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研究概况

来源:小奈知识网
788・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11月第l5卷第6期Journal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2013 Nov,15(6) tumor marker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l"[J] J Med Assoc Thai, 2000,83(4):383 [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0,33(1):35 [11]米鲜艳,谭树芬,李树清.不同类型癌症患者血脂改变及其临床意 义的探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10):20 【l2]高艳红,张 妍,田亚平,等.不同类型肿瘤患者的血脂水平分析 [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5):277 [17]刘硕,徐东强,周秀英.血清CYFRA21—1、CEA、NSE联合检测 在肺癌早期诊断与分型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 (2);215 [13]梁振涛,王宪沛,曾秋棠,等.冠心病合并结直肠癌对血脂水平的影 响及他汀类药物调脂的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 (5):863 [18]Bonner JA,Sloan JA,Rowland KM Jr,et a1.Sigaaiifcance of nem'on— speciifc enolase levels before and during therapy fm’small cell lung cancer[J].Cin Cance ̄Res,2000,6(2):597 敢,黄迪南,等.大肠癌患者血浆脂蛋白(a)与CEA水 [19]Buccheif G,Torchio P,Ferrigno D.Clinical equivalence oftwo cy—tok- eratinmarke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heer:A study of tissuepolypep— [14]曾湘涛,侯平的观察与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6):1005 [15]陈建华,欧阳玉林,朱文虎,等.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检测在 tide antigen and cytokeratin 19 fragments[J].Chest,2003,124(2): 622 非小细胞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 (2):199 [20]王瑜敏,黄海霞,袁谦.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血脂的动态变化及 (2013—05—28收稿)(岳静玲编辑) [I6 j Chantapet P,Riantawan P,Lebnak P,et a1.Utility of serum 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21—1)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as 意义[J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2):129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研究概况 潘广芹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关键词] 青年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痛因 一级预防 天津武清301700) 斑块的形成,刺激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脑血流量从而导致脑血管 病。另外,长期吸烟者由于吸烟引起肺疾患而出现红细胞增多 和CO血红蛋白的氧被置换,而可能导致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 胞压积变化是脑梗死患者的血液粘度显著增高的重要因素之 一 [中图分类号]R 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94(2013)06—788一O2 缺血性卒中已成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常见 病,而且近年来青年人群的发病形式日益严峻。研究提示,青年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约为5%~10% j,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已有学者大量研究探讨了青年与老年缺血性卒中之间病因学和 危险因素的差别,下面就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进 行综述,以期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提供借鉴。 1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1.1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差异、遗传妊娠、 j,从而导致脑部血流量及流速减慢导致脑梗死发生。 1.2.3血脂。在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 用_6 J,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是构成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当血 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时,可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低密 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容易形成动脉硬化,促进粥样斑块裂解,导 致脑梗死的发生。郑重等 研究认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常有血脂异常,且在某种程度上较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 脂代谢紊乱更为明显。据文献报道,40岁以下缺血性卒中患者 产褥期等都是缺血性卒中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 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机体抗动脉硬化的能 长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上升。近年来Spengos等 的前瞻性观 力下降,易于形成血栓,是造成该年龄段卒中发病的重要原 察性研究指出:首发青年缺血性卒中患病率男:女为1.3:1,30 岁以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提示与妊娠及产褥期有关。 1.2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禁药物等。 因 。 主要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饮 I.2.4酗酒是青年脑梗死的促发因素 J。饮酒可致缺血性卒 中的发病机制包括:①因诱发心律不齐和心脏壁运动异常而引 酒、糖尿病、心脏病、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滥用违 1.2.1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卒中发病 起脑栓塞;②诱发高血压;③增强血小板聚集作用;④激活凝血 系统;⑤刺激脑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大血管和微血管痉挛,使脑 最终导致脑梗死”…。 率、病死率的上升与血压的升高密切相关 J。其发病机制为长 血液流量降低,1.2.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存在广泛性血管病变,特别是微血 期高血压使脑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玻璃样变及微动脉瘤形成,加 更易引起脑梗死。 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能机械刺激损伤大血管的内皮细胞, 管病变,血液呈高凝状态,则加速脑动脉硬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导致血管阻塞、脑梗死发生。 1.2.2吸烟。公认的卒中的危险因素,尤其多见于青年卒中患 者,国外报道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吸烟率为56%,其危险度随吸 青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紧张焦躁的心态容易使其养成吸烟饮 酒等习惯,而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脂类代谢异常,刺激交感神 经兴奋,增加血液粘稠度及血管壁损伤,促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简介】潘广芹(1979~),女,本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 内科。 糖尿病患者易引起血脂异常,高脂血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易形成血栓,且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卒中 后的脑损坏。研究还发现 ,青年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 谢异常发生于一体的原因。 这可能是青年卒中患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代 烟的量而增加 J,而且长期被动吸烟也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 岛素抵抗,1.2.6心脏病。心房纤颤、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 房粘液瘤,特别是年轻患者心源性栓塞发病率很高,故建议积极 防治心脏病“ 。各种心脏病极易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引起脑血 流量减少而导致血栓形成,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因冠 心病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这样导致脑梗死的发病年龄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l1月第15卷第6期Journal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2013 Nov,15(6) ‘789・ 也日趋年轻。 杂,及早发现危险因素并给予有效的控制可以延缓缺血性卒中 的发病年龄,因此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干预应重点放在一级预 防上,控制危险因素,尽早开展青年卒中高危人群的社区筛查, 及早发现和诊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可控危 1.2.7尿酸。尿酸水平与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许多临 床综合征有关¨ 。