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文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
摘 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20世纪来中国女性美的嬗变过程:第一阶段,1919—1949年为女性美的启蒙时期;第二阶段,1949—1978年为女性美的沉沦期、第三阶段,1978—2000年为女性美的觉醒时期。作者认为:女性美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女性自身的觉醒,也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关键词:中国女性美;演变;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08)01-0107-05
美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之一,正如一切社会意识都由社会存在决定一样,审美思想也不例外.女性美是人类全部文明的提纯和结晶,是不同时期
[1]
的人们对女性共同的理想与期望的汇集与积淀。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女性美的演变历程不仅是女性
德特质,得以在各种社会改革上获得话语权。
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以来的对女性气质
[4]
建构的不同的话语主体,暂且为三种话语,即文化话语、政治话语和经济(商业)话语。由于话语主体的不同,话语的规训随之呈现出差异性,同样女性
[5]
形象本身的历史,更是女性的“变异”史、时代的变气质,女性的身体、思想和行为也具有了时代性。
[2]
迁史。这时期的女性气质的建构主要是文化话语建
20世纪又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人在构的。五四以来,新时期的文化话语塑造了新的咀嚼屈辱苦果的同时,面临着机遇和选择。而对备女性气质。五四时期以来以西方科学和民主精神受压迫、束缚、扭曲的女性群体来说,适应这空前之为指导,提倡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在宣扬科学民变局,作出明智的选择,更是一个脱胎换骨、艰难渐进的过程。女性群体的新生只能是伴随中国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商业文明的过渡以及工业化的起步
[3]
而被提到民族的议事日程上。从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20世纪女性美的嬗变过程,看出女性的发展。20世纪女性美的嬗变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
主和个性解放的时代背景下“,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话语使得这个时期的女性与中国传统妇女形象
完全不同,她们反抗世俗,追求自由,成为新文化运
[5]
动的一部分。
如“女性”这个词的出现就意味深长。“女性”作为单独的语汇进入中国思想界是五四新文化运
段:第一阶段,1919年—1949年;第二阶段,1949年动之后的事,它有着将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1978年;第三阶段,1978—2000年。这三个阶段(而不是作为在男权制亲属系统中居于支持性角又可以看作是中国女性美启蒙、沉沦、觉醒阶段。色)的意味,成为当时进步文艺思潮中受关注最多的女性称谓。 一、1919—1949年———女性美的启蒙时期
历史不仅存在于社会的风云变幻中,也留存在
[7]
这其中,社会舆论、男性知识分子、执政者都怀小女子的一颦一笑和衣袖的褶皱里。19世纪末着各自的目的主导女性形象的走向。新女性形象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高涨和妇女在中国,成了男性知识分子力图掌控的重要资源。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女性服饰经历了一场空前的他们透过塑造、界定、规范新女性的思想、行为、道革命,这个时期的女子着装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
收稿日期:2008-01-07
),女,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作者简介:郭海文(1966—
[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年108
裙,下穿黑色长裙,衣衫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少用。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此时期,女子服饰的演变呈现出以下几个崭新的特点:第一,从传统服饰向西式服饰的演变,表明在审美意识上,女性开始摈弃传统的胸、肩、臂完全平直状态的造型,开始突出形体之美,尽显女性窈窕曲线之美。这就打破了古代和谐美的审美理想,开始追求一种健康、积极的审
[8]
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第二,女尚男装,反映了女性以男性为目标,追求男女平等权力的愿望和要求;第三,女学生装的出现,这类职业女装的出现一扫传统女性柔弱谦卑的形象,令人有扬眉吐气之感。第四,改良后的旗袍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成为女性以崭新的姿态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标志之[9]
一。第五,剪发和放足,其意义在于女性摆脱束缚,走向自我解放的开端。女学生充当了脚的解放的先行者,随着缠足日渐稀少,中国女性开始有了做一个独立的人的自我意识和争取妇女权利的愿
[8]
望。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女性,齐耳短发、白上衣、黑长裙、白袜黑鞋,出水芙蓉般的清新形象,成为不绝于世的回响。著名的如现代史上有名的才女林徽音。
总之,女性服饰的变迁不单单只是服饰的变迁,它是女性解放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振作了女性的精神面貌,健全了女性身体,也改变了社会上传统的审美情趣。同时它还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知女性意识的变化。当然像中国女性的解放历程一样,这种变化步履蹒跚,曲折而艰难。但这艰辛而珍贵的进程,表明了女性服饰发展的新起点,也引领着更多的女性以新的形象、新的风貌成为女性解放运动中的一员。
