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播州杨氏土司崇佛奉道史迹考略

来源:小奈知识网
播州杨氏土司崇佛奉道史迹考略 陈季君,张全晓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杨氏领播期间,一方面积极推行儒家教化,另一方面对佛教和道教也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崇佛奉道,安边化 民,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和道教在播州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打破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狭隘界限,加速了儒释道巫混杂 合流的步伐,对播州地区的佛教和道教文化影响甚巨,对播州土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了较大贡献。 关键词:播州I;杨氏土司;佛教;道教 中图分类号:l(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4)06—0012—06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and Taoism in Bozhou Tusi CHEN Ji-jun .zHANG Quan—xiao (1.School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 563002,China; 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ultur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o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The Tusi System of the Yang in Bozhou regarded the Confucian culture on the one hand,they also believed in Bud— dhism and Taoism on the other hand.By doing this,they not only have consolidated the border area,educated the people,pro- moted the spread of Buddhism and Taoism in Bozbou,and have als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USj culture in Bozhol】. 啊Key words:Bozbou;Tusi svstem。f the Yang;Buddhism;rI1aoism 播州自唐贞观十三年(639)设置至明万历二 十九年(1601)被拆分为遵义军民府和平越军民 迹”记桐梓金石亦云:“磬在桐梓城南金锭山寺 内,铸有贞观十六年等字,同治年寇乱或失 去。”_2_卷 王路平先生据此考证,桐梓金锭山寺当 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之前,是贵州有文献可 府结束,历时962年。而杨氏土司自唐僖宗乾符 三年(876)杨端入播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1600)杨应龙兵败自焚,前后袭领播州724年, 查的最早的一座佛寺 j9。唐代播州地区所建佛 寺,有文献可考者,尚有桐梓的玄凤寺、兴旺寺、三 座寺,仁怀的景福寺、永安寺,正安的大成寺、蟠溪 寺,以及遵义郡城外的大悲阁。其中,桐梓三座寺 乃杨氏入播先祖杨端所建,也是迄今所知播州杨 氏修建最早的有文献可考的佛寺。 三座寺位于桐梓元田区文笔山上,由长寿寺、 世传二十九代,几与播州历史相始终。杨氏领播 期间,播州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 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论者对此已多有评述,无需赘 言。唯杨氏崇佛奉道之史迹,议论者盖寡。故笔 者不揣谫陋,稽诸史志,参以见闻,美芹之献,有待 识者证之。 