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华句典:忍让、时机、远谋、应变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中华句典:忍让、时机、远谋、应变

人生之路布满荆棘,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尽如人意,吃苦耐劳,忍受挫折,才能练成真本事,体会到苦尽甘来的滋味。可以说,吃苦耐劳是人生这部忍经中最基本的功夫。 诗海漫步

【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出处:《诗经·毛诗·缁衣》

释义:小事不能忍耐,必定会把整个计划搞乱。 【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出处:唐·杜牧《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

释义:不要为御史台“弹劾”自己而感到仕途将惠,潜伏在水中的龙一旦听到雷声就会腾空而起。霜台:御史台的别称。御史职司弹劾,为风霜之任,故称。比喻不要被厄境所压倒,要等待时机。

【忍字常须作座铭,扫尽世间闲忿欲】 出处:宋·陆游《无题》

释义:将忍字作为座右铭,清扫人世间的愤怒和欲望。座铭:即座右铭,刻在器物上作为警惕自己的文字。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出处: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释义:愤怒是心中的一团大火,可以烧毁功劳和恩德这片树林。比喻愤怒能毁掉一个人的事业。嗔(chēn):愤怒。 名句拾遗

【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释义:小处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全盘计划。比喻做大事、成大事者,关键在于一个“忍”字。

【是可忍,孰不可忍】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八佾》

释义: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呢? 【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制】 出处:三国·魏徐干《中论·贵验》 释义:忍耐要在事前,制欲要在行动之前。 【隐忍就功名】

出处:《史记·伍子胥列传赞》

释义:暗中克制忍耐来成就一番事业。隐忍,勉力含忍,不露真情。就:使成功。功名:功业和名声。比喻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只有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小不忍,致大灾】

出处:隋·王通《中说·问易》

释义:小事情不肯忍耐,就会遭遇严重灾祸。 【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 出处:宋·苏洵《心术》

释义:忍一时可以牵制百辱,静一时可以牵制百动。 【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 出处:宋·苏洵《项籍》

释义:没有忍耐,不可以收获天下的利益。弃:舍去。势:趋势。利:效用。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出处:宋·苏轼《贾谊论》 释义:君子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就一定要耐心等待;要从事远大的追求,就一定要忍耐。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出处:宋·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释义:事情不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是会后悔;人能事事忍耐,自然就没有忧患了。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出处:明·朱衮《观微子》

释义:高尚的人可以忍别人无法忍受的事情,宽容别人无法宽容的事情,居住在别人无法居住的环境中。比喻有修养的人要具备过人的忍耐性、度量和克制自己的能力。 【惩忿窒欲,其象为损,得力在一忍字】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

释义:对待心中的欲念,放纵即有所损,所以关键在于忍。 【不能忍,则不足以任败;不任败,则不足以成事】 出处:清·辛启泰《稼轩集抄存》

释义:不忍受一时的挫折,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谚语集锦

【忍字家中宝】

释义:忍让在治家中是法宝。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

释义:忍让一时,可以摆脱纠纷;退让一步,双方都心情舒畅。 【忍字敌灾星】

释义:忍耐能够抵御灾祸。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释义:应当忍耐的时候就忍耐,否则小事变成大事。比喻什么事都要忍耐,遇事不冷静、不忍耐,会因小事而酿成大祸。 【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

释义:生气时忍一忍,终身没有烦恼。

【忍之一字,众妙之门】

释义:能时时以一个“忍”字约束自己,涵养算是达到最神妙的境界了。

【不到火候不揭锅】

释义:炒菜时不到火候不打开锅盖。比喻等待时机成熟才采取行动,之前需忍耐。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释义:遇到生气的事情忍一忍就过去了,免得惹出以后长期的烦恼。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释义:少说一句,会少生一次气;让人一步,会防止一次纠纷。比喻以和为贵,以忍为高。

