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庆市七校2022-202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来源:小奈知识网


重庆市七校2022-202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格局。诸侯效忠周王,承担相应的义务;但诸侯国内部事务由诸侯自行处理。这说明西周( ) A.较为松散的国家形态 C.诸侯国林立分裂动荡

B.集权体制受到削弱 D.分封制没巩固西周政权

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这一变化表明(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C.手工业的发展受到政策阻碍 D.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9.唐代士族在统治阶层当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高,唐代最后一百年中,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79位,其中65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82.2%。据此表明( ) A.藩镇割据给士族发展提供了机会 B.科举考试成为官员入仕的正途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士族的兴盛 D.唐后期政权为世家大族所垄断

10.南北朝末期曾出现过大规模的灭佛现象,如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尽灭齐境佛教,结果“五众释门减三百万,

皆复还归编户(非编户不纳粮交税),僧寺所占民田,悉数归还, 三宝福财,簿录入官,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 A.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的结束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根本解决

B.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集权 D.南北朝时期统治政策摇摆不定

11.元朝时,行省督办府、州、县征集各地赋税,行省汇总后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余下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

严格管制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这一规定(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因素 B.增加财政收入 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结合 D.旨在强化君主专制

12.话本是宋代城市说书人的底本,主要以白话写成,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既有篇幅较长的“讲史”,也有短

篇的“小说”。宋元戏曲则出现了诸宫调、杂剧、南戏等体裁,深受欢迎。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表明传统小说已臻成熟 C. 体现理学对文艺的影响

B.说明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D.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

2.周武王先人古公长子太伯到江南后,成为荆蛮的首领,遵从当地荆蛮习俗,“文身断发”。其建立的吴国在春秋时却被排除在“华夏”之外。这体现了春秋时期( ) A.兼并战争激化民族矛盾

B.传统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C.夷夏之辨源于文化认同 D.民族交融趋势逐步加强

3.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这些做法( )

A.促进了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B.三家分晋的局面正式形成 C.反映当时已完成社会转型 D.反映宗法分封制已经崩溃

4.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商周时代,文化由王室控制,全无私门著述,仅有的典籍如《诗》《书》等由王室或公室文化官员整理、授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后,先生掌握的“旧法世传”之学分解为“私之学,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此种变化反映出( )

A.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 B.礼乐崩坏推动文化下移 C.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 之内。秦始皇的这一构想( )

A.为秦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基础 B.反映了华夷观的形成与发展 C.推动了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有利于中原农耕文明的拓展

6.汉武帝前期,地方上交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元封年间,武帝推行均输法,“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一变化( )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增强了市场的活力 C.加强了集权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7.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两者都( )

A.强调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B.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 C.反映了大一统社会的要求 D.重视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

8.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役无酬。宋代官营手工

1 / 3

D.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显学

13.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甚至说:“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 A.体现朴素人文主义思想 B.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C.广泛的吸收了佛道思想 D.背离了孔孟的核心思想

14.论及清朝中枢权力演变,有清人说:“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

书房、翰林院视草(起草)自雍正初年设机处……机要章奏皆下焉……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各部门相互牵制行政效率降低 B.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C.内阁与机处分掌决策权

D.清朝集权的不断加强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接受了阴阳家邹衍的“大九州”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

15.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

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畸形发展 B.抑商思想盛行 C.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D.闭关锁国阻碍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4分,第18题9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

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加之中国人缺少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的饮食禁忌,因此国人天上地下水生陆长的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

——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苏州常熟县的潢泾镇(即明代太仓的赵市)宋元时是大镇,明初因遭兵火“闾里为嘘”,但到明成化年间又恢复成市。进入清朝以后,在它的周围又涌现出一批小市镇。如镇西南七里有乾隆末年成市的归家庄,镇东南九里有乾隆中兴起的时思庵镇,镇西北十里有陆河镇,西北十二里有横塘市。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的背景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10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行省制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贵州巡抚赵廷臣升任云贵总督,开云贵督府设置之端,拉开全面治理云南的帷幕。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占领昆明,平定南明政权;康熙六年(1667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为开化府”,并下设永平、东安等八里。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重置绿营兵,形成3标、7镇、6协、7营的事建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云南总督、巡抚同驻云南府城,确立了云南的督、抚同城体制。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作为云贵总督办理边界事务并建关立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派内阁学士周德润为勘界大臣前往云南,签订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收回部分失地。

——摘编自聂迅《清代滇东南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的区域演进与历史进程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6分)

2 / 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云南边疆地区的措施及其作用。(8分)

18.(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的变化。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基础。他的思想具有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摘编自肖国华《李赞的“儒学情结”——李贽的民本思想初探》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4分)

(2)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在融合、创新和发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说明。(5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史记》 《汉书》 《三国志》 《后汉书》 《宋书》 成书年代 西汉 东汉 西晋 南朝宋 南朝梁 表彰名教的列传 列女 孝义

《魏书》 《梁书》 《陈书》 《隋书》 《新唐书》 《宋史》 《金史》 《元史》 北齐 唐 唐 唐 北宋 元 元 明 孝感、节义、列女 孝行 孝行 孝义、列女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2)明清之际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儒学出现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新的主张,促进儒学新的发展。 19. (12分)示例1:

趋势: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3分)

原因: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8分)

总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1分) 示例2:

趋势: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3分)

原因: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8分)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1分)

16. (20分

)(1)背景:宋朝皇室南渡把京菜和江浙菜交融汇合;北方大量难民和皇家贵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城

市发展;“天人合一”饮食观的形成。(6分)

影响: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推动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南宋市井文化的发展。(4分)

(2)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的出现,长途贩运业

的发展;国家统一,人口的大量增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6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

特点: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4分) 17.(14分)

(1)特点: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影响:加强了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2)措施:进行事平叛,稳定边疆局势;设置督抚机构,规划行政建制;构筑事体系。明确边界范围;签订专门条

约,收回部分失地。(4分)

作用:稳定了云南边疆局势,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规范了边疆治理模式

填补了边境管理的制度空缺;为后世边疆管理奠定了基础。(4分)

18. (9分)(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4分)

3 / 3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重庆市七校联考高二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

1——5 A C A B D 6——10 C D D B B 11——15 C D A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4分,第18题9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