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构建品质课堂的三个要素

来源:小奈知识网
浅议构建品质课堂的三个要素

作者:犹元华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9期

重庆市九龙坡区玉清寺小学 犹元华

【摘 要】“品质课堂”是一种目标引领,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境界追求,让每一堂课都焕发生命活力,成为真正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的生命成长大课堂。本文谈谈构建品质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构建;品质课堂;三要素

所谓品质课堂就是具有一定质量和品味的课堂,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课堂,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统一的课堂,是对教育内容有所创造与开发的课堂。构建品质课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我认为,构建品质课堂首先要从三个基本要素着手。

一、品质教师是打造品质课堂的首要要素

品质不仅是课堂的要求,也是教师“人品”的表现。打造品质课堂首先要打造品质教师。有品质的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德行、人性和“人本”教育思想,要有责任感。教师无论学识渊博与否,都应该尽职尽责,有爱心,讲民主。有责任感的教师会把学生的人文教育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将来着想,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造就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理想,而把知识的教学当作学生成长的一个载体,用深谋远虑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去感染、激励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要让学生感知人生的酸甜苦辣,了解社会的纷纭复杂。我们的内心深处,应时时想着:自己的学生离开了校园会怎么样,长大成人后又会怎么样,为他们今后多样化的选择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第二、有品质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专业品质。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以语文教师为例,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语文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可以说语文教学是将多种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信息多,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教改的实施,教学的重心由获取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教学主体由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师生互动上来。所以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品质,才能胜任当今教育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品质课堂的基本要素

构建品质课堂第一要摆正师生关系。我认为现代教育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那种抛开教师,放大学生的做法,不是真正的课改。教师应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新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从传授者变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从主导者转为引导者,从实施者向开发者转变。一个教学水平一般但在教学中投入感情的老师,他的教学效果远比那些知识渊博,但不和学生交流且毫无激情的“满堂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好。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情感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个性养成和发展的过程。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的,尤其是对儿童而言,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自我评价。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习得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

观念,积累一定的交往经验,培养起社会能力的。第二要情感投入。教师的情感是影响课堂氛围的主要因素。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对教学自信、乐观,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情感品质会直接感染激励学生,让学生得到愉快、振奋的精神体验,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才可能对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三、优化教学模式是构建品质课堂的必然因素

课堂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模式?这显然不是问题,大家已有了共识——课堂教学需要模式。模式是规律,是一种指导,有助于完成任务,有助于设计出优良的教学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感到,大凡是好课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模式或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品质课堂也会有这样一个教学模式的经历过程,但是,有品质的课堂不是教学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因为我们的课堂总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我们面对的是具有思想的人,教学因学生而变,随学情而变,教师要遵循“学规律”去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我们所研究出的课堂两步法、三步法、四步法、五步法……都不是僵化的规定,但好的教学模式都遵循了先学后交流再教的规律。新教学模式下,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质疑问难等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的确,这些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但如果流于形式,就会失去效果。要将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目的和实施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得学生有迹可循,避免资源的浪费,减少参与时的盲目性。同时,教师应提高参与意识,主动走进每个小组,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就在身边的亲切感,既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及时的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帮助。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只有开展不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才是品质课堂的保证。教师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兴趣性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性学习结合起来,并实现一定层次上的延伸。小学语文教学知识系统的延伸不是漫无边际的教师表演,而是有兴趣的激励目标引导,以提高师生之间的高效性衔接为目的。这也是兴趣教学法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前提。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对相关知识的适度延伸不应当形成太多的衍生文化概念层次,而是以重新回归语文课堂知识为目的。在满足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有效性需求后,还可以使其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素质和能力的升华。如课文《野草》蕴涵着作者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作者的写作意图难以把握,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读者的距离?如何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结合?课文中写到种子将人的头盖骨分开,小草从石块间透出,看似写种子的伟大生命力,实则在歌颂强大的抗战力量,无谓的民族精神。这样一来,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就相对比较简单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我们携手走在品质课堂之路上,脚踏实地、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坚持和创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相信定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