高尿酸血症导致脑梗死的可能机制:①高尿 酸血症可引起血脂和脂蛋白代谢异常,与高血压、高血糖等已知 危险因素相互影响,促进动脉硬化;②尿酸盐结晶可引起炎症反 险因素加强重视,对青年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提倡戒烟、限酒、加 保持心理平衡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体对卒中 应,从而激活血小板和凝血过程;③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血浆中, 强体育锻炼、使血液粘度增高;④高尿酸血症可能通过嘌呤异常代谢促进血 的知晓率及控制率,势必会降低发病率,延缓发病年龄,提高治 栓形成。 。 愈率,另外,在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诊断、治疗及对于不可 还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病 1.2.8同型半胱氨酸。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实验 控的危险因素,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研究已经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卒中发生和发展存在着密 切关系 ,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 酸血症导致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是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破坏 机体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加速血栓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会 刺激动脉壁上的平滑肌细胞过度生长、老化、组织纤维化,在长 期高血压的作用下更易促进脑部中小动脉的硬化而缺乏弹性, 从而引起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 1.2.9滥用违禁药物。有研究表明,吸毒可显著增高卒中风 险” ,在青年卒中患者中,违禁药物的使用率高达12%,因此, 对于原因不明性青年卒中患者,应行违禁药物的毒理学筛查,或 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提示。 2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 2.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A) 颈动脉超声扫描确认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达到血管截面面积 的50%,或通过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数字减影(DSA)发现 颈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及椎一基底动脉狭窄达到血管横截 面面积的50%。Putaala等 研究认为,LAA的比例在35岁以 上年龄段的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中有增多趋势。 国内吴婧 等 对10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发现LAA占 44.12%,高于其他亚型。 2.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 由多种可以产生心 源性栓子的疾病引发的脑栓塞,能够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一般 为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病变、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和病窦 综合征)、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手术等。此外 肺源性、奇异性栓塞或由于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等栓塞脑血 管也是青年人脑栓塞的原因。 2.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影像学上最大直径小于1.5crn的病 灶的卒中,多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小动脉闭塞 性卒中的主要病因是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协同促进小动脉狭窄, 同时还要关注如口服避孕药、偏头痛、免疫性疾病以及静脉性疾 病等引起的小血管病变。焦淑洁等 的研究发现小动脉闭塞 性卒中占21.1%。 2.4其他病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这一类型包括由其他明确 原因引起的脑梗死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动脉夹层、烟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液系统疾病、吸食毒 品等。焦淑洁等 刮的研究显示相对于老年组青年缺血性卒中 组其他病因亚型所占的比例明显较高。 2.5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 包括不能归于以上类型的缺血 性卒中,目前该型所占比例增多,可能与地域、医疗条件差异有 关。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小于41岁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 中,最常见的病因学亚型是不明原因(32%) ,另有一些研究 表明,原因不明性卒中与右向左分流、偏头痛等之间存在复杂的 关系 。 总之,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特点广泛而复 例对照研究及多研究中心之间的合作,继续深化在生物医学、遗 传学等方面的研究,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提供更多的 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MetsoAJ,MetsoTM,Putaala J,eta1.s【r0kein young adults:every saga has a beginning[J].Eur J Neurol,2010,17:1317 [2j Spengos K,Vemmos K.Risk factors,etiology,and outcome of ifrst—ev— er ischemie stroke in young adults aged 15 to 45一the Athens young stroke registry『J1.Eur J Neurol,2010,17:1358 [3] 刘 琪,牛小嫒.中国中青年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 4):344 [4]Jiang CQ,Lao XQ,Yin P,et a1.Smoking,smoking cessation and aortic arch calaiifcation in orlder Chinese:The Guangzhou BiDbank Coho ̄ Study【J].Atherosclerosis,2009,202:529 [5] 胡寻江,田 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与脑梗塞相关性的研究 [J].医学综述,1996,2(9):488 [6] 陈玉成,梁玉佳,刘瑞,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 的损伤及其机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4):320 [7] 郑重,刘玉芳.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分析 [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7 [8] 唐跃东,董强.青年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 脑血管病杂志,201O,4(3):182 [9]Hillbom M,Haapalemi H,Juvela S,et a1.Recent alcohol consumption, cigarette smoking,and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J].Storke, 1995,26(1):4O [1O]贾红云,贾淑云.青年人脑卒中的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6,28(9):692 [11]朴明淑,史状宏.胰岛素抵抗和中青年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风与 神经疾病杂志,2005,22(4):350 [12]彭凯润,杨红军,刘雁.43例青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 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11):1148 [13]欧阳畅,李宏波.中老年脑梗死与血尿酸水平关系分析[J].当代医 学,2010,16(32):74 [14]于弋水,周珂,姜振威,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 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16(1):41 [15]田辉.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抵抗索和瘦素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 化[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514 [16]Westover AN,McBfid S,Haley RW.Stroke in young adults who abuse amphetamines or cocaine: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hospitalized pa— tients[J].Arch Gen Psychiatry,2007,64:495—502 [17]Putaala J,Metso AJ,Metso TM,et a1.Analysis of 1008 consecutive pa・ tients aged 15 to 49 with fisrt—ever ischemic s ̄oke:the Helsinki young stroke registyr[J].Stnrke,2009,40:1195 [18]吴婧,刘俊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 疾病杂志,2011,19(5):365 [19]焦淑洁,滕军放,卢宏.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 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7(2):109 [20]Dharmasaroja PA,Muengtaweepongsa S,Lechawanich C,et a1.Causes of Ischemic S ̄oke in Young Adults in Thailand:A Pilot Study f 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 1,20:247 [21]Nightingale S,Ray GS.Paradoxical embolism causing stroke and mi— graine[J].J Postgrad Med,2010,56:206—208 (2013—05—30收稿)(岳静玲编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