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来源:小奈知识网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大快事也

蒋高明 (植物所生态中心)

我国是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度。战国时就有人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等主张(《礼记·学记》), 把教育放在了建国的首要地位;在学制上提出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等做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依然成为头等大事。近年来,考入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甚至有人远涉重洋去攻读“洋”博士(此过程在我国已经历了一百多年)。即使在偏远的中国乡村,“再苦也不能苦教育”是人所共知的“口头禅”。一个家庭,只要有一点点条件,也要供养孩子们读书,充分说明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在这一点,西人远不如我们。

植物所每年招收研究生的数量在每年增加,去年就达到了近200人,以后可能保持在硕、博研究生学生500多人左右。如此多的“天下英才”会聚植物所,说明了我国的植物科学事业后继有人,是大喜的事情。然后,由于强调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学生和导师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怎样变这种压力为动力,变动力为实力,培养出色的人才,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新任务。笔者才学疏浅,在培养学生方面有一些切身体会,应植物所领导之约,在这里写一些人才培养心得,供同学和老师们参考。不足之处,还望多加指点。

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

此非名圣之言,亦非古语遗训,而是本人经常提起的一句话。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也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本学校学习成绩上的佼佼者,为全校前几名的学生。这样,一旦到了新的环境,他们不服输的心理是很重的,事事都要争第一,比较关注论文的发表,而对怎么做人,怎样做社会有用的人,是不太关心的,表现在对于集体的事情没有人愿意牺牲点时间。如果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也是那么短视,那么急功近利,学生可能文章写出来了,也毕业了,但到了新的岗位,一些“致命”的缺陷还会暴露出来,这样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实现。要培养学术大家,就必须从如何做人开始教育。

因此,每年欢迎新生入学的研究组的会议上,我们就强调这个如何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是教大家如何做文章。做人事大,关注一辈子的事情;做文章事小,只是阶段性的,不靠文章也有吃饭的机会。我给大家提出的做人的大概要求,2005级的新生刘慧同学总结为十六个字,叫做“团队拼搏,高效守信,社会责任,平常心态”。这十六个字就在我们研究组的网页上。

这十六个字的含义很简单,无须在这里讲解。下面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关于本组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后面还要提到。以研究组网页为例,这个工作基本上是学生做的,开始是2002级的彭羽同学,他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刚进入研究组的时候,还常常对自己的同学有“防范”心理,可该生非常爱动脑子,手头快,写文章不在话下。网页设计他以前是没有碰见过的,可他很快找来资料,设计了初步的网页,以后很多同学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进。为了增加大家对研究组的热爱,培养一种研究组文化,这个工作就用接力的办法望下传,2003级由王光美、李刚同学负责;2004级由许宏负责;2005级由刘慧负责。从这件事情上,看出生理生态组研究生是非常团结的。作为研究组的科研管理,2001级的博士生刘刘美珍早

在做学生的时候就介入了,新生招生、留学生进所、科研报表、年终评估等琐事该生付出了不少无私的劳动。

新生写出来的论文,在送给我看之前,往往会送到老生那里先修改一些常识性错误,“哥哥带弟弟,姐姐带妹妹”或者“姐姐带弟弟,哥哥带妹妹”。这个工作就使我修改文章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留学生Dilip Biswas的英文表达能力很强,研究组将要外投的稿子他修改了近十篇,增加了命中率;2004年新生入学时,由于设备没有到位,2001级的崔洪霞和牛书丽主动帮2004级的Dilip Biswas和许宏协调仪器,保证了实验正常进行。

我们努力创造了一种团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那些具体的论文写作就容易得多的。我的理念是将多年积累的知识“毫不保留地教给大家”;而同学之间也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理解的知识互相交流,这样,每个人的知识都突飞猛进地增长了。这好比你出版了一本书,尽管你拥有1000本,但是书只是一本,知识面并没有增加;如果你送999本给同行甚至非同行,你又得到999本回报,你拥有的书就是实实在在的1000本了。

由于这种友好互补的机制建立起来了,大家的奉献精神培养起来了,这样我们工作的效率就非常高了。我所主编《植物生理生态学》,主要靠大家的这种热情和无私奉献,才出色地完成了书的编写。该书由于作者来的稿子格式很不统一,甚至有的只有框架,许多内容没有写,这样我们就组织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对其加工,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在十遍左右。如此下工夫,怎么能写不出好书来呢。至于SCI论文,我手头上经常有学生们的作品,一般学生的文章到我手里,最快三天,最迟一周,就修改完返回学生手里再修改。

由于我在社会上兼职多,了解的信息多,尤其是本人的性格是能够讲一些真话,在社会宣传了不少生态上知识,对于一些做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些问题涉及怒江水电、圆明园工程、北京水源、火炬树、北京绿色奥运、三北防护林等等。尽管有些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是毕竟我们代表了一种社会责任。对于这一点,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是走在其它研究组前面的,我的行为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如2003级的李刚同学就曾在《新京报》上撰文“塑料袋谁来为你埋单”;王光美同学在2005北京生态学会主办的生态论坛上大声疾呼火炬树可能是北京潜在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种,用他实测的数据向专家和媒体记者们展示了他的发现。最近,就火炬树问题《北京日报》专门发了内参。博士生刘美珍、彭羽、王光美、李刚、博士后姜闯道还带了景山学校、清华附中的中学生参与野外生态实验,由于指导花了工夫,有两名中学生分别获得“北京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二等奖,其中清华附中的候荀同学进入了全国中学生的前40名,有望获得一等奖。

