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机化学练习题(大一完整版)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一、名词解释

四、单项选择题

二、填空题

1.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在不断沸腾时,它的沸点______;而在冷却时,它的凝固点______。

2.用半透膜将渗透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隔开,水分子的渗透方向是______。 3.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红细胞______;将红细胞放入高渗溶液中,红细胞______。

4.质量浓度相同的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 和NaCl溶液,在降温过程中,最先结冰的是______,最后结冰的是______。

5.产生渗透现象的两个必要条件是______和______,渗透的方向是_____ 。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第一、二章 检测题

1.拉乌尔定律 2.渗透压 3.渗透压定律 4.饱和蒸气压

1.室温下,在一密闭器放有a、b两个烧杯,a杯盛有半杯纯水,b杯盛有半杯蔗糖水溶液。若外界条件不变,久置后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

A. a杯水增多,b杯水减少B. a、b两杯均未发生变化C. a杯变成空杯,b杯水满D. b杯水干,剩有蔗糖晶体,a杯水满

2.3.10 g白磷溶于100 g二硫化碳中,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二硫化碳升高0.585 K。已知二硫化碳的沸点升高系数kb = 2.34 K·kg·mol-1,P的摩尔质量为31.0 g·mol―1。则在此二硫化碳溶液中,白磷的分子式为( )。

A.PB. P2C. P4D. P8

3.取两小块冰,分别放在温度均为0 ℃的纯水和盐水中,将会产生的现象是( )。

A. 放在纯水和盐水中的冰均不融化

B. 放在纯水中的冰融化为水,而放在盐水中的冰不融化C. 放在盐水中的冰融化为水,而放在纯水中的冰不融化D. 放在纯水和盐水中的冰均融化为水

4.3.24 g硫溶于40.0 g苯中,所得苯溶液的凝固点比纯苯下降了1.62 K。已知苯的凝固点降低系数kf = 5.12 K·mol·kg-1,S的摩尔质量为32.0 g·mol―1,则在此溶液中,硫分子的分子式为( )。

A. SB. S2C. S4D. S8

5.难挥发非电解质的凝固点降低系数kf

A. 只与溶剂的性质有关B. 只与溶质的性质有关C. 是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为1 mol·kg-1 时的实验值D. A、B两种说法都对 1.液体的蒸气压与液体的体积有关,液体的体积越大,其蒸气压就越大。 ( ) 2.通常所说的沸点是指液体的蒸气压等于101.325 kPa时的温度。 ( ) 3.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大,它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大。 ( ) 4.难挥发非电解质的水溶液在沸腾时,溶液的沸点逐渐升高。 ( ) 5.当渗透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渗透浓度一定相等。 ( ) 6.两种溶液相比较,渗透压力比较高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也一定比较大。 ( ) 7.由于血浆中小分子物质的质量浓度低于大分子物质的质量浓度,所以血浆中晶体渗透压力也低于胶体渗透压力。 ( ) 8.由于乙醇比水易挥发,因此在室温下,乙醇的蒸气压大于水的蒸气压。 ( )

-1-1 9.0.1 mol·L葡萄糖溶液与0.1 mol·L甘油溶液的凝固点和沸点均相等。 ( )

10.将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甘油分别溶解在100 g水中,所得两溶液的蒸气压相等。( )

1

六、计算题

五、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第三章 检测题

1.活化能 2.质量作用定律 3.化学平衡定律 4.多重平衡规则

1,将3.42 g蔗糖(C12H22O11,M = 342 g·mol-1 )溶于100 g水中,已知水的凝固点降低

系数kf = 1.86 K· kg·mol-1,试计算此蔗糖溶液的凝固点。

2,将4.60 g甘油(C3H8O3,M = 92.0 g·mol-1 )溶于100 g水中,已知水的沸点升高系数kb = 0.512 K· kg·mol-1,试计算此甘油溶液的沸点。

3,将3.20 g硫溶于40.0 g苯中,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苯升高了0.800 K。已知苯的沸点升高系数kb = 2.56 K· kg·mol-1,M (S)= 32.0 g·mol-1,问在此苯溶液中硫分子是由几个硫原子组成的?

6.现有葡萄糖 (C6H12O6)、蔗糖 ( C12H22O11)、NaCl、CaCl2 四种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都是0.10 mol·L-1 ,则其渗透压力的相对大小是( )。

A. cos(C6H12O6) = cos(C12H22O11) > cos(NaCl) > cos(CaCl2)B. cos(NaCl) > cos(CaCl2) > cos(C6H12O6) > cos(C12H22O11) C. cos(CaCl2) > cos(NaCl) > cos(C12H22O11) > cos(C6H12O6) D. cos(C6H12O6) = cos(C12H22O11) < cos(NaCl) < cos(CaCl2)

7.甲醛(CH2O)溶液和葡萄糖(C6H12O6)溶液在温度T时渗透压力相等,则甲醛溶液与葡萄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之比是( )。

A. 1 : 6B. 6 : 1C. 1 : 3D. 3 : 1

8.0.10 mol·kg-1 NaCl、MgCl2、乙二醇和醋酸溶液中,沸点最高的是( )。

A. 乙二醇溶液 B. NaCl溶液 C. MgCl2溶液 D. 醋酸溶液

9.0.10 mol·L-1 NaCl溶液、H2SO4溶液、HAc溶液和蔗糖溶液中,溶液凝固点的高低顺序是( )。

A. H2SO4 = NaCl < HAc < 蔗糖B. H2SO4 < NaCl < HAc < 蔗糖C. H2SO4 > NaCl > HAc > 蔗糖D. H2SO4 = NaCl = HAc = 蔗糖

10.将红细胞置于体积比为1 : 2的生理盐水和50 g·L-1葡萄糖溶液的混合溶液中,红细胞将( )。

A. 皱缩 B. 膨胀 C. 不受影响 D. 无法判断

1.升高温度,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而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 2.质量作用定律同样适用于复合反应。

二、填空题

1.A+1/2B=C为元反应,其速率方程为______,反应级数为______。 2.反应速率系常数与______无关,但与______有关。

3.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是______,而始态和终态______,ΔH______。

4.Ko为______平衡常数,K为______平衡常数。对于ΔH>0的可逆反应,若升高温度,K值将______,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1.什么叫渗透现象?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2.在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什么?r若给病人大量输入低渗或高渗溶液会出现何现象?说明原因。

3.在测定葡萄糖的凝固点时,若葡萄糖中有杂质,则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为什么?