【受亏三分,心平气和;后退一步,天长日久】 释义:能承受吃亏,处事会忍让,这样自己也心气平和、心境开朗,与人相处也会长久。受亏:吃亏,接受难堪。三分:三成,十分之三。后退:指忍让、退让、主动放弃一些利益或优势。天长日久:时空开阔,处世长久。 【忍一步少闯祸,让三分平安过】

释义:忍一步减少灾祸的发生,让人三分可以过得平安。比喻忍让保平安。忍:忍让,忍性。一步:一着,一个本来要发生的行为。闯祸:惹出祸怏。让:谦让,忍让,应还手(口)而不还手(口)。平安过:过得平安。 【让一不让二】

释义:只能容忍一次,第二次就不行了。比喻忍让是有限度的。 歇后语荟萃

【骆驼挨鞭子——忍辱负重】

释义:比喻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 释义:比喻忍气吞声,不反抗。 【释迦佛下莲台——忍无可忍】 释义:比喻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眼里的灰尘——不能容忍】

释义:眼里进灰尘十分难受,比喻无法容忍某些人或事。

【捏鼻子吹螺号——忍气吞声】

释义: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 【大象的鼻子——能屈能伸】

释义: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释义:比喻迫于某种形势或某种条件限制下,做不得已的事。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趣味阅读

【歌谣在线】 百忍歌 明·唐寅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

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

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 道人何处未归来,痴云隔断须弥顶。 脚尖踢出一字关,万里西风吹月影; 天风泠冷山月白,分明照破无为镜。 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 君不见——

如来割身痛也忍,孔于绝粮饥也忍; 韩信胯下辱也忍,闽子单衣寒也忍; 师德唾面羞也忍,刘宽污衣怒也忍; 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 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 囫囵吞却栗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 【妙联巧对】

瑞气千重,张公百忍 清末山东潍县人张兆栋,字伯隆,号友山,道光年间进士,同治时候,做到广东省巡抚。当时,两广总督叫瑞麟,号清泉,满洲正蓝旗人,姓叶赫那拉氏,后来做到文华殿大学士。

这两位高官在广东共事,关系有些紧张,张兆栋做事往往要受到瑞麟的牵制,而又无可奈何,所以,他总是感到郁郁不得志。

当时,广东有人为他们两位写了一副长联:

瑞气千重,且看他主在王者旁边,头戴三梁冠,身穿四叉袍,威赫赫十载高权,吁嗟麟兮,河清奚俟

张公百忍,可怜尔屈成弓儿模样,睁开半双眼,跷起一只脚,颤巍巍几声长叹,为之兆也,栋折难支

这是一副析字、嵌字巧联。 上联除了嵌入“瑞”、“麟”、“清”之外,又巧析“瑞”字为“王”和“击”(“耑”的异体字)。更为奇妙的是,将“耑”字上面的“山”形容为“三梁冠”(古代公侯所戴的一种冠名),将下面的“而”形容为“四叉袍”。“十载”,指瑞麟在广东任职长达十年。 下联除了嵌入“张”、“兆”、“栋”之外,又巧析“张”字为“弓”字(屈成弓儿模样)和“长”字(几声长叹)。最为奇妙的是,将“長”(“长”的繁体字)字的上半部形容为睁开的“半双眼”(目),将下半部形容为跷起的“一只脚”。“张公百忍”,说的是唐代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寿张,专程到他家,问他是如何治家的。张公艺让人拿来纸笔,一口气写出百余个“忍”字。后来,张氏就以“百忍堂”作为堂号。

对联嵌字顺畅,析做巧妙,尤其是能分别切合二人的身份。以“头戴三梁冠”、“威赫赫十载嵩权”写瑞麟,以“张公百忍”、“可怜尔屈成弓儿模样”、“颤巍巍几声长叹”写张兆栋,活灵活现,如漫画一般。作者独具的匠心和高超手法令人佩服。

