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总第29卷第160期)
哲学与文史
“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
李晓芳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浙江东阳322100〕
摘要:越文化是产生于浙江大地上的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国家正积极实施
“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大战略,这给越文化“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使越文化不失时机地走进“ 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甚至全世界,就必须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打造精品,创树品牌;了解域外文化,研究受众心理;挖 掘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当代文化元素;积极培育人才,加强队伍建设以及注重双向互动,既要“走出去”又要引 进来。关键词:一带一路;越文化;走出去doi : 10. 3969/j. issn. 2096 - 2452. 2016.05.016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2452(2016)05 -0063 -04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系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习 **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 的中国对外发展战略。“丝绸之路” 一词最早来自 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该书作者德国地理学家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将其定义为:从公元前114 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 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贸易为 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1]2根据学者的考证,丝绸之 路有陆上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 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多条线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 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当下中国经 济发展进人新常态下,新丝绸之路必将重现昔曰的 辉煌。
当**主席在海外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 立即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得到了
收稿日期:2016 -08 -26
沿线国家的高度赞誉和积极响应。就国内看,无论 是内陆省份的陕西、河南、甘肃、青海,还是沿海地区 的江苏、福建、广东、浙江,都把这一战略作为发展本 省社会经济的绝佳机会。作为沿海开放省份较早的 浙江更是顺势而为,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大战 略,在许多领域进行超前谋划。浙江之所以如此看 重“一带一路”战略,是因为“一带一路”和浙江存在
着天然的联系。浙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省 份,宁波、温州、舟山等地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 节点城市,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作出了积极 贡献。从现实看,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浙江是全国 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上走在了前 列。因此,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表明,浙江是对外 开放的先进省份。当“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浙江 省委省政府在众多领域进行规划,尤其是将越文化 (浙江文化)走向海外作为一项提升本省软实力的
作者简介:李晓芳(1963 -)女,浙江东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金华市社科联216年度课题(编号:184)。
Y
• 63 •
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
战略。“‘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经 济战略和外交运筹,更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 重要文化战略。”[2]人文交流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 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今将会显得更为活跃。莫言
在谈到重建21世纪丝绸之路时说:“文学作品可能 需要翻译,但舞蹈、音乐、美术、雕塑这些都不用翻 译,可以伴随重建丝绸之路始终,在经济交往中把文 化建设、文化活动全部融合进去,从而变成一个立体 的活动,而不仅是单纯的经济交往。”[]
发展。要坚决改变这种状况,彻底为政府部门痩身 减负,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具体而言,政府部门 应只管法律法规的制定,只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性 帮助,只为文化企业合法经营保驾护航,只为文化单 位唱戏搭好平台。其二,完善税收政策。为使文化 企业能够大踏步”走出去”,政府部门要为文化企业 创造宽松环境,在税收方面予以优惠。一方面,给一 些有实力的企业为文化单位的投资减免税收;另一 方面,给对传播越文化先进价值观作出贡献的文化 莫言的观点既代表了众多学者的心声,也体现 了当下文化交流的大趋势。诞生于浙江本土的越文 化应借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大踏步地”走出 去”。所谓越文化是指生活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及其周边地区的越人所创造的文化,其主体部分在 今天的浙江省境内。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 脉,属内陆兼海洋性文化。越文化的创造主体于越 族拥有上万年的文明史以及丰富的历史遗产,是最 早的海洋民族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于越族创造 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浙江人是古越人的后裔,今天 的浙江创造了令世人仰羡的新的越文化。本文所说 的越文化既指古代越人创造的古越文化,也包括越 人后裔(今浙江人)所创造的当代文化。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当下,毫无疑问, “一带一路”战略会给浙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 的机遇,也会给越文化走向海外开辟更为广阔的道 路。那么,浙江该如何让优秀的越文化”走出 去”呢?
