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教科版物理八上《2.乐音的三个特征》公开课(教案)推荐

来源:小奈知识网
2.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知道音调的上下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探究声音音调、响度的实验,体会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中的应用.

2.经历用实验来研究声音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 2.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索的根本方法和过程.通过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运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教学重点】

决定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 音色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数码投影仪、彩色摄像头、鼓、音叉、发音齿轮、锯条片、泡沫塑料、橡皮筋、白纸、铁皮铅笔盒.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两段音乐,请演奏.〔学生分别演奏〕 〔学生答复〕

师我们体会到不同的音乐,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方案用于有学生演奏〕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的有声世界里,先请大家一边听录音,一边猜猜是什么声音.〔播放录音〕

师这段录音包含了很多声音,大家还能一一区分,真不简单.无论是李玟的歌声,还是公鸡的打鸣,还是发令枪声,它们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都具有声音的一些特征,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吧!〔课时展示:乐音的三个特征〕

【进行新课】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唱一段卡拉OK.〔用VCD播放歌曲“青藏高原〞〕 师韩红唱得很动听,可是不容易唱好,同学们,你觉得哪一句最难唱?为什么? 生:……,这一句音调上不去.

师是不是声音的响度不够?用力唱行不行? 生:不是响度不够,而是声音的音调太高.

师唱不上去果然是由于音调高.用力也唱不上,说明与响度无关,这是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调.

师生归纳:音调的定义——声音的上下叫做音调. 师请大家听声音有什么不同,哪个声音的音调高? 〔让锯条接触发音齿轮,发出不同的声音.〕 生:……

师再请大家听俩声音,区分音调的上下〔播放蚊子和老虎的声音〕 生:……

师科学研究说明,音调的上下和振动的快慢有关.声源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而振动的快慢可以用频率的大小来区别.

归纳:频率:表示振动的快慢,指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师我们手边的乐器怎样才能发出最高音调和最低音调,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和大家上一课.

师现在,每个同学手边都有一根橡皮筋,我们来赛一赛,看谁刚刚听得仔细,看谁的橡皮筋发出的音调最高.〔学生动手做,教师可以做指导,组织〕

师比赛暂停.可以到课后再论上下. 〔投影〕:请男生跟我读. 〔投影〕:请女生跟我读.

师这几句古诗选自哪一首诗,它的作者是谁? ——你觉得男生和女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

师研究说明:通常男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90~140Hz,而女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270~550Hz,男女生声音的差异就在这.

归纳:频率决定音调.不同的材料,不同发声体,发音频率不同,音调不相同. 师老师也来露一手,〔轻轻地敲击〕听到了什么? 生:鼓声.

师如果要使鼓声更响一些,我怎样做就行了? 生:用力就行.〔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做得很好,我们为了能准确地表达声音大小,就用响度来说明. 师为什么用力敲击鼓声会更响?我们一起来猜猜其中的原因?

生:可能是由于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比原先大.〔学生未必说得准确,教师可以顺势用声音产生的原因来进行启发〕

师怎样可以证明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呢?〔学生可能提出做实验〕鼓面发声时就在振动,可是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样才能把鼓面的振动放大一些,使我们能观察到振幅的不同呢?

生:……

师大家的方法都有道理,我就用一些泡沫塑料撒在上面.〔教师把摄像头对准鼓面,在上面撒些彩色泡沫.〕〔学生提出用乒乓球也可以〕〔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师现在,关于响度,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

生: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也越大.

师换个声源试试.〔敲击音叉发声,教师同时说明音叉是实验室的发声工具〕〔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靠近敲击后的音叉,进行比照实验〕〔也可以用投影演示音叉敲击后放入水中〕

师那么,如果我们站在较远的操场上能听到这个音叉的声音吗?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归纳: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大小与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还与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师我们平时歌唱时,高不上去和低不下来都是对音调而言.如果两个人说话的响度,音调都相同,我们是否就无法区分呢?打 时,熟人的声音是不是一下就听出来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它们不一样.

师是的,下面就让我来考考大家,看谁首先说出正在演奏的乐器.〔播放笛子,小提琴,二胡的音乐〕

师非常好,我们能分辨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能听出下面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多媒体播放各种发声器,……人对声音的感觉也不一样.〕

师我们再来做个游戏,请大家用书本挡住眼睛,我任意请同学读一句古诗,请你把他的姓名大声说出来.〔进行游戏〕

师现在有一种叫做“模仿秀〞的歌唱节目,你想模仿得像歌星一样,至少要哪几方面学得象?我们再来唱一段,先体会一下.

生:……

师是啊,要唱好一首歌是不容易的.音色,音调,节奏都很重要. 归纳:音色是描述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

例题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区分蜜蜂是飞出采花,还是采了蜜飞回家,养蜂人主要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区分的〔〕

A.声音的音调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飞行路线形状不同 D.飞行上下不同

解析: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蜜蜂采花蜜时频率小,音调低,不采花蜜时,频率大,音调高.

答案:A 课堂演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局部. 【教师结束语】

本节课学习了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了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经历了控制变量和转换法的探究方法,收获不小,兴趣也很高,希望能扎实理解本节内容.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

本节课重在引导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初步知道影响音调的因素.决定响度的因素、展

示转换法的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了解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

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决定因素,能利用声音的波形图来区别不同的声音. 4.知道噪声的定义和噪声的危害,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

5.知道共鸣、回声这些声现象的原因,了解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音色、响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

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3.运用转化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稳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题1如下列图,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解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应选项A正确.

答案:A

例题2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m.

答案:反射425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例题3如以下列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解析: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率越大,所以此题应选B.

答案:B

例题4〔南京中考〕关于声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解析:音色即声音的品质,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音调指声音的上下,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和响度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小,低于20HZ,不在可听声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故B错.演员引吭高歌,发出的声音大,即响度大,故D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

答案:C 声音与现代科技

例题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以下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A.验钞机 B.微波炉 C.电视遥控器

D.潜水艇上的声呐系统

解析:声音的频率范围很宽,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Hz的称为超声波,人们虽然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因它们具有特殊性质,因而有特殊用途.超声波方向性好,经常用来回声测距,另外超声波还可以做“B超〞、清洗、碎石等.

答案:D

例题6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解析:大象发出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可听见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听不见的次声波,但大象不能发出超声波;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外科

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震碎,从而排出体外;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即回声与原声间隔不到0.1s,回声与原声混合,使原声加强.

答案:B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题7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_______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_______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关闭窗户,阻断了蝉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传播

例题8贵阳市政府为创立全国文明城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为改善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面积;为减少交通事故,开展“文明过马路〞活动;为_________,禁止汽车在城区内鸣笛.

解析:禁止鸣笛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以减小声音对居民的干扰,减弱噪声. 答案:减少噪声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