优柔寡断的人通常很难真正开始做一件事。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犹豫和迟疑当中,这种人也往往会错失许多良机。成功的秘诀,就是随时随地把握时机。要把握时机确实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拖延。 诗海漫步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释义: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诗人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虽是宿命观,但表明机遇很重要。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 出处:唐·李商隐《一片》

释义:人世间情况随时都在变化,不要让好事因错过日期而延误了。 【自古天下事,及时难必成】

出处:宋·欧阳修《送张洞推官赴永兴经略司》

释义:自古天下事,只要抓住时机,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能成功。 【君要花满县,桃里趁时栽】

出处: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

释义:您想要桃花开满县城,桃树就应在合适的时间栽种。比喻善于捕捉时机。趁时:利用适当的时间。

名句拾遗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出处:《易经·系辞下》

释义:君子将自己的才能练好,等待时机成熟就行动。比喻要抓住机会展示才华。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出处:《国语·越语下》

释义:得到了时机就不要懈怠,时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度重来。上天给予的良机,如

果不能利用,反而会遭受灾害。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 出处:《国语·越语下》

释义:得到了机会就不要优柔寡断,机遇是不会重来的。 【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

出处:《庄子·则阳》

释义:冬天里受冻的人,到春天里才借衣服穿;夏天中暑的人,到冬天才吹冷风。比喻全都错过了时机。暍(yē):中暑。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锱基,不如待时】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即使有智慧,还不如跟形势;即使有锄头,还不如等农时。 【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

出处:《吕氏春秋·首时》

释义:事能不能成,不是事大事小的问题,而在于时机是否恰当。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 出处:《六韬·守士》

释义:太阳当头的时候就赶快晒衣服,拿着刀就一定要割肉。比喻不要错过机遇。彗(huì):本意指扫帚,这里是指洗刷晾晒之意。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事业难成功易失败,时机难得易失。

【力田不如逢年】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佞(nìng)幸列传序》

释义:努力耕田种庄稼,还不如碰上一个好年成。比喻机遇很重要。 【时不至不可强生也,事不究不可强成也】

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

释义:时机不成熟,不能勉强找机会;事情不弄清楚,不能够勉强去做成。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出处:唐·张九龄《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释义:在机会到来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否则,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有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出处:唐·韩愈《杂说》

释义:好马是经常有的,但能识别好马的伯乐却很少有。喻指机会难得。 【大丈夫相时而动】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

释义:男子汉大丈夫要看形式行动。相:察看。时:时机。 【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出处:清·罗贯中《三国演义》

释义:如果好的机会来了,就要抓住机遇提早行动;否则,后悔就晚了。 【运去黄金减价,时来顽铁生光】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

释义:运气没有,就是黄金都会减价,时机来了,就是铁块也会发光。 谚语集锦

【天时不作弗为,人事不作弗为】

释义:时机不成熟的事不做,人力做不到的事不做。

【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头】

释义:天气好时不愿意去,直到雨淋头了才行动。比喻错过了时机。 【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释义:走过了这个村庄,就再不会有这个客店了。比喻机遇一错过,就不会再来了。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释义: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觅:寻找。 【谋贵众,断贵独】

释义:计议事情贵在人多,决定事情贵在独立决断。 【不会做饭的看锅,会做饭的看火】

释义:不会做饭的人,老是揭开锅看饭熟了没有,结果反而煮生了;会做饭的人注意观察和掌握火候,饭做得又快又好。比喻真正会办事的人,不看表面现象,而是注意观察和把握时机。

【趁水和泥,趁火打铁】

释义:趁着有水的时候和泥,趁着火旺的时候打铁。比喻办事不要错失时机。 歇后语荟萃

【铁树开花——千载难逢】

释义: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比喻机会极其难得。 【放出笼子的鸟——远走高飞】

释义:比喻一旦有机会就去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 【石匠打铁——不会看火色】

释义:比喻人不会见机行事。火色:词义双关,既指火候(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又指时机。