一、杨氏崇佛与佛教在播州的流布 佛教何时传人播州,史无明载。民国《桐梓 县志》卷五“舆地志”记桐梓寺观有云:“金锭山 寺,在城南三十里洞子河,内有唐贞观中铁磬,同 治初贼乱磬失o"E1] ̄s民国《续遵义府志》卷七“古 收稿日期:2014—09—20 青都观、瓦庙子三座庙宇组成,势成鼎立,三座寺 即因此得名。青都观由两间大殿和一个天井大院 组成对称格局,瓦庙子规模次之,惟长寿寺居高, 占地宽广,建筑雄伟壮观。长寿寺,又名古尊殿,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播州土司文化与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研究”(14BZS05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季君(1964一),女,四川南充人,史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地理和地方 史;张全晓(1975一),男,河南唐河人,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的整理。 由东皇殿、三尊殿、观音殿组成。东皇殿供地藏 王;三尊殿中立释迦牟尼像,殿上层有地母、王母、 瑶池金母金像;观音殿供观音像。清代贡生李正 乾《古尊殿碑记》云:“关西夫子杨震十七代孙太 师公杨端奉命平为播郡,后袭宣慰使司履其地,平 原坦途突起峦峰,始成玉宇,出东皇大殿于今,后 国中以肃瞻视以觉人心焉。传至十五世贵州同知 仪兵元帅杨佑领军至此,又复壮观。十六世奋勇 将军孟奇公镇石壶关时,用壮大观。”据此可知, 长寿寺乃杨端创修于唐,嗣后又经十五世杨佑、十 六世孟奇公多次重修,故规模宏伟,名重一方。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寺内斋妇不慎失火,遂致毁 废 ]卯 。。。 由于自杨端人播伊始,杨氏就倡修佛寺,故人 宋以后,佛教在播州地区的传播势头更为强劲,梵 宇古刹遍布黔北,僧俗信士人数众多,佛法之盛, 冠于全省。据史志记载,宋代播州地区,桐梓建有 崇恩寺、鼎山寺、虎峰寺;遵义建有万寿寺、福源 寺、金山寺、桃源山寺、观音院、普济庵;正安建有 善缘寺;绥阳建有辰山寺;务川建有铜山寺;习水 建有罗汉寺。 南宋初期,杨氏第十一世杨选大张佛教,兴修 寺宇,移铜佛于观音院,聚僧招徒,礼佛传法。道 光《遵义府志》卷十一“金石”记铜佛像云:“像在 宣慰司佛光寺内,据杨氏先德庙碑,其先有名选 者,猎于荒莽中,见一岩人物,从猎者疑为怪,白其 事,选遣人往视,则风雷暴至,不可迩。选自往,风 雷如初。有僧进日:‘古像灵异,必斋戒诚敬乃 可。’如其言而往,获睹其像,乃徙于观音院,今徙 于本寺。” J卷“杨选纳僧之言,纡尊斋戒,礼请铜 佛,说明他对佛教的崇信程度已非同一般。 南宋嘉泰至宝庆年间,杨氏第十三世杨粲统 领播州,儒释道兼崇,于境内肇修儒学及琳宫梵刹 多处。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一“金石”载明人李 敬德《增修普济桥记》云:“去城(遵义府城)北三 里许,有桥日普济,先侯六世祖忠烈公肇修郡之儒 学及琳宫梵刹桥道,普济桥其一也。既建普济桥, 于崖涣建庵宇为壮观,久而浸废。” 5』卷“忠烈公即 杨粲,忠烈为南宋朝廷所赐庙号。 宝庆三年(1227),杨氏第十四世杨价亲自选 址于播州城西碧云峰下兴建了儒释道合流的“大 报天正一宫”。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一“金石”载 元人张亚于至正六年(1346)所撰《大报天正一宫 记》云:“播自唐乾符间,太师杨端肇基此土,十有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三传,至宋忠显庙威灵英烈侯价,天挺英豪,聪明 勇智。公余之暇,常登高眺望,谓城西碧云峰下公 府西北隅,夷衍清胜,隐然有神仙窟宅气象。由是 慨念先公保此民社,贻遗子孙,实荷上穹显锡骘佑 所致。夙莫荐熏,葵倾芹献,宜严厥所,舍是无称 建置者。乃独断于衷,鸠工度材,即地创宇,署日 ‘大报天正一宫’,西据东向。北安大殿,榜日‘玉 京金阙’。中严帝像,壁涌释迦玄元主徒。埏饬 环奇。左右廊庑,复阁斋堂,凡若干区,朱碧晕飞, 实一时之伟观。” “这座“大报天正一宫”经杨 氏数代重修,其规模影响可以想见。 杨价不仅大兴土木修建了儒释道合流的“大 报天正一宫”,还曾铸铜佛像三尊,供奉于桐梓县 虎峰寺内。