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 组织制片技术与显微测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徒手制片、粉末制片技术。 2.掌握中药的显微测量法。 3.掌握大黄的显微鉴别特征。
4.熟悉永久制片、整体封固制片、表面制片的制片方法。 5.识别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内容验
1.徒手制片:(橘皮的徒手切片)动作要快,切片薄而完整。
2.粉末制片:用木签取大黄粉末少许,放于一个载玻片上(中央),滴加水合氯醛2-3滴,用木签搅匀,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受热,然后把粉末置于酒精灯的外焰处加热,水合氯醛刚沸就马上移开,添加水合氯醛防止蒸干。加热至粉末组织变为透明即可。待玻片稍冷再滴加稀甘油一滴,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纸擦干净盖玻片周围。于显微镜下观察。
3.大黄粉末特征观察: (1)草酸钙簇晶(众多,棱角大多短钝);(2)淀粉粒(大多圆球形,脐点常呈星状和十字状);(3)网纹和具缘纹孔导管(具缘纹孔椭圆形或斜方形)。 4.显微测量
定标:摄测微尺图片(拍摄时注意尽量保持测微尺水平)——图片保存——打开保存的测微尺图片,点击工具栏上的图标——点击添加按钮——画线,计算实际距离(多次测量)——保存入库
完成不同放大倍数下显微标尺的定标
数据测量及标注:打开图片文件——设定倍数(单击工具箱中的定标)——选择定标号(当前倍率改为“是”)——测量 测定大黄粉末中簇晶和淀粉粒的直径:
选最大、最小和常见的中等大小的簇晶和淀粉粒各五粒,进行测量。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淀粉粒和簇晶的直径最大、最小和最常见值。 5. 观察所列中药标本
三、实验报告要求
1.绘大黄粉末组织的显微特征图。
2.记录定标过程,记录大黄簇晶、淀粉粒的直径测定结果
2
实验二 中药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挥发油测定的原理 2.掌握中药挥发油测定的两种方法 3.了解中药挥发油测定的意义
二、基本原理
将含挥发油的中药与水共同蒸馏,在低于100℃时,挥发油与水一起蒸馏出来,凝集于刻度管中,冷却后,油水自动分离为两液层,根据刻度可以读出样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P总=大气压时,液体沸腾 P总=PA+PB+Pc…+P水
∴混合物的沸点要比任一液体的沸点为低 又∵水的沸点为100℃ ∴混合物的沸点<100℃
意义:挥发油是中药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驱风、解痉、抗菌、消炎等生理作用。因此,对以挥发油类为主要有效成分的中药,可通过对挥发油进行含量测定来评价中药的品质,控制中药的质量。
三、方法
根据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大小不同,挥发油的测定有甲、乙两法。 甲法——适用于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
乙法——适用于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测定时,先在测定管中加入 lml与水饱和的二甲苯。其目的是使挥发油与二甲苯混溶后,相对密度比水小,可以浮于水面,以便读数。因为二甲苯能与水混溶而不与水混合,相对密度又比水小。
3
四、仪器与试剂
仪器:挥发油测定装置、1000ml的圆底烧瓶、电热套、
试剂:二甲苯
五、实验材料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夏、秋两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具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的功效,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含挥发油14%~21%,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丁香烯、乙酰丁香酚。药典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6%(ml/g)。丁香油为丁香花蕾经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具丁香的特有香气,相对密度为1.047~1.060,大于水。
六、实验内容
丁香挥发油的测定——乙法 方法操作步骤:
取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1000ml的圆底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球形冷凝管。将圆底烧瓶置电热套上加热至瓶内内容物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min后,停止加热,放置15min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取丁香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6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加入烧瓶中,再加数粒玻璃珠,振摇混合后,自冷凝管上端加水并使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开始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5小时,至测定器中的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或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
4
活塞使油层下降至上端恰与刻度0线齐平,读取油层量,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样品中含挥发油的百分数。
七、实验结果及计算
样品中挥发油的含量(ml/g)={(油层-二甲苯)体积/ 样品的重量}×100% 结论:结论:参照药典与之比较是否合格
八、附注
1.乙法测定的中药中的挥发油相对密度大于1,沉于水底,无法读数,为了使其浮于水面,故加入相对密度比水小的二甲苯。二甲苯能与挥发油混溶而不与水混合,让挥发油溶于二甲苯,此溶液不溶于水,且相对密度比水小故可以浮于水面以便读数。因加入的二甲苯仅1ml,为了保证它与挥发油的混合溶液相对密度小于水,故中药的取量不可太多。另外,加入的二甲苯要先经蒸馏,使水与二甲苯相互饱和,以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2.待测样品,除另有规定外,中药须粉碎通过二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3.《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丁香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6%(ml/g)
九、实验报告要求
完成实验报告
5
实验三 根和根茎类中药的鉴定(一)
——甘草、人参、何首乌等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甘草、人参、何首乌等中药的性状与显微特征。 2.掌握粉末制片、解离组织片的制备方法。 3.熟悉双子叶植物根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 4.认识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验内容
1.甘草解离组织标本的制备:取甘草适量,切割成火柴杆粗细条状,按硝
酸--铬酸法制备标本片。(将材料置试管中,加20%硝酸与20%铬酸的等量混合液适量,以浸没材料为度。室温放置30~60min,至用玻璃棒挤压材料能离散为止,倾出混合酸液,材料用水洗涤后,取少许置载玻片上,用针撕开或用玻棒压散,以稀甘油封藏观察)。
2.解离组织片的观察:导管、纤维、木薄壁细胞
3.甘草粉末制片的制备:(1)水合氯醛透化法,(2)稀甘油装片法
(1)药材粉末过5~6号筛,挑取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用牙签,不可多),滴加1~2
滴水合氯醛试液用牙签混匀,先于酒精灯上来回均匀受热,后停于粉末下集中加热并搅拌至起泡,移开,添加水合氯醛试液,反复加热至粉末透明(在加热过程中,切勿使水合氯醛试液蒸干或使粉末烤焦)。透化好后,加稀甘油1~2滴混合,加盖玻片,即成。 (2)粉末直接加稀甘油1~2滴
4.甘草粉末显微特征观察:
(1)纤维、晶鞘纤维 (2)具缘纹孔导管
(3)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 (4)淀粉粒,单粒为主 (5)棕色块
5.人参根横切片组织构造的观察:
(1)木栓层
6
(2)皮层(窄)
(3)韧皮部外有裂隙,有圆形或长圆形树脂道,内含黄色分泌物分布,近形成
层处排列成环 (4)形成层环明显
(5)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淀粉粒
6.何首乌根组织构造的观察:
(1)复合型异型维管束
(2)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
7.观察中药标本:何首乌、怀牛膝、川牛膝、川乌、附子(黑顺片)、白芍、
赤芍、白头翁、粉防己、木防己、板兰根、黄芪、甘草、人参、远志、葛根、独活、山豆根、乌药、苦参、徐长卿、缬草、羌活
三、实验报告要求
1.绘甘草解离组织、粉末显微特征(纤维、晶鞘纤维、具缘纹孔导管、淀粉粒) 2.绘人参根横切面简图
7
实验四和五合
实验四 根和根茎类中药的鉴定(二)
——黄芩、黄芪、麦冬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黄芩、黄芪的显微特征 2.掌握麦冬的显微组织特征
3.熟悉单子叶植物根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 4.认识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验内容