【蛇过了才打棍——马后炮】

释义:蛇已经消失了才想起打它,来不及了。比喻做事失去时机。马后炮:象棋术语,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牢门口的匾——后悔迟】

释义:本指旧时监狱门口的匾额上常提“后悔迟”三个字,转指做错了事或误了好时机,后悔已经太迟了。

【炉外的锤子——趁热打铁】

释义: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瓜熟蒂落——时机到了】

释义: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比喻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会做成功。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瞎子摸鱼——靠碰机会】 释义:比喻机会带来成功。 趣味阅读

【古诗趣话】

落魄的凤凰不如鸡 背时的凤凰走运的鸡, 凤凰脱毛不如鸡,

有朝一日毛复起,

凤还是凤,鸡还是鸡。

这是一首饶有趣味而又富有哲理的打油诗。第一句中所讲的“时”和“运”,实际就是

机遇。由此看来,诗的头两句是说机遇的好与不好,关系事物的身价和发展前途。凤凰是百鸟之王,美丽无比,但如果机遇不好,它连鸡也不如。相反,在百鸟中排不上名号的鸡,若时来运转,它也能超过百鸟之王凤凰。

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机遇,但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要人去争取。有人说:“机遇如同河里的游鱼,要想捕捉它,就要平时认真结网,并掌握最佳时机撒开去,才能捕捉到机遇这条鱼。”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每天盼望自己时来运转,倒不如练好功夫,努力争取自己的机遇。

【妙联巧对】

抓住时机先“做官”

明代文学家李东阳、程敏政都是少年聪敏,都被人们称为“神童”。李东阳是湖广茶陵人,程敏政是安徽休宁人。

在李东阳4岁、程敏政6岁那一年,两个少儿同时被英宗召见,这不但对他们本人,而且对他们全家来说,都是十分荣耀的事。

中午时分,英宗邀他们与自己共进御膳。看到其中的螃蟹,英宗出了个句子让他们对: 螃蟹一身甲胄 程敏政对: 凤凰遍体文章 李东阳对: 蜘蛛满腹经纶

句子中的螃蟹、凤凰、蜘蛛都属于动物,并且都是联绵词;“甲胄”、“文章”、“经纶” 分别由各动物本身的硬壳、羽毛、丝线生发联想而来,还都用了拟人手法;“一身”、“遍 体”、“满腹”几个词,意思相近而又有变化,都极为贴切,几乎无法置换。皇帝即景出句,两个孩子能有如此表现,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英宗见两个少儿的确不凡,对他们喜爱有加。便有心再试一试他们的才华,又出句道: 鹏翅高飞,压风云乎万里 程敏政对道:

鳌头独占,依日月于九霄

李东阳对道:

龙颜端拱,位天地之两间

英宗的这个出句,是以鲲鹏展翅高飞为比喻,来考察他们的志向。程敏政的对句,显示了雄伟的抱负;李东阳则构思了对皇帝的敬仰之情。“鹏翅高飞”一句充满了气势,而两个少儿的对句似乎气势更盛。

于是,英宗龙颜大悦,当即发话;“就这样安排:以后此二人,一个做宰相,一个做翰林!” 后来,李东阳果然做了宰相,程敏政则做到了礼部右侍郎。当然,这是后话。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我们平时忽视小的漏洞和差错,就可能酿成大祸。譬如爬山,人们往往安宁于险峻,而出祸于平地,就是因于细微处疏忽大意所致。所以我们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利时要时刻想着困难、挫折甚至打击会伴随而来,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 诗海漫步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出处:《诗·小雅·巷伯》

释义:骄傲自满的人,总是得意忘形;谦虚谨慎的人,总是居安思危。 【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出处:梁·简文帝《蒙华林园诫诗》

