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l卷总第131期 科学・经济・社会 Vo1.31,Sum No.131 2013年第2期 SC玎 NCE・ECoNoMY・SOCmTY No.2,2013 当代中国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 曾晓玲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当代中国消费结构的演变是复杂的,导致消费结构演变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影响其突变的外部动力,也 有决定其变化不息的内部动力机制,消费结构变迁的技术逻辑和社会逻辑构成消费结构变迁的内部动力。处于工 业化时代的当代中国,消费的技术逻辑占主导地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的社 会逻辑对消费结构变迁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消费结构的变迁是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共同演绎 的结果。 关键词:消费结构变迁;内部动力机制;外部动力;技术逻辑;社会逻辑 中图分类号:174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3)02—0071—05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ZENG Xiao—-ling (School ofHumanities in Shanghai Unive ̄ity fo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an)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current Chinese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complex.The factors leading to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ing are different.Not only the outer motivation matters,but also the inner motivation mechanism make a difference. The inner motivation includes technology logic and socila logic of the change of consumption sturcture.When China is in the industry period,the main influence is the technology logic of consumption.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improvement of income level,the socila logic has played a more na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In a world,the change of China’S consumption sturcture is the result of outer and inner motivation. Key words:evolution of consumption sturcture;inner motivation mechanism;outer motivation;technology logic;social logic 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日 、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产能过剩 社会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与公共消费两者构成。从消 的买方市场环境下,消费不足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刺激消 费主体与资金权益角度看,消费通常又分为个人消费与公共 费,扩大消费的市场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当代中国消费 消费。在不十分严格的意义上,将“居民消费”称为“个人消 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动力,对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扩大 费”。“公共消费”的狭义理解是把“公共消费”等同于“行政 内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产业结构变迁与转型提供理论 性消费”。这种关于公共消费的认识是相当狭隘,而没有看 路径。 到政府为之服务的社会群体。广义上的“公共消费”实际上 收稿日期:2013-02-2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财富观的演进历程研究”(W01223002)。 作者简介:曾晓玲(1978一),女,江西抚州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71 包括了从非生产性投资到行政性消费,再到社会性消费(教 信息时代的最大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世界的各 个角落,改变了旧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信息时代的技术逻 辑就是依据信息技术开发大量的信息产品比如网络、手机等 主要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信息交流需求和发展需要。 后现代社会,由于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人类的物品极 大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满足于商品 的意义价值。后现代社会消费的技术逻辑就是借助各种技 术开发物品的符号价值。 不同时代的技术条件(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不同时代的 消费逻辑和消费结构。每一时代都会围绕着某种基础性消 费品形成特定的消费结构系统。每一时代的消费结构是一 育、医疗、社保等支出)的全部政府支出。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 品。公共产品又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 产品具有两个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准 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这类产品通常只具备上述两 个特征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表现不充分。