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1课《胡同文化》教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1、

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

分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氛围。 3、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集中,提高学习效果。 4、

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

1、 2、

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再读课文,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京味儿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六尺巷”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本文是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过去,北京每两排院落之间必会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织成荟萃的北京城。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原因。 三. 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分段及段落大意(课件)

第一部分(1一5) 介绍北京的胡同。 第二部分(6一12) 胡同文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13一15)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

四.研读第一部分,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部分介绍北京的胡同。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胡同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同学们前后位组成一组,用跳读法来快速阅读第1到第4自然段,共同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然后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回答。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

(答: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的取名奇,有各种来源。胡同数不清。胡同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

总结:胡同方正、取名奇且来源多、胡同数量多、安静、与四合院是一体的。

(补充:“胡同有宽有窄。胡同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补充:“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总结: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最后总结:(出示课件)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 (2)、取名:奇 (3)、数量:多 (4)、环境:静

五.研读第二部分,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大家已经知道这部分阐述的是胡同文化。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和价值观念? (生答:封闭、安逸、悠闲······)

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到底胡同文化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课文来看一看。 第六自然段讲“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那这一段讲的是胡同里的人的什么观念? (生答:居住观念。)

第七自然段讲“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从这些可看出,本段讲的是······ (生答:交往观念。)

第八自然段讲“北京人易满足,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大腌萝卜”、“米虾皮熬白菜”等就知足了。那么本段讲的是胡同文化的什么文化?

(生答:饮食文化。)

第九自然段讲“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闹学生”、“过学生”,却“与他们无关”。那这些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答:胡同里的人的处世态度。)

第十到十二自然段阐释的是胡同文化的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作者是通过哪两件事来写胡同文化的“忍”的呢? (生答: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件小事,打嘴巴事件。)

那么从以上的这些总结,可知道胡同文化包括以下内容:(出示课件)

胡同文化:(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居住观念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交往观念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饮食文化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处世态度 (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课文第六段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那胡同文化五方面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其“封闭”的?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北京人的窝既不是“金窝”,也不是“银窝”,房屋大都很旧,甚至还经常坍塌。然而他们却不忍割舍。那是因为他们世代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所以才不愿搬,不愿意离开他们那一亩三分地,最终亦会是固步自封。如此思想,是保守的、落后的,是封闭的。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独门独院是很安静,但也不利于交通,不利于交往。“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从这两句可看到,他们的‘处街坊’,只是一种表层的来往,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封闭的。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北京人对饮食要求不高,追求一种自在。“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哪儿也比不上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悠闲中的那份得意劲,以及“大白菜文化”这种唯我独尊优越感,另外保守深处天子脚下什么美味没吃过的狂妄。这也是一种封闭的态度。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常有学生运动”,但“他们总是置身事外,

冷眼旁观”。这是他们不接受新鲜事物的表现,因而他们是封闭的。 (5)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 忍”作为北京人的生存法则,使其能够安然度过各种风浪,笑看风云变幻而安然高卧。然而又造成其逆来顺受的状态。 “文化大革命”,天下大乱,胡同里的人还是照样干嘛干嘛,“您多余操这份儿心”。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亦是一种封闭的状态。

六,研读第三部分,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的感情

全班朗读最后三段,品味其中的语言,并联系前文,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 (全班朗读最后三段。) (一)、对胡同文化:(出示课件)

(1)、推崇与喜爱: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 (2)、反思与讽刺:胡同文化的封闭 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忍”的消极意义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二)、对胡同文化的没落:(出示课件)

(1)、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 七、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虾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虾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 八、课堂小结

现如今,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