释义:处于高位之时,应常常考虑会有被免职的时候;处于盈满的地位时,要经常想到会有溢出来的时候。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出处:《乐府诗集·君子行》 释义:君子注意预防尚未酿成的事端,使自己免遭怀疑。君子:聪明人。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

【安不忘危臣所愿,常思危困必无危】 出处:唐·周昙《鲍叔》

释义:在平安时刻经常想到危难,就会安然无患。 【莫笑无危道,虽平更陷人】 出处:唐·僧修睦《雪中送人北游》

释义:不要盲目乐观地以为没有危险的道路,唯独平坦的地方更容易使人跌倒。比喻不要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道险不在广,十步能摧轮】

出处:唐·孟郊《孟东野诗集·偶作》

释义:险恶的道路不在于是否宽大,就是十步路也会翻车。比喻人应当常常提高警惕,谨防后患。

【患至而后图,智者有不能】

出处:宋·欧阳修《送张洞推官赴永兴经略司》

释义:等到灾难发生了,再想办法应付,就是聪明人也会束手无策了。

【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 出处:清·田松岩《题劳山杖诗》

释义:有良辰美景陪伴我行走,即使在平坦的道路上也要防止栽倒。 【早荣亦早枯,易得还易失】

出处:清·张廷玉《杂兴》

释义:早繁荣的早枯萎,容易得到的也容易失去。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出处:清·刘岩《赠人》

释义:古时候成功大业的人,都在一开始做事时,就确立忧患意识,作好各种预防。 【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

出处:清·袁枚《书所见·其二》

释义:怎么才能算是英雄呢?首先必须要有先见之明。 名句拾遗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出处:《礼记·中庸》

释义:凡事只要提早准备就会获得成功,不提前准备就会遭到失败。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出处:《老子》

释义:灾祸依存着幸福,幸福潜伏着灾祸。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比喻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论语·卫灵公》

释义: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有即将临近的忧患。

【以虞待不虞者胜】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释义:以有准备对毫无准备的,必然取胜。虞(yú):预料。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出处:《晏子春秋·杂下》

释义: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既胜若否】 出处:《司马法·严位第四》

释义:打了胜仗的时候,要像没有打胜仗那样(保持高度戒备)。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 出处:《管子·版法》

释义: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要事先看到事情的结局;废止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后果。举:举动、喜欢。美:喜欢。计:考虑、盘算。穷:后果。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出处:《孟子》

释义:君子具有长远的忧虑谋划,就不会有眼前的祸患。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左转·襄公十一年》

释义: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这么想了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没有祸患了。

【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出处:《吕氏春秋·义赏》

释义:使沼泽干涸而去捕鱼,当然不会捕不到,但明年就没鱼了。比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从长远打算。

【弗备难,难必至】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

释义:没预先作困难的准备,困难一定到来。 【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反生】 出处:北齐·刘昼《刘子·利害》

释义:预先虑及危难,危难可免;事前不防祸患,祸患必生。

【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出处:宋·辛弃疾《美芹十论》 释义:问题未出现之前就预作打算,解决问题就往往应付自如;问题出现之后再做谋划,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

【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出处:明·洪应明《菜根谭》

释义:后悔过去的过失,不如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错误。 谚语集锦

【年年防歉,夜夜防贼】 释义:每年都防着稻谷歉收,就如同每夜提防窃贼偷取财物。比喻随时防着不利与意外。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释义:受到宠爱时,要考虑到受污辱的一天;处在平安之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祸到临头悔既晚,船驶江心补漏迟】

释义:祸到临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船驶到江心弥补漏洞也无济于事。比喻想避开祸患行动要及早。

【只可远望千里,不可近看眼前】 释义:比喻人要看得远。

【冬不可废葛,夏不可废裘】

释义:冬天不可扔掉薄衫,夏天不可扔掉皮衣。比喻不能只看目前,要为将来打算。葛(gé):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裘(qiú):皮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释义:说明行事要预防发生意外。 【三月思种桑,六月思筑塘】

