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Ensite NavX系统指导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治疗

来源:小奈知识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医药2006年第41卷第8期 Ensite NavX系统指导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治疗 洪浪王洪赖珩莉 尹秋林李彬 陈章强周裔忠(江西省人民医院 L, ̄--科,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报道Ensite NavX系统指导下6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术中采用Ensite NavX系统结合肺 静脉造影建立左心房及肺静脉模型.并定位出左右肺静脉前庭开口及其周围呈现双电位或复合高频电位的靶点位,在环状电极 的标测下,分别沿左右肺静脉前庭开口进行环状消融。并消融其周围双电位及复合高频电位处,直至双侧肺静脉内电位完全隔 离 结果6例病人术后即刻均达到了完全肺静脉内电位隔离。6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未有阵发性心悸发作。2例术前伴有窦房结 功能障碍的病人未发现窦房结功能异常。结论在Ensite NavX系统指导下的肺静脉前庭环状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安全, 有效。因操作复杂。故应有经验的医师操作。 关键词心房纤颤;肺静脉前庭;射频消融 中圈分类号:R541.75 心房纤颤的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几年来介入治疗 静脉内电位完全隔离。对左房有明显碎裂电位者进 的热点。在过去的10余年中,房颇经导管介入消融 行左房线性消融及局部点状消融.并发房扑、房速者 方法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良和创新。方法主要有模拟 依传统方法标测消融治疗。术后继续口服华法令抗 外科迷宫术、肺静脉内局灶消融、肺静脉节段性消融 凝以及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1个月。 0-31等.因这些方法操作复杂、成功率低及并发症高等 2结果 弊端.目前已不是主流术式。自2006年2月22日以 6例病人术后即刻均达到了完全肺静脉电位隔 来.我科在Ensite NavX系统指导下对6例阵发性心 离。其中1例患者术中在左房后壁标测到大量的碎 房纤颤患者进行了环肺静脉前庭的射频消融治疗。 裂电位。予以消融;另1例患者术中完全隔离肺静脉 手术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电位后.房颇仍发作,然后进行左房顶及两肺静脉前 1资料与方法 庭之间线状消融后。心房纤颇转为不纯性房扑,再行 1.1临床资料:女4例。男2例,平均年龄61.2岁,平 右房狭部消融.房扑转为房速,在上腔静脉内标测到 均左房直径36.4mm。反复发作阵发性心悸2—5年。 激动最为提前的靶点.消融成功。患者心律转为窦 每月发作大于1次。其中2例阵发性房颤后伴有2.5 律。所有病人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术后随 3.58的长间歇.有头晕、黑噱及晕厥史,1例在术 访均未有阵发性心悸发作。2例伴有窦房结功能障 前2个月安装了VVI起搏器.术后仍反复心悸发 碍的病人未发现窦房结功能异常。 作 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术中无一例患者出现心包填塞.血管栓塞等严 1.2操作方法:术前常规华法令抗凝1个月或尿激酶 重并发症.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右下肢浮肿,血管彩 10万u每日2次静点5d.经胸心脏彩超排外左房血 色超声症实为右股静脉血栓形成.经尿激酶溶栓及 栓。术中穿刺房间隔后,肝素化3000u,以后每小时 肝素抗血小板治疗.症状消失。 追加肝素1000u。选择性左、右肺静脉造影,将环状 3讨论 电极先后分别放入左、右肺静脉内。在肺静脉内贴靠 2003年以来有关肺静脉前庭隔离术的系列报 不同方向管壁缓缓回撤入左房.采用Ensite NavX系 道在临床电生理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研究发现接 统建立左心房及肺静脉模型.定位出左右肺静脉前 近80%一90%的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仅仅通过 庭开口及其周围呈现双电位或复合高频电位的靶点 肺静脉前庭的电学隔离就可以得到“治愈”.这一结 位 温控射频仪预设温度50℃功率30w,采用8mm 果表明对于房颇的维持机制而言.最为关键的因素 消融大头分别沿En8ite NavX系统定位的左右肺静 可能是位于肺静脉前庭部位的“驱动”.但驱动房颇 脉前庭开口进行连续环状消融.并消融其周围双电 维持的“原动力”究竟是频率极快的局灶自律性升高 位及复合高频电位处,每点消融30—60s,引起肺静 或触发活动.还是位于肺静脉前庭内的肺静脉一左心 脉电位明显降低的靶点消融60—90s,直至双侧肺 房折返仍然不清楚.但因隔离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医药2006年第41卷第8期 ・667・ 所带来的高成功率使得隔离肺静脉前庭已经是导管 消融治疗房颤的主流术式 。为达到对肺静脉前庭隔 离线的连续性.通常采用不同的标测系统.国内常用 的是CARTO三维标测系统.而我科则率先在省内 运用Ensite NavX系统对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 地进行了消融 术中确定肺静脉前庭部位是消融的关键.