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一“金石”记“虎 峰三铜佛像”云:“像在桐梓县之崇德庙中,杨价 所铸。”l5I卷“虎峰寺位于桐梓县城西北二公里虎 峰山(俗称猫山)上,始建于南宋。后因杨价镇边 有功,被朝廷敕封英烈侯,谥号崇德公,塑像寺中, 故又名杨价庙或崇德庙,明清时香火极 盛 』】加 。另据道光《遵义府志》卷三十一“土 官”记载,杨价弥留之际,曾“大饭群僧”,“趺坐诵 竺妻数语而终,,I siS31,其笃信佛教之诚,不可谓 圜 /1、 。 随着播州杨氏崇佛热情的高涨,佛教在播州 地区的影响也日渐加深。当时有不少土酋土官卒 后或葬其尸骨于佛寺,或饰其坟墓以佛刻。南宋 镇守播州的大统领袁世盟,南宋嘉熙元年(1237) 卒后,就落葬于今习水县东皇镇附近的罗汉寺,子 孙世代厮守。杨氏第十三世杨粲夫妇合葬石室 墓,位于今遵义市东南十公里之龙坪镇皇坟嘴,为 杨氏第十五世杨文所建。杨文于南宋淳j;占三年 (1243)袭职后,认为其祖父杨粲墓过于简陋,便 着手扩建,从淳{;占三年(1243)至十一年(1251), 历时八年始告建成。根据1957年杨粲墓出土发 掘报告可知,其墓是一座仿木建结构双室石墓,其 墓葬风格不仅与内地汉墓相同,还深受佛教影响。 整座坟墓为佛龛式布置,符合营造佛寺的款式,主 龛层阶中央刻有佛教“ ”字,两旁所置力士文官 武士像,完全为佛教摩崖式样。这说明墓主杨粲 生前笃信佛教,而为其造墓的嫡孙杨文也热衷奉 佛,佛教在播州土官土酋当中有着相当大的影 响力。 . 进入元代,佛教在播州地区的活动范围继续 拓展,在唐宋佛寺的基础上,又兴建了不少新的佛 陈季君,张全晓:播州杨氏土司崇佛奉道史迹考略 寺。据史志记载,遵义的大德护国寺(湘山寺), 正安的普明寺,绥阳的蒲象庵(回龙寺)、长磔寺 (长嵌寺),道真的普照寺(蟠溪寺),仁怀的观音 阁,凤冈的崇佛寺、仙山寺等,皆为元代兴建。其 中,遵义的大德护国寺、道真的普照寺还是享誉一 时的黔北名刹。 经过唐宋时期的持续发展,元代播州地区还 出现了以金鼎山为代表的佛教名山,突显了黔北 佛教在贵州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金鼎山,坐落 于今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境内,距遵义市北 二十公里,斜贯境内西北的大娄山脉主峰,海拔 1608米,陡峻峭拔,耸入天际,历代被尊为“郡龙 少祖山”。以山分九支,如九龙环拱,故又名九龙 山。道光《遵义府志》卷四“山川”载金鼎山名之 缘起云:“九龙山,在城北四十里,又名金鼎山,削 立万仞,可望大定城。云雾窈窕,常集其巅,必甚 晴始彻。山分九支,中人郡,郡龙少祖山也。顶有 佛寺,香火甚盛。寺下出泉,足供僧用。俗传,昔 有僧苦行此上,汲水必下山,往返动二十里。一 日,泉忽涌出,若神相之,泉可疗疾。此僧自制金 桶,日坐其中。及寂,以桶自覆,命其徒守之九年 田 为‘金鼎山’也。”_5 J 金鼎山佛寺香火甚盛的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得到了杨氏土司的大力支 持。根据清人唐廉的记述,金鼎山“有杨氏别墅 在焉”_5 J ,杨氏土司在山上建有避暑行宫,一方 面是为了满足其朝山游览之需,另一方面也表明 了其对金鼎山佛寺的重视。 正是由于播州杨氏的重视和支持,金鼎山名 声大噪,历元明清以迄民国,佛寺庙宇代有增建。 据新中国《遵义县志》第四十九章“文物名胜”记 载,从山麓至山顶,先后依山就势沿途修建了踏脚 寺、三教寺、三皇寺、报恩寺、财神庙、明心寺、万福 寺、普陀寺、玉皇殿等庙宇,各有僧道管理,晨钟暮 鼓,香烟缭绕。山中寺庙神像以佛教神系为主,兼 奉玉皇、山神、财神、文昌等道教、儒教、巫教之神。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香会,山上人如潮涌,络绎不 绝,黔川滇均有远道香客到此朝拜。至今金鼎山 仍为黔北佛教名山,每至观音会前后,均有数万人 前往朝山进香,车流人群昼夜不断 ”I9 。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即确立了“治 国以教化为先”l 7 _的方针,以儒学为主,辅以释 道,以图驯化人心,使“皇图巩固,帝道暇昌”。由 于西南地区“华离险阻,箐密洞深,其人蚁付鹑 居,犷悍剽疾,自唐宋以来,屡叛屡服”_8J卷首,朱元 璋对西南边陲的佛教尤为重视,大力倡教,目的在 于“化愚俗,弭边患”l7J卷。 ,“变其土俗同于中 国” 9j卷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圣旨规定, “但有度牒的僧,二十以上的发去乌蛮、曲靖等 处,每三十里造一庵寺,自耕自食,就化他一境的 人”¨。