2

( )( )

五、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四、单项选择题

3.对于任意化学反应,反应级数均等于反应分子数。 ( )

4.对于同一反应,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产物的生成速率总是相等的。 ( )5.在一般情况下,活化能越大的化学反应,其反应速率越慢。 ( )6.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活化分子的分数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加快。 ( )7.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趋势越大,其反应速率就越快。 ( )8.由速率系数的单位,可以确定反应的级数。 ( )9.反应物的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符合质量作用定律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元反应。( )10.在一定温度和体积下,反应Sn(s)+2Cl2(g)⇌SnCl4(g)达到平衡状态。增大体积有利于增加SnCl4的物质的量。 ( )

1.为什么反应速率通常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减慢?

2.什么叫有效碰撞?反应物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叫催化剂?催化剂为什么能改变反应速率?

1.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其主要原因是( )。

A.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B. 升高了反应的活化能C. 增加了分子间的碰撞次数D. 增加了活化分子的分数

2.某同位素的蜕变为一级反应,其半衰期为69.3 d,该反应的速率系数为( )。

A. 69.3 d-1 B. 0.693 d-1 C. 1.0×102 d-1 D. 1.0×10-2 d-1 3.下列有关正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同时加快正、逆反应的速率B.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C. 使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增大D. 改变了反应的途径 4.对于二级反应,反应速率系数的SI单位是( )。

A. s-1 B. m3 · mol-1 · s-1 C. m6 · mol-2 · s-1 D. mol · m-3 · s-1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级数一定是正整数B. 反应分子数一定是正整数C. 反应级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 反应级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6.对于零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的活化能很小B. 反应的活化能为零C. 反应物浓度不随时间变化D.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7.某反应的反应物消耗3/4的时间是其半衰期的2倍,则该反应的级数为( )。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8.某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为30.0 h,则该反应的速率系数是( )。

A. 0.0231 mol·L-1·h-1 B. 0.0231 h-1 C. 20.8 mol·L-1·h-1 D. 20.8 h-1 9.某化学反应速率系数的单位是L·mol-1·s-1,则该反应的级数为( )。

A. 3 B. 2 C. 1 D. 0 10.对于二级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B. 1/{cA}对{t}做图得一直线

C. 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成反比D. 速率系数的SI单位是m3·mol-1·s-1

第四、五章 检测题

3

二、填空题

四、单项选择题

1.同离子效应

2.盐效应 3.质子酸和质子碱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1.0.10 mol·L-1 CaCl2溶液的离子强度为______。

2.将100 ml 0.10 mol·L-1 NaH2PO4溶液与50ml 0.10 mol·L-1 NaOH溶液混合,抗酸成分是______,抗碱成分是______。

4.在0.10 mol·L-1 NH3·H2O溶液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NH3·H2O的解离度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若加入少量NaCl固体,NH3·H2O的解离度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已知

5.已知某酸HA的Ka=1.0×10-5,某碱的Kb=1.0×10-6 ,则HA和HB中酸性较强的是______。

6.HS-、NH4+、CH3COO-、NH2CH2COOH、HCO3-中,只能作酸的是______,只能作碱的是______。

1.0.10 mol·L-1 NH4Cl溶液的离子强度比0.10 mol·L-1 CaCl2溶液的离子强度小。( ) 2.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时,其缓冲能力就取决于缓冲比。 ( )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完全解离的,故其表观解离度为100 %。 ( ) 4.溶液的浓度越低,离子之间的牵制作用就越小,活度因子越趋近于1。 ( ) 5.多元弱酸的酸性取决于第一步电离。 ( ) 6.在HAc溶液中存在着未解离的HAc和解离产生的Ac-,因此HAc溶液也属于缓冲溶液。 ( ) 7.溶液的离子强度越大,活度因子就越小,溶液的离子活度也越小。 ( ) 8.同一种物质不能同时起酸和碱的作用。 ( ) 9.任何一元弱酸的[H+]都等于(cKa)1/2。 ( ) 10.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越大、电荷越高,离子强度越大,活度系数就越大。 ( )

7.按酸碱质子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个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反应都是酸碱反应B. 有H参加的反应,就是酸碱反应

C. 酸碱反应方向是由较强的酸与较强的碱作用生成较弱的碱和较弱的酸

1.下列因素中,与溶液的离子强度无关的是 ( )。

A. 离子的浓度 B. 离子的电荷数 C. 离子的数目 D. 离子的种类 2.溶液的离子强度与活度因子的关系为 ( )。

A.离子强度越大,活度因子越小B.离子强度越大,活度因子就越大C.离子强度越大,活度因子越趋于1D.活度因子与离子强度无关 3.0.10 mol·kg-1 CaCl2溶液的离子强度为 ( )。

A. 0.10 mol·kg-1 B. 0.20 mol·kg-1 C. 0.30 mol·kg-1 D. 0.40 mol·kg-1

4.关于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强电解质的表观解离度表示强电解质的解离程度B. 一般情况下,活度小于相对浓度,故活度因子大于1C. 离子强度越大,活度就越大

D. 溶液中离子之间的作用力越大,活度则越小

5.下列溶液中,溶液的离子强度与其浓度相等的是 ( )。

A. K2CO3 B. NH4NO3 C. CuSO4 D. AlCl3

6.酸碱质子理论认为 ( )。

A.酸是质子的接受体,碱是质子的给予体B.酸比它对应的共轭碱多1个质子C.酸越强,其共轭碱就越强D.酸碱反应的实质是1对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

4

4.缓冲作用

二、填空题

1.滴定分析 2.标定

3.基准物质

六、计算题

五、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A. pH > 7.0 B. pH < 7.0 C. pH = 7.0 D. pH = 14.0

9.在0.10 mol·L-1 HA溶液中,HA的解离度为1.0 %,则溶液的pH为( )。

A. 1.0 B. 3.0 C. 5.0 D. 7.0 10.相同浓度的下列溶液,pH < 7的是( )。

A. NH4Ac B. Na3PO4 C. Na2HPO4 D. NaH2PO4

(1) NH4Cl(s) (2) NaOH(s) (3) HCl(aq) (4) H2O(l)

3.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大量的强酸或强碱时,溶液的pH是否仍基本保持不变?