肺静 脉前庭指的是肺静脉开口和左心房体部之间的移行 区域。其前壁基本上与肺静脉前壁重叠.而后壁则位 于距离肺静脉开口0.5~1.5cm处的左心房后壁 在 在针对局灶部位的碎裂电位点状消融.既提高成功 率.又减少手术并发症。本组中有l例患者左房后壁 有较多碎裂电位。后均成功消融。 l例房颤患者在术前并未发现房速、房扑发作, 但在隔离双侧肺静脉前庭后。房颤转为心房扑动,依 传统消融方法在三尖瓣口至下腔静脉划线。右房峡 部双向阻滞后.房扑转为房速,房速发作时P波方向 与窦性心律一致.在上腔静脉LI内lcm处标测到A 波最为提前的靶点。点状消融成功。该例病人说明合 并房颤的多科I心律失常并存时.不一定都与肺静脉 这一组病例中我们通过3种方法来精确定位肺静脉 前庭:(1)选择性左、右肺静脉造影,显示左右肺静脉 开口处。(2)利用Ensite NavX系统,将消融导管置 人肺静脉内.然后导管在肺静脉内贴靠不同方向管 壁缓缓回撤.导管头端的滑出运动处是肺静脉前庭 开口。(3)大头导管标测到的碎裂电位集中处。通过 有关.还应依据传统标测法。判断最为提前的消融靶 点。 心房纤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操作复杂、耗时费力。 但因我科有良好的导管操作基础.全组病例平均操 作时间约为4h.在Ensite3000系统引导下X线透视 时间平均40niln左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着经验 这3种方法的结合.往往能准确定位出肺静脉前庭 的开口部位 为了提高消融成功率,意大利医生Pappone采 用除环静脉前庭消融线以外,左房的多条线消融术. 操作极为复杂.术中耗时长.但成功率可达90%以 的积累。操作时间及透视时间会进一步减少。基于目 前房颤消融技术的复杂性.我们仍建议只对那些发 作频繁。症状:j已法忍受的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 4参考文献 IF,Schwartz,G PeUersels and J Silvers,et a1.A catheter-baaed curative approach to atrial fibriUation in humans.Circulation,1993,90:.1335 上,我们的观点既不单纯只行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 也不盲目采用意大利医生Pappone的术式.而是通 过术中大头导管在心房及肺静脉内的标测情况.消 2Haissaguerre PJai8 andD.C.Shah,eta1.msht andleft atril raadiofre— quency catheter therapy of paroxysmal atril faibriUationj Cardiovaec Hectrophysiol,1996,7:1 132 融肺静脉前庭后.再灵活掌握是否行左房其他部位 的消融线路。在消融中我们发现。左房顶、双侧上、下 肺静脉交界处往往是碎裂电位集中及消除肺静脉电 3 Hocini.P Sanders P Jais.et a1.Techniques for curative treatment 0f a- trila fibriUationj cardiovasc Elcterophysiol,2004,15:1467 4 Verma A,Kilicaslan F,Pisano E,et a1.Respons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o pulnmnary vein arttrum isol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resumption and dday of pulmonary’vein conduction.Circulation,2005,I 12:627 位的关键部位。对这些关键部位彻底消融是阵发性 房颤成功消融的关键。有些病人左房后壁有较多的 碎裂电位。对这些患者在左房后顶部线状消融.另外 (收稿日期2006-t)4—26 修回日期2006—09—16) 代谢综合征患者120例临床分析 周萍葛郁芝吴志婷盛国太余茂生陈军喜(江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与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11月.2006年6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 病人中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测量其腰围、脖围、血压、空腹甘油三脂fI’G)、 空腹高密度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IG)、餐后2h血糖(2hPG)IA及尿酸、hs ̄CRP等生化指标,并登记询问其生活习惯,家族史 等情况,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另外选取50例健康成人(男30例.女2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脖围。结果住院病人中男性 患者84例(69.90%),女性患者36例(30.10%),其中大部分不运动或少量运动(82..52%);男性患者的腰围均值为(98.69±6.46) cm,脖围均值为(39.71±5.31)cm,女性患者腰围均值为(96.40±4.19)cm。脖围均值为(35.75±1.93)cm:男性对照组脖围为 (36.71 ̄1.79)cm,女性为(33.22±2.06)cm。P<0.05。在5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中.冠脉造影阳性患者35例(70.27%),冠脉造影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