

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向家长询问被调查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和性格特点,并对被调查儿童进行直接的观察,了解其心理特征等信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分类,并根据其心理特征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最后对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 1.2 对儿童的性格分类和干预方法 根据被调查儿童的综合信息可以将其分为合作型、紧张型和拒绝型三类。合作型儿童的特点是在进行注射时表现得比较勇敢和自信,喜欢得到护理人员的夸奖和称赞,对于此类儿童可以选择优先对其进行注射,并采取边操作边宣教的方式。紧张型儿童的典型表现是比较依赖父母、话语较少内向,很喜欢黏着父母或陪护人员。也有的儿童会表现出比较温顺的性格,没有明显的拒绝注射的意图,但是对疼痛十分敏感,神经脆弱。对于这种儿童护理人员要格外地体贴和关心。在进行输液的时候不能为了完成操作而草率地进行,在输液前要和儿童亲切地交谈,表情要和蔼可亲,动作要轻柔,要多鼓励儿童不能因为其表现出胆怯而进行批评,以免伤害幼儿脆弱的心灵。在进行注射的时候可以和其谈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来分散小朋友的注意力已取得其配合。拒绝型儿童的表现多为哭闹,尤其是看到护理人员进行注射的准备工作如拧开注射瓶时就会竭力地哭喊进行抵触,有些孩子可能会对护理人员进行身体攻击甚至逃跑。此类儿童的性格一般比较倔强也有可能是家庭过分溺爱所致。对于这类劝说无效的幼儿,要主动要求家属的配合,在家属配合下将幼儿固定并对其进行穿刺和注射。

1.3 对幼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在对被注射儿童进行护理干预的同时,也要对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因为多数幼儿均为独生子女,一旦出现生病的情况,家属的心情难免焦虑和紧张,有些家属会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的必要性产生抵触的心态,并且有时候会做出非理智的举动和非客观的评价,表现出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感,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家属对幼儿的不同表现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家属可能采取一味偏袒的做法,有些家属可能会由于幼儿的不配合而显得不耐烦甚至训斥和打骂,这样的做法都会给幼儿带来极为不利的心理影响。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进行制止,并对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尽力消除患儿家属的可能顾虑另一方面要向其普及儿童心理的基本常识改变其自身的不良情绪。 2 结果

对患儿的分类显示配合型患儿为36例,占35.3%;紧张型患儿为56例占54.9%;拒绝型患儿为10例占9.8%,所有患儿经过干预后均一次性穿刺成功,见表1。 3 讨论

输液注射是护理人员日常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多数的护理人员可以顺利完成静脉输液的基本操作,但是在这些操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细节值得注意,尤其是当输液对象不是成年人而是幼儿的时候就会为输液操作的正常进行带来许多问题。根据我们长期的工作实践发现儿童在进行输液时会因其性格特征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如果根据其性格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护理会明显降低其抵触情绪,提高配合度使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1-3]。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进行输液时还要对幼儿的家长进行适当的教育,因为多数患儿会因为害怕疼痛而对输液操作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等,在这种时候患儿往往十分依赖家长,因此家长情绪的稳定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病情时会产生紧张着急的心态甚至表现出不知所措和过激的行为。对于这些不成熟的反应,护理人员应该给予充分理解和同情而不是一味地埋怨。要努力向家长讲解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和如何保护静脉输液部位和止血的方法等知识,如果家长无法一次性掌握要反复耐心地教授和指导。在充分取得家属信任后,可以更为顺利的完成穿刺的操作,即使无法一次性成功也可以获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稳定患儿的情绪也有着积极的意义[4]。

还要注意输液室的环境整洁和护理人员的仪表等细节。因为幼儿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都较差,情绪的波动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输液室应该随时保持整洁和美观,同时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保持空气通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卡通图片、动漫人物等装饰物来点缀输液室,还可以播放儿童动画片或音乐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5]。

经过我们适当的护理干预102例患儿的穿刺工作均进行的十分顺利,说明根据患儿心理进行的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的配合度,临床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胥常琴.沟通技巧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638.

[2] 何观严.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时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902.

[3] 孙长文,杨文东.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家庭护士,2008,(09):790-791.

[4] 谢玉香.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35):631-632.

[5] 伏瑜.整体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4):68-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