1.黄芩粉末显微特征的观察:黄色 (1)韧皮纤维微黄色,棱形,壁甚厚,木化 (2)石细胞淡黄色,壁厚
(3)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或长圆形,有时壁呈连珠状增厚 (4)网纹、具缘纹孔导管 (5)木纤维细长,壁稍厚
2.黄芪根横切面显微特征观察
(1)木栓层细胞数列,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向延长。
(2)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及纵向管状木栓组织;韧皮射线外侧弯曲,有裂隙。 (3)形成层成环。
(4)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明显。 (5)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无草酸钙结晶。
2.麦冬根横切面显微特征观察 (1)根毛、根被
(2)内皮层外侧为一列石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 (3)内皮层细胞壁均匀增厚,有通道细胞 (4)薄壁组织有含针晶束的粘液细胞散在 (5)髓小
3.观察中药标本:三七、当归、柴胡、白芷、防风、北沙参、龙胆、秦艽、丹参、黄芩、地黄、玄参、天花粉、党参、桔梗、南沙参、木香、百部、麦冬
三、实验报告要求
1.绘黄芩粉末特征图;2.绘麦冬根横切面简图
8
实验五 根和根茎类中药的鉴定(三)
——大黄、黄连、天麻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大黄、黄连和天麻的显微特征。 2.掌握黄连的理化鉴别方法。
3.熟悉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 4.认识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验内容
1.黄连粉末的显微特征观察
(1)石细胞鲜黄色。
(2)中柱鞘纤维鲜黄色,壁厚,具单纹孔,层纹和纹孔明显。 (3)具缘纹孔,端壁斜置或延伸成长尾状。 (4)木纤维成束,细长、壁薄。
(5)鳞叶表皮细胞绿黄色或黄棕色,垂周壁多微波状弯曲或呈连珠状增厚。 (6)可见淀粉粒(细小)、草酸钙方晶(细小)。
2.黄连理化鉴别
(1)根茎折断面在紫外光下,木质部显金黄色荧光。
(2)取粉末或切片,加70%乙醇1滴,片刻后加稀盐酸或30%硝酸1滴,置显
微镜下观察,可见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小檗碱盐酸盐或硝酸盐),加热结晶溶解并显红色。
3.天麻根茎横切面组织特征的观察
(1)单子叶植物根茎内皮层明显的组织构造。 (2)皮层散有纤维束及有限外韧型叶迹维管束。
(3)中柱散列,周木型(主)及有限外韧型维管子束(少),纤维束及束鞘纤维
周围的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 (4)薄壁组织散有类圆形油细胞、淀粉粒。
4. 观察大黄根茎横切面组织构造
(1)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偶有残留。 (2)韧皮部有粘液腔。 (3)形成层成环。
9
(4)木质部射线较密。
(5)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排列成环状或散在,异常维管束的形成层成环,
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韧皮部中有黏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薄壁细胞含草醉钙簇晶及多数淀粉粒。
5.观察中药标本:
香附、天南星、半夏、石菖蒲、川贝、浙贝母、知母、黄精、土茯苓、山药、莪术、天麻、白及
三、实验报告要求
1.绘黄连粉末特征图
2.记录黄连理化鉴别方法、结果3.绘天麻横切面简图
10
实验六、七合
实验六 茎木类、皮类中药的鉴定
——沉香、黄柏、肉桂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沉香、黄柏的显微特征 2.熟悉黄柏的理化鉴别方法
3.熟悉茎木类、皮类中药的性状和显微鉴定要点 4.认识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验内容
1.沉香的三切面观察
(1) 横切面:①木射线1~2列;②导管圆形、多角形;③木纤维多角形木化;
④木间韧皮部扁长椭圆形或条带状
(2) 切向纵切:①木射线细胞;②木纤维;③导管 (3) 径向纵切:①木射线横向带状;②细胞方形或略长方形
2.黄柏粉末特征观察
黄柏是重要的皮类中药,通过黄柏粉末的特征观察掌握皮类中药的鉴别要点。在粉末中皮类与茎木类或其它中药的主要区别在于皮类中药一般无木质部的细胞特征,如导管。作为皮类中药的粉末鉴定,应注意厚壁组织(石细胞、纤维)、分泌组织、细胞内含物(草酸钙结晶的有无及形态、大小) (1)纤维及晶鞘纤维较多,纤维鲜黄色,壁极厚,木化
(2)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类长方形或略作不规则分枝状,壁极厚,层纹细
密,纹孔多不明显 (3)淀粉粒单粒球形,复粒稀少 (4)粘液细胞少见
黄柏中石细胞、纤维与我们观察过的黄芩的石细胞、纤维颜色较接近,如何区别?
