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ofChineseLanguageTeaching
Mar.,2019Vol.1038No.3
◆教学探索
千古文章意为高—对高三作文审题立意的深入思索——
俞式清
(深圳市翠园中学,广东深圳518003)
摘要:得作文者得语文。作文的类型多种多样,对于材料作文,要想“得作文”,首先必须会审题,审对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屡屡出现审题偏差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帮助考生审对题,审好题,牢牢抓住题。
基础等级,拓展思维的深度,跃上作文的发展等级。
关键词:作文
审题立意
基础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9)03-0022-02DOI:10.13525/j.cnki.bclt.201903006
作者简介:俞式清(1967—),江苏盐城人,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语文教语文生态课堂,用亮点和语文魅力活跃语文课堂。师,深圳市语文名教师,深圳市名班主任。研究方向:
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为“立帅”。立意是审题的结晶,主文章立意,其实就是题是立意的体现。林语堂曾说:“文学的美处,不过是达意罢了。”可见,为文之道,贵在立意。
高考作文评判将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何永康教授曾说:“审题见出思维品质的高下,不,“审题决定生死”,可见作文审跑题不偏题是基本”
题立意的重要。考场作文,首先必须要写“对”,保证合格,拿下基础等级,再求高分,追求发展等级。
从各地的高考作文来看,由命题作文转变为材这就对审题立意提出了更高料作文,这是发展趋势。的要求。材料作文的考查,主要在作文中检测学生是否能读懂材料,是否能够从材料中抽绎出主旨,并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确定文章主旨,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演绎主旨———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读懂命题者的设题意图并作答。通过分析学生的考场作文,笔者发“硬伤”—审题立意——现审题立意显然是众多考生的
出现偏差,是思考能力薄弱的反映,是语文素养不高的体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对高三作文审题22
·学术
2019.3
立意的思考,以期方家指正。
一、不蔓不枝,聚焦材料的核心原点
高考作文要求的预设目标一般并不高远,但由于考生往往想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襟怀抱负,所以他们容易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脑补”,添枝加叶,写成自己想写成的文章,而不是材料所指向的文章。
如这则作文材料: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既控制不住出走的冲动,又抵抗不了回家的诱惑。
这则作文材料,和近几年上海卷的作文材料风格近似,即在两难困境中如何选择才能趋于平衡。从这样给定的作文材料中寻找并演绎主旨,相对于给定一个哲学话题要求阐述自己的看法,难度要低得考生只要把握住材料中“出走”与“回家”两者的多。
对立关系,可以侧重回家的角度:(1)出门再远,家是永远(别忘回家);(2)离家越远,思家越切(心与家越近);(3)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了家的温暖。就是这一指向明确又比较浅显的作文材料,也有不少“落于窠臼”,于是偏离材料,去写“世界那考生不想
么大,我想去看看”“人要学会抵制诱惑”“现象与本
质”“心态最重要”等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是凌驾于任何作文命题之上的“母题”。
实际上考生进入了一个思维怪圈,盲目追求创新、
深刻,殊不知,所有的创新与深刻都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只有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一切才有可能。所以,考生在解读材料的时候,要客观审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不蔓不枝,就材料提炼主旨,于作文中自圆其说。
简单地说,就是给什么写什么。二、切中肯綮,对材料进行针对性思考我们的作文教学思路大都是从主题、结构、语言角度出发,教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语言。这一作文教学思路导致学生写作时普遍缺乏思考力,思维品质低下,观点与材料脱节,隔靴搔痒。而上世纪末欧美国家提出的交际语境写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如美国《国家语言艺术标准》总要求中提出:“学生在写作时能够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运用
多种不同的策略和恰当的要素进行书面交流。”
[1](P.99)在这一理念影响下,任务驱动型写作开始流行。
从命题趋势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代表一种新的写作倾向。如下面的作文材料:
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她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女孩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是某地2017年的模考作文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而且给考生提供了多个思考角度,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只要把握住不同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地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遗憾的是,学生不能针对性地进行思考,无视“任务”,不会思考,将“担责”泛化到对“责任“”使命”等概念的理解上,写对使命、义务、责任的担当。这显然已经脱离材料范围。
所以,学生在审“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时,要有任务观”和“问题观”,带着这两个观念去读懂材料中的任务。一般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去发表议论的主题,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这样带着明确的任务,文章就会论点明确。
三、批判思维,对材料的思考能抵达一定的深度
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作文的基础等级,但又不能满足于此。考生要想让自己的作文跃上发展等级,就要做到下笔深刻、丰富、有文采。而考场作文的现状是思维的平庸和表达的混乱。
这些年,一谈到高考作文,大家都会提到“思辨”。一般人理解高考作文的“思辨”就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实际上,思辨强调的是在不同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
如这则作文材料:
有人说,人生如旅途。慢走者,是为了欣赏别人创造的风景;快走者,则是为了让自己变成别人眼中的风景。
针对这一材料,如果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会先讲“慢走者”的原因、优点,再批判“快走者”的不足,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或者先讲“慢走者”的优点,再讲“快走者”的优点,最后“一分为二”地含糊阐述“既要快又要慢”,收束全文。这样的作文不能说不对,但是思维流于表面,毫无深度可言。因为这两种作文的审题立意,前者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后者是简单的“一分为二”———都是简单肤浅的思维形式。
如果学生能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充分理解“快”与“慢”的内涵,分析我们在不同的境遇之下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及意义,这样立意就会丰厚许多。比如我们可以写在创造风景的过程中享受风景,或者快慢相宜让生活更美等,这样的思维水平显然高于简单的“二元对立”与“一分为二”。
材料作文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思考深度,而不是结论。因此,阐释关于人类生存永恒困境类的材料,审题立意过程中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展示思考的过程,表现自己的困惑,才更能显示思考的深度。
高考作文一直是语文学科乃至社会热议的话题。
写作教学的去从、学生写作的现状、写作过程中的种种不如意处等太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以上,只是个人在作文审题立意方面的粗浅思考,期待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编辑:李小叶)
2019.3
·学术
2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