第一类是具有非排 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产品。另一 类是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公共产品,比 如,公共道路和桥梁是属于这种类型。纯公共产品的范围比 较狭小,但准公共产品的范围较宽。本文的公共产品消费既 包括纯公共产品消费也包括准公共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 消费与公共消费这两个概念则是对同一事物从需方与供方、 功能与效用、结果与过程等多个角度分别做出的描述。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 料和劳务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个人消 费结构与公共产品消费结构。个人消费结构就是指个人在 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公共产品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公 共产品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二、消费结构变迁的内部动力机制 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品不断地由少数人享有的奢侈品 变成多数人拥有的必需品,消费品不断更迭,时代不同,消费 就不一样。推动人类消费史前进的力量又是什么呢?本文 认为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服从两种逻辑:消费结构变迁的技 术逻辑和消费结构变迁的社会逻辑,无论是个人消费结构的 变迁还是公共产品的消费结构变迁都服从这两种逻辑。 1.消费结构变迁的技术逻辑 消费的技术逻辑是指从人的个体生理、自然心理需求出 发,利用各种技术对物品的使用价值进行开发以满足人类不 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时代不同,人类开发物品使用价值的形 式(即技术条件)就不同,生产力水平就不同,消费水平也就 不同。因而,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消费结构。人类发展的历 史轨迹以及时代的技术性结构变化,决定不同时代会围绕着 不同的基础性消费品形成特定的消费结构系统。依据技术 条件不同所决定的不同质的基础性消费品,把人类经历的消 费结构演变分为农耕时代的消费结构、工业时代的消费结 构、信息时代的消费结构以及后现代消费结构。 农耕时代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人类主要以个体劳动为基 础,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产品自己自足,满足人类的生存需 要,因此农耕时代消费的技术逻辑就是通过个体劳动开发基 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第一需要)。 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消费的技术逻辑就是利 用工业技术开发了大量的机械化产品与电器产品主要满足 人们Et益增长的社交需求和感观上的享受需要。工业时代, 以机器劳动为主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巨大进步。 72 个内在联系的系统。消费的这种技术逻辑是符合一定规律 的,消费的技术逻辑是人的需要的逻辑发展的产物。人的需 要是分层的,先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然后是社交需 要,最后是尊重需要。每一种需要都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了 满足需要的产品,获得了需要的满足。观念上的需要变成了 实现了的需要。旧的需要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会不断产生 新的需要。每一种需要都是在前一种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 上产生的,需要的次序是不可以更换的,这就是马斯洛需求 层次理论的精华。追塑人类的历史,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 耕时代只能是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人类只有 进入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才能满足人类的社交需要,进人后 现代人类追求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 值以满足人类的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只有在底层的 需要依次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类才可能进入后现代社会。 建立在需要更替基础上的消费结构演变是不能跨越的,这就 是需要的演变逻辑所决定的消费的技术逻辑演变。 2.消费结构变迁的社会逻辑 (1)消费的社会逻辑的含义 在后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费能力与消费内容 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地位、个人成功、声望的评价依据。人们 购买、消费商品不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因为它的符号 意义价值。个人消费具有了社会意义,它成为人们的生存方 式,为人们提供、制造身份和自我。在后现代社会决定人们 消费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前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主要服 从消费的技术逻辑,而后现代社会主要是服从消费的社会逻 辑。 在后现代社会,消费的逻辑根本不是那种把财富和服务 的使用价值占为己有的逻辑,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 或各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即不是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需 求上,他们实际上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 需求,或者说是由占有“社会意义的欲望”所激发出来的需 求。