_巷 。受中央王朝倡教政策的影响,明代贵 州地方土司流官皆大建寺院,崇奉佛教,为中央王 朝安边化民服务。 播州地区原来就有很好的佛教基础,在明王 朝倡教政策的鼓励下,发展更为迅猛。遵义的大 士阁(万寿寺)、湘山寺、瓦厂寺迅速崛起,大士阁 (万寿寺)还成为播州僧纲司的驻地,负责处理诸 如建寺、度僧、诵经、勤堕、僧籍、戒律、僧事纠纷以 及组织举办各种祝祈法会等佛门事务。 明代播州杨氏崇佛之炽,最突出的表现是特 别热衷于铸钟奉佛。据道光《遵义府志》等文献 记载,播州杨氏曾先后为遵义金瑞山寺、绥阳辰山 寺、遵义普济庵、正安伍里乡梓潼寺等处佛寺铸钟 供奉。金瑞山铜钟在遵义城东六十里金瑞山寺 中,成化二年(1466)丙戌,播州城清湘坊人蔺希 珍因兄希淳从役,在播州土司杨辉的捐助下铸造, 重达百斤。辰山寺铜钟在绥阳县西十五里辰山寺 (原名普福寺)中,重300斤,为弘治七年(1494) 播州土司杨爱与寺僧兴寿铸造。普济庵铜钟在遵 义府城北三里普济桥侧普济庵中,清代移置于府 城内玉皇观中,为明弘治十四年(1501)播州土司 杨爱等铸造。兹录普济庵铜钟铭文,以见杨氏崇 佛之诚。其文日:“大功德主赠昭勇将军播州宣 慰使司致任宣慰使杨爱,诰封播郡夫人田氏睿荣, 昭勇将军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斌,恩荣冠带官杨 告、杨誉,信女德慧、善慧、懿慧,善士石永安,义男 杨忠捐己资产,绘塑佛像,葺庵完美,造钟一口,铜 重百五十斤,并香炉花瓶一付,共三事,永充普济 庵供养。上祝侯祚绵延,身躬安泰,吉祥骈集,寿 算遐长。铭日:阁皂之气,钟山之精。匪雕匪刻, 以陶以钧。资乎橐筲,化工妙成。名冠八音,是日 金声。鲸鱼一击,蒲牢大鸣。扬动玉律,秋肃霜 清。魅怪远遁,蛟噩潜惊。佛徒警觉,商旅戒行。 采文追蠡,优劣谁评。用寿于钝,亿万千龄。祚我 侯国,永称斯铭。大明弘治十四年岁次辛酉秋六 月六日良吉,冠带官李敬德谨赞。住持善圆,匠氏 杨小章、张晟,总管韩善、童辅。”_5j巷“杨爱为播州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杨氏第二十五世,他不仅连续为辰山、普济诸佛寺 铸钟,还带领家人及属官捐资绘塑佛像,永充寺庙 区得到较大发展。据道光《遵义府志》卷八“寺 观”记载,宋代肇建道观就有宣慰司治东的玄妙 观和玉皇观。随着玄妙观和玉皇观等一批道教宫 观的兴建,道教在播州地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 大,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了杨氏土司奉道的热情。 杨粲之子杨价,于宝庆三年(1227)亲自选址 供养,表现得非常虔诚。当然,铭文也明确交代了 杨爱虔诚崇佛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向佛祈福,冀望 佛光普照,永佑杨氏在播州的统治。 播州杨氏对佛教的崇奉,一直延续到第二十 九世杨应龙。据道光《遵义府志》记载,杨应龙曾 为其宠妾田雌凤建普陀寺,塑“金身丈六”的佛像 兴建了儒释道合流的“大报天正一宫”。据道光 《遵义府志》卷十一“金石”载元人张亚于至正六 四尊。万历二十三年(1595),因其子杨可栋作人 质囚死于重庆,索尸安葬不得,杨应龙遂从播州 “拥兵驱千余僧招魂去” 一卺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受杨氏土司崇佛的影 响,播州境内僧徒士民亦纷纷辟建佛寺佛洞。据 地方史志记载,明万历以前僧人所建寺庙较著者 有瓦厂寺,旧名复兴禅寺,在今遵义县龙坪南十 里,正德间僧如兴建。辰山寺,原名普福禅寺,在 绥阳城西十五里,成化间僧天峰建。明万历以前 士民私人所建寺庙较著者有黄钟寺,在遵义城北 四十里,弘治间居人因钟悬树间而建寺。普济庵, 在遵义府城北三里,南宋嘉泰至宝庆间建,弘治元 年(1488)播州土人石永安、杨忠重建,又舍田数 亩延僧住持。金山寺,在遵义清潭里,宋咸淳间 建,明里人罗其宾、罗承恩重建。双江寺,在龙泉 坪(今凤冈境),弘治间张凤羽与寿尊寺并建。永 兴寺,在湄潭城毛坪屯,嘉靖十一年(1532)屯人 肖文德、肖文俊、肖必宥建。佛顶山,在湄潭城南 十里,顶有平田清泉,明邑人李少岩建。清塘寺, 在湄潭城黄家坝,嘉靖间乡人建。明万历以前僧 徒士民辟建佛教洞穴石崖较著者有桐梓的瑞峰洞 和湄潭的观音洞,影响以至于今 ]6 。。 ■、杨氏奉道与道教在播州的流布 道教何时传人播州,由于史料匮乏,难以论 定。