3.观察肉桂的显微粉末特征
红棕色
(1).纤维多单个散在,长梭形,壁极厚,纹孔不明显,木化。
(2)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多角形,壁长三面增厚,一面菲薄,木化。 (3)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色油滴状物。
11
(4)草酸钙针晶或柱晶较细小,在射线细胞中较多。 (5)木栓细胞多角形,含红棕色物质。 (6)淀粉粒极多,圆球形或多角形。 (7)草酸钙结晶片状。
4.黄柏的理化鉴别
黄柏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小檗碱)及黄檗酮等化合物,理化鉴别主要针对这些成分。
(1) 取中药粉末1g,加乙醚10ml,冷浸,浸出液水浴蒸干溶剂,残渣加冰醋
酸1ml及浓硫酸1滴,溶液显紫棕色(黄柏酮反应)。
(2) 取黄柏粉末水浸液1ml,加浓硫酸4滴,沿壁加饱和氯水或溴水1ml使成
二层,接触面呈红色(小檗碱反应)。
5. 观察中药标本:
关木通、沉香、钩藤、鸡血藤、厚朴、肉桂、黄柏、杜仲、牡丹皮、香加皮
三、实验报告要求
1.绘黄柏、肉桂的粉末显微特征图及沉香三切面简图。 2.记录黄柏的理化鉴别方法、结果。
12
实验七 叶类中药的鉴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番泻叶、大青叶的显微鉴别特征。 2.熟悉叶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定要点 3.认识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验内容
1.番泻叶横切面组织特征的观察
(1)等面叶,上下均有1列栅栏细胞,上栅栏细胞长柱状,通过中脉,下栅栏
细胞较短,不通过中脉。 (2)海绵组织含草酸钙簇晶。
(3)维管束上下两侧均有微木化的中柱鞘纤维束,其外侧薄壁内常含草酸钙方
晶,形成晶鞘纤维。
2.大青叶粉末显微特征
(1)靛蓝结晶,蓝色,于叶肉细胞中多见,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 (2)橙皮苷样结晶,在叶肉或表皮细胞中.呈淡黄绿色或无色,类圆形或不规
则形,有的呈针簇状,直径3~32μm。
(3)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略成连珠状增厚,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
个。
(4)厚角细胞较多,纵断面观呈长条形; (5)导管网纹及螺纹。
3. 大青叶横切片组织特征的观察
(1)上下表皮均为1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外被角质层。
(2)叶肉组织栅栏细胞3~4列,近长方形,与海绵细胞分化不明显.略呈长圆
形。
(3)主脉维管束4~ 9个,外韧型,中间1个形状较大,每个维管束上下侧均
可见厚壁组织。
(4)薄壁组织中有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呈类圆形,较其周围薄壁细胞为小,
直径10~40μm,内含棕黑色颗粒状物质。
13
4.观察中药标本:
银杏叶、侧柏叶、大青叶、青黛、枇杷叶、番泻叶、罗布麻叶、洋地黄叶、毛花洋地黄叶等
三、实验报告要求
1.绘番泻叶横切面组织特征详图及大青叶横切面组织特征简图图。
14
实验八、九合
实验八 花类中药的鉴别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花类生药金银花、红花和丁香的性状和显微特征。 2.熟悉花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 3.认识所列的中药标本。
二、实验内容
1.金银花粉末显微特征
(1)两种腺毛:一种腺头倒圆锥形,顶部平坦,柄1-5个细胞;另一种较短小,
头呈类球形或扁球形
(2)单细胞非腺毛两种:一种长、壁薄、角质、疣状突起明显;另一种较短,
壁厚,有的具角质螺纹
(3)花粉粒类球形,黄色,外壁具细密短刺及圆颗粒状雕纹,萌发孔3孔沟 (4)可见草酸钙簇晶
2.红花粉末显微特征
(1).柱头表皮细胞分化成圆锥形末端较尖的单细胞毛。
(2)分泌管碎片,分泌细胞单列纵向连接,细胞中充满淡黄色至红棕色物质; (3)花瓣顶端细胞分化成碎片,细胞呈乳突状绒毛。
(4)花粉粒呈圆球形或椭圆球形,鲜黄色,极面观可见三个明显的萌发孔,外
壁具短刺及网状排列的疣状雕纹。
3.丁香萼筒中部横切片
(1)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气孔少见;
(2)皮层外侧有多数卵圆形油室2~3列排成环状;内侧为一轮双韧型维管束,
其周围伴生少数纤维;维管束环的内方为多数类圆形的薄壁细胞,形较小,排列疏松,间隙很大,形成通气组织;
