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遗诏 口眭达明 古代的皇帝死后,按照惯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遗诏, 对身后事作出交代和安排。所谓遗诏,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临死时 所写的诏书。遗诏一般都是皇帝亲自所写。但在明朝,却常常是在 皇帝死后由大臣主持起草的,遗诏写成的时候,皇帝早已命归西 天,其内容和皇帝本人的意愿实际上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明朝的皇 帝更替,往往能给久负重望的大臣一个革除弊政、整饬朝纲的机 会。如明武宗和明世宗逝世后,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徐玢,分别起草 他们的遗诏,把两朝弊政来了一个总清算,从而博得朝野一片称 颂 历史宽带l 2010.10 o圜109 明朝还有一份遗诏也非常特殊,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祯的遗诏。 我们之所以说这份遗诏非常特殊,是因为和别的遗诏相比,有许多 不同:它虽然是崇祯自己写的,却是他上吊自杀前写的;它不是写 在纸上,而是写在衣襟上;它不是用笔墨写成的,而是崇祯咬破手 指,以指当笔,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这份遗诏的发布对象也很特 别:它不是向自己的臣民交代后事,而是专门留给对手李自成看 的。当然。更独特的还是它的内容:“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 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通鉴》卷九十)这哪里像一份遗诏, 好像是一份自责自悔书。是一份哀告和埋怨信。 这份遗诏写于农历1644年3月19日凌晨,地点是煤山寿皇 亭上。从两天前李自成的农民军开始围攻北京城以来,崇祯已经连 续两个晚上没有合过眼。十七日晚上,他是在“内外诸臣误我!误 我!”的通宵叹息和埋怨中度过的;十八日夜间,农民军攻人北京 城.精神已趋于崩溃的崇祯在连杀了几位嫔妃和亲人后曾试图出 逃,努力失败后,便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响了许久 也没有一个人前来。彻底失望了的他,只好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 寿皇亭,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寿皇亭是新近才落成的一个亭 子.是崇祯操练宫内士兵之处,可如今却成了他要去见列祖列宗的 地方。此时天已破晓,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崇 祯跌坐在亭子里.欲哭无泪。但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默默地告别这 个世界。他有满腹的话要对这个世界诉说,于是脱下绛黄色的龙袍 放在大腿上,咬破手指,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份遗诏。做完这件 事.他觉得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了,于是自缢而亡。陪同他上吊自杀 110圜2010.10 o f历史宽带 的,只有宦官王承恩一人。几天后,李自成的部队才找到这个僵死 的国君。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在政变 中被杀的更多。但临危自杀的却没有几个,除后唐末帝李从珂与家 属登楼自焚而亡之外,剩下的似乎只有崇祯一人了。本来,作为一 个亡国之君,崇祯已完全没有必要写什么遗诏了,因为遗诏通常要 写的两项主要内容,一是指定嗣君,二是对后人提出希望,现在都 没有任何意义了,但崇祯不但要写遗诏,而且咬破手指用血写在衣 襟之上,表明他是有话要说的,这就是这份遗诏的内容独特之所 在。 崇祯的这份遗诏,从字面上可以归结为四层意思:一是责备自 己品德不足;二是埋怨诸大臣不忠心报国,欺骗了他,误了国家大 事;三是自认为无脸面见祖宗;四是请李自成不要杀害百姓。而第 一层意思只是虚晃一枪,关键是为了烘托第二层意思:“诸臣误 朕。”如果说,“无面目见祖宗”,确实是一件痛心的事,那么,“任贼 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无疑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而已。所以,这份 遗诏的落脚点或说崇祯最想表达的意思,还是“诸臣误朕”四个字。 这不仅仅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发自崇祯内心的呐喊。“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面对崇祯临死发出的这句牢骚和呐喊.善良的人们不 能不深思。 对于崇祯的这句牢骚话,史家历来见仁见智。平心而论,崇祯 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难辞其咎,但他执政后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 他登基伊始,便当机立断地剪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接着,在严惩 贪官污吏的同时,勉励各地督抚打起精神,努力为国工作,告诫大 历史宽带l 2010.1O●圜111 臣摈弃门户之见,化异为同。他决心要改变大臣们萎靡的精神面 貌,要整个官僚机器跟上自己的步伐,围绕自己的旨意拼命地运 转。然而事实却是:他总是一个孤独的勤政者,大臣们各怀心机,各 有打算,堪当重任之才寥若晨星,多数是崇祯每任用一人,便失望 一人。究其原因,除了崇祯本人刚愎自用,用人失察之外,关键就在 于,明朝中后期的选人用人机制产生了严重腐败和危机。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注意重典治国,在官吏铨选、考核、监 督方面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整个国家 机器日趋失灵,这些制度也都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官场贿赂盛行, 对官员的考核、监察名存实亡,连负责考核选拔官吏和惩治贪墨的 吏部官员和监察官员也大肆贪污受贿。崇祯继位后,虽然以很大决 心整饬朝纲,刷新吏治,但已积重难返,最后连他自己都不得不哀 叹:“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 (《明季北略》卷十三)明末的官场,已俨然成了权钱交易的大市场。 吏治腐败成了当时最大的腐败,是腐败的总根源。 这些通过走门子、塞票子上来的无耻之徒,其道德品性之低下 不言自明。要指望他们忠心国事,有所作为,简直是痴心妄想。 明王朝大厦将倾,崇祯面对和依靠的又是这么一批贪材、庸 材、蠢材,他怎能不陷入“任用一人,失望一人”的怪圈,并且直到临 死还牢骚满腹呢? 不有效加强对吏治腐败这个“最大的腐败”的治理,确实危险 至极。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解读一下崇祯的遗诏,恐怕不无警示 意义。 (摘自《秘书政治》) 112圜2010.10 o f历史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