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文史LITERATURE HISTORY41莲鹤方壶:新郑彝器的代表性青铜器河南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收藏有一件莲鹤方壶。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它们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以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莲鹤方壶的出土和存世,有过怎样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呢?故事是这样的——1923年8月,火辣辣的太阳照在新郑市乡绅李锐家的菜园里,由于干旱,蔬菜已打蔫了,李锐决定在菜园里打一口井。这位乡绅怎么也没想到,菜园下面就是当年郑国的大墓,安睡着郑国国君。李锐挖出不少青铜珍宝,他挑选了几件比较完整的铜鼎去卖,发了一笔横财。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县里。县政府马上派人制止,李锐非但不听,反而挖得更起劲了。此时,恰逢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来新郑一带巡访,听到消息,他马上出面收缴挖出的国宝,追回被卖文物,组织工兵继续挖掘,那次共出土青铜器100多件。靳云鹗派人把出土文物装上车,武装押运到当时河南省省会开封。郑公大墓出土文物一时名声大振,世人称之为“新郑彝器”,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一对莲鹤方壶。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倡议在河南成立一所博物馆。同年7月,河南博物馆在开封法院西街(现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正式成立。郑公大墓出土青铜器文物就成了河南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河南博物馆”。战争时期,为保护国宝免遭劫掠、破坏,“新郑彝器”几经辗转,费尽周折。1949年冬,国民党指示“速将河南存渝古物运存台湾,行政院分令教育部、河南省政府遵照办理”。仓促之中,莲鹤方壶等河南古物被打箱运抵重庆机场,马上就要登机飞往台湾。此时,解放军赶到,救了一部分来不及运走的文物,其中就包括莲鹤方壶在内。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打箱封条,还完好地保存在河南博物院里。1950年,河南省代表会同国家文化部代表共同赴重庆接收河南博物馆的文物。这对莲鹤方壶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一件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被保存在河南博物院。新郑市的“郑韩故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两国曾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00多年。故城内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出土文物数量众多,“新郑彝器”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郑国位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春秋中期以后,北方之晋、南方之楚又在政治、文化、艺术上各自形成中心,这种影响也明显地体现在青铜器的艺术风格上。郑公大墓出土的“新郑彝器”,既有接近于以晋地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于楚地器物的飘逸风韵。而莲鹤方壶就是春秋时期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历史再现,是青铜艺术风格转变、过渡时期的一件代表作。Read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