1.298 时,0.10 mol·L-1HA溶液的pH为4.00,计算此温度下HA的标准解离常数和HA的解离度。

2.200 mL 0.20 mol·L-1 一元弱酸HA溶液中,加入100 mL 0.20 mol·L-1 NaOH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pH为5.0,求HA的标准解离常数。

3.已知0.10 mol·L-1 HA溶液的pH为3.0,计算0.10 mol·L-1 NaA溶液的pH。

D. 酸碱的强度与溶剂有关

8.将pH = 3.0的HAc溶液与pH = 1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是( )。

1.酸碱质子理论如何定义酸和碱?什么叫做共轭酸碱对?

2.往NH3溶液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时,NH3的解离度和溶液的pH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六章 检测题

1. 根椐滴定反应类型的不同,滴定分析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某弱酸型指示剂的解离常数 (HIn)=1.0×10-5,该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为______,理论变色范围为______。

3. 用Na2CO3或Na2B4O7˙10H2O˙10标定HCl溶液浓度,若Na2CO3吸水,则HCl溶液浓度______;若Na2B4O7H2O失去部分结晶水,则HCl溶液浓度______。

4. 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000 mol˙L-1 HCl溶液,pH突跃范围为4.30~9.70,若用0.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0.01000 mol˙L-1 HCl溶液,则pH突跃范围为______。

5. 用0.1000 mol˙L-1 HCl溶液滴定0.1000 mol˙L-1 NH3(p=4.74 )溶液时,pH突跃范围为6.26~4.30。若用此HCl溶液滴定0.1000 mol˙L-1某一元弱碱(p=3.74)溶液,则pH突跃范围为______。

6. 标定0.1 mol·L-1NaOH溶液时,欲消耗NaOH溶液20~30 mL,应称取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M=204.2 g˙mol-1)的质量范围为______。

7. 滴定分析中的相对误差一般要求≤ 0.1%,分析天平可称准至______mg,用减量法称取试样时,一般至少应称取______g。50 mL滴定管可以读至到______mL,滴定时,滴定剂的体积应控制在______mL以上。

8. 以HCl标准溶液滴定NH3溶液时,分别用甲基橙和酚酞作指示剂,消耗HCl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相对大小为______。

-3,9. 已知某三元弱酸H3A的标准解离常数分别为 =1.00×10-5, =1.00×10

=1.00×10-6。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000 mol˙L-1 H3A溶液,应有______个滴定突跃,应选用_______为指示剂。

4.酸碱指示剂

5

三、单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

1.酸碱滴定中,在指示剂恰好发生颜色变化时停止滴定,称为化学计量点。 ( )

2. 标定HCl溶液的浓度时,若基准物质硼砂失去部分结晶水,则HCl溶液的浓度偏低( )3。 酸碱滴定中,所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必须至少有一部分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 )4.NaAc是一元弱碱,所以可用HCl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 )5. 某三元弱酸溶液,用NaOH溶液滴定时可以得到3个滴定突跃。 ( )6. 用0.1000 mol˙L-1 NaOH标准溶液分别滴定体积相同、浓度相同的HCl溶液和HAc溶液,达化学计量点时,所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相同。 ( )7. 用0.1000 mol˙L-1 NaOH标准溶液分别滴定25 mL H2SO4溶液和HCOOH溶液,若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相同,则c (H2SO4)= c (HCOOH)。 ( ) 8.在酸碱滴定中,酸、碱的浓度越大,pH突跃范围也越大;酸、碱的强度越大,pH突跃范围也越大。 ( )9.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的计量点的pH一定大于7.00。 ( )10. H2C2O4(草酸)的 =5.4×10-2,=5.4×10-5,用0.1000 mol˙L-1 NaOH标准溶液滴定0.1000 mol˙L-1 H2C2O4溶液,可得到两个明显的pH突跃范围。 ( )

A. 偏低 B. 偏高 C. 无影响 D. 不能确定

9.用Na2B4O7˙10H2O(硼砂)标定HCl溶液,如用玻璃棒搅拌锥形瓶中溶液后,未经处理拿出瓶外,则标定结果( )。

A. 偏低 B. 偏高 C. 无影响 D. 不能确定

10.某碱试样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用双指示剂法进行测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时,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V1;再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时,又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

10. 有一碱溶液,可能是NaOH,Na2CO3,NaHCO3或它们的混合物。分别以酚酞和

甲基橙为指示剂,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若V1=V2,则组成是______;若V2=2V1,组成是______;若V2>0,V1=0,则组成是______。

1.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000 mol˙L-1 HAc(p= 4.74)溶液,pH突跃范围是7.74~9.700。若用此NaOH溶液滴定0.1000 mol˙L-1某一元酸(p= 3.75)溶液,则pH突跃范围是( )。

A. 6.74~8.70 B. 6.74~9.70 C. 7.74~9.70 D. 8.74~10.702.柠檬酸的 =7.1×10-4,=1.68×10-5,=4.68×10-7。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000 mol˙L-1柠檬酸溶液,滴定突跃为(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法确定

3.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溶液,如已准确称量的基准物质未能全部转入锥形瓶中,则NaOH溶液的浓度将( )。

