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陇南核桃产业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

来源:小奈知识网


陇南核桃产业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 要:核桃是陇南规模最大、最具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核桃产业的开发对于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工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全面分析陇南市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工作环节、技术环节提出了今后核桃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全市进一步抓好核桃产业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桃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核桃位列世界四大干果(扁桃、腰果、榛子)之首,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陇南是我国核桃重点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栽培广泛,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近年来,全市把核桃产业作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和重点工作,全力推动,使全市核桃栽植面积达20.53万hm2,6 650万株,实现产值3.7亿元。核桃已成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科学分析陇南市核桃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对于进一步抓好核桃产业开发,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实现陇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陇南核桃产业分布区域及开发现状 1.1 分布区域和规模

核桃是陇南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陇南也是核桃的最佳适生区之一。近年来,各级政府坚持立足陇南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针,把核桃产业作为一大特色产业来抓。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核桃栽植规模空前扩大,核桃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6.8 %,占全国核桃面积的10 %,在全国核桃主产地(市、州)中名列第二,分布区域广、覆盖率高。据统计:全市适宜种植核桃的179个乡镇,2 538个村中,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8.4 %,核桃种植户42.01万户,占全市农户的76.9 %,核桃的种植覆盖率已达80 %以上。在分布地域上,南起文县的中庙到北部的礼县湫山,东起两当县的云屏到西部的宕昌县何家堡,海拔在1 800 m以下的广大地区均有栽培分布。其中康县、成县、徽县、两当县全境分布,是核桃栽植大县、产量大县,地处徽成盆地、三江一水流域(即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汉水)的川坝,浅山丘陵和低海拔600~1 500 m区域的为主要分布区,占全市核桃总面积的83.2 %。

1.2 产业开发现状

通过市县两级政府狠抓特色产业开发,坚持“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开发思路,从良种引进、选育示范,到规范栽植、科学管理、扩大规模等环节入手,使核桃产业的发展迈上了规模化、品种化、产业化、高效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共引进核桃良种142个,其中国外品种18个、国内74个、市内50个(单株优系)品种。目前,全市核桃主栽品种主要有:香玲、中林系(1-5号)、辽核系(1-5号)、薄壳香、清香、维纳、强特拉、丰辉、陇核1号、陇核2号等。在市林科所和8县1区建立良种核桃品种园18个,286.60 hm2,建采穗圃50个、面积274.53 hm2,以便给农户提供接穗。

1.3 陇南市核桃产业发展的几个明显变化

其一,由原来传统的实生繁殖,当地老品种生产向核桃的良种化栽培,嫁接

繁殖转变;其二,由自生自长不管理、不经营的粗放式生产向依靠科技抓管理、集约化、精细化生产转变;其三,由田边地旁、房前屋后的零星栽植,向田里间作、地边、成园成片多形式栽植转变;最后,栽植规模空前扩大,由2000年的3万hm2发展到2011年的20.53万hm2,11年增长了5.8倍。

在技术科研上采取了外引内联、“走出去”、“请进来”,请国际国内核桃专家教授传授技术经验、引进科研成果,先后邀请盖尔(美国)、奚声珂、王钧毅等10名国内外核桃专家来陇南市讲课、指导。已确定16个品种为全市9县(区)的主栽品种,有两个自选品种通过甘肃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立了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核桃研究所及9县(区)9个核桃技术服务中心,从事核桃产业开发的技术人员达7 800人;全市89个乡镇229个村成立了核桃协会,发展会员8 190名。

2 存在的问题

陇南市核桃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规模大、覆盖率高、品种丰富、栽培水平逐渐改进和提高,效益逐年提高,但实际生产和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实生苗栽植比重大,良种率低,整体产量和效益不高

由于近几年在市、县、乡三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下,大干快上,核桃新栽植面积和株数迅猛扩大,注重了数量的扩张,轻视了发展质量,大多是实生苗栽植和中低产树,良种率很低(据测算大约仅为10 %左右),总产和产值不高,效益低。目前平均单株产量仅为1.2 kg,平均株产值18元,大部分是近年新栽植实生苗,还未形成产量。

