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 成功进行隐性采访的策略 刘长海 (青岛滨海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摘要: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也引来了争议。文章通过对隐性采 访成功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隐性采访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功进行隐形采访的策略。 关键词:隐性采访;显性采访;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h3340(2014)02--0075一一03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种类 和不道德行为,记者主要是揭示真相,避免被访者 规避自己错误言行的方法,可以获取到真实的新 隐I生采访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新闻采访方式, 一般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的,通过 闻素材,这种隐性采访中的记者具有一定危险性; 第三种是带有不良目的刻意不征得采访对象同意 的采访。前两种隐性采访主要涉及采访的技巧方 偷拍、暗录等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 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的采访 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以体验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 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 法问题,能体现采访者的良好素质,而第三种则体 现采访者素质的低劣,这种隐性采访较多地涉及 新闻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问题。这里必须要说明 采访方式。其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 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隐性采访的核心是不让被 采访者了解采访的进行,从而消除采访现场因记 的是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有这样 的规定,“通过合法和正当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 采访对象的声明和正当要求”,这与隐性采访是相 悖的,隐性采访无法满足这条规定,一旦满足,隐 性采访就变成了公开采访。 二、隐性采访的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一)隐性采访的成功案例 者和摄像机的存在而产生的违背生活自然流程的 可能。隐性采访因此而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可信 度。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相对显性 采访而言的。一般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记者隐 去记者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确保新闻自然真实。 新闻记者的出发点是善意的,避免被采访者的紧 1.《纽约世界报》之《疯人院的10天》 1887年,《纽约世界报》女记者伊丽莎白・科 克伦化名内利・布莱,乔装成一名精神病患者入 张与不自然,有意识地进行隐性采访;第二种是为 获取充足的证据,在当事者未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采访。特别是针对违法乱纪现象及社会不良现象 收稿日期:2013—11—11 住精神病院,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掌握了医院虐待 精神病患者的很多内幕,并以《疯人院的l0天》为 论文来源:校级科研项目——基于广电新闻报道采访工作过程的项目与栏目制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J03)。 作者简介:刘长海(1979一),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 75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题在该报刊作了3篇报道,成功揭示了医院虐待 患者的丑闻,促使政府对该医院进行整顿。这次 采访也被认为是最早的隐性采访案例,也是一次 成功的案例。 2.范长江报道日军入侵西蒙动向 1930年秋,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化装成一名 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军入侵 西蒙的动向,经过不懈努力,及时将西蒙的危急情 况报告给国人,引起国人重视。这也是一次成功 的隐性采访,可算是中国新闻史上首次成功的隐 性采访。 3.无极之路报道 1992年7月,某些地方电视台在连篇播放长 篇电视报告文学《无极之路》,对当时无极县的领 导极尽赞扬,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却不断接到群众 举报无极县的发财事实。此时国家技术监督局等 政府机构和中央电视台在策划以“打击假冒伪劣 商品”为主题系列报道,因此无极之路的隐性采访 就此展开。这次隐性采访,是有资料记载的中国 电视业首次偷拍采访。新闻播出后,社会上反响 强烈,无极假药市场在短时间内被彻底取缔。 (二)启示 伊丽莎白乔装打人精神病院揭露医院虐待患 者内幕,是有利于社会的行动;范长江化装深入西 蒙是站在中华民族的利益上;央视记者暗访无极 药品市场是为了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秩序和 人民健康。可见,隐性采访的出发点是有着积极 意义的,可以深入彻底地揭开违法乱纪行为。同 时,隐性采访充满了危险性,需要一定的条件,不 是任何时候任何事件都能用的,要想成功进行隐 性采访,必须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 三、隐性采访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隐性采访是采访中既特殊又颇具争议的一种 采访类型,一方面它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着,另一 方面在理论上却始终存在着质疑,要想进行成功 的隐性采访,就要了解这种采访方式的优势及存 在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优势 1.隐性采访倡导真实自然,可确保新闻的真 实性,增强新闻的说服力。隐性采访能够避免镜 头前的紧张和不自然。隐性采访获得的情况是记 76 2014年第2期 者深人事件现场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有强烈的现 场感、实证感,因而也更加客观真实,满足了人们 获取真实情况的欲望,保障了人们了解真相的权 利。