A. 偏高 B. 偏低 C. 无影响 D. 不能确定

4.用HCl标准溶液标定NaOH溶液时,如用待测NaOH溶液润洗锥形瓶,则测定结果( )。

A. 偏低 B. 偏高 C. 无影响 D. 不能确定

-15.下列溶液的浓度约为0.1 mol˙L,能用HCl标准溶液直接准确滴定的是( )。

A. NaAc[=1.8×10-5] B. 苯甲酸钠[=6.5×10-5]

D. 甲酸钠[=1.8×10-4]C. 苯酚钠[=1.3×10-10]

6.在滴定分析中,下列玻璃容器或量器在使用前不需用待装溶液润洗的是( )。A. 滴定管 B. 锥形瓶 C. 移液管 D. 刻度吸管

7.用基准物质硼砂(NaB4O7˙10H2O)标定HCl溶液的浓度,如将硼砂较长时间保存在干燥器中,则标定结果( )。

A. 偏低 B. 偏高 C. 无影响 D. 不能确定

8.用基准物质Na2CO3标定HCl溶液的浓度,若基准物质部分吸水,则标定结果( )。

6

V2。则V1 和V2的关系为( )。

A. V1 =V2 B. V1 =2V2 C. V1 < V2

D. 2V1 = V2

五、问答题

1. 什么叫滴定分析法?滴定分析法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 在配制I2溶液时,加入KI的作用是什么?3.什么是化学计量点?什么是滴定终点?

六、计算题

1.称取0.2002 g纯CaCO3固体,用HCl溶液溶解后于100 mL容量瓶中定容。移取10.00 mL于锥形瓶中,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用去20.00 mL。已知M(CaCO3) = 100.1 g·mol-1,计算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

2.测定血浆中Ca2+ 的浓度时,常将Ca2+ 沉淀为CaC2O4,然后将CaC2O4溶解在稀H2SO4溶液中,用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现取10.00 mL血浆于1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移取10.00 mL稀释液,按上述方法处理后,用0.01250 mol·L-1 KMnO4标准溶液滴定,用去20.00 mL。计算此血浆中Ca2+的浓度。

3.取NaCl溶液30.00 mL,滴加K2CrO4指示剂后,用0.1500 mol·L-1 AgNO3标准溶液滴定,用去20.00 mL。已知M(NaCl) = 58.44 g·mol-1,计算NaCl溶液的质量浓度。

第七章 检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溶度积原理

2.同离子效应

3.盐效应

4分步沉淀

二、填空题

1.PbI2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为______;Fe(OH)3的标准溶度积常数表达式为______。 2.在B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其溶解度______,若加入KNO3溶液,其溶解度______。 3.298K 时,Ag2C2O4饱和溶液中,c(C2O42-)=1.0×10-4mol·L-1,则溶液中c(Ag+)=______;Ag2C2O4的标准溶度积常数 Ksp( Ag2C2O4)=______。

4.298K 时,Ksp (AgI) = 8.52×10-17 。AgI(s) 在水中的溶解度s1 = ______ ;而在0.01 mol·L-1AgNO3溶液中的溶解度s2 = ______。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1.为了使某种离子沉淀得很完全,所加沉淀剂越多,则沉淀得越完全。 ( )2.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可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降低。 ( ) 3.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可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增大。 ( ) 4.温度一定时,在AgCl饱和溶液中加入AgCl固体,可使AgCl的溶解度增大。( ) 5.AgCl饱和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所以AgCl为弱电解质。 ( ) 6.将BaSO4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时,BaSO4的标准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均不变。 ( ) 7.溶度积常数较大的难溶电解质,其溶解度必然也较大。 ( ) 8.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可利用标准溶度积常数的大小直接判断溶解度的大小。

( )

9.Mg(OH)2(s)在0.010 mol·L-1 NaOH溶液和0.010 mol·L-1 MgCl2溶液中的溶解度相

等。( 10.在含有多种可被沉淀的离子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沉淀试剂时,一定是浓度大的离子先被沉淀出来。 ( )

7

)

六、计算题

五、问答题

四、单项选择题

A. 4.0×10-8 B. 3.2×10-11 C. 4.0×10-12 D. 8.0×10-12

8.298K 时,AgSCN和Ag2C2O4的溶度积常数均为4.0×10-12,则AgSCN与AgC2O4的溶解度之比为( )。

A. 1︰1 B. 1︰2 C. 1︰50 D. 50︰1

9.303K 时,Ksp[Mg(OH)2]=5.0×10-12,Ka(HAc)= 2.0×10-5,Kw=1.0×10-14。下列反应:

Mg(OH)2(s) + 2HAc(aq)Mg2+(aq) + 2Ac-(aq) + 2H2O(l)

在303K时的平衡常数为( )。

A. 1.0×10-2 B. 2.0×10-7 C. 5.0×10-8 D. 2.0×107

10.298K 时,Ksp(AgCl)=1.8×10-10,Ksp(Ag2CrO4)=1.0×10-12。向Cl-,CrO2-4离子浓度均为0.10 mol·L-1的5.0 mL混合溶液中缓慢滴加0.10 mol·L-1AgNO3溶液时,产生的现象是( )。

A. Ag2CrO4先沉淀,AgCl后沉淀 B. AgCl先沉淀,Ag2CrO4后沉淀C. Ag2CrO4和AgCl同时沉淀 D. 不能产生AgCl,Ag2CrO4沉淀

1.为什么AgCl能溶解在氨水中?溶解之后再滴加KBr溶液,为什么又析出浅黄色沉淀?