一、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以前,文化”走出去”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忽视 了文化市场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在这 种体制下,文化生产与出口往往过分强调意识形态, 弱化了文化的商品性和产业功能,因而文化自身发 展的活力难以释放。在资金方面,文化企业资金短 缺,文化投融资严重匮乏。在体制方面,文化事业单 位国有化,文化院团躺在政府身上吃大锅饭,文化生 产力难以解放,更谈不上”走出去”。诸如此类的问 题,不仅存在于浙江,也存在于全国其他省份。
那么,在“一带一路”视阈下该如何创新文化 “走出去”的新机制呢?其一,应将政府主导改为政 府引导。以往,文化”走出去”主要依靠政府行为, 从文化产品的生产到文化产品的营销都由政府部门 作出决策,政府机构成了实施的主体,文化企业只能 作为配角参与其中,这样的机制妨碍了文化事业的 • 64 •
企业减免税收,使这些文化企业能够得到实实在在 的收益。其三,提供投融资支持。文化企业在起步 初期,往往因资金不足而妨碍”走出去”的步伐。以 前的文化事业的投资主要由政府财政支付,这样的
资金来源满足不了文化单位的需求。因此要改变这 种单一的融资体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事业,使 社会资本成为文化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辅之以省、 市政府配套资金支持。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发行债 券和股票,使文化企业的融资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其四,实行奖励政策。在越文化”走出去”过程中, 要加大奖励力度,如设立文化”走出去”传播贡献 奖、文化精品创新奖、文化营销贡献奖等奖项,从物 质到精神给予那些对传播越文化有贡献的企业和个 人以奖励。这样的激励必将有力推动优秀的越文化 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二、打造精品,创树品牌
品牌就是形象,就是影响力,不仅具有提高知名 度的价值,而且具有带动产业发展的深层价值,因此 各行业都十分重视品牌的创树。打造文化品牌是提 升文化传播力的重要源泉,是发展文化贸易的强劲 动力,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世界文化强国的经验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美国 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流行音乐等已在世界上 产生了品牌效应,并已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就浙江的越文化来说,更需要打造具有浙江特色、时 代特色的文化品牌。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 案例,如浙江籍作家流潋紫创作的历史小说《后宫 甄媸传》改编成电视剧后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 响,后被译介到了国外。浙江歌舞剧院精心挑选组 成的“彩蝶女乐”,以莖、扬琴、笛子、古筝、琵琶等民 族乐器演奏的“江南丝竹”在海外受到了欢迎。再 如昆曲《十五贯》、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杂技《天 堂风情》也获得了较高的赞誉。另外,浙江的一批 文化企业也是声名鹊起,如东阳横店影视城、浙江广
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
播电视集团、浙江影视集团、中国卡通影视公司等也 已成为中国影视界的明星企业。
虽然浙江文化企业在创树品牌上取得了一些成 绩,但与国外先进文化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那 么,该如何打造文化精品,创树文化品牌呢?通过深 入研究发现,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要以创新 意识为引领,打造原创型作品。决不能复制、抄袭、 模仿外国的或者前人的作品,应利用越文化的丰富
资源,以创新理念来打造原创型作品。其二,要注重 而且能“走进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上文所 说的“文化折扣”现象的发生。国外文化企业有不 少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比如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 文化创意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国家或地区时,就特 别注重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价 值取向和接受心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到他们的 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产品的制作 和服务。
明白了调研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研究具体的 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当今时代是技术统治的时 代,社会各领域包括文化领域的变革都是由技术的 发展和突破带来的。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有 效提升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操作层 面,一是要把先进科学技术向文化领域转化应用,以 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 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其三,要彰显特色。 文化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若要占领市场,就必须拥 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打造精品文化、创树文化品 牌时,必须突出特色。要挖掘越文化丰厚的历史资 源,融入时代内涵和流行元素,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 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为 越文化真正走向海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了解域外文化,研究受众心理
了解域外文化,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心理是越文 化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 略。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因语言不通、风俗习惯有 别、审美爱好有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遇到一些困 难,产生“文化折扣”现象。要让越文化顺畅地走进 “一带一路”国家,就必须研究这些国家的历史背 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 在着多种宗教,如伊斯兰教、拜火教、佛教和天主教 等,更有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再加 上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使得各国、 各地区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这种多样化、 多元性意味着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在带来 更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文化发展空间。 “所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对国际 文化市场的研究,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 审美情趣,努力打造适销对路的文化精品,让文化输 出成为一种自主活跃的市场行为。”[4]
作为“走出去”实施主体的文化企业,应充分考 虑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消费习惯和风俗因素,然后生 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使越文化不但能“走出去”
调研方法。首先应注重跨国企业的影响力和优势以 及智库的作用,把各类文化中介营销机构动员起来, 让文化行业协会、文化团体、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个 人参与调研。其次,对要进入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全
