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小学每天一小时锻炼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湖北省襄阳市方圆学校为例》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中小学每天一小时锻炼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湖北省襄阳市方圆学校为例》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每天一小时 锻炼模式 实践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关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者的首要责任。

一直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教育部门,都很重视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国发[2001]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近日,教育部再次下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明确规定,“每天一小时”将接受地方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中小学如违反相关规定,将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被“一票否决”。

此时,我们必将认真反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国家三令五申,相关部

门重视,各种文件相继印发的情况下,体育锻炼仍然是学校教育的短板。“每天锻炼一小时”应如何有效实施,才能切实保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尤其是当前的城市中小学,因师资紧缺、场地不足、锻炼项目贫乏、时间无法保证等客观因素,每天锻炼一小时更难以保质开展。我们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就是希望通过研究与实践让这项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地,对促进城市中小学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锻炼习惯,增强体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课题界定1、每天锻炼一小时:

2007年5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该文件的第5条提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第7条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鼓励学生走向操场,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让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2、锻炼模式: 当前中小学锻炼模式主要是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体育锻炼原理、原则与方法为指导,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摸索,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科学实用且能持之以恒的健身方案。

参考上述观点,中小学每天一小时锻炼模式研究与实践就是学校通过贯彻国家政策,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成效,所采取的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行动方法,保证活动时间,拓宽活动内容及形式,开发出科学性的活动课程,并采用灵活多样的监控、评价体系,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激发师生锻炼兴趣,师生共同参与,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一些著作类,检索中国期刊网的文献资料,查到与本研究有直接

关系的文章很少,只是了解到部分国外学校有关体育活动的概况。如美国建议中小学生每天应有60 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日本学校已不满足于一周三学时的体育课,有的学校提出了每天进行100分钟锻炼的要求。德国中小学除了上体育课外,每周规定2-3次课余体育活动,并用课余体育鼓励学生在校外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加拿大政府每天为幼儿园至八年级的学生至少开设30 分钟的体育课,并强制规定九至十二年级的学生必修体育学分。3、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参考有关学校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相关文献共560余篇发现,当前国内对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关注多数集中在推行现状上的调查研究、对学生身心影响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等层面上。而对当前城市中小学每天锻炼一小时难落实的真正原因及锻炼模式、对策和措施上的探讨,虽然也有一些研究,但也只是局限在某些专项层面上,如保证锻炼的时间分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等。

综上所述,已有的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研究大多是从专题的视角进行研究,但是对这项活动的整体实施情况的研究尚不多见,也无固定的可推行的锻炼模式。因此,本课题将对当前城市中小学每天锻炼一小时难落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对策,对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的时间和内容,项目的设置、监控及考核,以及固化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成果等方面去进行综合实践和研究,探求适用于城市中小学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锻炼模式及行动策略,以促进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师生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师生体质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是我国当前教育迫在眉睫的重任。另外,一直以来,社会给予教师的角色是无私奉献的化身,多数教师为了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而忽视了自身的健康。基于以上因素,我们的教育更应该给予师生更多的关爱,引导师生积极参与锻炼,“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让健康伴我一生”,享受到生命的意义。2、为“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落实提供借鉴思路 本课题提出的师生共同参与锻炼理念等,无疑会给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带来与众不同的全新借鉴思路。二(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 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 :①语言文字智能、②数学逻辑智能、③视觉空间智能、④身体运动智能、⑤人际关系智能、⑥ 自我认知智能、⑦ 自然观察智能、⑧音乐智能、⑨存在智能。多元智力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多方面突破,是一次对传统智力理论的革命。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3、《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和《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对当前城市中小学每天锻炼一小时难落实问题进行梳理,

寻找对应策略,形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锻炼流程,并对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的时间、内容的设置,以及活动过程的监控及考核办法进行不断实践,摸索出一整套较为完备体系的每天一小时锻炼模式。 (三)研究内容

我们将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城市中小学每天锻炼一小时难落实和实际操作模式上的难点问题,并寻找到对应的策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2、当前,“每天锻炼一小时”存在问题及分析(1)克服教师参与锻炼心理障碍的策略与方法:

(2)解决体育教师师资不足的策略与方法: (3)合理利用场地的策略与方法:

(4)器材管理与使用的策略与方法:3、“每天锻炼一小时”锻炼模式研究(1)课程设置(2)师资配置(3)学生参与模式(4)监控体系设置3、“每天锻炼一小时”推进策略研究(1)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渐进性的策略与方法(2)保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持久延续的策略与方法(3)每天锻炼一小时成果固化的策略研究(四)研究假设

本课题预想通过研究,进一步明晰当前城市中小学在推行每天锻炼一小时过程中真正遇到的难点之处,并找到切实可行的对应策略,提升中小学师生体质,形成锻炼模式,并将这一成果固化,使中小学师生从中受益。 (五)创新之处

1、本课题突破了传统研究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只关注学生群体的研究对象,不仅关注学生群体,更关注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群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关注教师参与锻炼的心理及对策,唤起教师主动锻炼的欲望,改变原有

单纯履职性质的参与,促使教师能更积极、主动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保证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2、本课题突破了以往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时间保证上的片面性,不仅关注时间的安排,还会更深层次地探索与实践各种项目的设置、监控和考核,以及对成果的固化和开发。

三、(一)研究思路1、分析当前中小学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对策。2、以湖北省××市××学校为实践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固化出每天锻炼一小时锻炼模式。3、通过运用检验,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结题申请。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资料,借鉴成功经验,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老师、学生对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认识、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开展的效果。3、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观察、反思,寻找得失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计划。4、对比法。采用研究前后的对比、同年龄段学生的对比,结果用于研究过程中思路的借鉴,努力使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效果。5、经验总结法。通过分析、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并反复地实践,不断完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形成适用于城市中小学学校实际及师生需求的具有特色的锻炼体系,以促进经验向理论发展,物化研究成果。

(三)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17年5月——2017年11月)(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2)组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

论;(3)调查访问,研制切实可行的课题计划;2、初步研究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3月)(1)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会;(2)培训课题组教师;(3)建立师生研究档案;(4)有效通过对学生问卷 、座谈、活动过程观察等,了解师生进行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撰写调查报告。3、深入研究阶段(2018年4月—2019年3月)(1)定期举办课题研讨会和总结会,反思教学行为,进一步论证课题实施方案的实效性、可行性、价值性。对课题研究进行理性思考与经验总结,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2)实践、反思、修正、总结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4、总结阶段(2019年4月——2019年6月) 全面总结成果、完善管理制度、撰写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完成各项成果资料整理,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申请结题鉴定。 课题编号:39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