据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一“金石”载明人李 敬德《增修普济桥记》可知,南宋嘉泰至宝庆年 间,杨氏第十三世杨粲统领播州,儒释道兼崇,曾 于境内肇修儒学及琳宫梵刹多处。琳宫即道观。 杨粲肇修道观,说明道教至迟于杨粲领播时就已 经正式传人,并开始在播州地区建观布道。另据 《杨文神道碑》记载,杨粲领播期间,“士类羽流, 皆称其乐善而种德,喜儒而好礼”[11177 。羽流 即道士。杨粲得道士盛赞,一方面可见其奉道之 诚,另一方面也表明道教在播州地区比较活跃,道 士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受杨粲奉道的影响,南宋时期道教在播州地 年(1346)所撰《大报天正一宫记》记载,大报天正 一宫由杨价亲自选址,建于播州城西碧云峰下 “公府西北隅”,其大殿为“玉京金阙”,“中严帝 像,壁涌释迦玄元主徒”,大殿外有“左右廊庑,复 阁斋堂”。大报天正一宫修成后,杨氏后代杨文、 杨邦宪、杨汉英等都曾于此“奉祠惟谨”。天历二 年(1329),大报天正一宫被毁。元统元年(1333) 宣慰使杨嘉贞袭职后,“锦还自京,未构居室,首 即旧址,扫除瓦砾,庚建是宫。凡十载而中殿、二 庑、门、庖、斋舍始成。宝像装严,端居在上,三官 五帝,列曜群辰,岳渎祀典,百灵环侍,壁绘咸备, 规模宏广,视前有加,而奢俭得所”l5】卷“。杨嘉贞 对修复大报天正一宫极为重视,前后历十载而成, 天正一宫大殿也易名为“薯 詈 吴天宝殿”,道教色彩更 一 困 为浓厚。 杨粲之孙杨文,淳{;占三年(1243)着手扩建其 祖父杨粲墓,历时八年乃成。根据1957年杨粲墓 出土发掘报告可知,其墓葬风格不仅打上了佛教 的烙印,还深受道教的影响。在杨粲墓主人夫妇 雕像背后填土中,各出土一块道教篆刻石,两石大 小相当,皆为长47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左 右,刻石上有符有篆,显系道教法师置于墓中禳祓 驱邪的法物。男室出土的道符上部刻连成一条直 线的三颗星,星下紧接着刻像绳子缠绕的符图,图 下竖刻篆文“太上治皇天后土镇坟大吉”;女室刻 符略有差异,右侧壁刻“太上神符”,左侧壁刻“永 镇寿堂”,正面上部刻连成一线的三颗星,星下刻 一“敕”字,下面刻篆文“太上治皇天后土永葆寿 堂”,在“治”与“皇天”之间刻用直线相连成倒U 形的七颗星。道教法篆是道教法师施法的重要工 具,它最早出现于天师道,为了显示其神性,道教 认为其篆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 言。书写字体像云霞烟雾,似篆非篆,怪异难辨。 唐宋时期,道教流派众多,其中正一派继承了早期 天师道的衣钵,传授法篆统称“太上三五正一盟 陈季君。张全晓:播州杨氏土司崇佛奉道史迹考略 威宝篆”,其“太玄四部禁气篆”的篆文“太上治” 从字体排列、书写形式、星象颗数来看,都与杨粲 墓出土道符的“太上治”几乎一模一样,且该道篆 文也主要用于禁盗,让一切妖邪从其禁规,这与杨 粲墓置篆墓中以防妖邪盗扰的作用一致。据此可 知,杨粲墓出土道符寓意丰富。“太上”即太上老 君,“敕”系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敕命。道符上部三 颗星为“参宿”星,系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对应地 上州郡即位于西南地区的益州,显示了杨粲墓的 地理方位。而“皇天后土”是一切天官地祗的总 称,女室刻符上的七颗星则指北斗七星。合而观 之,其寓意是指太上老君敕命一切天官地神都来 保护杨粲夫妇墓室的稳固,禁止妖邪盗扰 12184 。 根据考古发现,宋代播州道教的一个显著特 点,就是道教造像、符篆文大量进入墓葬。不独杨 粲墓,黔北宋墓大抵类此。例如,仁怀两岔,务川 金银洞,湄潭金桥,桐梓夜郎坝、周市,赤水官渡, 风冈立竹溪等地出土宋墓均有道教青龙、自虎造 像。其中,仁怀县两岔宋墓群中的沙湾坡墓,室内 有一块一米见方的方石,方石正中有一低矮的圆 柱体,正中竖书“景定辛酉”,周围刻甲乙丙丁戊 Ⅲ旱 霎 白虎。而同属两岔宋墓群中的来奉寺墓,中室壁 龛顶横条石上左刻青龙,右刻白虎,墓顶斗形藻井 内有一圆圈,四周阴刻八卦符号,门额正中捧匾图 居中横书“蓬莱洞天”,后室额匾则横书“广寒仙 窟”。这些具有典型道教特征的宋墓在黔北地区 的大量发掘,充分说明道教的世俗化程度较深,对 播州地区的影响已相当深入。 入元以后,播州杨氏继承了宋代的崇道传统, 藉神灵以安定民心,图谋久远,“仰则归美圣君, 祈绵景祚;俯辄悔戾臣职,保奠邑家。