2.在Pb(NO3) 2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再加入Na2S溶液,沉淀变为黑色。试解释实验现象。

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有何影响?说明原因。

1.293K时,Ag2C2O4(s)在水中的溶解度s=1.0×10-4 mol·L-1。该温度下,Ag2C2O4的溶度积常数为( )。

A. 1.0×10-8 B. 2.0×10-8 C. 1.0×10-12 D. 4.0×10-12

2.298K 时,Sr3(PO4)2的溶解度为1.0×10-6 mol·L-1,则该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为( )。

A. 1.0×10-30 B. 1.1×10-28 C. 5.0×10-30 D. 1.0×10-12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度积常数较大的难溶电解质,其溶解度肯定也较大

B.将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时,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不变,其溶解度也不变

C.难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所以难溶电解质均为弱电解质

D.难溶电解质在水中达到溶解平衡时,电解质离子浓度的乘积就是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4.室温下,AgCl在水、0.010 mol·L-1 CaCl2溶液、0.010 mol·L-1 NaCl溶液、0.040 mol·L-1、AgNO3溶液中的溶解度分别为s1,s2,s3,s4,则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为( )。

A. s1 > s2 > s3 > s4 B. s4 > s3 > s2 > s1 C. s1 > s3 > s2> s4 D. s1 > s3> s4> s2 5.在下列溶液或溶剂中,CaCO3(s)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A. 0.010 mol·L-1 CaCl2溶液 B. 0.010 mol·L-1 Na2CO3溶液C. 0.010 mol·L-1 NaNO3溶液 D. 纯水

6.已知难溶电解质MA,MA2,MA3,M2A3的溶度积常数相等。则四种难溶电解质中,溶解度s最小的是( )。A. MA B. MA2 C. MA3 D. M2A3

7.298K 时,CaF2饱和溶液的浓度为2.0×10-4 mol·L-1,则CaF2的溶度积常数为( )。

1.已知298K 时,Ksp[Mg(OH)2] = 4.0×10-12。试计算298K 时:

8

二、填空题

1.氧化数

一、名词解释

四、单项选择题

2.标准氢电极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第八章 检测题

3.标准电极电势

1.Nernst方程反映了氧化型物质和还原型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力)、温度对电极电势的影

响。 ( ) 2.当原电池反应达到平衡时,原电池电动势等于零,则正、负两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相等。

( )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两个电对的电极电势相差越大,反应速率就越快。 ( ) 4.在O2中,O的氧化值和化合价均为2。 ( ) 5.H2O2既可以做氧化剂,也可以做还原剂。 ( ) 6.同一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中,通常氧化值越高,其得电子能力就越强;氧化值越低,其失去电子的趋势就越大。 ( )7.介质的酸碱性对含氧酸盐的氧化性有很大的影响。当溶液的酸性增强时,含氧酸盐的氧化性也增大。 ( ) 8.电对的电极电势越大,该电对中的氧化型物质是越强的氧化剂,而相应的还原型物质是越弱的还原剂。 ( ) 9.氢电极的电极电势E(H+/H2)等于零。 ( ) 10.电极电势越大,其电对中的氧化型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越强。 ( )

(1)Mg(OH)2(s)在水中的溶解度;

(2)Mg(OH)2(s)在0.010 mol·L-1 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3) Mg(OH)2(s)在0.010 mol·L-1 MgCl2溶液中的溶解度;

2.室温下,Ksp[Mn(OH)2] = 2.0×10-13, Kb(NH3) = 2.0×10-5。在室温下将10.0 mL 0.015 mol·L-1 MnSO4溶液与5.0 mL 0.15 mol·L-1 NH3溶液混合,是否能生成Mn(OH)2沉淀?

3.298K 时,Ksp(PbSO4) = 2.0×10-8。计算:

(1)PbSO4(s)在水中的溶解度;

(2)PbSO4(s)在1.0×10-3 mol·L-1 Na2SO4溶液中的溶解度。

1.下列物理量或改变变量中,与化学计量数有关的是( )。

A. 反应级数 B. 该反应组成的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C. 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D. 该反应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 2.Na2S2O3中S的氧化值是( )。

5.根椐电对的电极电势选择还原剂时,还原剂是电极电势较______的电对中的______型物质。

1.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该电对为______极,与______电极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 2.MnO4- 在酸性溶液中和SO32-反应,其还原产物是______,配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

3.Fe3O4中Fe的氧化值是______。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4.将两电对组成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应是电极电势较_______电对中的______型物质。

9

4.对角线规律

3.虽然

六、计算题

五、问答题

0E0MnO2/Mn2ECl/Cl<

2- 1.指出下列物质中哪些只能作氧化剂或还原剂,哪些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KMnO4,H2O2,K2Cr2O7,Na2S,Zn

2.配制SnCl2溶液时,常需加入Sn粒,为什么?

,但实验室还常用MnO2与盐酸反应来制取氯气。

1.判断反应AsO33-+I2+H2O AsO43-+2I-+2H+ ①在标准状态下自发进行的方向;②其它条件仍为标准状态,而介质改为中性,反应将向哪个方向进行? 2.求下列原电池的电动势,标明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Cd│Cd2+(10-3mol·L-1)‖Zn2+(10-2mol·L-1)│Zn

3.计算298K时下列电极的电极电势 AgBr(s)+e Ag+Br-(10-2mol·L-1)

A. -2 B. +2 C. +4 D. +6

3.将H2O2溶液加入用稀H2SO4溶液酸化的KMnO4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于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2是氧化剂 B.H2O2是还原剂C.H2O2分解成H2和O2 D.H2O2被H2SO4氧化 4.下列有关氧化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单质分子中,元素的氧化值为零

B.H的氧化值总是 +1,O的氧化值总是 -2C.氧化值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D.在多原子分子中,各元素氧化值之和为零 5.关于歧化反应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歧化反应是同种物质内两种元素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B.歧化反应是同种物质内同种元素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C.歧化反应是两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D.歧化反应是两种物质中两种元素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6.下列电对中,若增加H+浓度,电对中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增大的是( )。

A.Cu2+/Cu B.MnO-4/Mn2+ C.Fe3+/Fe2+ D.Zn2+/Zn 7.已知下列反应:

2+Pb2+ + Sn Pb + Sn2+Cd + Sn2+ Cd + Sn

在标准状态下,都能自发正向进行。由此可知三个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相对大小是( )。

A. E0(Cd2+/Cd) > E0 (Sn2+/Sn) > E0(Pb2+/Pb)B. E0(Pb2+/Pb) > E0(Sn2+/Sn) > E0 (Cd2+/Cd)C. E0(Pb2+/Pb) > E0(Cb2+/Cd) > E0 (Sn2+/Sn)D. E0(Sn2+/Sn) > E0 (Pb2+/Pb) > E0 (Cb2+/Cd)

