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 第5期 Vo1.3 3 No.5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8年1O月 Oct. 2008 文章编号:1000—5471(2008)05—0051—03 超重核素2盯1 1 5及其 衰变链的基态性质 支启军 , 吉世印。 1.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贵阳550001;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系,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用宏观一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考察研究了最近在俄罗斯研究合成的新核素。。 115及其a衰变链上 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研究表明宏观一微观模型对新核素。”l15及其衰变链上原子核的结合能和 衰变能的理论计 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也十分接近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的计算结果.此外,讨论了宏观一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 模型在研究超重核区的差异. 关键词:超重核;a衰变链;基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0562.1 在实验上合成新的超重核素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问题.随着原子核系数的增大,由于 库仑力的作用,原子核寿命会越来越短,相应的这些原子核会越来越不稳定,因此,在实验上合成超重核 的难度很大.近年来,超重核的合成取得了重要的进展u J.1994—1996年,德国的GSI实验室的Hof- mann等人合成了110,111和112号元素u .1999年,俄国的Oganessian等人通过热融合技术合成了114 号元素.一年以后,通过相同的实验技术他们又合成了l16号元素.2004年,日本RIKEN的核物理学家们 重复了当初在德国GSI上合成Z一11O和Z一111核素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进而验证了新核素Z一11O和 Z一111 J.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报道发现了新元素Z:113的一个同位素卵 113.事实上,在此之前,德国 GSI的科学家也试图合成z—ll3的新核素,但是失败了.最近,俄国的Dubna实验室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2005年,他们报道发现了Z=1l3的新核素,同时还报道了z一115的新核素,意味着z一115新元素的 发现 .2006年,Oganessian小组报道了他们合成了Z一118的新核素.在合成超重核素的研究中 ],中国 的核物理学家们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的兰州近代所先后分别合成了几个新的同位核素 ].到目前为 止,l18以下的超重核素(除了Z一117外)已经被人们实验上成功合成,z一117将是下一个物理学家门实 验合成的目标. 新核素的合成和实验的发展,积累了一些有关超重核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检验各种理论模型在 超重核区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可以检验各种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而推动 理论模型的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各种模型的预言能力和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估 计实验的有效性,使理论和实验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用宏观一微观模型系统的计、 算和研究了超重核区的原子核的性质,检验了宏观一微观模型和相对论平均场模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 性 .本文将在俄国Dubna实验室关于 盯ll5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各种理论模型在描述Z一1l5及 其a衰变产物性质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计算结果及讨论 有关宏观一微观模型及相对论平均场的计算方法在先前的文献中已经有详细的讨论和叙述 川.因此, 收稿日期:2007—1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865004). 作者简介:支启军(1979一),男,贵州普定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52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edu.cn 第33卷 本文不给出计算的具体细节,只给出主要的计算结果和讨论. 表1给出的的是 115及其oc衰变链上的原子核的结合能和相应的实验数据.表I中第一列代表相应 的核素,第2—5列分别代表相对论平均场下TMA参数和NL—Z2参数计算的原子核的结合能和a衰变 能 .表6—9列代表的是宏观微观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其中Cal(Nilsson)代表的是我们采用Nillson势 的计算结果,Moiler代表的是取自Moller及其合作者计算的原子核质量表 .结合能的实验数据取自Au— di等人200,3的原子核质量表 ,由于超重核的实验结合能匮乏,因此表中结合能的实验值为估计值.a衰变 能的实验值取自Dubna最近的实验 .表中的B代表结合能,Q代表a衰变能,他们的单位都是MeV. 表1 相对论平均场和宏观一微观模型计算的结合能和q衰变能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MeV 从表1可以看出,宏观微观模型计算的结合能与实验数据符合.相对误差不超过0.2 ,作为一种理论 模型,这样的符合程度是比较好的.另一方面,表1列出的实验结合能实际是根据实验上原子核质量的趋 势所估计出来的估计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宏观一微观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相对论平均 场计算的结合能与实验值和宏观一微观模型的计算结果符合也比较好.