隐陛采访记者全程体验事情始终,对事件有 深切的感受、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同时隐性采访 很多时候会使记者陷入危险中,甚至付出生命的 代价。不加修饰的画面,真实的感受,容易使人信 服,增强了新闻的说服力。 2.隐性采访可揭露违法乱纪行为,获取第一 手资料,储备确凿的证据。在我国隐性采访主要 用于一些违法违纪事件及社会上不良现象、不道 德行为的监督,揭露官员的不法行为和暴露政府 工作部门的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足,曝光行为 更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给政府敲警钟,充分营造 舆论氛围,发挥舆论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3.隐性采访可提高舆论监督,拓展采访渠道, 充分发挥媒体职能。2013年8月,**在全国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正确舆论监督的重 要性。隐l生采访解决了很多显性采访不能解决的 问题,是显性采访的有力补充,同时隐性采访的线 索多来自群众,采访内容也是群众关心的,关乎群 众利益的问题。隐性采访已成为实现舆论监督的 重要手段,为人民群众声张正义的有效方式,受到 人们的信任,对充分发挥媒体职能起到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 (二)隐性采访存在的问题 1.个别记者法制意识淡薄,滥用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不适用于一般报道,但有些媒体或记者 由于自身法制意识淡薄,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忽视 被采访者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拒绝接受采访的要 求。同时不能克服采访中遇到的阻力,而是一遇 到困难就想到隐性采访,这样就导致隐性采访滥 用,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 2.人文关怀缺失,过分采用隐性采访。媒体 记者要为每一个采访对象着想,即使是违法犯罪 人员,记者都应该为他们留下重新做人的机会,尤 其是对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更要有意识地加以保 护。但有些媒体记者以隐性采访之名过度介入, 乱用隐性采访,不顾被采访者的后续生活,严重缺 失人文关怀。 3.背离初衷,乱用隐性采访。在伊丽莎白、范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长江以及无极县的案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隐性 采访的目的是好的,是站在公众或国家的利益上 成功进行隐性采访的策略 访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尤其是采访一些违法犯罪 行为时。记者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合理的策划和准 的。同时隐性采访在揭露真相的同时,也把种种 社会罪恶的“原生态”呈现在受众面前,迎合了人 们的偷窥心理,而且有可能培养出扭曲、失德的人 群和媚俗、无德的媒体,滋长了偷窥文化的泛滥, 造成社会道德的下滑。 四、成功进行隐性采访的策略 备,包括身份的隐藏、设备的隐蔽性,合理的语言 对答能力等,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身份暴露,引起 不必要的麻烦,有利于隐性采访的顺利进行。 第五,要做到法律许可、道德认同。采访是记 者的权利,但不是权力,记者没有审判他人的权 力,任何时候记者都是国家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 法律,不能与现行的有效法律法规相冲突,这是记 隐性采访运用得好,就是舆论监督的有力武 器;隐性采访运用不好,就是新闻侵权的罪魁祸 首。那么,如何适当地、成功地进行隐性采访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做到因时因事选材。隐性采访在新 闻报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非所有事情 都适合运用隐性采访,要因时因事而定。要明确 隐性采访的六大禁区——国家秘密、司法秘密、商 业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以及法庭审判六个方 面。记者在涉及这六个方面的暗访时要更加谨 慎。 第二,要做到隐性显性结合。隐性采访作为 公开采访的补充形式,主要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 活动使用。有些事件适合显性采访,有些事件适 合隐性采访,还有些事件适合隐性、显性结合使 用。务必明确隐性采访只是一种特殊的采访形 式,弄清适用范围,真正将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 结合,才更能发挥采访的有效性。 第三,要具备人文关怀精神。隐性采访在报 道中要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不同的问题可用不同 的方式解决,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要有 意识地加以保护。电视记者要为每一个采访对象 着想,即使是违法犯罪人员,记者都要为他们考 虑,为他们以后重新做人保留机会。对一些违反 公共道德的行为进行隐性采访如翻越街道栏杆、 躺在公园椅子上、乱扔果皮等,不要使用太近的景 别和正面角度拍摄,而应采用全景、远景、背面角 度,以警醒为主要目的。 第四,要做好合理的策划、准备。很多隐性采 者在使用隐陛采访时必须坚持的底线。同时运用 隐l生采访时,记者可以与公安、工商、海关等部门 相配合,记者的采访活动就会还原为新闻活动,而 不会陷入代替政府去执法的困境中,这样一方面 不至于背离隐性采访初衷,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 一定的安全保护,保护自身安全,是隐性采访较好 的处理方式。 总之,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隐陛采访已 成为重要的采访方式,观众由不熟悉到司空见惯, 在我们的生活中习以为常。面对隐性采访我们既 要谨慎使用,又要大胆使用,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 能围追堵截,而是要以平常心对待,观众平心静 气,媒体谨慎运用,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记者 更要以身作则,让隐性采访真正为我们运用,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雷蔚真,朱羽君.电视隐性采访[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郭镇之,展江.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徐迅.电视偷拍采访方式的法律环境——从2002 年几起代表性事件中获得的启示[J].中国记者,2003(2). [4]王辉洪,习艳群.论我国电视媒介在隐形采访中人 文关怀的缺失.消费导刊[J],2007(8). [5]顾理平.隐性采访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o4. [6]张西明,康长庆.新闻侵权:从传统媒介到网络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