8.已知 E0(Cu2+ /Cu) = 0.34 V, E0(I2/I-) = 0.535 V,E0(Fe3+/Fe2+) = 0.77 V,E0(Sn4+/Sn2+) = 0.15 V。则在标准状态时,上述4个电对中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分别是( )。

A.Sn2+,Fe2+ B.I2,Cu C.Fe3+,Cu D.Fe3+,Sn2+

9.已知 E0(Sn4+/Sn2+) = 0.15 V,E0(Pb2+/Pb) = -0.13 V,E0(Fe2+/Fe) = -0.44 V。则在标准状态下,上述三个电对中的还原型物质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Sn2+ > Pb > Fe B.Fe > Pb > Sn2+ C.Fe > Sn2+ > Pb D.Pb > Fe > Sn2+

10.已知E0(Sn2+/Sn) = -0.14 V, E0(Fe3+/Fe2+) = 0.77 V, E0(Fe2+/Fe) = -0.44 V,E0(Cu2+/Cu) = 0.34 V,E0(Ag+/Ag) = 0.80 V。在标准状态下,下列反应能自发正向进行的是 ( )。

+2+ 3+2+A.Ag + FeB.Sn + Fe2+ Ag + Fe Sn + Fe

+C.Cu2+ + 2Fe2+Cu + 2Fe3+ D.Cu2+ + 2Ag Cu + 2Ag

10

二、填空题

一、名词解释

四、单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1. |ψ|2 2.屏蔽效应 3.钻穿效应 4.电负性

第九章 检测题

1.在量子力学中,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可用 来描述,通常称为 ;|ψ|2表示 ,它的形象化表示是______。

2.33号元素As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其是______周期、______族、______区的元素。其ns轨道上电子的ms值______同;np轨道上电子的ms值______同。 3.电子云是 的形象化描述。 4.在多电子原子中,n相同,li越小的电子钻到核附近的机会越 ,受到其他电子的 也就越小。对其他电子的______就越大。

5.测不准原理指出,同时准确地测定微观粒子的 和 是不可能的。 1.已知α粒子的质量是6.7×10-27kg,在某温度下以1.5×107m·s-1 的速率运动,该α粒子的波长为( )。

A. 6.6×10-18m B. 6.6×10-15m C. 2.6×10-14m D. 2.6×10-17m 2.在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中,从原点到曲面的距离表示( )。

A. ψ的大小 B. Y的大小 C. R的大小 D. D的大小 3.下列有关|ψ|2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ψ|2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B. |ψ|2在空间分布的形象化图象称为电子云

C. |ψ|2小于相应的|ψ|D. |ψ|2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

4.确定波函数的形状,并在多电子原子中与主量子数n共同决定电子能量的量子数是( )。

A. li B. mi C. si D. li和mi 5.量子力学中所说的原子轨道是指( )。

A. 波函数ψ B. 波函数的平方 |ψ|2 C. 电子云 D. 由n,li,mi,si四个量子数确定的一种运动状态 6.波函数ψ用于描述( )。

1.波函数是描述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函数式,每个波函数代表电子的一种空间运动状态。 ( ) 2.不确定原理表明,同时准确测定电子的的位置和运动速率是不可能的。 ( ) 3.讨论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时,必然涉及到概率密度和概率两个概念,当概率密度较大时,概率也较大。 ( ) 4.电子出现概率的大小决定于概率密度和体积,因此概率密度大,概率不一定大。( ) 5.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没有固定的轨道,其运动可以用统计方法来描述。 ( ) 6.凡是微小的物体都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 ) 7.宏观物体的波动性极小,不能被人们观察出来。 ( ) 8.在同一原子中,绝不可能有两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 ( ) 9.电子受到的屏蔽作用越大,轨道能量就越高;电子的钻穿能力越强,轨道的能量就越低。 ( ) 10.在多电子原子中,钻穿效应造成能级交错。 ( )

11

二、填空题

1.σ键和π键

2.杂化和杂化轨道

五、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第十章 检测题

A. 电子的能量B. 电子在空间的运动状态

C. 电子的运动速率D. 电子在某一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7.在多电子原子中,计算屏蔽常数σ时,可以不考虑的是( )。A. 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的屏蔽作用

B. (n-1)层电子对最外层(n层)电子的屏蔽作用C. (n-2)层电子对最外层(n层)电子的屏蔽作用D. 同一层电子之间的屏蔽作用

8.在多电子原子中,屏蔽效应起着( )。A. 对核电荷的增强作用B. 对核电荷的抵消作用C. 对核电荷的吸引作用D. 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强作用9.下列电子亚层中,可容纳的电子数最多的是( )。A. n=2,li=1 B. n=3,li=2 C. n=4,li=3 D. n=5,li=2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i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

B.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i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C. 磁量子数mi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D. 2li+1等于原子轨道的数目

1,什么是元素的电负性?说明电负性在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中的变化规律。 2,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排布遵循那些规律?3,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怎样分区的?

1、1、 两个原子轨道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 其中一个的能量比原来的原子轨道能量低称为______, 另一个能量较原来的原子轨道能量高称为______。

2、分子间作用力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______在各分子间都存在。3、在共价化合物的分子中,键的极性可由成键两原子的______衡量,分子极性大小用______来量度

4、共价键的本质是______,其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5、用以表征共价键性质的物理量称为______,主要有______等。

1.只有s轨道与s轨道重叠才能形成σ键。 ( )2.按现代价键理论,σ键比π键稳定。 ( )3.配位键与共价键形成方式不同,所以配位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 )4.相同原子间双键的键能等于其单键键能的2倍。 ( )5.杂化轨道只能形成σ键。 ( )6.取向力只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 )7.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因此它也属于共价键。 ( )8.色散力是只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而取向力是只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 ( )

9.对羟基苯甲酸和邻羟基苯甲酸是同分异构体,其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所以其熔点也

