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震勘探

来源:小奈知识网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波阵面(波前):波从震源出发,向介质各个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 振动图:以不同时刻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可以画出某一质点的震动情况,这种 波剖面:以质点所在空间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它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这样画出的图叫„ 振动图与波剖面的区别:1、振动图是研究介质的质点在振动,波剖面是研究振动能量向外传播的情况。 2、振动图是研究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震动情况。波剖面:某一时刻的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 地震波类型:纵波(P波):由近而远、膨胀相同的交替过程向外传播形成的波 横波(S波):由近及远、质点交错横向振动向外传播形成的波

全反射:透射波的射线是沿着界面滑行的,其波前垂直于分界面,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 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

1、 传播方向上的不同,干扰波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几乎是从地下垂直传播到地面 2、 有效波河干扰波的频谱上有差别

3、 有效波和干扰波经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 4、 有效波和干扰波出现的规律可能有不同

组合: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方法。

组合检波及组合效应: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和统计效应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面波,声波等低速度规则干扰波及无规则的随机干扰。方法:将多个检波器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接收地震波。称为地震组合检波,也可对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震源,称为震源组合

时距曲线:在地震勘探中,在地面激发,沿地震测线布置检波器接收,研究地震波有激发开始,到达各检波器的时间和各检波器距震源之间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

1、 反射界面越深,即法线深度h越大,则视速度越大(出射角越小),斜率变小,曲线越来越缓 2、 同一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来说,随x增大,出射角越大,视速度越小,斜率变大,曲线越来越陡 平均速度Vav:用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除这组底层的总厚度。

解编(数据重排):将按时分道排列的野外磁带记录数据转换成按道分时排列的形式(实质是矩阵的转置) 静校正:对于由表层不均匀性引起的时差校正

动校正:对炮检距不同引起正常时差(倾角时差)的校正

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问题:

1、 在界面倾斜情况下,我们按共中心点关系进行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实际上是共中心点叠加而

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这会降低横向分辨能力。同时,水平叠加剖面上也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问题。

2、 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当地层水平时,这种显示

方式是与实际情况符合的,但当地层倾斜时,反射点位置就偏离了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

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

1、 在沉积岩中速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决定于地层的沉积顺序及岩性特点 2、 速度与深度和地质年代有关,这个关系是平滑变化的

3、 由于工区地质构造与沉积岩相得变化,也会引起速度的水平方向变化

叠加速度谱制的原理: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值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看选用哪一个速度值正好能把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校正为水平直线,则这个速度就是合适的叠加速度。判断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否已被校直:最简单的方法,把这些公反射点道进行叠加。如果校成直线了,则各道的波形都没有相位差,叠加后的波形能量最强,如果没有校正成直线,则各道的波形仍然存在相位差、叠加后的波形能量较弱。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叫叠加速度谱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1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搞清地层厚度的变化及接触关系2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3确定断层性质、断距及断面产状4了解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厚度 5划分构造带。无论那一种解释,都以地震剖面对比为基础

波的对比原则:1、同相性:波在传播过程中,若视速度不变或沿测线有微小变化,同时沿测线上的相邻观测点距离又不是很远,因此同一反射波的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并且会一个个套起来,形成一条平滑的同向轴,这个特点叫相干性

2振幅显著增强:由于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已采取了许多增强信噪比的措施,所以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干扰波的能量,反射波以较强的振幅出现。反射波振幅的强弱与反射系数及界面的产状有关,若沿界面无构造或岩相变化微弱,则波的振幅沿测线也是渐变的。

3波的相似特征:由于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波是基本相同的,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的路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特征也是相近的,所以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相似。 标准层应具备条件:1、在所研究的工区内,在地质上与寻找油气藏关系较密切的地质层位所对应的反射层为标准层,这样可以反映出目的层的主要构造形态。2、反射层的特征明显,且比较稳定,分布范围广,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对比和追踪。3、选定标准层后,在进行标准层追踪时,应选好基干剖面,在基干剖面上进行层位标定。对基干剖面的要求: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易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 断层在二维地震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发生错动。2、反射波同向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3、反射界面产状发生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4、一组反射波组明显发生强相位转换或扭折,这可能是小断层的反映。5、除强相位发生转换外,还有横向上地震相得突变,也可能是断层的反映。6、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又一标志

地震构造图:地震反射层的等深线平面图,它反映了某个地质时期的反射界面的构造形态 地震层序: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影响反射波振幅的主要因素:1、激发接收条件2波前扩散3、吸收衰减4透射损失5反射界面的几何效应 波前扩散:地震波振幅随波前面积的扩大而减小的现象

吸收衰减:由于介质的非完全弹性引起的地震波振幅衰减的现象。 透射损失:地震波经过反射界面时,透射波比入射波能量减小的现象。

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岩相和沉积环境。在识别出地震相单元以后,确定出它们的边界,绘制地震相图,并通过解释说明产生地震相内部的沉积层理、岩性和其他沉积特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