(3)中心轴柱的中央为薄壁组织。外侧由15~25个小型周韧型维管束排列成不
整齐的环状。
(4)薄壁组织中含草酸钙簇晶。
15
4.丁香粉末显微特征的观察
(1)油室多,大多已破碎,完整者椭圆形; (2)纤维梭状,两端钝圆,壁厚木化;
(3)花粉略呈三角形(在高倍镜下观察大致呈非正多边形);横切面观呈栅状增
厚。表面观壁呈念珠状增厚。切面观可见增厚的次生壁呈菊花瓣状。 (4)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
(5)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有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6~7个。
5.理化鉴定:
红花:取红花1g,加稀乙醇10ml,浸渍。倾取浸出液,于浸出液内悬挂一滤纸条,5min后把滤纸条放入水中,随机即取出,滤纸条上部显淡红色。
6.观察中药标本
松花粉、辛夷、槐花、丁香、夏枯草、洋金花、金银花、红花、菊花、旋覆花、蒲黄等
三、实验报告要求
1.绘金银花、红花粉末特征图。 2.绘丁香组织构造简图。 3.记录红花理化鉴定结果。
16
实验九 果实、种子类中药的鉴定 ——五味子、马钱子、小茴香、苦杏仁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苦杏仁、五味子、小茴香的性状特征和显微鉴别特征。 2.熟悉中药苦杏仁的理化鉴别方法。
3.熟悉果实、种子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 4.熟悉伞形科植物果实的一般形态及组织构造特征。 5.认识所列的果实、种子类中药的标本。
二、实验内容
1.苦杏仁粉末显微特征的观察:黄白色
(1)种皮石细胞淡黄色或黄棕色,底宽上窄,底宽孔间 密层纹无或少,上部
相反
(2)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较大的糊粉粒中含有细小草酸钙簇晶(1040
倍)
2.五味子横切面组织构造的观察
(1)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2)种皮外层石细胞 (3)种皮内层石细胞 (4)种脊维管束 (5)油细胞 (6)薄壁细胞 (7)种皮内表皮细胞 (8)胚乳细胞
3.小茴香横切面组织构造的观察
(1)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
(2)中果皮由数列薄壁细胞组成,共分布有6个油管,果棱间各1个,合生面
2个,油管呈椭圆形或半圆形,切向150~220mm左右,内含红棕色油脂,维管束位于果棱部位,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两侧,维管束四周围有大形网纹细胞;
(3)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扁平细胞,长短不一;
17
(4)种皮为1列颓废细胞,含棕色物质;合生面的内果皮与种皮间有种脊维管束。
(5)胚乳细胞多角形,内含糊粉粒和少数脂肪油,糊粉粒中含细小的草酸钙簇晶;
3.苦杏仁的理化鉴别
(1)取本品数粒于乳钵中,加水共研,发生苯甲醛的特殊香气。
(2)取本品数粒,捣碎,即取约1g,置试管中,加水数滴使湿润,于试管中悬
挂一条苦味酸钠试纸,用软木塞塞紧,置40~50℃的水浴中,15min内试纸显砖红色。 原理:
OHO2NNO2O2NONaNHOH2NaCNCN
NO2NO2 苦味酸 砖红色
4.观察中药标本:
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五味子、山楂、苦杏仁、木瓜、决明子、枳实、枳壳、陈皮、青皮、吴茱萸、川楝子、巴豆、酸枣仁、诃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马钱子、黄花夹竹桃、菟丝子、枸杞子、地骨皮、栀子、瓜蒌、薏苡仁、槟榔、大腹皮、砂仁、豆蔻
三、实验报告要求
1.绘五味子、小茴香组织横切面简图。 2.绘苦杏仁粉末组织特征图。 3.记录苦杏仁的理化鉴别方法、结果。
18
实验十 全草类、藻菌类、动物类、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麻黄、薄荷的显微鉴别特征
2.掌握茯苓、猪苓、鹿茸的显微鉴别特征。 3.熟悉动物类、矿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4.熟悉薄荷的理化鉴别方法
5.熟悉唇形科植物的主要性状和显微特征 6.熟悉全草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 7.认识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验内容