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需求,这种特殊的社会心理需 求,决定了消费的逻辑就是人们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 辑。我们把它称为消费的社会逻辑。正如波德里亚所言: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 (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 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 体。”_1 在后现代社会中,消费的这种社会逻辑章显得淋漓尽 致。消费的社会逻辑实质上是由于社会地位与收入差距形 际上人均消费的自然资源、排放的污染物是不同的,因而对 生态环境的消费也必然不同。《多少算够》的作者艾伦.杜宁 认为,这个世界有三个主要的生态等级:穷人、中等收入阶层 和消费者阶层。依据他们的年平均收入和生活方式进行划 分 : 成的消费结构的差异等级。消费的差异等级不仅体现在个 人消费领域,而且体现在公共产品消费领域。 (2)个人消费的社会逻辑 世界上的穷人(约11亿),包括所有的家庭成员的年收 入少于700美元的家庭。他们食用的几乎完全是谷物和块 茎作物,他们饮用的主要是不清洁水;他们居住在茅草棚或 实际上,社会中的每一成员,不管愿意与否都处于高低 有序的社会层级结构之中,至于具体处于哪个层级,是由收 入、财富、权力等经济、政治变量决定的。在生产特权的社会 里,地位、等级不同消费品不同,在生产财富的社会里,收入 贫民窟里,他们靠双脚步行。 中等收入阶层(约33亿),每个家庭成员的年收入一般 在700~7500美元之间,他们的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并 不同、财富不同决定了人们处于不同的阶层,不同收入阶层 的人,消费的需求不一样。正如波德里亚所言:消费是一个 与学校一样的等级机构:在物的经济方面不仅存在不平等 (购买、选择和使用被购买力、受教育水准以及家庭出生所决 定)。” 决定社会地位的很多因素如收入、财富不一定是可见 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一定的符号将这些不可见的成份有形 化。凡勃伦提出只有金钱和权力不足以获得社会地位,必须 通过有闲、代理有闲、炫耀型消费来提供证明。无论是凡勃 伦的“金钱竞赛”、西美尔的“歧视性对比”,还是杜森贝里的 “示范效应”,学者们都是出于一种认识,即身份可以通过消 费方式表现出来,各个阶层和群体在其经济资源上展开对符 号资源的争夺,以达到社会认同和阶层地位的塑造。同时, 身份对消费方式具有约束功能,个人的消费受其所在阶层的 消费水准制约,个人总是选择与其身份相匹配的消费方式。 因此,消费是彼此间建立身份表述,获取社会认同的最直接 方式。 在后现代社会中,个体为了把自己归为社会中的某一特 定阶层,或某一类,或者是维护自己某一阶层的身份与地位, 消费着某种商品。消费成为展示身份与地位的语言。正如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言:“或者像我们看到的那样, 消费物品区别划分了身份地位的层理:假如它不孤立,它就 进行区分鉴别,它将消费者们集体地指派给一种编码,而且 并不会因此而引起集体的团结。”_3 厂商正是洞悉消费的这 种社会意义,洞悉消费者的这种社会心理需求,利用大众媒 体借助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制造出一套关于地位、品位、格 调、时尚、幸福生活等话语系统,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卷入 其中。 (3)公共产品消费的社会逻辑 公共产品消费的社会逻辑就是指由于社会地位与收入 差距形成的公共产品消费结构的差异等级。以生态环境消 费为例。生态环境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 点。部分人为了提供或保护这种生态产品而付出了代价,但 其他人可以“搭便车”轻易享受此产品带来的好处。 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纯公共产品,还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 特点,表面上看对这种产品的消费机会均等,人们也不会竞 相消费环境,但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与收人差距不同,实 且居住在配有必备电器的现代建筑里。他们依靠汽车、火车 和自行车出行。 消费者阶层(全球消费社会的11亿成员),家庭成员的 人均收入在7500美元以上的家庭。他们食用肉制品和袋装 食品,并且饮用软饮料和其他饮品。他们大量的时间呆在装 有空调的建筑中,这些建筑中配备着各种各样的电能驱动设 备。他们乘私人轿车和飞机旅行,并且大量的一次性物品包 围着他们。 不同的消费阶层对资源的消耗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消 费者阶层由于所得越多,对资源的消耗也就越多,也就更多 地干扰了生态系统。自本世纪以来,消费者对肉制品、铜、钢 材的人均消费已经增加了大约1倍;然而,水泥和轿车的人 均消费增加了3倍,飞机里程的人均消费却增加了33倍。 每一项消费的快速增加,都使环境损害深化。这主要是消费 者阶层大肆消费的结果。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也在慢慢地 增多,但对于穷人而言,消费实际上还是保持不变。 可见,人们的社会地位与收入差距不同,所形成的生态 环境消费的差异是相当大的,依据艾伦.杜宁的理论,消费者 阶层多数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消费的食物、交通等对自然 环境的损害更大,他们处于生态消费链的顶端,而穷人多数 在发展中国家处于生态消费链的底端,但为什么发展中国国 家的环境问题反而更大呢?这与国际产业链是分不开的。 国际产业链决定了生态消费链的演绎逻辑。国际垄断 资本处于产业链高端,而消耗原材料大、高污染、高排放的行 业与产业被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强大的资 本力量,通过消耗全球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来生产和获取剩 余价值,由此建立全球性资本运行机器。结果必然是发展中 国家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导致资本扩张的“生态悖论”,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控制的消费空间秩序中付出了资源 的代价、环境的代价。 三、当代中国消费结构变迁的外部动力 1.生活方式变化与个人消费结构变迁 产业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人 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第一次产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带来 了人们穿着方式的巨大改变。英国人在产业革命之前,在穿 73 着上一直是喜欢手工制衣,是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人们开始喜欢大机器制造的成衣。