方位调研,从市场、消费到受众等各个层面都应了如 指掌,在此基础上,方能生产出既具有越文化特色, 又适应域外国家人民欣赏要求的产品。国际文化市 场对中华文化和越文化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美国占有率为 43%,欧盟占有率为34%,日本占有率为10%,而中 国占有率还不到4%。这说明,中华文化还有很大 发展机遇,需要加大对海外文化市场调研和开拓的 力度。
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当代文化元素近年来,越文化传播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全面 准确地展现深厚的越文化传统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当 代文化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越文化”走出 去”,才能为人类文明作出独特的贡献。要使越文 化很好地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必须具有丰 富多样的、具有越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若要拥有 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就必须很好地挖掘越文化厚 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整合当代创造的新的越文化 元素,从而生产出极富越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如此 方能取悦沿线国家的人民。
就文化传统资源来说,越文化有着数千年的丰 厚文化底蕴,在越文化宝库中不乏开放创新精神、开 拓进取精神、尚武精神以及商农并重精神等文化思 想。这些越文化的精华具有普世价值,在今天仍需 发扬光大,也一定会为沿线国家人民所欣赏和接受。 要利用现代技术和新传媒手段,把这份遗产开发好, 并制作成文化精品。在越文化里,无论是历史故事 还是民间传说,诸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曹娥孝女的故事,范蠡淡泊功名的故事,许仙与白素 贞、梁山伯与祝英台追求爱情的故事等极具精神价
• 65 •
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
值。浙江的民间艺术更是多姿多彩,景宁畲族的 “畲家歌舞”,长兴的百叶龙、金华九狮图等都极具
浙江越文化特色。
作为越人后裔的浙江人,勤劳、智慧、勇敢,创造 了新的辉煌灿烂的越文化:横店集团”的影视业、 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华人公司”的音像业、 杭州的动漫业都在全国甚为知名。中国现代文学奠 基人鲁迅、剑客侠女秋瑾更是浙江近现代文化的 骄傲。
自身的特点,那就是:交互进行,双向互动。纵观古
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历史就会发现:“当中华文化 走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时,这些国家的文化也几乎 同时回流到了中国”
,如印度文化、两河文化、希
腊罗马文化、埃及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 文化传播的历史证明,“文化交流历来都是双向交 流、互通有无的”[7]43,在一种文化”走出去”的同时, 势必将另一种文化带进来,文化就是在交流、交融、 碰撞中得到发展和进步的。
五、 积极培育人才,加强队伍建设三年前,浙江省文化厅发布了一份2013年文化 发展统计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就文化人才队伍 而言,浙江文化人才的缺乏是全方位的,既缺乏在全 国有影响的编剧、导演、演员,也缺乏文化营销和管 理人才、高端创意人才以及项目策划人才。人才的 奇缺直接导致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创造一流 的文化精品也成了一句空谈,”走出去”的战略更是 无从谈起。人才建设是越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和 保障,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看待人才问题。
如何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呢? 首先,要立足本省实际,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强化文 化人才培养工作。文化人才应主要依靠自己培养, 立足浙江文化人才队伍的实际需要,高校和职业技 术学院开设相关专业,开展正规的理论知识教育和 专业技能教育,从而培养出适合文化”走出去”的专 门人才。其次,要依靠文化主体单位,让文化企业、 演艺公司自己发现人才,把有一定基础且具有潜力 的人员送往专业机构和高校进行定向培养。再次, 要加大引进省外和国外文化人才的力度,借助外来 人才弥补自己文化人才的不足。此外,还要实施有 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奖励工程,比如上文所说的奖 励机制,让那些高端创意人才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 到奖励,从而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有学者早 已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主要依赖传统文化,而大 众文化或流行文化则远远不如美国。尽管悠久的历 史给中国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资源,但中国不能只依 赖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作为吸引力的主要资源,而 是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把这些资源变成有市场和 吸引人的文化产品。”[5] 17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 一'支高端创意人才是无法实现的。
六、 注重双向互动,既”走出去”又引进来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在其交流过程中具有
• 66 •
如今国际形势呈现一种民主、开放、多元、共享的 大趋势,任何一种文化若想”走出去”已不再是单向 输出的过程了,那种一厢情愿凭借某种优势来强势推 广的方式早已不合时宜了,既影响文化”走出去”的 实际成效,也影响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文化是互动 的,要打破简单强调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即便 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建立在共同交往、理 解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浙江本土越文化的交 流历史便是这样:越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进了 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和非洲”[8]33,与此同时,域外 文化也回流到了浙江,这是文化交流的必然现象。在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积极地把越文化传播到 海外去,也要把有益于浙江的域外先进文化带回来, 使越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开放包容,最终实 现“共享共赢”的文化交流格局。
参考文献:
[1]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2] 吴忠.在“一带一路”战略实践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N].深圳特区报,2015 -08 -18(1).[3] 丁薇,莫言.重建丝绸之路,文化不能缺席[N].中国艺
术报,2014 -03 -05(1).[4] 黄小驹走出去”浙江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N].中国
文化报,2007 -07 -12(1).[5 ](德)克林凯特.丝绸古道上的文化[M].赵崇民,译.乌
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6] 江玉祥.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
版社,1995.[7]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6.[8] 马树德.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刘明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