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益生菌对小儿胃肠疾病治疗效果的探讨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益生菌对小儿胃肠疾病治疗效果的探讨

作者:周辉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21期

【摘要】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小儿胃肠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胃肠病的对症疗法,治疗组在常规胃肠病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C、嗜酸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伯拉得酵母菌),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轻患儿胃肠病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小儿胃肠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且不良反应不明显,适合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 胃肠病药物疗法; 儿童; 婴儿; 新生儿; 益生菌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1-0030-02

益生菌指的是给予一定数量后对其宿主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随着对微生态的认识,微生态制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益生菌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胃肠疾病中。据有关报道,益生菌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例如急性腹泻病的治疗、急性腹泻病的预防、乳糖不耐受、炎症性疾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等。另外,益生菌还可用于治疗肝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功能性便秘等[1]。胃肠疾病是儿童常见疾病,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因胃肠疾病而死亡比较常见,每年约有240~330万。益生菌可调节胃肠道菌群组成,拮抗胃肠道疾病,故广泛应用于小儿胃肠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98例胃肠疾病住院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3岁。其中,急性腹泻病18例,乳糖不耐受20例,炎症性疾病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平均发病时间4.3 d。其中病毒感染20例,病毒感染者均为春季患儿,细菌感染24例。治疗组54例,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1个月~8岁,平均3岁。其中,急性腹泻病21例,乳糖不耐受10例,炎症性疾病19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平均发病时间3.5 d。其中病毒感染30例,病毒感染者均为春季患儿,细菌感染24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小儿胃肠疾病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抗感染治疗法、补液和对症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口服益生菌(复方嗜酸乳杆菌片):6个月以内的婴儿,1片/次,3次/d;6个月~3岁的小儿,2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次,3次/d;3~8岁的儿童,3片/次,3次/d。均用温开水或温牛奶冲服,在静脉注射抗感染药物2 h后开始第一次口服。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57%,平均住院时间10 d,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患儿总有效50例,总有效率93%,平均住院时间4.5 d。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3.1 临床应用标准

临床使用的益生菌必须符合以下标准:(1)有益于机体,且机体使用安全性高。(2)益生菌株必须是机体内正常菌群,或可调节机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对机体一定是无毒无害的外来细菌。(3)菌株遗传学稳定性好和生物学特性稳定。(4)菌种可保持稳定活菌状态,可大规模生产。(5)耐受胃酸和胆汁作用。(6)可黏附并能定植于肠黏膜。(7)能抵抗微生物。 3.2 作用机制

益生菌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1)通过非免疫肠道产生乳酸、乙酸等有机酸,降低肠道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减少内毒素血症,产生抗菌物质。通过紧密结合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成微生物膜,使黏膜保持完整,预防致病菌黏附定植。与受体竞争结合位点排除病原,限制外来菌生长繁殖,促使胃肠病痊愈[5]。(2)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有害菌和肠道感染的发生。(3)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肠道免疫力。 3.3 安全性

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制剂,其安全性十分重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益生菌的安全性,主要是益生菌是否会引起传递耐药性和引起二次感染的问题。虽已有很多文献指出益生菌对治疗小儿和一般人群胃肠病具有良好效果,但采用益生菌治疗还会出现相反效果,如极度虚弱和有免疫缺损的患儿可能会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2],因新生儿免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未发育成熟,增加了感染的概率。有研究指出,慢性疾病、免疫缺陷或机体功能衰退和益生菌引起的脓毒血症与感染关系密切[3]。长期应用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已被证明是安全的。目前,还没有资料显示免疫力低下患儿因使用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增加引起感染的概率。临床不良事件调查可证实,含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制剂在小儿临床使用中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安全的。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运用Meta的分析对系统进行评价,进一步证明益生菌治疗小儿胃肠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使用方便,临床用于患儿的顺应性高,值得儿科临床医师推广使用。

如益生菌株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可传递给致病菌或共生菌,会造成严重后果。肠球菌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菌,其对万青霉素的耐药报道越来越多,所以FAO/WHO建议不宜在使用益生菌的同时使用肠球菌。因为益生菌的安全性意义重大,FAO/WHO制定的指南强调益生菌株必须要进行动物人体试验、抗生素耐药普等安全性检测,若有需要,还可测定毒素产生能力和溶血活性。益生菌在进入临床使用前,必须进行安全性检测[4]。 参考文献

[1]郑跃杰.益生菌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儿科药学杂志,2007,13(5):4-6.

[2]郭晓奎,袁杰利.益生菌安全性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6):576. [3]刘文君,丁国芳.益生菌与早产儿感染[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5):311-313. [4]周俊,张泰昌.益生菌在腹泻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5):395-3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