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 1、 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常见作用】:①设置人物活动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预示人物命运,为下文埋下伏笔⑤推
动故事情节发展。⑤衬托主题
【答题模式】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精神)。 B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交代事件的社会背景②交代时代特征③揭露社会现实 2、分析细节描写:
【答题角度】抓住事物、人物的细微之处
【答题方法】抓住细节,结合语境来分析人物的情感
【答题模式】通过——(词语)写出了——(人物)————(情感) 3、品味语句中的情感
【答题角度】关键词、修辞手法
【答题方法】联系主旨,结合语境,体会人物情感
【答题模式】——词语(修辞手法)表达了——(人物)————情感 4、揣摩人物心理
【含义】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方法】①锁定场合,结合具体情境
②整体感知,结合上下文
③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表情动作
5、赏析词语:①先理解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②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③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表达作用。(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注意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词语表达效果】①感情色彩②修辞手法③副词修饰:分析副词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语气缓急 6、赏析句子:
A内容赏析: ①结合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做到紧扣主题分析
②从修辞角度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③表达——情感,塑造——人物。
【答题角度】①比喻、拟人等修辞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③背景主旨。 【答题方法】结合语境,抓住关键词语或修辞手法得特点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体会语句内涵】①理解字面意思②体会语句哲理③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语句情感】①联系背景主旨②结合全文情感③抓住重点词语④联系生活实际。 B结构作用:
【开头语句】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交代背景,埋下伏笔(做铺垫)。 【中间语句】承上启下
【结尾语句】①总结全文;②画龙点睛,升华主题③首尾呼应 7、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对事物的爱憎态度 【营造意境】创造意境,在意境中以情动人 【借助想象】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情感 8、伏笔 【概念】“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 提示或暗示 “下文人物或事件” 【作用】结构紧凑,交代含蓄,避免突兀。 9、修辞手法作用和答题模式
1
宽城三中 语文阅读技巧 答题模式——记叙文、说明文 修辞手法 排比 设问 反问 比喻 拟人 反复 夸张 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表达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提醒注意,引人思考,突出某部分内容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情感留下深刻印象 将内容说的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 烘托气氛,加强感染力 作 用 答题模式 运用排比修辞,突出了——表达了——。 运用设问修辞引发注意和思考,充分表达了——。 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 运用比喻辞,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 运用拟人修辞,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体现了——。 运用反复修辞,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了——情感。 运用夸张修辞,突出了——的——特点,形象表达了…。 答题模式 10、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容貌、体态、服饰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社会环境、突出特征 运用——描写,刻画—— 个性化人物语言】表达人物情感,反映性格特征,折射所处时代特点 了个性化动作】展示人物精神面貌,透视人物心理,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性格特点) 描摹人物面部表情】表现内心世界,反映人物品质 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内心活动】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心理。 11、品析句子的三个角度: 【用词之美】品析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的表达效果 【修辞之美】品析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情感之美】结合语境、内容、主旨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12、插叙的作用:①情节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
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13、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概念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个“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表达侧重点——在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① 强调、增强语气语势; ② 起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③使诗歌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 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更多)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 表达侧重点——在不同的词语上。 ① 一气呵成、节奏感强 ②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③ 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作用 14、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步骤
【明确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分析性格】结合语境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模式】运用——描写,刻画了——的性格特征。
15、提炼概括信息的步骤:①通读全文,把握要点②审读题干,锁定区间③细心研究,寻找标志④比较辨
别提炼要点⑤简洁明了,表述准确。
16、病句分类练习
【语序不当】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的不良卫生习惯。 【搭配不当】晚会以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的耳边。 【成分残缺】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表意不明】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前后矛盾】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不合逻辑】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句式糅杂】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2
宽城三中 语文阅读技巧 答题模式——记叙文、说明文
17、品析语言的角度①【词语妙用】揣摩推敲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作用。②【修辞手法】分析语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③【句式特点】骈句、散句、双重否定句等句式特点。 18、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 象征 烘托 对比 借景抒情 以小见大 作用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渲染气氛,使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9、文章中各个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0、文体语言
【记叙文语言特点】 精炼、含蓄、深刻有哲理性、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幽默风趣、具讽刺意味 【说明文写作特色】——材料充分;数据准确;举例恰当
【说明文语言特色】——平实准确;概括具体;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议论文写作特色】——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据典型;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论文语言特点】——准确、简明、概括性强、严谨
21、记叙文标题的作用:①概括主要内容②行文线索③揭示中心④新颖吸引读者 说明文阅读
1、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找准对象】①看题目,不少题目就是说明对象或者包含说明对象。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把握特征】①看标题,找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②抓住文段中的关键句、中心句往往在段首或段尾。
③根据说明内容提炼关键信息,概括出事物特征。
2、 辨别说明顺序的方法:
【认清说明对象】①实体性事物——空间顺序②抽象事物或事理——逻辑顺序③事物阶段性特点或制作过
程——时间顺序。
【把握语言标志】①时间顺序——有表时间变化的词②空间顺序——有表空间变化的词③逻辑顺序——有
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
3、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画图表 下定义 打比方 引资料 摹状貌
作用 使说明对象具体明确 将被说明的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加以说明,条理清楚 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对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准确揭示本质。 使说明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增强趣味性。 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答题模式 举______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___ 对____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__ 使说明准确,科学,更有说服力。 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____ 把___和___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_________特点 通过_____图表的展示,使读者对______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 给_____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把____比喻成__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___ 引用____资料,更充实具体地说明了__________ 对——进行状貌摹写,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3
宽城三中 语文阅读技巧 答题模式——记叙文、说明文 作诠释 对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从——方面对事物的——特点做解释,更全面说明了对象。 3、 分析说明文中词语表达作用的基本思路:
【解释词义】了解加点字的本义,结合其语境把握加点词语的句中含义。 【分析作用】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
与不符合实际。(5)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
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约数。(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 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D【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找到表程度、限制、估计、约数的词,后同类型一
E【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
其中的一部分。 4、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5、说明文写法分析
①、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
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②、结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
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③、结合表达方式谈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
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