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7例

来源:小奈知识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福建医药杂志2008年2月第30卷第1期Fujian Med J,February 2008,Vol 30,No.1 49 量以雾化吸人代替全身用药,并注意清洗口腔。对气管插 管、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及吸痰等介人性 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在保证医疗 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注意 危重患者的护理,勤翻身、拍背,加强口腔护理,多食新鲜 Nurs Clin North Am.2000.12(5):323—340.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实 用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340. 3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 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忐,2005,44 (3):554—556. 蔬菜,补充营养物质。适时使用脂乳剂、白蛋白以及输少量 新鲜血,有利于增强和保护免疫功能,增强抗念珠菌感染能 力。保持病区卫生,开窗通风。对于抗生素用药1周以上的 4苇莉萍.桂希恩,杨自成,等.医院深部真菌感染调查及危险因 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1):28. 5滕维亚,狄惠芝.深部真菌感染研究进展.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1999,9(1):62. 老年患者,必要时可口服酮康唑等预防真菌感染;对免疫力 低下者,可注射胸腺肽等提高免疫功能。 参考 文献 6郑岳臣,邬焱卿,谭志建,等.住院病人带病菌真菌感染情况的 临床意义.中医学杂志,1995,75(9):535. 1 Shelton BK.Opportunistic fungal in the critically il1.Crit Care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7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放射科(365000) 黄梓平 王 静 【摘要】 目的 分析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检查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对经过手术治疗的7 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患者,对其手术前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RP)检查的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影像检查特征性表现为患侧肾盂肾盏扩张,输尿管上段扩张移位,输尿管走行呈“S”状或反 “J”状。结论IVU、RP是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输尿管疾病;影像检查;畸形 【中图分类号】R691.1;R81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600(2008)01—0049—02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下腔静脉发育异常所致的一种少见 1.3手术所见:本组7例中3例右输尿管平腰3椎体处绕 的先天性畸形,但其并非输尿管本身的异常,患者常因腰部 不适或腰痛、腰胀、血尿就诊。近年我们经手术治疗7例下 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现对其手术前影像检查的表现进行 分析。 向腔静脉后呈“s”形弯曲,4例平腰4椎体右侧椎弓根内 缘绕至腔静脉后呈“s”形弯曲。本组7例均采取患侧输尿 管切断复位再吻合术治疗。 2讨论 2.1病因: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又称环绕腔静脉输尿管,是 下腔静脉胚胎发育异常所致。胚胎期肾静脉以下的下腔静脉 由右侧上主静脉形成,右侧下主静脉在发生过程中应消失,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6例,女1例;年龄17~65 岁,平均3l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侧腰部反复胀痛,1例 有肉眼血尿,6例有镜下血尿,1例右肾结石 本组7例手 如不消失反而代替了上主静脉则会因其位置偏腹侧,致使右 侧输尿管有一段位于其后,然后经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 绕行至下腔静脉前面,再按正常通路人膀胱[1]。异位输尿管 在下腔静脉后绕行,在下腔静脉与主动脉间穿出,常受到挤 压而产生输尿管上段扩张,继发感染,甚至结石形成。病变 术前均行静脉尿路造影(IVU)、B超检查,2例手术前行逆 行肾盂造影(RP)检查。 1.2影像学表现: 1.2.1 B超检查:本组7例均显示右肾积水及右输尿管上 段扩张,1例右肾发现一枚结石。 1.2.2造影检查:本组7例IVU检查肾盂肾盏及输尿管显 多发生在右侧。本组7例病变全部都在右侧,1例合并右肾 结石。 影均满意者5例,2例右侧肾盂肾盏扩张,造影剂显影浅 淡,右输尿管未显影 IVU表现为右肾盂肾盏积水,右侧 2.2类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分为两型, 即I型(低襻型)和Ⅱ型(高襻型)。I型最多见,输尿管 上段扩张下降平腰3、4椎体水平弯曲绕至腔静脉后方,再 由腔静脉左侧环绕腔静脉前方下降。Ⅱ型极为罕见0],输尿 管自肾盂水平处即绕至腔静脉后方,其腔静脉后段几乎同肾 盂在同一水平 本组7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均为I型。 输尿管上段扩张自然下行至平腰3、4椎体水平呈反“J”形 向中线移位与脊柱重叠,随后逐渐向外下行走返回正常经 路,输尿管整体走行呈“s”状。2例IVU检查右肾盂肾盏 扩张、造影剂显影浅淡、右输尿管未见显影的患者,进一步 行右侧RP检查。RP检查显示右输尿管导管插至腰3、4椎 2.3影像表现: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 查[2 ]。B超可发现患侧肾积水和上段输尿管扩张,但难以 体水平时呈“镰刀”形弯曲,继续往上插至输尿管上段后形 成“s”形弯曲,自输尿管导管内注人造影剂显示右肾盂肾 盏扩张,右输尿管全程显示呈“S”形。 确定诊断。