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成
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
[摘要]中国全纳教育的发展是顺应国际教育潮流开展中国教育改革从随班就读逐渐走向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国的随班就读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固有的问题。全纳教育为随班就读指明了方向。为之,中国已加强了对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为全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关键的还在于进一步转变观念,制定专门的全纳教育政策法规并且大力开展全纳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中国全纳教育 随班就读 全纳教育发展
中国全纳教育的发展是从随班就读逐渐走向全纳的过程,也就是从仅仅关注残疾学生的随班,到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全纳的过程。中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已走的路——实施随班就读;二、正走的路——开展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三、未来的路——制定政策法规落实行动。可以说,中国全纳教育的发展是顺应国际教育潮流进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不断探索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一、已走的路——实施随班就读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了随班就读,即特殊学生可以进入普通学校,跟随普通班级学生一起读书学习。我国使用的“随班就读”一词,有的刊物将其翻译成英语为“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意思是“到普通班里学习”。尽管省略了主语,但无疑是指特殊学生或残疾学生到普通班里学习。如果中文随班就读就是这一意思的话,那么“随班就读”这一词就与国际上普遍使用的“integration”(一体化)是对应的,尽管各国也有不同的名称,如北欧早期使用的“正常化”(normalization)、美国的“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等。但在国际刊物上使用较多的还是“integration”一词。所以,中国的随班就读应该是与国外的“一体化教育”是一个意思。实际上,将随班就读翻译成“integration”更为准确。
中国实施的随班就读教育政策应该说既是受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的影响,又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随班就读的实践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出现在北欧国家,70年代在欧美国家广为传播和实施。从1987 年开始,中国逐渐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随班就读的实验,将残疾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学习。1994年,中国制定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随后,随班就读在中国全面推广实施。
随班就读的实施是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中,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相分离的。残疾儿童只能上特殊学校。而随班就读的实践改变了人们对残疾学生的认识,至少能够承认有些残疾人还是可以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尽管还没有从人权和社会意义上来认识问题。
虽然随班就读的主要对象是残疾学生,但其中一个较主要的目标是要提高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因为,我国还有大量的学龄残疾儿童,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机会上学,现有特殊学校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可能满足数量巨大的残疾儿童的入学要求,国家现阶段的财力和物力又不可能大量新建和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学校招收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就是一种极为现实的安置形式。至2000年,中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人数已占残疾儿童在校总数的63%。[2]
中国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实践开展了20多年,应该说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
体现在:
1、改变了以前明显的隔离式教育的状况,使残疾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2、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就近入学,有效地提高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 3、更有利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合作; 4、促进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部分结合;
5、促进了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以及与社会的融合;
6、促进了全社会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对教育的功能、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二、正走的路——开展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
中国赞同全纳教育思想并随即开展了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在中国已建立了全纳教育研究中心,出版了系列著作,发表了大量文章,开展了系统讲座,培养了从事全纳教育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进行了全纳教育的实践活动。
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人们对全纳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很长时期来,甚至至今还有很多人一直认为全纳教育就是特殊教育领域的事,是仅仅将残疾学生纳入到普通学校学习的问题。随着全纳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随班就读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加深了对全纳教育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
在对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认识上,我们可以说,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随班就读只是全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或者说全纳教育是随班就读的发展方向,因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普世性的教育理念,具有更深刻的教育和社会意义。[3]
全纳教育与随班就读在指导思想和实践运作方面主要的区别是:第一,对残疾学生的看法上。随班就读的一个前提假设是,残疾学生是特殊的,是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有缺陷的,是在某方面有病的。因此,在进行随班就读的过程中,要对他们进行特别的诊断、治疗、安置、辅导。而全纳教育认为,在学生之间确实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生之间是多样化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但是这种不同、这种差异不应被用来划分为“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或“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因此,在全纳教育中,多样化也就成为一种教育价值。多样化的含义比特殊更广,涉及到文化、语言、学习机会、社会、性别等。现在“多样化”、“差异”等词汇的使用,逐渐取代了“特殊”、“特殊需求”。 多样化承认差异,有时可能会造成一种误解,即多样化会形成不平等。因此,对多样化不能片面地来看,只注重某一种状况下的不同性,如性别、能力、学习速率、出生地等的差异,而要能够正确地理解差异,应该看到差异是一种影响每一个人的、复杂的、有内外条件作用的、特殊结合的结果。同时,全纳教育还将差异看作是一种资源,是在教育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一种包袱、一种累赘。
第二,随班就读注重对残疾学生的重新安置,并对之作出重点的安排或特殊的对待,但是并没有注意到重新安置的环境变化以及特殊对待的消极后果。全纳教育则更注重整个学校环境和有效教学,并提出新的课程模式,目的是有利于怎样来改革学校教育实践和改革教师培训,提供适应每个学生特点的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全纳教育促使教育制度改革,并对特殊教育领域内的一些假设和理论提出质疑,并用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观点来更深入地分析特殊教育的政策和实践。全纳教育认为,随班就读的解决办法不应是专门对待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个体观),而是对所有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关注课程观)。这是因为全纳教育接纳所有学生,没有任何理由来说全纳只是为了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因为他们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学校目的是要追求平等和卓越。
第三,随班就读在实践中依然是任课教师负责教普通学生,特殊学生则是由辅导人员负