惕励孜孜, 图悠久计”[5¨卷“,其突出表现是多次修复儒释道 兼容的大报天正一宫。至正六年(1346),时任资 德大夫、播州军民宣慰宣抚都指挥使的杨忠彦再 次重修大报天正一宫,并礼请张亚撰文刻石纪事。 而这个撰文刻石的张亚,据其署名“金阙上相、检 校太师、混元内府三清上宰、大都督府行便宜事、 虎符龙券、总诸天星曜、判桂禄嗣籍、九天开化主 宰、文昌司知贡举真君”可知,还是个颇有道行修 为和社会影响的高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全真道大盛,其势力 亦侵入播州境内,先后有全真道士李珏、陈致虚等 人在黔北一带活动。据道光《遵义府志》卷三十 八“方伎”载陈致虚传云:“陈致虚,号观吾,一号 紫霄上阳子。尝从缘督真人赵友卿授金丹妙道。 遍游夜郎,至思唐,与宣慰弟至阳子田畸炼丹于万 圣山岩室中,后皆仙去。”[5]卷 陈致虚为元代著名 的全真道内丹理论家,其遍游夜郎应在天历二年 (1329)与至)f ̄--年(1331)间。惜文献阙略,其传 道播州的具体情况,无由详考。 明代,道教在播州地区的传播更为迅速,土 官、流官、乡绅多奉道教,广创神祠宫观。杨端第 二十六世孙播州宣慰使杨斌,还于明正德十三年 (1518)随道士白飞霞学道,次年在高坪建先天 观,修炼石室之中,为诸弟子讲论《周易》。杨斌 出人三教,博览百家,著有《玄教大成》、《道法双 明玉书》、《神霄清啸》、《玉府琼章》等多种道书, 道德修为独步黔北,放眼贵州亦属罕见。 杨斌出家修道是播州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一“金石”所载《紫霞石室碑 记》述杨斌出家修道始末及其道教思想甚详,是 我们了解播州杨氏奉道史迹的重要史料_5J卷“。 该碑由丙子乡闱进士云贵两省解元金陵邹志学撰 文,由赐进士第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 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经筵讲官重修国史会典新都 杨廷和篆额,由嗣汉四十八代天师诰授致虚崇静 承先宏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湛然张彦预书丹, 规格之高,非比寻常。据碑记所载,杨斌出家修道 不仅深受杨氏奉道传统的影响,还与播州地区浓 厚的道教氛围有关,彼时在杨斌周围已经形成了 一个规模可观的道教团体,道教活动也比较活跃。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杨斌的核心思想仍然是融 会儒释道三教,垂世立训,教化边民,为巩固杨氏 在播州的统治服务。我们还可以看出,白杨斌始, 道教正一派的地位和影响迅速上升,此前相对显 赫的全真道则退而居其次。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 因,嗣汉四十八代天师掌天下道教事张彦顶才欣 然命笔,为杨斌所立《紫霞石室碑记》书丹。 明代播州杨氏的奉道之诚,以杨斌出家修道 为标志而臻于巅峰。至第二十九世杨应龙时,其 奉道热情似乎已有所衰减。道光《遵义府志》卷 三十八“方伎”鲁一冲传云:“鲁一冲,住仙源洞修 真,杨应龙播逆修醮于海龙囤,以利剑锷令道士手 紧握而不断者,为有道行,乃不杀。冲闻而往,握 之,锋悉卷。遂延为法师。寻遁去。后渝州江中 有棕缆成妖,时掀波翻浪为患,一冲以法收贮长安 寺中。” J卷 杨应龙修醮海龙囤,为拣选有道行 者,竞以利剑锷逼令道士以手紧握,藉此验其有道 与否。设若承袭了其祖父杨斌虔诚奉道的真精 神,杨应龙断不至于用如此残忍血腥的手段来对 待道士。幸好有高道鲁一冲挺身而出,否则因此 而惹祸杀身的道士还不知凡几。这也从另一个侧 面说明,至杨应龙统治末期,播州道教已从追求内 丹炼养转而为追求外在的奇法异术,道教世俗化 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世俗化的程度也进一步加深。 三、杨氏崇佛奉道史迹简评 播州地处西南边陲,山川I险阻,遥远荒蛮,自 古以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生活的地方,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杨端兴 兵人播,开启了对播州长达724年的世袭统治。 但自唐末以至北宋末年二百多年间,播州土司忙 于内斗,相互构杀,亦无暇修文,故“文教盖蔑如 也” 鸵。