2.2 核桃良种采穗圃少,株数不足

目前各县各乡建成的核桃优良主栽品种采穗圃数量和布局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户对实生苗采取嫁接换优的实际需要,全区累计核桃实生苗面积17.67万hm2,5 300万株。按每户两个品种20株的标准,给全市42万核桃种植户配栽优良品种接穗树。每乡至少要有3.33 hm2以上的采穗圃两三个,县级要有3~5个规模在13.33 hm2以上的采穗圃,以保证提供农户高接换优和实生苗嫁接所需接穗。

2.3 核桃树的管理粗放、技术落后

农户普遍对核桃的管理还是粗放式的管理,大部分农民对核桃树重收轻管,甚至与核桃树一年只见一面(即采收时),少部分人一年只见两次(采收、防虫涂白)。轻视、忽视对核桃树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综合管理技术的应用还未普及,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不完全掌握核桃修剪、施肥、刨盘、刮老翘皮、施药防虫等一系列的综合管理技术。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大环节。2.3.1 对核桃树的修剪、施肥等管理跟不上 据调查,核桃树的修剪率不到20 %,80 %以上的核桃树未落实修剪整形技术,这是制约核桃健壮生长、达到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核桃产量和收益的主要是依靠15到40年生的中老大树,而近年来虽然栽植规模迅速扩张,但由于管理滞后和树龄小的因素,还未形成优势产量。修剪、施肥等综合管理未能落实到位。

2.3.2 不重视对核桃树的病虫害防治,投入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造成核桃单产低、减产的重要原因是病虫危害,其所造成的减产损失在20 %~30 %,严重的减产在50 %以上,甚至导致整株死亡。由于陇南地区气候潮湿、光照不足,造成核桃多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细菌性黑斑病、炭疽病、核桃举肢蛾、云斑天牛、黄须球小蠢、银杏大蚕蛾、介壳虫等,而且表现为不耕

作,不翻耕树盘的危害重,虫果率达68 %~96 %;粮果间作,中耕挖树盘的危害轻,虫果率只有12.8 %~14 %。由于农民普遍忽视对核桃树的病虫害防治,或防治手段落后,缺乏相应的防治器械和防治办法等,造成大量落果减产,也影响核桃品质和商品性,减产减收,效益低而不稳。

2.4 核桃营销、加工环节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全市核桃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仍以生产和销售初级原料为主。经营的合作化、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农户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专业型合作经营组织还不健全。采收、储藏、加工的技术手段、机械化程度还不高,没有真正培育形成具有强大带动力的营销组织、加工龙头企业。

2.5 政府及其相关技术服务部门的行政推动和技术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存在着重数量,轻效益,重栽轻管,技术服务不到位,不扎实;农村核桃专业技术能手、技术骨干不足;技术宣传、技术指导还不到位;示范园、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政府和农户在核桃产业上的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3 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核桃产业开发工作

核桃产业是立足陇南实际,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惠及全区42万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76.9 %)覆盖全市80 %村社的富民工程,是全面推进广大农村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是完全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顺应广大农民意愿的德政之举。市、县、乡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农林技术服务部门都应进一步提高对核桃产业开发的战略性认识,把这一产业毫不松懈地做大、做强、抓出成效。让广大农民真正受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为民富民、造福陇南的工作目标。前期的基础和规模已经打好,后期的丰产、提质、增效更为重要。开发应在巩固规模,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开发深度、质量、科技含量和效益上做文章。要进一步加强对核桃产业开发的组织领导,增加相应投入,制定有关核桃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各自职能。进一步加强行政推动力和技术推广普及能力,提高科技普及率和技术措施到位率,形成领导苦抓,技术部门苦帮,农户苦干,三位一体,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核桃产业开发新局面。

3.2 加快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对核桃产业开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力度