社会责任心是永恒的,一个科学家如果不能讲真话,那么他写再多的文章也是无效的。这里,不妨在抄录一段研究生院一位不知名的同学在网上对我们这一做法的评价。

“书本永远是死的,而如果能将书上的东西讲活,并赋予新的内涵,使学者能够感到心与心的相通,并悟出人生的道理,则此人必为当之无愧的贤师。所以,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可见,师者则当自强不息,诲人不倦,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做人。而如果信口开河,夸夸其谈,不懂教学之本,无有真诚之心,则必会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做人,这关乎万物苍生,关乎人类命运,不可不思,不可不

察,不可不做! 慎之,慎之!!”

既为人师,更为人友

我国古代的师者,向弟子们传授“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中世纪的欧洲传授的是“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所谓“七艺”;当今,一些国家把数学、理科知识和外语称为“新三艺”。作为导师,我们今天所要传授的可能主要是后者。实际上,数学和外语不是我们所要教的,当然,一些具体知识的应用并不是专门开设课程,而是在言谈身教中实现的。研究生到了研究所,任务相对明确简单,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发表几篇文章,后者完成了,毕业论文也就好写了。这个任务看似不难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师生之间都感觉到有压力。究其原因,是交流得不充分。是没有交好朋友,作为非常健康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怕见老师,或者老师怕见学生,都是不正常的。当然,由于工作忙,学生可能找不到老师,问题回累计下来。我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一是定期的研究组会议,只要不出差,每周一次学习会;二是学生给我发电子邮件,不论我出差到那里,有问题及时回复。我找他(她)们亦然。

“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以前的导师都是这样教我们的,意思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这句话有道理,也无道理。有道理就是如果学生天资聪颖,领悟力强,能够“修行”成功,但这毕竟是少数;无道理就是如果教育失败了,身为人师者能够寻找逃脱的借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是,与学生们交朋友,我们互相学习、相互补充、相互进步,把我所知道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她)们。我的前提加上是,我虽才疏浅薄,尚发表了一些文章,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如果我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我的水平,都能超过我的水平,这个社会就进步了。不见得老师水平一定高于学生,只是我们比他们多活几年,提前进入了状态(甚至还没有进入状态),这样就有东西传授给他们;而学生那里,也有很多东西作为导师的不如他们。比如对于计算机的知识,学生们可能掌握得更好;一些新潮的东西,作为导师的可能就落伍了。有些时候,同学们也会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要及早发现,予以鼓舞完善,最终形成文章。经常和同学生们在一起,自己也得到不断充实提高,还永远年轻。

胡适博士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个观点直接影响了吴晗。吴在他的明史研究的“胡维慵”案的证明中,大胆假设这是个冤案,利用大量证据证明了原来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冤案。这个发现影响了史学界,当时吴才是清华大学的本科学生,只有二十二三岁。不能不另人佩服。人最可贵的是年轻,是青春。年轻意味着富有,意味着发现,意味着创造。只要年轻,加上不断地努力创新,还有什么困难吓倒他们。作为导师者,如果保持了这种“年轻”的心态,既为人师,又为人友;既能为人授业解惑,又能为人出谋划策,何等快事也。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在植物所三年,研究生们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如何写SCI论文了。新手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又不太理解SCI的特点,盲目碰撞,文章反复拒绝十次八次,可能就会把他的士气撒漏殆尽。因此,针对SCI,真是爱不得,恨不得啊。

首先还是要在心理上做文章,要为学生们讲解为什么要写SCI文章。方块字不是很好

么?用方块字不也一样表达你的科学思想么?学生的这些疑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今世界,好的科学文章几乎都是用英文写的,已经不存在英文是英国的做法,英文已经是全人类的了。当然,我们也希望有朝一日,方块字成为全人类科学的语言,那是以后的事情。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因为,在当今,如果文章不能写在国际刊物上,是走不出国门的,说的俗气一些,你是当不了教授的。

其次是教大家怎么写,先讲解SCI文章的构成。实际上, SCI文章是一种“八股文”,题目,摘要,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刚好“八股”,这八股中,分别有哪些特点?怎么去分析?怎么去提高?以我们犯过的错误和取得的经验逐条分析之。

由于新手没有接触过SCI,加上好的SCI刊物对文章质量的要求本身就高,因此,拒稿是非常正常的。人家为什么拒稿?我们的弱点在那里?有了这样的机会就给同学们讨论。我们组有个定期开讨论会的习惯,这是跟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李文军博士学来的,现在所里许多组也开展的了,是很有效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疑惑一并解决。我一个人的智慧肯定不如多个人,因此,讨论会使我们提高。尤其SCI重视新的发现,重复性的工作很难发表,这样,讨论就更显得重要。该研究的创新点在那里?你确定别人没有做过么?你的发现是新的么?如果是新的,你的发现揭示了什么生态问题?类似的问题讨论,一是启开了大家的求知大门,二是就具体的文章提高更前进了一步。

