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锡高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来源:小奈知识网
无锡高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作者:杨翔博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20期

摘要:无锡高新区作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和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本文基于无锡高新区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的历史使命,通过对现有支柱产业的剖析,客观反映区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企业培育、产业集群、产业化、公共平台、政策建议等方面提出对策路径,为区内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思考借鉴,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提档增效。

关键词:无锡;高新区;企业;产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01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深入贯彻实业为本、产业强市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引导企业提质增效,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产业发展现状

无锡高新区经过25年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优先选项、以发展具有领先优势的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为重要取向的产业发展思路,建设了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与云计算、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支柱产业集群。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千亿级规模,引进培育了博世汽车、卡特彼勒、小天鹅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区内集聚了物联网企业逾千家,形成了智能传感器及应用、智能识别及应用、网络通讯、物联网软件与应用服务、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基本覆盖了物联网产业的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是无锡高新区的优势产业,产业总量、企业集群、设计和加工工艺水平、专业人才的集聚都已位居国内领先行列,拥有制造企业20余家、设计企业60余家,行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产值规模突破500亿元。新能源产业,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核心产品,晶硅电池组件转化率达到18.5%,为世界同行业领先水平,生产太阳能电池2000兆瓦,代表企业有尚德太阳能、隆基硅材料等。生命医药产业,涵盖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含诊断试剂)、智慧医疗与康健服务产业,依托生命科技园,建设省级生物医药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集聚了阿斯利康、济民可信、纽迪希亚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软件服务外包,江苏省最早认定的离岸服务外包基地、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集聚了25家财富500强、全球服务外包100强和国内50强企业,双软企业300余家。

二、存在主要问题

作为现代民族工商业和吴文化的发源地,无锡高新区产业发展整体处于较高层次,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与瓶颈。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规模超100亿元的企业仅有7家,中小企业居多、“领头羊”少,特别是缺乏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产业链部分环节薄弱,缺少高端要素和人才支撑,处于产业链低端,设备成套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偏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部分民营企业受资质、资金、人才、管理等限制,仍处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应用阶段,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融资问题依旧突出,企业融资渠道不够完善,当前金融机构依旧普遍收紧对部分行业的信贷融资,造成企业成本高企,制约了企业新技术产业化。

三、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无锡高新区立足产业强区战略,将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的转变。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发挥产业优势,在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上进行深层次合作,鼓励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产品,打造共生产业生态环境。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并举,鼓励企业利用资源和产品优势,对相关上下游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境外布局,收购国外的产能、国外的装备、研究机构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产业资本运作,加快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投入机制。

二是打造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加速产业发展“集聚增效”计划,把产业集聚发展和效益增进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完善产业体系。以专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增强国内外高端研究人才吸引力,形成国内外优势品牌企业、研发机构和集团总部入驻的良性循环局面。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优先选项、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现代服务业为重要取向,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构建以“四化”为特征的现代产业集群。

三是推动示范和产业化。大力实施应用示范推广计划,按照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应用推广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的原则,选取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加快推动物联网相关项目产业化。加快推进物联网小镇建设,启动“城市大脑”和“唤醒计划”,打造一批具有首创意义的智慧型城市应用示范,构建以物联网小镇为代表的“一街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研发成果产业化,统筹现有的研发企业、人才、产业基础等资源,加大对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研发实验室的支持力度。

四是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由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构成的产业创新网络,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瞄准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促进企业与中科院、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若干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创新中心。强化技术创新与引进力度,按照“研发中心—公共平台—设备检测—产业基地”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工作。

五是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以重大高端研发项目为牵引,吸引高端人才和团队回国创业,瞄准“太湖人才计划”、“千人计划”、“双创团队”等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形成新的引智突破。结合省科技厅40条政策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着手对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修改调整,完善科技企业分期培育机制,突出对“原生原创”类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重点对生物医药、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扶持政策进行调整,集中力量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符合区域发展实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