直至南宋初年,播州大势已定,杨氏为 巩固土司统治,谋求长治久安,才开始择师礼贤, 重文兴教,积极学习儒家文化,主动与中央王朝搞 好关系。经过数世土司的苦心经营,播州地区土 俗大变,地方殷富,人物颇华,经济文化有了长足 发展。 杨氏领播期间,一方面竭力推崇儒家教化,另 一方面对佛教和道教也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 积极加以改造利用,使其呈现出儒释道巫混杂合 流的地域特征。杨氏第十三世杨粲儒释道兼崇, 于境内肇修儒学及琳宫、梵刹多处,其墓葬风格也 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第十四世杨价亲自选址 兴建了儒释道合流的“大报天正一宫”,后经数代 重修,规模宏伟。第二十六世杨斌曾出家人道,学 究天人,博览百家,对儒释道三教殊途同归的认识 也更为深刻。他认为:“太上五千言,其旨不过清 净无为而已;在儒家则定静之学焉。释氏金刚要 领,其功在降伏其心。夫所谓心,即儒学之人心 也。夫所谓降伏,即儒学之谨独而精一也。同宗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la Science) 异派,大抵如此。”_5J巷“正是基于这种体察和解 悟,播州杨氏对佛教和道教才能乐于接受,并积极 加以扶持。 杨氏大兴佛寺道观,师友名僧高道,崇佛奉 道,融会三教,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和道教在播州地 区的传播与发展,打破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 狭隘界限,加速了儒释道巫混杂合流的步伐,对播 州地区的佛教和道教文化影响甚大,播州之所以 能在贵州宗教文化版图上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与杨氏崇佛奉道的史迹密不可分。不惟如此,杨 氏崇佛奉道,对播州土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作 出了较大贡献。如果缺少了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支 撑,播州土司文化不仅黯然失色,其兼容并蓄的文 化性格和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也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李世祚,修.犹海龙,等纂.桐梓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 铅印本. [2]周恭寿,修.赵惴,杨恩元,纂.续遵义府志[M].民国二十五年 (1936)刻本. [3]王路平.贵州佛教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杨隆昌,胡大宇.桐梓风光[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5]平翰,等修.郑珍,莫友芝,纂.遵义府志[M].道光二十一年 (1841)刻本.■匝 [6]遵义县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l992. [7]张廷玉等纂修.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徐锾修,萧瑁纂.松桃厅志[M].道光十六年(1836)松高书院 刻本. [9]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0]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M].大正新修大藏经[z],第49册. 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1990. [11]贵州省遵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遵义地区文化局.遵义地 区文物志[G].遵义:贵州省遵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1984. [12]张合荣.略论黔北宋墓的道教雕刻[J].贵州民族研究,1999 (1). 责任编辑李兰敏 英文审校孟俊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