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时桂 来源:本站 时间:2010-3-25
【内容摘要】
为了缓解农村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学校布局分散、平均办学规模小、小学在校生班额过小(甚至每班仅有七八名学生)、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优化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稳定发展,国家教育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农村小学现状,转变办学观念,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撤并农村边远学校,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重新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为此,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享受着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这为学生真正走向独立,提供了条件。寄宿制学生,虽然有专门管理学生生活的宿管、生活老师,但班主任工作还是不容忽视。新体制下小学寄宿制学校中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本文着重从“实施爱心教育”、“人际关系的引导”、“学科学习的组织”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一方面的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新体制 小学 寄宿制 班主任 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口出生率下降,农村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并且学校布局分散、平均办学规模小、小学在校生班额过小(甚至每班仅有七八名学生)、教育资源利用率低。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为了缓解上述问题,优化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稳定发展,国家教育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农村小学现状,转变办学观念,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撤并农村边远学校,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重新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为此,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享受着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这为学生真正走向独立,提供了条件。寄宿制学生,虽然有专门管理学生生活的宿管、生活老师,但班主任工作还是不容忽视。那么,新体制下小学寄宿制学校中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学生的爱心使者”——实施爱心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
国家总理温家宝说过,“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要相信孩子》一书中也说:“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与爱护”。是呀,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寄宿班级的班主任,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必须学会实施爱心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也许我们的学生有许多让人无法容忍的毛病,但请相信,他的身上也一定有可以挖掘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星半点,就足以用来影响并改变他所有的不良习惯,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必须要多和学生交流交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学生的心灵送去家的温暖。我在担任寄宿制六(3)班的班主任期间,就发现,由于这个班级的学生大都来自于边远山区,他们不但学习成绩相对后进,而且身上还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于是,除了每天走进课堂教学之外,我又时时处处非常细心的观察学生,经常到学生寝室、食堂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哪个学生感冒了,哪个学生想家了,学生们吃得怎样,睡得怎样等。我把自己定位在亲人乃至兄长的角度及时送上关怀,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就
像在家里一样,拥有关爱;课余时间,我还经常和学生在一起,陪他们做游戏、唱歌、聊天,给他们讲故事,消除孩子们与我之间的情感障碍,达到心理相容;在班上,我还充分利用“心灵信箱”、“心灵交流本”等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用爱容忍学生因无知所犯下的错误和缺点,并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辛勤的汗水洒过之后,我欣慰地收获了孩子们会心的微笑——他们正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告诉学校所有的人:他们在改变!是的,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应当有一百个理由相信,只要做好了“爱心使者”这一角色,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诚地帮助每一名遇到困难的学生,就会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一名学生的心田,自然地拉近了师生距离,达到了心与心的通融,那么,这爱便会如春天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激起他们对我们班主任的尊敬、爱戴。在这种互爱的环境之下,学生也就增强了信心,鼓起了勇气,努力去面对寄宿生活的一切。
二、“学生的大朋友”——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指导者
入学后,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十分想家,思念父母,这使他们十分需要与同学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之间平等交往、平等对话;而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高,到了高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有了较大转变,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要求独立,摆脱父母管制与约束的心理倾向逐渐增大。寄宿制学校为学生摆脱家长的过多呵护提供了条件。然而,较之低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更需要与同学及成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在交往中交流思想,建立友谊。此时,与别人交往有困难的学生会感到孤独,甚至产生不良心理。作为班主任,要主动关心学生之间的交往,尤其注意对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进行适当帮助,使每位同学都能融入班集体中;对已经步入青春发育期、心理成熟较早的学生,也要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让学生打心里明白早恋的危害,杜绝早恋的不良现象等。我曾教过一位六年级的女生安某,其性格内向,然而在某天的课间,她却忽然意外的收到一封所谓的“情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更当着我这个班主任的面,该生惊慌失措、惶恐不安地把“情书”交给了我。为此,我将计就计,表扬安某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并且顺藤摸瓜,根据“情书”找到另一班级写“情书”的王某,并邀请他到本班参加了《友谊与爱》的主题班会。最终,通过主题班会,我班的学生以及王某,都能根据这一现象透析,明白了真正的友谊与爱的本质区别,他们正朝着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向而迈步前进。没错,我们理应让学生,在我们的恰当的辅导之下,在友善的交往和共同生活中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并且形成独立人格,弥补学生离开家庭而出现的情感空虚。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基本每周才能回家一次,他们与家长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有时高高兴兴回家,家长却忙这忙那,加之边远山区家长素质普遍偏低,那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而在学校里,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接触班主任,有事第一个想到的是班主任;嘘寒问暖的是班主任;头疼脑热、生病住院,在旁边问长问短的还是班主任。因此学生往往会把班主任当作最好的朋友。此时,作为班主任,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真正去做学生的知心大朋友,增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正确引导学生朝着人际交往的良好方向发展。
三、“学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技能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作为寄宿制学生——这个来自边远山村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往往比较差,并且在学习上的兴趣不大,没有成功感,这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担当好“学科学习的组织者”这一重要角色。
首先,要帮助寄宿学生适应寄宿制学校的学习活动。从边远的山区小学来到相对集中的寄宿制学校学习,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转变的难度,帮助他们完成过渡。我们要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或课余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预习与复习等基本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苦读书到会学习的转变,提高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寄宿制学校,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水平低、基础较差、“脸皮较薄”, 或因以往所形成的习惯使然,部分学生还是不好意思或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此时,我们应从他们的发展水平出发,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告知不懂就问是一种优秀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他提出的问题有多大的价值,都应予以肯定,在全班形成一种乐学好问的良好学风。
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和科任教师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组织学习、交流、讨论等,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尝试“成功”的感觉;经常与科任教师联系,了解学生各学科学习状况,这些,都对学生学科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更要细心、耐心,更要有恒心。对待学生生活的班级,也需要有赤诚的情和爱,像对自己的家庭一样精心料理,切不可急功近利。作为一位班主任,我们的工作是灵活多样的,但我们还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扮好自己的多重角色,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担负起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任务,才能无愧于寄宿制学生班主任这一工作。
(此文获得2009年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科研论文)
【参考文献】①、《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国办发[2004]20号)、《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教财[2004]3号)及相关文件 ②、北京大学出版社《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案例评析》 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郑克俭、王作廷主编的《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④、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教育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