IVU、RP检查可显示患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及走 行异常和肾脏积水改变,其特征性表现为患侧输尿管上段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O 福建医药杂志2008年2月第3O卷第1期Fujian Med J,February 2008,Vol 30,No.1 张自然下行平腰3、4椎体水平呈反“J”形向中线移位与脊 柱重叠,而后逐渐向外下行走返回正常经路,输尿管整体显 参考 文 献 示呈“S”状或反“J”状。高伯生等_2 报道CT增强检查能 1梅骅,主编.泌尿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显示出输尿管位于腔静脉之后椎体之前而诊断本病。张劲 1996.207 209. 等[3]认为逆行输尿管插管造影并输尿管CT检查是诊断不典 2高伯生,马腾骧,董克权,等.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中华外科杂 型静脉后输尿管的最佳方法。Tangagho等 认为磁共振尿 志。1998,36(3):136-137. 路造影(MRU)可以显示输尿管走行,是目前诊断下腔静 3张劲,孙小庆,江涛.腔静脉后输尿管诊断方法的探讨.临床泌 脉后输尿管唯一最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陈建甬等 ]报道多 尿外科杂志,1998,13(7):317-318. 层螺旋CT三维尿路成像(MSCTU)检查显示病变与周围 4 Tanagho EA,McAnijch JW.Smith’s general urolgy.Noowalk: Appeton and Lang.1992.566—567. 结构的空间关系更直观,能帮助制定手术计划,是诊断本病 5 I陈建甬,桑奇潜,李海兵,等.多层螺旋CT三维尿路成像在 理想的方法。本文7例手术前5例行IVU检查,2例行RP 下腔静脉右输尿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检查,均显示患侧输尿管走行呈“S”状,术前得到诊断。 2006,3(4):46. 笔者认为IVU、RP检查简单易行并且在诊断下腔静脉后输 尿管中有待征性表现,可作为本病诊断的主要方法。 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外科治疗54例 龙岩人民医院骨科(364000) 赵庆淞 苏纪健 严振泉 邱植栋 【摘 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两类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 疗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54例,按Neer分类方法,二部分骨折15例,三部分骨折24例,四部分骨折15例。手术 分两组,A组26例采用克氏针、螺钉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B组28例采用T型或三叶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 5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6年,平均2.8年。根据Neer评分标准,二部分骨折优良率A组为 87.5 ,B组为85.7 ;三部分骨折优良率A组为81.8 ,B组为84.6 ;四部分骨折优良率A组为71.4 ,B 组为75%;疗效均较满意。结论 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类型特点、患者的年龄、骨量的大小而选择 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指导和患者的配合,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68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600(2008)01—0050—02 肱骨近端骨折在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多数患者通过非 腋神经,尽可能减少骨折周围骨膜、筋膜剥离,保护关节 手术治疗均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少数患者需要手术治 囊、肩袖组织及通过大小结节间隙的内旋肱动脉外侧分支。 疗。我院于1998年1O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难复性肱 骨折复位时行上肢牵引,在筋膜软组织内撬拨压缩移位的骨 骨近端骨折62例,资料完整的54例,疗效满意,报告 折块,以恢复正常解剖关系,克氏针临时固定。用克氏针或 如下。 螺钉先将结节与肱骨头固定,再固定结节与肱骨干,最后行 1临床资料 张力带钢丝固定肱骨头与肱骨干。B组使用T型或三叶型钢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28例;年龄19~72岁, 板固定,同法解剖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钢板置于肱二头 平均56.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9例,坠落伤11例,摔 肌长头腱外侧,先用一枚皮质骨螺钉将钢板锁于肱骨干上, 伤24例,均为新鲜骨折;左侧39例,右侧15例。按照 在导向器指引下固定近端肱骨头,再固定其他肱骨干螺钉, Neer分类标准[¨,二部分骨折15例,单纯三部分骨折19 必要时可留置临时固定的克氏针或加用钢丝固定。术中应用 例,合并脱位5例;单纯四部分骨折12例,合并脱位3例。 C臂X线机了解骨折复位、固定情况及螺钉有无穿出肱骨头 术前常规X线检查,对较复杂骨折行CT扫描。受伤至手术 外。术中大结节必须解剖复位,钢板放置不能超过大结节, 时间为1~11天,平均7天。手术分两组,A组26例,其 以免术后出现肩峰撞击。若有骨折端压缩或缺损,应先行植 中二部分骨折8例,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7例, 骨填塞后再固定,同时必须修复损伤的关节囊和肩袖组织。 采用克氏针、螺钉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B组28例,其 术中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内固定的牢固性和关节活动度。 中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8例, 1.3术后治疗:术后悬吊制动。术后第1天进行除肩周围 采用T型或三叶型钢板内固定 肌肉外的上肢肌肉舒缩运动。术后3~5天根据病人疼痛程 1.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患肩垫高,臂丛麻醉。三 度进行被动肩关节运动,包括前屈上举和外旋,每天3~5 角肌、胸大肌间沟人路,保护头静脉,肩关节外展,显露关 次即可。3~4周后增加肩关节被动内收、内旋训练,并逐 节及结节部,暴露欠佳者可剥离部分三角肌锁骨起点,必要 渐进行肩周围肌肉的主动训练。6周左右以主动功能训练为 时肱骨骨膜下松解三角肌腱,可更好地显露。显露时勿损伤 主,逐渐进行肩关节各方向运动,但不可负重。1O~12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