3.取向力和诱导力

4.色散力

12

π键

二、填空题

A. 1个π键和2个σ键

A.CO B.CO2 C.C2H2 D.CH410.下列化学键中极性最强的是( )。

A. HCl B.HF C. HI D. HBr

6.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采用sp2杂化的是( )。A. BCl3 B.NCl3 C.PCl3 D.SF2 7.下列分子中,含有π键的是( )。A. CS2 B. HgCl2 C. HBr D.H2S 8.下列原子轨道沿x轴重叠,能形成σ键的是

B. 1σ个键和2个π键

1.下列分子中的两个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没有方向性的是( )。

五、简答题

四、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配离子 2.螯合物 3.酸效应

第十一章 检测题

相同。

10.四氯化碳的熔点、沸点都很低,所以分子不稳定。

A. F2   B. O2   C.N2     D.H2 2.下列分子的键角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 CH4>NH3>H2O>CO2   B.CO2>CH4>NH3>H2O C. CO2>H2O>NH3>CH4   D.CO2>NH3>H2O>CH4

3.下列各组分子之间既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又存在氢键的是( )。A. CCl4和I2 B. HF和H2O C. SiH4和NH3 D. BF3和CO24.下列分子间只存在色散力的是( )。

A. 乙醇和H2O B. 苯和CCl4 C. SiF4和CH4 D. CH3Cl和水5.按照现代价键理论,N2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是( )。

A.s轨道和px 轨道 B.p轨道和d轨道 C.s轨道和pz 轨道 D. pz轨道和pz 轨道9.下列分子中,具有配位键的是( ) 。

1.C2H5OH与CH3OCH3的分子式均为C2H6O,但它们的熔点分别为78.5℃和-23℃,并且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什么?

2.解释下列实验现象:

(1)室温下CCl4为液体,CF4为气体,CI4为固体(2)常温下,H2O为液体,H2S是气体。

3、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AB2,A和B处于同一周期,A为ⅥA该元素、B为ⅦA族元素。(电负性分别为3.5和4.0)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 推测AB2中A成键时的杂化类型及AB2的空间构型 ② AB2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的作用力。

4. BCl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而 NCl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之。

4.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

13

C. 3个σ键

D. 3个

( )( )

五、问答题

A.[Ni(NH3)4]2+(lgK稳=7.96

四、单项选择题

C.[Zn(NH3)4]2+(lgK稳=9.46

)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相同。

)  B.[Cu(NH3)4]2+ (lgK稳=13.32

A.[Ni(NH3)4]2+ B.[Cu(NH3)4]2+ C.[Cu(en)2]2+ D.[Zn(NH3)4]2+

3.配合物[CaY]2-中,中心原子的配位数为( )。A.2    B.3    C.4     D.64.下列配离子中,最稳定的是( )。

1.已知[Ni(CN)4]2-配离子的中心原子采取dsp2杂化,其空间构型为( )。A.正四面体  B.平面三角形  C.平面正方形  D.正八面体2.下列配合物中,属于螯合物的是( )。

D.[Cd(NH3)4]2+(lgK稳=7.12

5.[Co(CN)6]3-配离子的轨型和空间构型为( )。

A.外轨型、正四面体  B.外轨型、正八面体  C.内轨型平面正方形  D.内轨型、正八面体

6.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的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的结合力为( )。A.离子键  B.配位键  C.氢键  D.正常共价键7.在配合物中,中心原子的配位数等于( )。

A.配体的数目      B.与中心原子结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C.配离子的电荷数    D.配合物外界的数目8.配合物的内界与外界之间的结合力为( )。

A.离子键  B.配位键  C.氢键  D.正常共价键

9.下列配离子属于顺磁性的是( )。

A.[Fe(H2O)6]2+ B.[Fe(CN)6]4- C.[Zn(NH3)4]2+ D.[Co(CN)6]3-10.下列属于单齿配体的是( )。

A.EDTA B. en C. S2O34- D.CN-

在AgNO3溶液中依次加入NaCl溶液、过量NH3•H2O、KBr溶液、过量

))

( )

10.由于[Fe(H2O)6]2+和[Fe(CN)6]4-的空间构型相同,所以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

1.[Co(NH3)4Cl2]Cl名称为_________,外界是______,中心原子是______,配体是______配位原子是______,配为数是________。 2.EDTA是_____齿配体,配位原子是_________。

3.[Fe(CN)6]3-的K稳比[FeY]-的K稳大,则前者比后者的稳定性_______。

4.在[Cu(NH3)4]SO4溶液中加入硫酸,其稳定性将______,若加入Na2S溶液,将会产生______。

1.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中心原子与配体是以配位键结合的。 ( )2.中心原子的配位数为4的配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正四面体。 ( )3.配位数为4的中心原子均采取sp3杂化。 ( )4.对于一些难于水的金属化合物,加入配位剂后,由于产生盐效应而使其溶解度增。

( )

5.edta与金属离子通常都能形成配合比为1∶1的螯合物。 ( )6.多齿配体与中心原子形成的螯合环越大,螯合物就越稳定。 ( )7.在配位单元中,中心原子的配位数等于配体的数目。 ( )8.配位单元中配体的数目不一定等于中心原子的配位数。 ( )9.杂化轨道的类型和数目决定了中心原子的配位数和配位单元的空间构型。 ( )

14

四、简答题

2.电泳

二、填空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散相和分散剂

Na2S2O3溶液、KI溶液、过量KCN溶液、Na2S溶液,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解释这

些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

第十二章 检测题

3.溶胶和乳浊液

1.什么叫分散系、根据分散相粒子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哪几类?试分别简述其特点。 2.胶粒为什么会带电?在何种情况下带正电荷?在何种情况下带负电荷?3.简述溶胶和高分子溶液异同点。

4.将10mL0.0020mol·L-1 AgNO3溶液与100mL0.0005mol·L-1KBr溶液混合制备AgBr溶胶。写出该溶胶的胶团结构简式,指出胶粒的电泳方向。