[8]
[2]
[1]
识所代替。虽然她们获得了就业的机会,有了表现
自身能力和价值的场所,然而,社会革命“恩赐”的解放淡化了女性的自我反思意识。中国的女性在思想认识的深层结构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觉的
[10]
主体意识。
正如前文所说“,女性”这个词的出现意味深长。“妇女”则是备受共产党话语系统推崇的一种女性指称,它是与“无产阶级”“、劳工”“、劳动”等革命新名词联系在一起的,表征一个国际性受压迫群[6]体。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美丽人物:邢燕子。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女性服饰一味讲求简单实用的功能,由于建国初期中国妇女自身素质、自我意识较低,在社会化过程中为了向男性看齐,以求男女平等,女性不惜扬弃女性化的特征,以至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女性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出现了迷失,过分追求与男性的绝对平等而贬低女性特征,造成女性美的普遍缺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女性的服饰完全进入性别盲点时期,女性服饰的单一化
简直达到了极点,梳齐肩短辫、短发、“一把抓”,穿一身军装,着白袜黑布鞋成了当时青年女性中最流
二、1949—1978年—女性美的沉沦时期[9]
行的服饰。女性纷纷在服饰上追求男性化,穿上
这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保护下,中国中山装、列宁装,服装的颜色主要是蓝色、绿色、灰妇女轻易地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者奋斗了几百年色,掩盖了女性应有的绚丽多姿,众多的女性呈现才争取到的与男性在政治和经济上平起平坐的权利,于是猛然间难以把握自己,在自我主体意识还没有调整到与时代的主流意识相吻合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主体意识完全趋同于时代的主流意识,似乎只要在时代主流意识的裹挟前进就万事大吉了,
出了“非女性化”的趋势,样板戏中宣传的女性美多
[2]
是以雄性化了的女英雄、铁女人的形式出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什么促使人们的审美眼光发生了扭曲?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人的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都是靠性表现来决定
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的,服装和举止都是表现的道具,社会既固定了性种非常独特的女性主体意识逐渐为一般的社会意歧视的场景也规定了男女角色的模式,因此,破除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1期 郭海文:20世纪中国女性美演变的文化阐释 109
男权制度最有效的办法是男女混装(Cross后知识分子群体知识结构的变化,妇女问题又一次Dressing)。她的见解为我国激进时代大规模的男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女性自身也逐渐把女性女混装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注脚。也许是的个体意识从群体意识中凸现出来,所不同的是女太久的受压迫与被奴役,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迫性自己的声音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响亮了许多,切希望通过变革来追求个性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女性阵容也强大了许多。她们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她们以“不爱红装爱武装”作为自己引以为豪的革命口号;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目的的需要,无产阶级革命也要求妇女不但在行为规范、社会功能上,而且在衣着、体力上都与男性趋同。这样,20世纪初刚刚萌芽的关于“女性形体美”的标准很快被钉在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耻辱柱上,而简朴粗糙的女性则被作为“革命性”鲜明的代表,这样的后果是女性服饰作为政治生活的符号日趋单调、平淡和死气沉沉,在服饰文化被推向无文化的境地的同时,实质上也意味着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着鲜明的性别特征的群体的湮灭。现在回想起那“蓝蚂蚁”的时代,彻底抹平了性别差异的服饰并没有让那些要求绝对的男女平等的新中国女性们欣喜若狂,反而使得多数女性对性别的美
[9]
的渴望更加强烈。
有学者认为,这时期的女性气质的建构主要是政治话语建构的。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国家的政治话语在重新规范着女性的气质形
[5]
象。用得最多的政治话语为,五六十年代,妇女解放的口号是“男人能办到的,女人也能办到”,那是一个典型的“无女性”的时代,女性美被作为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受到抵制和抹煞。实际上,这种抹煞男女性别差异和女性魅力的审美观不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依旧以男性标准来塑造女人,使女性男性
[11]
化,使世界变得单调乏味,毫无生气。这些话语背后,虽然颠覆了几千年文化传统强加于妇女头上的性别歧视,但是同时也掩盖了女性的特殊问题和性别要求,遮掩了女性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使女性走入了“男性化”或者“无性化”的误区。她们的生命价值是一种外在化的,而非内在化的展