释义:三月里养蚕时才想到种植桑树,六月里庄稼要浇灌时才想到修筑水塘。比喻人无远虑。

【千日斫柴一日烧】

释义:一千个日子砍柴一天就烧完了。比喻长久准备是为了一时的需要。斫(zhuó):砍。

【忙时用着闲时讲】

释义:紧急时需用的一切要在闲着的时候讲清楚。 【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释义:比喻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磨刀不误砍柴工】

释义: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释义: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释义:在一时不得志的人面前不要大谈自己得意的事情;自己处在顺利的日子,不要忘

掉困难的时刻。

【事要前思免后悔】

释义:事情开始前就得考虑好,免得干起来再后悔。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歇后语荟萃

【猫教徒弟——自己留一手】 故事漫谈

传说中,老虎的本领是向猫学习的。有一天,老虎觉得自己已经学到猫的全部本领了,就向猫扑了过去,最后救了猫的,是爬树这一来不及传授的本领,猫非常庆幸自己留了这一手,保住了性命。

【投石问路——试试深浅】

释义: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竹篮打水——一场空】

释义:用竹篮打水,水会从缝隙中流走,所以是白费工夫。比喻花了时间,精力或吃了苦头,到头来却什么也没得到。比喻做事之前要考虑周到。 【按下葫芦又起瓢】

释义:按下葫芦又起瓢就是说在水缸里把葫芦按下去了,瓢又浮起来了。意思就是顾了这边又丢了那边。比喻在遇到问题时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好而手忙脚乱。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释义:比喻事到临头才做准备,虽起不到更大的作用,但也可以应付应付。 【长添灯草长添油——做好了准备】 释义:比喻做事情要提前做准备。 【河里摸不到鱼——抓瞎(虾)】

释义:摸不到鱼,只好捉虾。瞎与虾同音。比喻做事没有准备而临时着急慌乱。 【从门缝里看大街——眼光太窄了】 释义:比喻应该放宽眼光,往远处看。 【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释义:站得高,看得远。瞻:视,望。瞩:注视。比喻眼光远大。 【叫花子做皇帝——快活一天算一天】

释义:比喻只顾眼前快活,没有长远打算,也比喻目光短浅。

【晴带雨伞,饱存饥粮——有备无患】

释义:晴天时带着雨伞,吃饱后存储粮食,以防不测。比喻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患:祸患,灾难。 趣味阅读

【巧言妙语】

藏头药方

明朝时,湖北蕲春县有个横行霸道的县官,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县官想要延年益寿,便把李时珍找来,请他为自己开一副滋补药方。李时珍早已得知此县官的为人,于是提笔写道:“柏子仁三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二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当三钱,山药二钱。” 县官送走李时珍后,高高兴兴地派人去抓药。药铺的人看了一会儿,说:“大人被骂了。”接着便解释说:“这是个藏头药方,把每味药的头一个字连起来读便是:‘柏木棺材一副(官柴益附),八人抬(台)上山。” 抓药的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县官,县官气得要命,立即派人到李时珍家里去抓人,却扑了个空。原来,李时珍已料到县官不会就此罢休,收拾好行囊远游寻药去了。 【幽默看台】

虑二百岁寿诞

有个老头,富贵双全,子孙满堂。百岁大寿这天,贺客来了很多,满屋满院子都是人。 老人家看了,紧皱起眉头,好像有些不高兴。 贺客们见状,忙问他:“您老人家如此福分,还有什么可忧愁的?”

老人家回答说:“我别的都不愁,只愁我将来再过二百岁寿诞时,来祝贺的人还不知要再增加几千几百呢,让我怎么能记得清呢?”

