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市场机制的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基于市场机制的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来源:小奈知识网
《生态经济》第32卷第1期(2016年1月)EcologicalEconomy,V01.32,No.1(January2016)基于市场机制的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常亮1,2,杨春薇1(1.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大连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流域管理是世界各国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的共同选择。对比中外流域管理模式,发现我国流域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机制设计不够完善,“”成分过大。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IRBM模式、准市场模式、PPP模式和NGO模式等市场化手段,重构跨区域流域管理中“”与“市场”角色,是创新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深化流域管理改革的重要途径。关键词:跨区域流域;流域管理;市场机制;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F062.2;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07(2016)01—160.05StudyontheCross-RegionalRiverBasinManagementModelasanBasedonMarketMechanism:TakingLiaoningProvinceExampleCHANGLian91一,YANGChunweil(1.FacultyofmanagementandEconomics,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Liaoning116024,China;2.SchoolofPhysicsandOptoelectronicTechnology,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Liaoning116024,China)overAbstract:Riverbasinmanagementisalmostthecommonchoicetocarryoutriverbasincomprehensivetreatmentalltheworld.ComparingtheChineseandforeignriverbasinmanagementmodel,theresultsshowthattherelatedtheoriesandmechanismdesignofriverbasinmanagementPapertakesLiaoningProvinceasanarenotperfectinChina.and“thegovemment”compositioniStoolarge.Themanymarket.orientedmeanssuchasexample,andusesIIu3Mmodel,quasi.marketoftheimportantwaysmodel,PPPmodelandNGOmodel,andalsoreconstructstherolebetween“government”and“market”incross.regionalriverbasinmanagement.UsingmarketmechanismtoinnovateriverbasinmanagementmodeliStoonedeepenreformoftheriverbasinmanagementsystemandmechanisminChina.Keywords:cross-regionalriverbasin;riverbasinmanagement;marketmechanism;innovationmodel世界各国对流域管理的不断探索,大大丰富了流域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当前,我国以为主导的流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所以,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县际边界等不同行政区划流域,因而也被称为流域的跨行政区域问题州。流域的跨行政区域问题具体表现为流域管理权限划分、跨界水污染、水资源分配与争端、流域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流域跨界补偿等现象。因此,如何对跨界流域进行有效管理,以便科学、有效、可持续的利用流域资源显得极其重要p]。挥作用,适度将市场机制引入流域管理之中,进一步推动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1国内外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比较流域是天然的集水单元,是一个由水、土地、资源、人、生物等各类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口】。由于河流的流动性,使得大部分流域都具有流域管理是以流域为单位,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的部分或全部活动进行管理【6】。具体来说,流域管理指通过法律法规、制度、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对流域内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减缓流域内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破坏和退化,促进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其终极目的是维持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水的跨行政区域的特征p】。流域的跨行政区域现象既包括界的国际性流域,也包括了跨省区际边界、市际边界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173026,7127303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3BJY016);大连市社会科(社会科学院)一般(联合)课题(2013dlsk3,bdl010)作者简介:常亮(1979~),男,吉林吉林人,管理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兼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等。160万方数据《生态经济》第32卷第1期(2016年1月)EcologicalEconomy,V01.32,No.1(January2016)平不断提高”】。所以,建立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己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流域治理的普遍趋势和途径。跨区域流域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形式出现于20世纪初期,并以1933年成立的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ennesseeValleyAuthority,表1中外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对照表国别模式类型模式代表简称TVA)为标志,率先形成了流域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流域管理模式【8】。其后,又先后出现了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河流域的跨区域协商合作管理模式p],日本的多部门共同协作治理模式[101,以及欧盟莱茵河流域采取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等【l”。未来,跨区域流域管理将向着管理手段智能化、管理方式生态化、管流域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模式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跨区域国外流域协商合作管理模式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河流域管理理机制一体化【l21,以及运行模式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国家实行流域流域一体化协调管理模式欧盟莱茵河流域管理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流域管理不仅限于对流域生态资源的管理,而且要注重调整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标是实现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流域管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均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流域管理事业的发展速度较为迅猛,并先后在辽河、太湖等流域进行了跨区域流域管理示范区建设。