中国人对衣着消费之 前一直也是先购入布料,然后送到裁缝店制成衣服。建国 后,中国由于先发展重工业,在穿着上的改变比较晚。从21 世纪开局,人们几乎都开始直接买人成衣。中国城市化进 程,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 喜欢买入代表时尚的成衣,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跟上潮流。 而布料店与裁缝店纷纷关门,他们的从业人员纷纷转行。 营,公共产品消费急剧增加。城市人口增加,也必然增加对 具有自然垄断性特征的公共产品的消费,包括供水、电、热、 气等。城市人口增加,必然增加对医疗、教育、娱乐、文化活 动等公共服务需求。 (2)老龄人口增加,对医疗保健产品的消费增加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 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 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 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对消费需求水平与消费需求结构产生 影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医疗保健观念的 变化,老龄人口增加,必然增加对医疗保健产品的消费。老 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 代。电力的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力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能源, 没有电,人类基本上寸步难行,2008年中国的雪灾导致多地 电力供应中断,人类已经适应依靠电器生活的生活方式,没 有电,短时期(也就一个星期左右)可以被迫适应,时间再延 长一周,就要开始发生骚乱事件,人类已经回不到从前没电 的时代了。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确立,品种繁多的家用电器 走进千家万户,而且从城市走向农村。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 改变,这些电器支出之前是奢侈品,现在俨然成为人们生活 的必需品。首先是城市家庭的必需品,然后再成为农村家庭 的必需品。 第三次产业革命,也称为信息技术革命,也带来人们生 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人类从此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 电脑与网络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首先成为人类工作的必备 工具,EMAIL已经替代了传统的以纸和电话为主要工具的工 作形式,它节约资源、节约时间,开拓了人们的交往空间,缩 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开创了人类的新局面。随着技术的更 新,它也成为人类生活的必备工具,现在许多商业活动都在 网上进行,网上购物在城市已经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年轻人 的主要购物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各个人群的主要 生活方式,这种变化在五年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随着人们 工作与生活方式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人们在数字信息产品与 电子通讯产品的支出必然上升。 2.人1:7结构变化与公共产品消费结构变化 由于在城市得到的收益高于农村,大量的农民抢占城 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升。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 总人口为13.3亿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亿人,占总人 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增加,必然引起城市的公共需求 增加。 (1)城市人口增加,对城市的公共产品消费增加 城市人口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相应的公共交 通、轨道、高速公路等公共产品消费增加。上海市第六次全 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2300万人,与第五次 人口普查的1673万人相比,10年间共增加628万人,增长 37.53%。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轨道交通由一条增加到现在十几条,两大机场 的扩建,上海南站以及多条高速公路等公共产品都投入运 74 年人由于收入增长的幅度比较小,在扩大医疗保健产品消费 的同时,必然减少其它消费。,很不健 (3)儿童、少年人口占比下降,必将减少中、小学公共教 育消费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O一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0—14岁这个年龄段的公 民消费需求多样化,剔除多样化的需求,寻找他们消费的共 同点就是义务教育。0—14岁人口减少,且这种变化形成一 种趋势必将减少公共产品消费中的中、小学教育消费,而且 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这就意味着农村中 的中、小学教育消费会极大减少。城市中的中、小学教育消 费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当前消费是要增加的,这也符合当前 中小学入学难的现状,但是0-14岁人口占比持续下降的话, 必然导致城市中的中、小学教育消费最终下降。根据当前的 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青年人更加追求自 我,不愿多生孩子,生育率低将是一种常态,意味着城市中的 中、小学教育消费未来趋势就是下降。 3.制度变化与消费结构变迁 我国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实行传统的计划 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按 政府指令进行,政府利用行政权力集中全社会资源进行军事 工业建设,使中国的民用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消费品市 场长期供给短缺。这一时期我国片面发展重工业,在用计划 手段严格控制主要产品生产的同时,对居民消费品实行计划 定量配给制度。