解放不是仅仅依靠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所能完成的,而是应在意识深层和文化观念层面清除
[10]
男权主义残余,消除男性霸权。此也可从90年代中国影坛的女性形象也可看出端倪。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千娇百媚,各领风骚。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找回了性别和社会的“自我”,获得了个性的解放,影片中往往更多地凸现女性境遇、心态、情感、欲望,以现代生活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为叙事契机,以弘扬女性意识为中心,试图触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由池莉小说改变的电影,在创作主题方面,表现出观照和展现女性生存原貌、深刻地挖掘根深蒂固的父权意识下的女性生命力和创造力,力图确立独立的女性人格和价值观的内容特征;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池莉以背离男权审美理想、还原当代妇女本真形象为创作准则,塑造了一批既非“天使”,又非“妖妇”,有血有肉,有情
[12]
有欲的女性。
然而,这个社会依然是充满着男权藩篱的社会。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文化方面的禁欲主义受到了很大冲击。然而,随着种种禁欲主义的解冻,许多传统的男权中心视角和观念得以蔓延泛滥,尤其是女性形象商业化———女性作为男权中心社会中的欲望对象,被不
[13]
断地强化着。
随着人们对女性的再度关注,女性美的问题又浮出水面,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女性可以自由地打扮自己,这是历史的进步,忧的是传统的审美模式,即“以男性为创造主体,以女性为观照对象”的模式,在当代社会,虽然受到妇女解放潮流的挑战
[11]
与冲击,但仍然顽固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态。
现,她们所要张扬的生命价值只是在政治或“左”的从“无女性”到女性意识的觉醒无疑是历史的
[10]
视阈内而非是个体所需的生命空间。进步,但过分强调女性的生理特征,无视女性健康
盲目追求“美”的形体,实则是一大倒退。当代女性
三、1978—2000年———女性美的觉醒时期[11]
面临再一次被“物化”“奴化”,沦为玩偶的危险。
经过了多年的政治运动,随着新时期的到来,随着政治一体化时代的结束“,妇女”虽然在官人性开始复苏,继而女性开始张扬。特别是80年方话语中还是作为最庄重的女性称谓发挥着作用代中期,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涌入,和高考之(如,妇女干部、妇女组织、妇联等),但在日常语言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年110
层面,一旦落实到具体的人,它又似乎往往与已婚、成年、旧式、没有固定工作(无法找到职业代称)的
[6]
女性相联系。于是“,女性”又走到了舞台的中央,而此时的“女性”代表着现代、代表着时髦。似乎又于当下社会盛行的“消费伦理”、“身体伦理”一致。商业经济和商业文化的发展就好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丰富、多元的生活和观念选择的同时,也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迎合男性眼光对女性的审美趣味和需求,不断渲染女性身体美的标准、意义及价值,单向度强调女性身体的价值,使女性被物化并落入美丽的陷阱。改革开放以来,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经济话语开始在女性气质建构上占据越来[5]
越主要的地位。
当下的大众文化把女性推到时尚文化的峰端潮头,好像女性在文化领域风光无限,实际却是其文化地位的畸变与丧失。流行文化中的一切“美女经济”行为诸如选美大赛、美女形像上期刊封面以及各路娱记恶意炒作女名人的隐私等,都潜藏着对女性文化地位的不尊重。遗憾的是,不少女性不仅没有发现这一“男权陷阱”,而且还将其视为抬高社会地位的渠道,使女性文化地位的判断事实上进入
[15]
了盲点和误区。当下愈演愈烈的各式选美风潮以及无孔不入的怂恿女性改头换面再造自己形象的大小广告轰炸,使社会对女性身体美的苛求和女性自己对体重和外表的迷恋达到了极致。许多女性为此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但仍没能阻止住女性飞蛾扑火般地加入减肥整容和丰乳肥臀大
[14]
潮的步伐。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美女的身高逐渐向职业运动员靠拢,纤长得令大众不得不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于同类拔乎其萃。制造美丽渐渐发展成一项朝阳产业,并且正加速向去层深处航行。90年代的美女,正应了一句西谚的注脚———“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
这些女性形象的产生或多或少都与陈腐的审美意识有关,它否认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如果听任这种审美观泛滥开来,不仅对女性会产生误导,而
[2]
且会给后代及整个社会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14]
如果把商业文化和传统文化合谋后刻意给定的女性美标准作为自己极端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去追求,那么,女性在获得涂脂抹粉和改变身体的自由后,就有可能失去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更深地沦
[14]
为男性的附庸和玩物。如“浪沙丝袜”的电视广告,意在传达这样的信息:女性的魅力,只有通过男性来赋予,仿佛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的窥视
[16]
欲,男性是旁观者、鉴赏者、品论者。有的学者通过对20世纪中国女作家笔下的“疯女人”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从张爱玲到铁凝、张洁,再到陈染、林白等女作家们,在前后跨越五六十年的不断演变的历程中,通过她们笔下的这些形神各异的“疯女”的命运遭际,折射出中国近百年来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显示出一条女性意识由淡而浓、由隐而显、由传统至现代的嬗变和衍进轨