世间万物都在变。没有变化,就会落后,就无法生存,事变我变,人变我变,适者方可生存。成功离不开变通。 诗海漫步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出处: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一首》

释义:聪明的人善于根据时势谋划,愚蠢的人逆着合理的时机行动。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出处:唐·杜甫《可叹》

释义:天上的浮云像白衣裳,顷刻间又变得像黑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出处:唐·王建《新嫁娘》

释义: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尝一尝。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诗句刻画出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 【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出处: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感怀》

释义:认识形势贵在了解当前功尽弃情况的趋向,通晓人情世故,贵在认识社会。 名句拾遗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周易·系辞下》

释义: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 【抱残守缺,变通求存】 出处:《易经》

释义:守着残旧、过去的东西,懂得变通才能发展。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出处:《楚辞·渔父》

释义:聪明的人是不受外物限制的,能够随机应变。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出处:《楚辞·渔父》

释义:沧浪河里的水是清澈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帽子;沧浪河里的水变混浊了,就用它洗脚。比喻要灵活善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

释义:时代不同,情况就要变化;情况变化,处世策略也要变化。意思是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没有万能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出处:《左传·昭公十五年》

释义:进攻或退却都要根据自己力量的大小而定。比喻做人要学会变通,不能拿着鸡蛋与石头硬碰。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出处:《战国策》

释义:用书本上的方法来驾车的,就不能完全合乎马的脾性;用古人的章法来约束现今的人,就不能通达事物的变化。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忧边》

释义:聪明的人根据时势而改变处世策略,有智慧的人会随着世事变化而制定政策。 【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

出处:汉·仲长统《昌言·杂篇》

释义:喜欢坚持古训而墨守成规的,其祸患在于不知通变。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出处: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

释义:事物只有经常改变动静屈伸的状态,才能适应环境。比喻人要根据环境变化采取不同措施。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静:静止,不动。屈:弯曲。伸:展开。

【不能循往以御变】

出处:唐·刘禹锡《鉴药》

释义:不能以过去的办法来应付已经变化了的形势。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 出处:宋·苏洵《审势》

释义:(为官者)一定要先看清楚天下形势,才可以应对天下的政务,否则就很难成功。审:观察。应:应付。务:事业。 【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出处:清·洪仁玕《资政新篇》

释义:根据客观形势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审察时势所趋而决定相应的行动。审:观察。势:形势。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

释义:变通活用就能创新,不变则会迂腐;变通活用就能活脱,不变则会呆板。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出处:清·郑板桥《题画》

释义:不拘泥古人的技法,不固执自己的意见,方法在于灵活运用。 谚语集锦

【一头撞倒南墙】

释义:意为行事固执任性,不懂变通。南墙:古时人家居是坐北朝南,有势力、有地位的人家中,出厅堂后有过道,在过道的尽头是天井,天井朝南面就是一面屏风墙。拐过屏风墙就是大门了,南墙指的就是这面屏风墙。所以出大门的时候一定要拐个弯,如果直走,则肯定撞上。

【察言观色,见机而作】

释义: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找准时机再行动。比喻懂得见机行事。

【逢强智取,遇弱活擒】

释义:碰到强于自己的就用智谋捉取,碰到不如自己的就活捉他。比喻根据对手情况采取对策。

【空城计只能用一次】

释义:比喻是不能老是使用同一种办法。

【长木匠,短铁匠】

释义:木匠锯木总是留得长一些,以免短小;铁匠打铁总是留得短一些,因为短了可以打长。比喻根据情况行事。

【路逢险处须当避,不是才人莫献诗】

释义:遇到危险困难应该绕开,不要去硬碰;没有十分的底气和把握,不要争强好胜。 【彼一时,此一时也】

释义: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另一个时候,时间不同,情况也不一样了。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释义:人要像乌龟一样,情况不利时要将头缩到壳中去。比喻保全自己,伺机而动。 【随机应变】

释义:随着事机的变化而灵活应付。

【版版六十四】 释义:版:宋代铸钱的模型。每块铸版都是铸出六十四文钱。比喻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百步棋百步改】