首先要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培训,要让有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熟练掌握核桃的嫁接、修剪、防虫灭病等各项技术和技能,要让这些人技术过硬,以便指导乡、村一级。要按照各自的核桃规模确定配备足够的技术人员。其次,对乡、村一级要采取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培养一大批技术服务人员,既要保证他们掌握真本领,学到技术知识,又要保证足够的人员数量,并对技术人员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对广大农民进行全覆盖的科技培训,力争每社要有两三名当地农民技术员和技术能手,每户要有1名核桃方面的科技明白人。对村干部应要求做到四个一,即:读懂一本书《核桃树综合管理技术》;练好一把剪(修剪、嫁接);建成一个采穗圃;抓好一个示范园。

同时,县、乡两级都要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对乡、村两级的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分解任务责任,定期抽查考核,把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落实到位,见到实效。县乡两级要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奖罚制度,切实促进技术服务

到农户到田块到树;也可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加大对县、乡技术骨干的培养和提高;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观摩会,参观取经,相互促进。在具体技术措施上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措施。

3.2.1 抓紧对已栽植的实生苗嫁接换优,实现品种化、良种化栽培 力争在3~5年时间里,在全区大规模开展实生苗高接换优技术培训和措施落实活动。这项工作量大面宽、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务必高度重视,抓实抓好,争取在5年左右把核桃良种率由现在的10 %提高到70 %以上,基本实现核桃的品种化、良种化栽培,从根本上为核桃的优质、高产、高效奠定良好基础。

3.2.2 适时开展核桃喷药,防虫治病集中活动,减少病虫害损失。

3.2.3 积极落实以修剪、刨盘、施肥、刮削老翅皮为主的技术措施 特别是对盛果期的中老龄树应全面落实修剪施肥等管理措施,可显著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收益。据调查,采用修剪、施肥等管理措施后一般可提高产量15 %~25 %之间,并呈逐年显现特点。

3.3 积极抓好核桃优良品种示范园和采穗圃的建设工作

重视对当地优质品种(单株)的推选、繁殖工作。外引品种和当地优质品种相结合,早实品种和晚实品种相结合,力争对15年生以下树龄的实生苗核桃树(全区大约3 500万株)采取高接换优。按每户2个品种,20株树的需求,配栽良种采穗树,要求每个乡镇要建2个以上采穗圃(每个3.33 hm2)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区大规模开展实生核桃高接换优技术培训和措施落实活动。

3.4 加大财政和支农项目对核桃产业的投入 市县两级政府要在财政、信贷等方面加大对核桃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核桃产业倾斜。形成以农户投资为主体,财政支持、信贷优惠或贴息贷款扶持,营销或加工企业订单预支等多种投资形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资金重点用于新品种的繁育推广、采穗圃、品种化示范园的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先进器械设备的采购(如红外线烘干机,高压电动喷雾器)、技术资料、书籍的印发以及会议等方面的开支等,也可设立核桃产业开发专项账户,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 %用于核桃产业发展,确保资金扶持力度。

3.5 健全和培育核桃产业开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龙头带动企业,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

只有合作化经营,才能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营效益。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链中很重要的环节,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和企业,可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引进经营人才和加工企业,也可与国内外大型食品医药企业参股合作,给他们提供原料,订单收购,避免分散经营,相互杀价,农民难卖贱卖的问题,对核桃加工企业和有实力、有信誉的合作组织在信贷、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以培育他们在市场运营中的主导作用。论证兴建一两个对全市核桃产业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核桃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产业开发的档次,逐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核桃产业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并举的良性发展。

总之,只要各级政府、干部和广大农户,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对核桃产业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行政推动和技术推广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科学谋划,工作扎实,农户苦干,全市核桃产业开发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依托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造福陇南农民的致富之路,一定会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具有竞争优势的靓丽产业、绿色“银行”,把陇南建成名副其实,享誉中外的“中国核桃之乡”,实现陇南的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