这时居民吃、穿、住、行方面的基本消费品严 重不足,产品单一,有些甚至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 在公共产品消费方面,军备开支占主导,教育、医疗支出严重 不足。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严重 阻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切依据计划无视人民消费需要 的生产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在关键时期中国的伟大领 导人邓小平洞察到了这一深刻问题,要求进行改革开放,在 经济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企业 依据市场需要来进行生产,由此带来了公共产品消费与个人 消费结构的巨变。 首先企业不再是片面的追求积累,消费的地位得到重 权利,传统的等级烙印已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假象的平等的 视,消费品得到充实,居民吃、穿、住、行方面的消费得到满 货币交换。 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依次得 而到了后现代社会,消费的技术逻辑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到实现,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就依次经历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渐渐消退,消费的社会逻辑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产品的极 的消费结构变迁。在改革开放短短的三十年,中国的消费却 大丰富,物品的符号价值已经成为各个阶层尤其是富有阶层 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迁,甚至是几个时代的同时并存,由此 的必需品,对于这些富有阶层来说,物品的符号价值远远高 带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让人目不暇接。在公共产品消费方面, 于其实用性的物质价值,正如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所说,要 军备开支所占份额大幅降低,而在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所必 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它被消费一但被消 然要求的公共产品消费支出方面大幅增长,总之,围绕民生 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 可见,在后现代社 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公共产品消费大幅增长。 会符号消费已经深入各个阶层,消费的社会逻辑得到了普 及。 四、结语 在当代中国,尽管中国的消费社会逻辑已充分发展,但 消费的社会逻辑并不是后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早在农耕 由于生产水平与消费水平有限,还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消 时代,为了证明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消费就已经存在,只不过 费的技术逻辑仍占主导地位,主导着消费结构的变迁。随着 那时是少数人的特权,不具有普遍意义。在农耕时代,人的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人水平的提高,消费的社会逻 等级地位价值投射到物品体系中,物品体系不仅包含了实用 辑对消费结构变迁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 价值,而且成为负载伦理价值的符号。在物品体系所指向的 中国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化,外部各种因素也会对消费结构的 等级秩序中,被统治阶级的消费是生存型消费,而作为统治 变迁发挥重要影响。当代中国消费结构的变迁是外部动力 阶级贯穿日常生活始终的是体现他们身份地位的等级符号 与内部动力共同演绎的结果。 消费。在等级秩序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层级不同, 参考文献: 其衣食住行的物品就有明显的等级烙印。 到了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因为技术与发明的惊人增长 [1][2][3]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 消费的技术逻辑得到充分发展且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版):34,27,56. 会财富的增长和民众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的社会逻辑的适 [4]刘铮.生态文明意识培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用范围得到了扩大,消费的社会逻辑不再只受权力和身份的 2012(第1版):63. 主宰,货币通约消解了传统社会的等级差异,商品的货币化 [5]让・波德里亚.物体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 使得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人们拥 223. 有的货币数量有惊人的差距,从而形成商品消费的差异等 级,工业时代人人都有购买琳琅满目的符号编码…商品的 (华男编发) (上接第70页) [5]施继元,高汝熹,罗守贵.都市圈创新效应原因探析一基于都 [8]赵晶嫒.区域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市圈创新系统的视角[J].软科学,2009(3):55—60. 74—75. [6]刘立.创新系统功能论[J].科学学研究,2011(8):1121— [9] 张润彤,朱晓敏.知识管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128. 2002:7一l2. [7]DAVE SNOWDEN.Innovation as an objective of knowledge [10] 张永安,付韬.集群创新系统中知识网络的界定及其运作机 management.Part I:The landscape of management.Knowledge 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92一卯. Management[J].Research&Practice,2003(1):113一l19. (曹陇华编发)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