相对来说,采用Nilsson势的宏观微 观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验值,相对论平均场的两套参数给出一个稍大和稍小的理论结果.就整体而 言,相对论平均场模型和宏观~微观模型都能给出与实验估计值接近的结合能. 从表1还可以看出,各种理论模型近似地给出了朋 115及其衰变链上的原子核的oc衰变能,宏观一微观 模型给出与实验数据符合相对稍好的计算结果.为了更加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在图1中,我们画出了核 素粕 1l5及其衰变链上原子核的a衰变能.在图1可以清楚地看见,采用Nilsson势的宏观微观模型很好的 给出了实验上的结果,采用不同势的宏观微观模型的计算结果之间符合比较好,相对于其他模型,宏观微 观模型给出船 115及其衰变链上原子核的相对准确的a衰变能. 图2是用Viola-Seaborg公式 叫估计原子核的半衰期.在图2中,与a衰变能类似,采用Nilsson势的宏观 微观模型很好的给出了实验上的结果,采用不同势的宏观微观模型的计算结果之间符合比较好,相对于其他 模型,宏观微观模型给出糯 115及其衰变链上原子核的稍许准确的半衰期.值得注意的是,图2取的是半衰期 的对数,折合到原子核的真正寿命的话,不同模型之间的差距会在几个数量级,这是由于半衰期非常敏感依赖 于结合能和a衰变能的缘故.因此,对结合能和a衰变能的准确理论预言对于原子核寿命的预测显得非常重 要,而寿命直接影响到原子核的稳定性和在实验上的可观测性. > \ 口 质子数Z 质子数Z 图1。 115及其衰变链上 图2。。 115及其衰变链上 原子核的a衰变能比较图 原子核的半衰期比较图 第5期 支启军,等:超重核素 115及其a衰变链的基态性质 53 2 结 论 利用宏观一微观模型计算了核素。。 115及其a衰变链上原子核的a衰变能和半衰期.将理论计算结果和 其他的宏观一微观模型结果、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实验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宏 观一微观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也与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符合.宏观一微观模型对超重核 素 盯115及其a衰变链的衰变能和寿命的理论预言比其他模型稍好,这对将来合成超重核新核素的实验具 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ofmann S,Munzenberg G.The Discovery of the Heaviest Elements[J].Rev Mod Phys,2000,72:733—767. [23 Morita K,Morimoto K K,Kaji D,et a1.Status of Heavy Element Research Using GARIS at RIKEN[J].Nucl Phys A, 2004,734:101—108. [33 Oganessian Yu Ts,Utyonkov V K,Dmitriev S N,et a1.Synthesis of Elements 115 and 113 in the Reaction。‘。Am+ ”Ca FJ].Phys Rev C,2005,72:034611. [4]Oganessian Yu Ts,Utyonkov V K,Lobanov Yu V,et a1.Synthesis of the Isotopes of Elements 1 1 8 and 1 1 6 in the“。Cf and cm+ 。Ca fusion Reactions[J].Phys Rev C,2006,74:044602. [5]范红梅,吴晓蕾,郭俊盛.利用a关联衰变链鉴别新同位素。 107Bh[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29(5):451— 455. [6] 支启军,任中洲.用宏观一微观模型系统计算偶一偶超重核基态性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6,30(1):32—37. [7] Zhi Q J,Mao Y C,RenN Z Z.Macroscopic—microscopic Calculations of Ground State Properties of Superheavy Nuclei [J].Front Phys China,2006,2:143—159. [8]Ren Z Z,Cheng D H,Tai F,et a1.Ground state properties of odd—Z superheavy nuclei[J].Phys Rev C,2003,67: 064302. [9]Ren Z Z,Tai F,Cheng D H.Systematic Calculations of the Ground State Properties of Superheavy Nuclei[J].Phys Rev C,2003,66:064306. [1O]Moller P,Nix J R,Kartz K L.Nuclear Properties for Astrophysical and Radioactive-ion-beam Application[J1.Atomic Data N『ucl Data Tabales,1997,66:131—343. [11]Audi G,Wapstra A H,Thibault C.The AME2003 Atomic Mass Evaluation[J].Nucl Phys A,2003,729:337—676. The Properties of Nuclei 287 1 1 5 and It’S 一decay Chain ZHI Qi-j un , JI Shi—yin 7.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 I,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s,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 Guizhou 558000,China Abstract:The properties of nuclei 。 1 1 5 and it’S a—decay chain are studied with the macroscopic—microscopic (MM)model and the relativistic—mean—field(RMF)mode1.It is shown that the results of RMF model and MM model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Moreover。the common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M model and RMF model are discussed in superheavy region. Key words:superheavy nuclei;a—decay chain;ground state 责任编辑潘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