[17]
迹。而这个结论又与本文总结的女性美嬗变过程启蒙、沉沦、觉醒阶段一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真
[2]
正属于女性本身的美开始回归。时至今日,美丽已经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美丽变得多元化。温柔婉约是美,个性张扬是美,大胆性感是美,传统乖巧是美。只要你是一个自信的人,散发着你独一无二
[18]
的魅力,那么,你就是美女!只要是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并愉悦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人,都是美丽的。有了健康的基垫,一个人才能美得淋
[14]
漓尽致,无拘无束。
某种程度而言,百年中国女性形象变迁的过程,也即是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在时代的发展中由传统而现代的过程。是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身心体格、神情面貌以及心灵历史发生鲜明而曲折变化的过程,其变迁、演进,昭示的不是社会风尚、审美眼光的简单改变,而是资本、物质文明与技术性叙事以及意识形态等各种权力进行微观运作的生动历史和符号体现。是女
[7]
性的“变异”史,也是时代的变迁史。当然,女性美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女性自身的觉醒,也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对现代女性美的多角度透视,必然引出什么是现代女性美的问题,这不仅是女性期待发展的
[11]
呼唤,更是向社会提出了重新认识女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华锋.女性人体审美变迁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1期 郭海文:20世纪中国女性美演变的文化阐释 111
东分院学报,2003,(4).
[2]王金凤.美的历程———中国女性美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4).
[3]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J].阴山学刊,2005,(4).
[10]翟瑞青.20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演变轨迹[J].山
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11]张 宏.女性审美标准的演变和时代特征[J].大连大
社,1996.
[4]侯 杰.新女性形象的中国之旅:一项关于“中国新女
学学报,1999,(5).
[12]黄宝峰.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湖南大众传
性论述本质”的研究———读《“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J].妇女研究论丛,
2006,(5).
[5]董金平.话语与女性气质的建构———二十世纪以来中
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3]刘慧英.90年代文学话语中地欲望对象化[A].中国女
性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4]姜秀花.对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的文化评析[J].妇女研
国女性气质变迁分析[J].江淮论坛,2007,(2).
[6]孙桂荣.“美丽”的可能与“纯洁”的必要———中国当代
究论丛,2003,(3).
[15]夏 敏.女性文化地位的历史变迁与性别和谐的再造[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1).
[16]余秀忠.性别审美:男性话语下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
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话语变迁及其文化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2007,(3).
[7]李子云.谁决定了时代美女?———关于百年中国女性象阐释[J].社会科学家,2006,(3).
[17]蒋 丽.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笔下“疯女”形象的历史
形象之变迁[J].中国文化研究,2001,秋之卷.
[8]陈 慧.从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迁看女性意识的变演变[J].小说评论,2007,(2).
[18]21世纪:多元化的美丽标准[DBΠOL].网易女人综合.
2007-08-28.
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9]叶 晖.我国女性服饰流变中的性别权力关系探析
TheCulturalExplanationonEvolutionofChinese
Women’sBeautyinthe20thCentury
GUOHaiwen
(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Fromculturalangle,thepaperanalysestheevolutionofChinesewomen’sbeautywhichhasundergonethreeperiods:I,1919-1949,theenlighteningperiod;II,1949-1978,thedegradationperiod;III,1978-2000,theawakeningperiod.Therealizationofwomen’sbeautydependsnotonlyontheawakeningofwomenthem2selves,butalsoonsocialprogress.
Keywords:Chinesewomen’sbeauty;evolution;culturalexplanation
责任编辑:张艳玲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