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蓬莱镇中心学校 孙惠
【摘要】
科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本文拟从:一、利用各种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二、利用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利用各种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四、利用各种科学假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五、利用同伴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等五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做法。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段话准确地诠释了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长期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要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科学充满热爱,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对神奇的现象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利用各种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
动手做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教师能节约讲解时间,用实验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学生能清楚地看观察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教材通过列举各种生活中的例子:夹核桃、用橡皮筋弹棋子、飞机在空中飞行、自行车刹车等事例,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中,力是无处不在的。怎样比较力的大小?教材中用了两个非常直观有趣的实验来帮助学生说明这个问题:弹玻珠和掰手腕。这两个实验非常容易操作,学生人人都可以在教室里现场做,通过玻珠在地上运行距离的远近来体会力的大小对物体的影响,通过掰手腕来体会力量的大小对胜负的影响。最后还安排了一个用弹簧秤称物体的小实验。通过称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重量来体会力的大小对弹簧秤指针读数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探究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以至于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同学们都会拿着一把弹簧秤到处称量自己能找到的各种物体,体会提起不同物体需要大小不同的力。再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洗衣服的学问”一课,同学们通过“用不同的洗涤用品来洗涤衣物,衣物的干净程度不同”的实验真切地体会到了不同的洗涤用品去污能力不同,启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洗涤用品的去污能力,然后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去做各种洗涤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的因素对于洗涤效果的影响。在整个小学科学教材中,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能够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学生的动手能力和
2
探究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培养。
二、利用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不难发现各个年段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仅仅三年级上册就有“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比较动植物”、“观察水”、“观察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等十多个科学实践活动。通过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很有好处。2010年,我组织六年级(10)班的同学对“中国死海盐卤源头的作用”进行了科学考察,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盐卤源头,参观盐卤资源的开采和运输,走访盐卤资源管理人员,亲自到死海体验盐卤资源的神奇作用等等,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体会到了盐卤资源对于中国死海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丽和富饶。2011年3月,该科技实践活动《中国死海盐卤源头的作用考察》获县“科技发明创新大赛”一等奖、市二等奖。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而且培养了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很多孩子对盐卤资源的神奇作用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不少同学亲自采集盐卤标本回家去观察、实验。其中王雪晗同学还请她爸爸把自己采集的盐卤标本送到省上去请专家化验分析。
三、利用各种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阿基米德洗澡时看到从澡盆里溢出的水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在院子里散步看到苹果成熟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
3
到锅里的开水会掀开锅盖发明了“蒸汽机”,魏格纳从地图上陆地的分布情况而创立了“板块漂移学说”„„无数的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表明:许多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自然现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只要我们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比如学习了《神奇的机械》这个单元,我们可以启发孩子们课后去观察工厂里机器的齿轮,利用滑轮组轻松吊起重物的现象,进一步思索这些机械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学习了《形状与结构》这个单元,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去观察我们身边的桥梁形状和结构,去观察我们身边的高楼大厦,甚至观察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的结构;学习了《探索宇宙》这个单元后,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后去观察星空,观察日食,月食,动手查阅资料,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通过观察这些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了,学习内容拓宽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探究能力增强了。
四、利用各种科学假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猜想,比如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玛雅人的神奇预言,百慕大三角洲的秘密,宇宙黑洞„„这些神奇的猜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努力探索,不断追求,甚至穷其一生地用自己的智慧去撩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我们的科学教育,为什么不让学生也去假设一番呢?比如六年级下册《进化》这个单元提到了恐龙化石,但是对于恐龙的灭绝问题书中并没有介绍。上课时讲到恐龙化石的时候就有孩子提出:“老师,恐龙究竟是怎样灭绝的?”对于这个
4
问题,教参上帮我们搜集了几种假说:渐进说、陨石或行星撞击说、超巨星爆炸学说。很明显,这几种学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还是有各种各样的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我告诉孩子们:“老师这里提到的只是几种流行的观点,同学们有疑问下来后还可以上网去搜集更多的资料,也可以自己提出假设然后上网去查阅,看看有没有人提出和你一样的假设„„”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很多孩子把自己的假说写了下来,还有孩子把搜集到的恐龙灭绝的假说都打印了下来展示给同学们看。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极大的激发,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五、利用同伴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每一个科学老师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科学史很多实验都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同样需要团队意识。通过培养团队意识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每一位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这种培养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相互合作的快乐和必要,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吸纳,学会包容,学会借鉴,取长补短。比如四年级下册的《调查》活动,要求孩子们调查校园里的昆虫,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野外调查,调查家里三代人童年时期家庭使用的燃料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活动最好让孩子们以组为单位,确定好组内人员及其分工,讨论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调查计划„„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还有利于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