总体而言,由于中外基国内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辽河流域管理太湖流域管理本国情、社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流域管理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不尽相同,导致了中外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也显示出我国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与长江流域管理管理主体与模式的主要特征依据《田纳西河流域法案》设有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1、,A)既是一级机构又是经济实体;TVA既享有的权力,又具有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设有流域管理由墨累一达令河流域管理局,以及理事会、流域委员会和社区咨询委员会共同承担流域管理事宜;编制了《墨累一达令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设有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在欧盟一体化原则下,统一制定和高标准执行《欧盟水框架指令》(WFD)组建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初步建立起了“跨区域、跨部门”的大部制流域管理模式,制定了《辽河流域综合规划》建有太湖流域管理局,隶属于国家水利部,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内的水行政主管职责设有长江水利委员会,隶属于国家水利部,主要开展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度工作中外模式评价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较为成熟、规范,主要表现为:(1)法律体系健全,普遍设有‘水议会”;(2)拥有科学的流域综合规划;(3)机构设置与地区、部门的权责划分清晰:(4)监管体系完善,执法严格:(5)模式设计兼具权威性和灵活性;(6)公众参与流域管理的程度和积极性高;(7)综合运用管制与市场治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手段,有效协调了、机构、企业与社区的关系中国以为主导的流域管理模式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1)法律法规不健全;(2)相关部门间的权责划分不清,流域管理部门不具有流域综合管理权;(3)公众参与率低;(4)市场化、民主化意识和水平低;(5)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6)缺乏有效监管等纪90年代以来,我国曾在教育、医疗、市政、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过市场化“试水”,时至今日仍可谓毁誉参半,对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态度和感受可谓既熟悉又陌生。一般而言,改进自然资源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和卡尔多一希克斯改进(KarldorHicksPriciple国外先进流域管理模式间的差距和不足,具体对照详见表1。分析表1可以发现,我国在跨区域流域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机制设计仍不完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因此,作为一种模式创新,运用“市场化”思维和手段重构跨区域流域管理过程中与市场的“关系”与“角色”,可以优化跨区域流域生态资源与生态服务的生产、供给和再分配,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improvement)。跨区域流域管理属于典型的卡尔多一希克斯改进,这既是部门的工作目标,也是承担维护全流域利益与社会公平的职责所在。2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中的“”与“市场”跨区域流域管理属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流域生态资源与服务既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因而具有较为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自然资源的公共物品因此,在跨区域流域管理中,的存在和参与是保障流域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长期有效供给,推动跨区域流域生态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大潮中提高“”参与和驾驭“市场”的能力,有效提高包括流域管理在内的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合理规避风险,就成为了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辽宁省境内现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包括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鸭绿江等主要水系;半个多世纪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辽宁省内多数河流属性是其自然属性的延伸,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31。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者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易导致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公共资源的退化、破坏,“搭便车”和“公用地悲剧”现象频发。通常,市场被认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此,推行和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己渐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基本共识,并被认为可以有效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质量和效率低下问题。但是,20世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以辽河流域3条干流为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严重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辽河干流达到82.8%,浑河、太子河干流达到95.5%,流域生态功能几近失调[141。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161万方数据《生态经济》第32卷第1期(2016年1月)EcologicalEconomy,V01.32,No.1(January2016)人心以及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辽宁省先后划定了辽河保护区、大小凌河保护区、凡河保护区等,建立了如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等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制定并出台了《辽宁合手段,在流域尺度上实现为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l61。然而,在任何国家推进流域综合管理都不是件易事,处在转型中的中国也同样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法律法规、管理、措施、治理结构和科学技术,而且转型期使这些挑战变得更为复杂[17]oIRBM作为一种新颖的跨区域流域综合管理与决策模式,需要科学的框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省内主要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15]o但是,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多数北方省区,其现行的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也都存在着管理模式单一,“”成分过浓、比重过大的现象,这与国家提出的“应当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总要求存在着观念和行动上的不协调,更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中国南方一些市场机制较为发达的省份差距较大。设计和的路线图。