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丰富康复训练的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丰富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5岁,随机分为两组,60例采用一般康复方法,1次/日康复训练1个月;60例进行丰富康复训练1个月;于治疗前、康复治疗的第10天、20天、30天给予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式Fugl-Meye评分方法,barthel(巴士)指数评价。结果:丰富康复训练组Fugl-Meye评分(FMA)和batthel评分(MBI)优于一般康复治疗组。结论:丰富康复训练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较为理想的方法,在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丰富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应用研究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致残率极高,早期康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来,在临床康复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患者的居住和训练环境,采用多种康复方法,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短时期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
资料与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5岁,所有诊断均符号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叙述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1]。
入选和淘汰标准:①入选标准:首次发病、个别为第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残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8分。②淘汰标准:接受过溶栓治疗;痴呆;严重感染;合并严重肝、心、肾疾病。
分组: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一组为丰富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丰富康复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5岁,平均52.8±11.48岁。单纯康复训练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6±9.83岁。
康复训练方法:①丰富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将丰富的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丰富环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住2~3人间的房间;由喜欢的家人陪护;尽早离开病房到训练室同病友共同训练,选择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物体,包括棉布球、木钉、平衡木、体操棒等。让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生动活泼的康复影像资料。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Bobath.Rood.Brun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治疗技术)[2]、针灸、中药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钟。②单纯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包括单人房间、在家或在床边训练,护工陪护,主要采用Bobath方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1次/日,每次30分钟,共治疗30天。
观察指标[3]: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评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MBI)。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检验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治疗后各组评分相互比较:①FMA: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年性差异。②MBI: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治疗前后各组自身比较:治疗后1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0天、3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随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在脑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智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在临床实践中,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疗效肯定,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丰富环境联合多种康复训练方法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丰富环境刺激对脑梗死后的康复作用具有非常的意义。
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4]。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2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3 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56.
4 孙咏虹.丰富康复训练与神经可塑性[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7(16):635-6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