责。这种人为的划分,加深了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分离,也不利于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而全纳教育则意味着教师与辅导人员要一起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教室的教学状况进行分析,交流看法,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全纳教育注重集体合作,注重教育中的社会与政治的因素。而随班就读则仅仅“注重个体观”,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学生”,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也就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教师。因此,随班就读也就成为一种技术性的工作,只需要技术和资金,忽视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没有将其看作是有助于学习的一种途径。这样就忽视了学校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学校怎样提供多样化的教育。
第四,全纳教育主张学校要创建一种全纳文化氛围。尊重个性,帮助解决问题,应该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全纳观明确表示所有儿童需要被接纳到社区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去,这是一种完全的接纳,即在身体、教育、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全纳。实际上,不仅仅是普通学校,整个社会也存在全纳的问题。因此,在全纳学校中的关键点是怎样建立一个全纳的文化氛围。传统学校和班级创导的氛围是有益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没有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随班就读则仅仅关注于一小部分特殊学生,并没有注意到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全纳教育的出现,其目的是取消现存的各种形式的排斥现象,努力争取形成一种基于平等、参与、合作、无歧视、真正民主的社会环境中的全纳教育的文化氛围。
如果说随班就读的实践主要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主要由特殊教育专家指导、以特殊学生为主要对象),那么全纳教育的思想远远超越随班就读,涉及的范围也远远大于特殊教育。
我们对全纳教育的理解是:“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形成全纳社会”。[4] 这种对全纳教育的理解,体现了全纳教育的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和课程教学观。
全纳教育的人权观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的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由于个人存在的各种差异而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全纳人权观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相隔离的状况,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学生。[5] 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历来就是将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分开来进行教育的。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一种惯例常态,人们亦已习以为常。面对这样的一种挑战,特殊学校已实施了重大的变革,尽可能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转入到普通学校。而问题主要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普通学校并没有为之作好准备。虽然普通学校也在逐渐开展随班就读,但是,还没有意识到教育即人权的问题,也还没有形成一种全纳的氛围。
全纳教育的平等观认为,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要追求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要因为种种原因只关注一部分学生,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全纳教育所强调的接纳主要是针对排斥的。[6] 英语中的“接纳”(inclusion)和其反义词“排斥”(exclusion),很明显就可以看到这两个词的对应性。全纳教育旗帜鲜明地主张全纳反对歧视和排斥,正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确实还存在着歧视和排斥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基本上仍然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前提下,学校中出现歧视和排斥的现象就不作为怪了。《萨拉曼卡宣言》申明,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7] 这些不同性,不应该成为歧视和排斥学习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的理由。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在我们提倡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过程中,也有人指出,如果过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那么对学习好的人也是一种不平等。实际上,全纳教育主张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而并不是仅仅关注某部分人。在目前的教育现实状况中,确实是有一部分人被排斥(包括显性和隐性的),而我们的教育目的并非如此。因此,全纳教育提倡更多地关注已被排斥的人(including the excluded)是完全有道理的,[8] 这和全纳教育提倡的关注每一个人是不
矛盾的。
全纳教育民主观认为,全纳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们走向一种全纳的社会,在这种全纳的社会集体中,人人参与,大家合作。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everyone belongs, all welcome )。[9] 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倡导学校的所有成员都应积极参与,集体合作,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人。在学校中经受的这种民主体验,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以及建设社会具有极大的意义。他们不再会为了生存刻意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而是以社会中的一分子、人民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社会的重建过程中去,是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实践。未来的社会就是人人参与的民主社会。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我们的教育原则应该是通过开设普通课程,向所有学生提供一种基础的、普通的教育。如果学生有特殊的需求,就应该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全纳教育反对给学生划分类型,贴上标签,规定各类学生学习特殊课程。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要在学生取得成绩、有进步时给予赞赏和鼓励。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未来的路——制定政策法规落实行动
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教育界的理想是要实现全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平等地接受适合其不同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然而,由于各国发展的状况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全纳教育走得快些,而有些国家走得慢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为全纳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已经为全纳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正走向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实际上,和谐社会与全纳教育之目的——形成全纳社会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全纳教育创建了有益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全纳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给全纳教育的发展铺下了较好的基础。在中国,开展素质教育也已经有好多年了,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要创导教育应注重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以德育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适于创新的氛围和条件。创新的氛围是建立在一种民主、自由、团结、合作、和谐的基础之上的。在一种受压制的、排斥人的、不和谐的、不合作的氛围中是很难有创新作为的。因此,全纳教育主张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促进参与,反对排斥和歧视,实际上就是为创新提供一种适宜的社会氛围和条件。因此,提倡全纳教育与开展素质教育是不矛盾的,是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的,也是与素质教育发展相一致的。