1.高分子溶液的分散相粒子的直径与溶胶的分散相粒子的直径相近,因此高分子溶液也能产生丁铎尔现象。 ( ) 2.溶胶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 ( )3.As2S3溶胶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 ) 4.水包油型乳浊液可表示为O/W。 ( ) 5.溶胶区别于真溶液的最基本特征是丁铎尔效应。 ( ) 6.用半透膜将溶胶和电解质溶液隔开,当电解质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相等时,即达到膜平衡。 ( ) 7.电泳时AgCl溶胶的胶粒向正极移动,说明该溶胶是负溶胶,所以该胶核优先吸附K+离子。 ( )

8.电泳时,Fe(OH)3溶胶向负极移动,说明该溶胶优先吸附了阴离子。 ( )9.反离子带电越多,其聚沉能力越大。 ( ) 10.将油和水混合并充分振荡,即可得到稳定的乳浊液。 ( )

1.用AgNO3溶液和过量KI溶液制备AgI溶胶,胶核为________,它优先吸附_______离子,胶粒带_______电荷。

2.使溶胶聚沉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电动电位(ζ电位)的大小与吸附层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密切相关,ζ电位越_________,溶胶越稳定。

4.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它能够相对稳定存在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胶粒带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6.将50mL0.0080mol·L-1 NaCl溶液与30mL0.020mol·L-1AgNO3溶液混合制备AgCl溶胶。该AgCl溶胶的胶团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胶粒在电场中向_______极移动。MgSO4、

K4[Fe(CN)6]、K3[Fe(CN)6] 对该溶胶聚沉能力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 7.乳状液属于热力学_________的粗分散系。在乳浊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降低_______,形成________,使乳浊液得以稳定。

15

4.表面活性物质

二、填空题

一、名词解释

四、单项选择题

1.分光光度法

A. 入射光是单色光

2.吸收曲线

三、判断题(对着打“√”,错着打“×” )

第十三章 检测题

1.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 ( )。

A. 溶液本身发光 B. 溶液对可见光的反射C. 溶液对可见光的色散D. 溶液对可见光的选择吸收 2.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 ( )。

A. 200~400 nm B. 200~760 nm C. 400~760 nm D. 400~1000 nm 3.摩尔吸收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

A. 溶液的吸光度B. 液层的厚度C. 溶液的浓度D. 溶质的本性和入射光的波长 4.Lambert-Beer定律成立的条件是 ( )。

B. 摩尔吸收系数不变

3.吸光度和透光率

5.当被测溶液的吸光度A大于0.7时,为减小测定误差,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 改用厚度较大的吸收池 B. 稀释试样溶液C. 增大溶液的浓度D. 重新选择测定波长

6.有两种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不同溶液,测定时,若入射光强度、吸收池厚度及溶液浓度均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有色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____和______;摩尔吸收系数与质量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为______。

2,在吸光光度法中,为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通常将吸光度控制在______范围内,控制的方法是______。

3,将某一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为1.00 cm的吸收池后,测得透光率为60 %,吸光度为0.22。若用厚度为2.00 cm 吸收池测定,其透光率为______,吸光度为______。 4,标准曲线是以______对______做图所得到的曲线。而吸收曲线是以______对______做图所得到的曲线。

5,吸光光度法测定中,若其他条件一定时,待测溶液的液层厚度越大,透光率______,吸光度______。

1.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溶液对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 ( ) 2.可见光区的波长范围是400~760 nm 。 ( ) 3.入射光强度与透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 ( ) 4.在某波长下,当有色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较大时,表明该物质对此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较强。 ( ) 5.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有色溶液,其浓度越大,透光率就越大。 ( ) 6.吸收曲线的基本形状取决于吸光物质的结构及溶液的浓度。 ( ) 7.吸光光度分析中,入射光波长通常与λ max相等。 ( ) 8.某有色溶液遵循Lambert-Beer定律,当其浓度改变时,最大吸收波长也发生改变。( ) 9.以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溶液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称为标准曲线。 ( ) 10.有色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与该物质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 )

16

C. 吸收池厚度不变

4.单色光和复色光

C. 有色溶

六、计算题

五、问答题

A. 透射光强度相等 B. 吸光度相等 C. 透光率相等 D. 吸光度不相等

7.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有色溶液,当浓度增大时,其最大吸收波长 (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8.Cu2+ 与二硫腙显色后所形成的配离子在533 nm处的摩尔吸收系数为5.0×105 dm2·mol-1,说明该显色反应的 ( )。

A. 选择性高 B. 灵敏度高 C. 选择性低 D. 灵敏度低 9.CuSO4溶液呈现蓝色,是由于该溶液 ( )。

A.吸收蓝色光 B. 吸收可见光 C.吸收黄色光 D. 吸收单色光 10.根椐Lambert-Beer定律,在液层厚度一定时,透光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是 ( )。

A. 透光率与溶液浓度成正比B. 透光率与溶液浓度成反比

C. 透光率的常用对数与溶液浓度成正比D. 透光率的负常用对数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1,苯酚在水溶液中的摩尔吸收系数к = 6.0×104 dm2 ·mol-1,若要求使用1 cm吸收池时将吸光度控制在0.18 ~ 0.72之间,则苯酚溶液的浓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2,某有色物质的浓度为2.8×10-5 mol·L-1,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用1 cm吸收池测得吸光度为0.28。计算此波长下该有色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

3,已知某有色物质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用1 cm吸收池测定时透光率T1 = 60% ,吸光度A1 = 0.22。若在相同条件下改用2 cm吸收池测定,试计算此有色物质溶液的透光率T2和吸光度A2。

1,在吸光光度分析中选择测定波长的原则是什么?

2,当改变有色物质溶液的浓度时,其吸收曲线有何变化? 3,什么是吸收曲线?绘制吸收曲线的目的是什么?

4,什么是透光率?什么是吸光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6,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对吸光光度分析有何指导意义?

7,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某一吸光物质溶液,当吸光物质的浓度增大时,其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的变化情况如何?

8,与滴定分析法相比,吸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9,何谓单色光、复合光、可见光和互补色光?

10,在吸光光度分析中,为了使测定的误差较小,通常将吸光度控制在0.2~0.7范围内。若吸光度超出了上述范围时,应采取何种措施?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