释义: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多种多样。改:解。

歇后语荟萃

【打蛇随棍上——因势乘便】

释义:打蛇时,蛇沿着棍子向上爬行,这时要根据事情的发展趋势而作临时性的决定。比喻形式改变,决定也就相应改变。

【打半边鼓——旁敲侧击】

释义:有时候面对问题,不能正面攻击,要迂回曲折地进行。 【冬瓜藤缠到茄地里——东攀西牵】 释义:比喻不按常理办事。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 释义:比喻随机应变。 【老艄公撑船——看风使舵】

释义:年迈的掌舵人驾驶船只,看风向转动舵柄。比喻做事无定性,随机应变,看形势办事。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郑人买履)——生搬硬套】

释义: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履:音(lǚ),革履,就是鞋子。生:生硬。 故事漫谈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明做事要善于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做事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实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释义: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比喻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老鹰捕食——见机(鸡)行事】

释义:鸡与机同音。比喻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石头瓜脑子——不开窍】

释义:比喻死心眼,或不肯动脑筋。 【扛进弄堂的木头——转不过弯来】

释义:比喻已有的想法改变不了,想不明白。弄堂:比较窄小的小胡同。 趣味阅读

【幽默看台】

田主见“鸡”行事

有个富人把多余的田,租给一个叫李四的人耕种,但是每亩地得交一只鸡。李四把鸡藏在背后,田主没有看到,以为李四不给他鸡,于是就用吟诗的声调吟道: 此田不与李四种 李四忙把鸡献出来。 田主又叹道:

不与李四却与谁 李四说:“您开始说不给我,后来又给我,这是为什么?” 田主说:“开始是无稽(鸡)之谈,后来是见机(鸡)行事嘛!”

【巧言妙语】

东方朔机智应对汉武帝 有一天,东方朔陪汉武帝游上林苑。这上林苑是秦朝建都咸阳时所修,汉时重建为宫苑,周围有800里,内建离宫70所,有禽兽,供帝王狩猎,有花木,供帝王游览。

汉武帝见到一棵树,连称好树,问东方朔叫什么树。东方朔也不认识,便按“好”的意思,编个名字,说:“这树名叫‘善哉’。”武帝不相信,想私下里找人辨认这棵树,便暂时把这件事放下了。

过了几年,武帝又问东方朔这树名,东方朔也早打听过了,便回答说:“叫‘瞿所’。”武帝说:“你这个东方朔,原来告诉我叫‘善哉’,骗了我好几年。你说是怎么回事?” 东方朔这才想起几年前他随口胡诌的“善哉”来。不过,他很会辩白,说:“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小时叫驹的,大了叫马;小时叫雏的,大了叫鸡;小时叫犊的,大了叫牛;人也是这样,小时称儿,大了称老。这树过去叫‘善哉’,几年后,现在该叫‘瞿所’了。” 汉武帝听了,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了。 月亮和外国哪个远

曹植小时候就很聪明,曹操十分宠爱他。

一年中秋,全家在一起赏月,曹操突然问曹植:“月亮跟外国比,哪个远?哪个近?”曹植一口答道:“月亮近,外国远呀!”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月亮抬头就能望见,所以说它近;外国抬头望不见,所以说它远哩!”曹操听了很高兴,着实夸奖了他一番。

第二年中秋,有几个外国朋友来拜访曹操。在宴会上,曹操想起去年赏月的事,便问客人:“月亮跟贵国比,哪个远,哪个近?”客人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曹操想当众显露一下儿子的才能,就说:“这个问题,就让我三儿回答一下,望诸位多多指教!” 曹植很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贵国近,月亮远呀!”曹操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去年中秋,你不是说月亮近,外国远吗?怎么长了一岁,却变糊涂啦?”曹植不慌不忙地答道:“月亮虽然抬头望得见,但它可望而不可即,所以说它远;外国虽然看不见,但可以跟我们互相往来,所以说它近哩!”客人们听了,都说有道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