为此,文章构建了跨区域流域综合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或省级授权l并直接管理l建立和完善国家或省级层面法律法规体系设立流域内多主体广泛参与Ff的流域管理委员会l赋予流域全权管理权限的流I域综合管理机构l建立相关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造成我国现行流域管理模式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可概括为:第一,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中的单一管制造成了“”成分过重。单一管制容易导致跨区建设跨区域流域管理技术l|建立多层级的跨区域Il建立跨区域流l度I开展流域生态复建设域流域管理过程中出现职能模糊与缺位,管理机制僵化、缺乏灵活性,投入不足、资金筹措渠道单一,流域生态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公众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的出现。第二,及流域主管部门在跨区域流域管理过程中的“市场化”意识不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地方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其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具体到跨区域流域管理领域,就是要求由“”和“市场”共同承担起跨区域流域管理和流域生态资源配置的责任。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受观念、和市场机制不发达等因素制约,在跨区域流域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亟待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促进职能转变。第三,适用于跨区域流域“市场化”管理的手段不多。由于存在着思想上、制度上、技术上的准备不足,我国的跨区域流域管理“市场化”份额普遍不足,及流域主管部门手中可用的办法不多。所以,在跨区域流域管理过程中综合运用好“”和“市场”的力量,就成为了创新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的当务之急。支撑体系.构建IRBM决H流域生态资源与生态H域生态补偿制r_1保护与生态恢策支持系统服务市场协调全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兰翌塑苎竺查苎望竺兰里堡图1跨区域流域综合管理IRBM模式图分析图1可知,为建立其符合国情的跨区域流域综合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重点考虑:一是从制度设计上入手,研究和探索建立跨区域流域管理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以及建立起流域主管部门和流域相关企业、团体、公众等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在相关法律、的保障下,建立广泛、高效、多样化的合作机制和参与渠道,使市场和公众成为推动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力量;三是建立和推行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尽早在一些流域尺度较小的流域开展试点;四是打破在跨区域流域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垄断,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建设。3构建跨区域流域管理市场化模式的方法与途径3.1建立跨区域流域综合管理IRBM模式作为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跨区域管理模式,流域综合管理(integratedfiverbasin3.2以“准市场”思维推动跨区域流域生态资源市场建设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清晰的产权、产权可交易和交易费用为零等,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准市场”(quasi.markets)是西方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一项机制创新,可以理解为同时融合了规制和市场机制特点的混合模management,IRBM)是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在流域尺度上的一国内部或多个国家问的具体应用,它鼓励利益团体在流域尺度上思考社会和环境相互间的问题,运用涵盖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变量在内的综式,即“+市场”模式。准市场是一个有限竞争的市场,162万方数据《生态经济》第32卷第1期(2016年1月)EcologicalEconomy,V01.32,No.1(January2016)是与国家干预条件下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与社会福利产品供应相生相伴的市场。准市场机制重构了与市场的“角色”,实现了全新意义上的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市场化生产、供给与配置。准市场机制不否认“”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也不主张无状态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在转变职能”的前提下“有限”参与市场行为的过程。准市场机制作为一种介于管制与市场治理外的第三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必然。跨区域流域生态资源市场的主体包括、企业、工商业团体、NGO和其他组织,也包括有特殊利益的个人[16]o所以,当跨区域流域生态资源市场建立后,则只需专心做好市场的培育者、监管者和者。基于准市场机制理论,并以辽河流域的水资源市场化配置为例,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辽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市场体系,以此推动辽河流域管理的市场化进程,详见图2。如图2所示,辽河流域第一级水资源市场是由政辽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在辽河流域水资源“三级”市场中,主要承担市场架构的设计、定价、维护和监管,综合运用法规、行政管理和经济手段确保该市场的稳定运行。同时,“”的成分随着市场层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市场”的成分则随之上升,体现了准市场机制既有又有市场的特点。当然,在这个市场中,还应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效益进行实时监督、评价,增强和保护市场的公平性。3.3在跨区域流域综合管理中引入“公共私营合作”模式公共私营合作模式(private.public—partnership,PPP),也被称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指部门与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并以契约形式建立起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18 ̄191。PPP模式具有减轻财政压力、拓宽资金来源、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和投资者的青睐[20]o通常,的PPP合作伙伴包括多种所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第三方机构或私人,它们构成了公共服务市场中的市场主体。在跨区域流域管理领域,PPP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推动职能转变,实现流域资源所有权与管理权、使用权的分离,避免了在流域管理过程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错位,以此重构了在流域管理市场化进程中的府()和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涉辽(辽河)省区共同组成,该级市场主要涉及辽河流域水资源(如取水量、排污量)的初始权分配,协调各方制定辽河全流域范围内的水资源使用与减排II标及奖惩机制(合约);同时,允许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对辽河流域水资源初始权进行交易。辽河流域第二级水资源市场是由辽宁省与省内的涉辽(辽河)地级市组成,主要涉及的是辽全新角色。2014年4月,“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控制和管理项目”首开国内流域管理PPP模式先河。为此,在跨区域流域综合管理框架下,可以通过引入PPP模式扩大跨区域流域管理市场中的多元市场主体。