第三是彻底克服研究生对SCI的恐惧心理。这里我喜欢用毛泽东的话“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SCI肯定是人写出来的,我们的困难是母语不是英文,往往表达不清楚。因此,只要重视起来,每个研究生都会写出来,发表出去,直到有一天,你会感觉到写所谓的SCI就像家庭妇女做饭一样是个程序化的东西,是“雕虫小技”。因此,努力吧,SCI是“纸老虎”,你一定会成功。

但是,光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还得有真工夫,这个真工夫就是在战术细节上花大工夫。上面提到的“八股”,每一股都马虎不得。要写SCI了,首先将要做的内容拿出来讨论,确定科学问题,科学假设,实验手段,和研究发现。上述定下来后,在去分别把关。英文语法的低级错误,请你的“师哥师姐”帮你“挑挑刺”;谁有更好的英文表达麻烦给支个招;认真向老外学习借鉴但不能抄袭。细节的东西包括格式、标点符号、图表的制作、大小写、上下标,要花的工夫多啦。“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一遍不可能成活,十遍工夫也不为多。写SCI的过程就是教你如何做学问的过程,光胆大不行,还要心细。在这里值得一提是2002级的丁莉,每次开会几乎都不发言,只听到她的笑声。可该生心里非常有数,一些讨论的细节都修改过,语言使用也到位,文章最好修改。她稳扎稳打,交给我看的时候,就动手第二篇,投稿的时候再动手写第三篇,毕业的时候共发表或者接收5篇SCI文章。

众人拾起柴火焰高

在全体研究人员、博士后和广大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实施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6年 (含2年试点)后,我们组已累计发表SCI论文56篇(而我们起步的时候不到5篇), 包括Nature, Plant Physiology, Trees, Journal of Botany, Plant Science, Experimental and Environmental Botany,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Crop Filed Research,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等;发表的SCI论文有些被Nature 引

用(如Nature 424(6951): 901-908),有些进入西方大学教科书(如Walter Larcher, Physiological Plant Ecolog, 4th editon, Springer)。累计发表CSCD论文逾200篇。在这些成绩里面,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动贡献是非常大的。仅举数例,就可以看出她(他)们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他)们对植物所的贡献。

王空军,博士后研究人员(2001-2005), 山东农业大学在职博士后。在2003年底开展的博士指导教师遴选中,以优异成绩获得成功,成为山东农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导。该博士单独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2005年获得国际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同年获得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奖。发表SCI论文2篇,CSCD论文5篇。

姜闯道,博士后研究人员(2003-2005),期间发表和接受SCI论文5篇,CSCD论文3篇,SCI累计影响因子6.4;2003年获得王宽城科学基金,2004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二等奖,两次获全国性奖励。博士后出站时,成功竞聘进入到植物所副研究员创新岗位。

李永庚,博士后研究人员(2001-2003),期间发表SCI论文3篇,CSCD论文6篇, 累计SCI影响因子2.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003年植物所博士后绩效评估获得A;参与编辑《植物生理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并任副主编。博士后出站后出任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科技副旗长,并成功竞聘进入植物所助理研究员创新岗位。

刘美珍,博士研究生(2001-2004), 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CSCD论文2篇, 累计SCI影响因子5.1;2004年和2005年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地奥讲学金一等奖;2003年获得植物所一等奖学金。参与编辑《锡林郭勒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并认执行编委;参与编辑《植物生理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并任编委。博士毕业后成功竞聘进入植物所助理研究员创新岗位。

牛书丽,博士研究生(2001-2004), 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CSCD论文5篇, 累计SCI影响因子5.4;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地奥讲学金二等奖;2003年获得植物所一等奖学金。参与编辑《植物生理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并任编委。博士毕业后成功竞聘进入植物所助理研究员创新岗位。

丁莉,博士研究生(2001-2004), 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 累计SCI影响因子6.6。参与编辑《植物生理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并任秘书。博士毕业后赴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

崔洪霞,博士研究生(2002-2005), 期间发表SCI论文3篇,CSCD论文1篇, 累计SCI影响因子3.1;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博士毕业后成功竞聘进入植物所助理研究员创新岗位。

彭羽,博士研究生(2002-2005), 期间发表SCI论文2篇,CSCD论文5篇, 累计SCI影响因子1.7。博士毕业后应聘河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

另外,已毕业的博士生刘合芹、硕士生朱桂杰、渠春梅,她们都发表了1篇以上的SCI论文,毕业后分别赴西班牙、美国等做博士后或者继续读书,其中刘博士回国后在浙江农业科学院工作,成为该院的核心骨干研究力量。

目前,笔者正在指导的学生有,硕士生1名,博士生11名,博士后1名,其中留学生1名,他(她)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其中许宏同学的英语成绩列2004届考生中第一名。看到这么优秀的学生,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是个乐事,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中国科学院的创新任务,在研究成果国际化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方面继续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