1.麻黄粉末显微特征的观察:粉末淡棕色
(1)表皮碎片,外壁布满微小草酸钙砂晶,被厚角质层 (2)气孔特异,保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形或电话听筒状 (3)嵌晶纤维及木纤维
(4)螺纹、具缘纹孔导管,具麻黄式穿孔板(端壁具多个圆形穿孔) (5)色素块,棕黄色或红棕色
2.麻黄茎横切面组织特征观察
(1)棱脊数目,表皮细胞方形,被角质层,棱脊间有下陷的气孔 (2)皮层宽,棱脊处有下皮纤维 (3)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
(4)维管束8~10个,韧皮部窄,束内形成层,木质部类三角形 (5)髓部薄壁细胞含红棕色块状物
(6)可见草酸钙砂晶(表皮细胞外壁、皮层细胞、纤维)
3.薄荷粉末显微特征的观察
(1)腺鳞(6~8个细胞组成,内含淡黄色分泌物) (2)小腺毛,单细胞柄
(3)非腺毛1~8个细胞组成,常弯,外壁有细密的疣状突起 (4)橙皮苷结晶淡黄色 (5)直轴式气孔
19
4. 薄荷茎组织横切面特征观察
(1)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单细胞头的腺毛和非腺毛。 (2)四角有明显的棱脊,向内有10数列厚角细胞, (3)内皮层1列,凯氏点清晰可见。
(4)维管束于四角处较发达,于相邻两角间具数个小维管束。韧皮部下狭窄;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质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等组成,髓部为薄壁细胞组成。
(5)茎各部细胞内有时含有针簇状橙皮苷结晶。
5.薄荷的理化鉴别
取中药粉末少量,经微量升华的油状物,略放置,置显微镜下观察,渐见有针簇状薄荷醇结晶析出。加浓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许,显橙黄色,再加蒸馏水1滴,变紫红色。
6.茯苓粉末显微特征观察:粉末灰白色,水装片、5%氢氧化钾装片。
(1)水装片:不规则颗粒状多糖团块和末端钝圆的分枝状多糖团块及细长菌丝。(2)5%氢氧化钾装片:菌丝细长,有分枝,无色或淡棕色,横隔偶可察见。
7.猪苓粉末显微特征观察:
(1)水装片:散在菌丝和多糖粘结的菌丝团块。
(2)5%氢氧化钾装片:菌丝细长,弯曲,有分枝,横壁不明显。 (3)草酸钙方晶,多呈正八面体、双锥八面体或不规则多面体。
8.观察中药标本:麻黄、麻黄根、薄荷、淫羊藿、颠茄草、伸筋草、石韦、
细辛、紫花地丁、金钱草、车前草、茵陈、荆芥、青蒿、益母草、广藿香、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蒲公英、肉苁蓉、淡竹叶、白花蛇舌草、穿心莲、石斛。
昆布、海藻、冬虫夏草、茯苓、猪苓、灵芝、雷丸、血竭、没药、乳香、五倍子、芦荟、海金沙、儿茶、冰片、地龙、水蛭、珍珠、牡蛎、海螵蛸、全蝎、桑螵蛸、蝉蜕、僵蚕、斑蝥、蟾酥、蛤蚧、金钱白花蛇、鸡内金、芒硝、石膏、朱砂、炉甘石、赭石、雄黄、滑石、硫黄、琥珀等。
三、实验报告要求
1.绘麻黄、薄荷粉末显微特征图。 2.绘麻黄茎横切面组织简图。
20
3.记录薄荷的理化鉴定方法、结果。
4.绘茯苓、猪苓、鹿茸粉末显微特征图,比较两者的区别。
21
实验十一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程序及内容。
2.掌握检索药学相关资料能力,培养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 仪器与试剂
由学生拟定提出。
三、实验内容
查阅银杏叶、月季花、沙苑子(任选)的文献资料,自行设计。 1.仔细观察中药的性状特征,作好记录。
2.选取不同部位制成显微制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并作好记录。
3.查阅文献资料,根据所含的化学成分设计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方法等,并做部分试验。
三、实验报告要求
根据以上实验及文献资料,起草质量标准中的性状和鉴定两项内容及起草说明。并交上所查的文献资料。
22
实验十二 实验考试
一、目的要求
1.考察学生对中药鉴定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及设计鉴定方案的能力。 2. 考察学生对常用中药的鉴别能力。
二、实验内容
1.鉴别中药粉末混合物为哪几种中药粉末组成(通常为两种) 要求:(1)写出鉴别方法;
(2)绘图说明
(3)写出该粉末所含的中药名称。
2.鉴别常用中药材。
要求:按编号写出各中药的名称(20种)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