模式构建的具体流程为:一是由或主管部门(如辽河跨区域流域管理局)提出明确的跨区域流域生态资源管理、供给与服务需求;二是由或主管部门主导、制定流域综合管理建设规划和具体项目;三是在兼顾公共利益与合作伙伴利益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定一整套的激励约束与风险分担机制;四是通过公开招投标、市场化竞争等方式确立合作伙伴,签订PPP合约,合作伙伴可以是多种所有制企业、机构、组织或个人等多元主体;五是由合作伙伴负责具体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六是由部门及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合约内容对合作伙伴的绩效进行监督、评价,并及时兑现合约承诺。3.4引导和发挥好环保型NGO的积极作用就全世界而言,在跨区域流域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社会和公众的积极性,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也是一个发展趋势…。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既是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性的基本形式[10]o国外的实践证明,环保型NGO在参与流域综合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NGO是指以河流域水资源的二次分配,由省级依据相关地级市的需求对辽河流域水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并允许并鼓励各地级市间对各自所有的辽河流域水资源进行平等交易。辽河流域第三级水资源市场是由辽宁省内的涉辽地级市与具体的用水、涉污(污染)企业、组织或自然人共同组成的市场,主要涉及辽河流域水资源的最终分配,利用市场手段实现图2辽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市场体系示意图非营利为目的的非、志愿性公益组织。环保型NGO在163万方数据《生态经济》第32卷第1期(2016年1月)EcologicalEconomy,V01.32,No.1(January2016)发现、监管和处置流域生态污染、环境突发事件与信息,调动和凝聚公众力量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NGO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已经成为除和企业之外,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第三支柱,在各国的治理尤其是公共服务的提供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l】。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上的NGO黄页统计,辽宁省现有各类环保型NGO至少在90个以上,其中由部门发起的“官办型”NGO47个,“草根型”NGO8个,“学生环保社团类”NGO35个。参考文献:[1】席酉民,刘静静,曾宪聚,等.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对雅砻江流域管理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635~640.[2]冯慧娟,罗宏,吕连宏.流域环境经济学: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242~244.[3】李浩,刘陶,黄薇.跨界水资源冲突的动因分析[J].中国水利,2010(3):12~18.[4]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东江流域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5(2):79~85.[5】李胜,黄艳.美澳两国典型跨界流域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2~16.[6]沈大军.论流域管理[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718~1723.近年来,国内的各类型NGO均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其中鱼目混杂、良莠不齐,没能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为此,或主管部门应加强针对各类型环保型NGO的支持、引导和规范。就辽宁省来说,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辽宁省内各级政【7】冯省,王富贵.流域管理中的几个新理念及其实践应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22(3):95~98.府或主管部门应主动转变对NGO的传统认识,坚持“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原则,以真诚之心礼遇各类NGO,使之成为党和相关的支持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二是加强对环保类NGO的管理与规范,理顺辽宁省环保型NGO的具体主管部门,以实现辽宁省环保型NGO的[8]陈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模式探讨[J】.人民长江,2013,44(5):116~120.[9】熊永兰,张志强,尉永平.国际典型流域管理规划的新特点及其启示[J].生态经济,2014,30(2):45~48.[10]t晓亮.中外流域管理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ll,30(1):15~19.有序运行与良性发展;三是力求引导与支持并重,建立专门针对省内环保型NGO的跨区域流域管理与保护专项项目申报制度,以项目化手段实现对NGO的约束与激励,此举也可视为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一种尝试;四是以人性化的服务代替单一的行政化管理,实现对辽宁省环保型NGO的“刚性”支持与“柔性”引导。[11]t波,黄薇.国内外流域管理要点及对长江生态管理启示[J】人民长江,2010,41(12):13~16.[12]T秉杰.流域管理的形成、特征及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研究,2叭3,26(4):453~456.[13】宋秀琚,史佳卉.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与其全球公共物品属性:问题及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11,198(4):140~145.[14]qz秉杰.现代流域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4):457~464.4结论与建议以市场化手段丰富和发展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内涵,将是深化跨区域流域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需要指出[15】薛刚凌,邓勇.流域管理大部制改革探索——以辽河管理改革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2,321(3):7~12.【16】杜鹏,傅涛.流域综合管理研究述评【J].水资源保护,2010,26(5):68~72.的是,市场机制纵然拥有众多优势,但在构建和创新跨区域流域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绝不是简单地在“”和“市场”中做“2选1”的选择题,也不能以市场化完全取代管制,我们寻求的应当是“1+1>2”的中国特色跨区域[17]T毅,王学军,于秀波,等.推进流域综合管理的相关建议[J】.环境保护,2008,19(10):22~24.[18]AlbertPC.CriticalsuccessfactorsforPPPsin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s:Chineseperspective【J】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10(5):484—494.流域管理模式。为提高跨区域流域管理市场化模式的效益和质量,在模式创新过程中,辽宁省应坚持以下工作原则:二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可以通过项[19】吴孝灵,周晶,彭以忱,等.基于公私博弈的PPP项目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11):198~204.[20]郭建.公路基础设施PPP项目交通量风险分担策略研究[J】.管理评论,2013,25(7):11~19.目试点或建设实验区等方式,有序推动辽宁省跨区域流域综合管理的市场化步伐;二是加强省级顶层设计和相关、法规体系建设,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激励约束、有效管控风险;三是加快辽宁省跨区域流域生态资源市场的建设,鼓励、支持、引导和吸收各类型企业、私人部门、[21]顾丽梅.公共服务提供中的NG0及其与关系之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319(1):34~38.(责任编辑:冯胜军)第三方组织和普通民众参与到跨区域流域生态资源的供给与管理之中;四是加快辽宁省跨区域流域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转变,不断提高部门驾驭和服务“市场”的能力。同164万方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