素质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指标的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就是一种排斥人、歧视人、筛选人的教育,这也是与全纳教育背道而驰的。针对为考试而实施教育的这种偏离教育本义的做法,素质教育着重强调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综观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崇尚民主参与、提倡平等待人、强调集体合作),[10] 这些都是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无疑也为全纳教育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条件。反过来,全纳教育的开展也会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中国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到全面的实施阶段,然而目前课程改革的重点还在于我们对课程的认识和开发。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课程应该适应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儿童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学校应该提供适应学生的课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与国际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完全吻合的,也与我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总之,中国课程教学改革更加关注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课程是
为了学生,而不是学生为课程而学习;课程教学首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多样性、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需求。中国的这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已经为全纳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此外,中国的随班就读也已开展了20多年,为全纳教育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虽然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还不是全纳教育思想的全部,但是,随班就读其主要意义在于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体制上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有利于全纳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全纳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尤其关键的是进一步转变观念,要制定专门的全纳教育的政策法规并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虽然全纳教育的开展在中国已具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环境,但是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全纳教育的意义还很不容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许多人对全纳教育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对残疾人教育的狭小范围内,还没有上升到人权的意义。如果仅仅将重点放在改善残疾人的状况上,而不改变人们对残疾人的看法上,那么,尽管残疾人的状况可能得到改善,但是他们遭受的心理隔离和排斥还是十分显然的,因为人们仍然认为他们是“不正常”的、是特殊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另一方面,他们在目前的状况下,也会逐渐适应这种隔离式的环境,也会形成为一种本能式的反应:我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我是不正常的、我是特殊的。因此,只有改变旧有的观念、具有全纳的理念,将所有的人都看作是有相同权利的平等的人而且也是具有不同需求的人,才能真正改善残疾人的状况,才能真正从身体上和心理上融入社会。当然,要改变旧有的观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这需要有一段慢慢学习、理解、体会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具体的行动。所以,全纳教育不是一种行为的结果,不是普通学校接纳了所有想进入的人就完事了,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学习—行动—反思的过程。只有经过这种过程,才能逐渐改变人们的旧有观念,树立起全纳教育观念。
虽然绝大多数人是赞同全纳教育思想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理想,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施。实际上,全纳教育的实践也并非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我们能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全纳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全纳教育的实践是完全可以取得成功的。
实施全纳教育就要进行教育上的系列改革,如体制、课程、教学、评价等等,这些改革,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国际教育界已制定了有关全纳教育的系列章程协定,力图促使各国努力朝全纳教育的方向发展。[11] 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并由政府负责推行和实施。而有些国家,尽管没有制定特定的全纳教育的政策或法律,但在相关政策和法律中已经体现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只是所使用的词汇不同而已。从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来看,要贯彻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要开展新的教育改革,制定相应的政策是必不可少的,是对实施全纳教育的一种制度保障。因此,对全纳教育的推行,国家和政府应该要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规。
中国已经制定了与全纳教育相关的系列政策和法规,但是还没有专门的全纳教育政策或法规,在政府的正式文件上也还没有出现过全纳教育的词汇。如果真正要实施全纳教育,必须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或法律规定,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保障。
尽管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长,但是正如终身教育的发展一样,从6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到80年代普及并被许多国家写入到教育法;全民教育从90年代初提出,现也逐渐进入了许多国家的法律文本,相信全纳教育的发展终究也会被世界各国接受并进入到立法之中。
从全纳教育的未来发展来看,这是一种国际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因为全纳教育揭示的是:我们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为所有人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教育;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参与的教育;应该是不排斥任何人的教育;应该是每一个人终身都有学习机会的教育;应该是为所有人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教育。因此,全纳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和目标,尽管理想和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所做的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努力行动,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2] 中国教育部:第三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材料,北京,2001年5月。
[3] 黄志成、胡毅超: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对UNESCO第48届(2008年)国际教育大会主题的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7期。
[4] 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页。
[5] Vlachou,A.D.(1999),Camino hacia una educacion inclusive, Madrid: La Muralla, P.135.
[6] Pilar Arnaiz Sanchez(2003), Educacion Inclusiva: Una Escuela Para Todos, Ediciones Aljibe,S.L, Malaca, Espana, P.23.
[7] UNESCO(1994),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Paris:UNESCO.
[8]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第五届国际特殊教育大会材料,2000年7月。 [9] UNESCO(2001), Including the Excluded: Meeting diversity in education, Paris: UNESCO.
[10] 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11] UNESCO(2006), Guidance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Paris: UNESC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