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术教学反思叙事

来源:小奈知识网
美术教学反思叙事

上传: 陈云飞 更新时间:2012-5-17 9:48:02

——浅谈如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主观情感表现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罗丹认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应该表现自然的整个真理,不仅外表的真理,而且特别是内在的真理。”大师们把他们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阅历全部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中,面对这些优秀的作品,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体会其艺术内含,不能与大师产生共鸣,我想,不管是作为教师的我还是作为学生,我们都应该感到很悲哀。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领略这些作品的风采呢?没有丰富的知识一切将免谈!

美术作品的特殊性(即没有文字表述只有绘画语言)告诉教师,如果教师一味地延用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只知灌输,不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审美的能力,那么势必造成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几年美术,学生也只会记住几幅作品,只会欣赏几幅作品,面对没见过的作品只会愣愣地傻望着,不能说出一字。(这些场面是我从教十几年来时常遇到的,尽管教师一再启发,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该说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解决这一尴尬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让学生主动获取大量的美术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知识的不断积累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快速思维的能力。为此,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将丰富的美术知识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 一、美术知识怎样与这堂课整合

开始时,我先到学校图书馆、县里图书馆、各大书店以及电脑网络上进行考察,看看有哪些相关的美术资料,作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搜集美术作品及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引,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自己对各大画派的不同爱好去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的形式打破了教师只空洞进述、学生凭空想象的旧的传统灌输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搜集资料。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丰富的美术知识及其优美的画面进一步拉近了学生跟美术作品的距离。正如有关专家说:“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想便越开朗,创造力就越强,创新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飞动的灵感是很难光顾一个知识贫乏、眼界狭隘,情趣枯燥的人的。” 二、整合过程中合理的教学模式

合理的教学模式需要相应的教学设计的支持。在本单元美术欣赏课中,认真学习并整合相关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中: 1、设计

以前美术欣赏课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留给教师和学生发挥空间较小,如能从学生特点(如奇心强)和实际出发,把主题延伸到课堂之外,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以及他们的欣美水平,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学习体会,激发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欣美热情,那么基本问题的设计和单元问题的设计很重要。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强烈的“诱惑”性,如:你想知道画家通过作品想告诉你些什么吗?(激起求知欲)你想知道美术作品到底是怎样来表现主观情感的吗?(进一步激起探究问题的欲望)你想知道这些作品是通过哪些你所熟悉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吗?(这些问题从上单元结束时就先告诉学生) 2、探索

其实教师在设计这些问时目的不再于及时得到答案,学生为了求得答案必须收集美术作品及其相关资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动手、动脑、动笔。有时如果对本画家或作品的介绍只是道听途说,并没有认真考证,这并没有大惊小怪的,只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获取知识、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身受益。 3、讨论

在课堂上,学生们带来了许多运用不同绘画语言创作的作品,有中国的,有外国的,如古典派的、抽象派的、印象派的、后印象派的、野兽派的、立体主义画派的等,作品名称繁多,这种搜集形式比教师以前用图片、录象等方式展示更有直观性、参与性,信息量更广了,学生更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可以直

接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讨论;同学们还主动分成几小组,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相互讨论,同学们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己或别人的发言也解决了,并逐步养成了独立获取知识和快速思维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喜欢上了许多中外有名的艺术作品。 4、引导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有的同学搜集的珂勒惠支的作品《面包》,这位同学只搜集了对这幅作品的简介,并未搜集关于珂勒惠支本人简介的资料,由于他现在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足生活,无法体会作品的真正内含,对画面进行了“大胆”猜想,认为大孩子和小孩子争吃午餐面包,母亲责骂大孩子,作为教师的我并没有急于指出他的错误,只是提醒并引导他进一步去查阅有关珂勒惠支本人简介的文字以及她创作的有关作品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不断地自觉扩宽美术知识,快速提高审美能力) 5、应用

为了使学生对问题有再探讨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回答,至于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并不给予评判,而是让搜集这方面资料的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判,这种作法,既能激起发言同学对这作品探究主题的好奇心,又能促使评论同学对所掌握知识的进一步运用,达到了教学目的。 6、教学体会

本教案的实施,避免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并没有自己的真正体会。首先,教师先展示本单元计划内容,并给予提供查阅相关资料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教师由以前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教师积极溶入学生对作品及相关资料搜集的活动中,关心搜集的过程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比以前更有积极性,教学效果满意,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水平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探索、理解能力的培养。第三,画面、文字相结合,多角度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总之,在“教育以人为本,知识实践创新”的宗旨下,尊重学生从尊重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对待学习的主动权开始,大胆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让美术教育成为沟通艺术作品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促使学生美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