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1 1 第8卷第4期 Jounral。f H b。i u i 墙ity。f Econom !!( 坚望 翌 兰!! 生兰: : 1:生 !!!:!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缘起 黄 丹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湖南长沙41ooo4) 摘要: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论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潮及其实践合乎逻辑的演进,也 是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巨大反差,特 别是日本入侵造成的民族危亡的威胁。是这场论争发生的直接诱因。 关键词:20世纪3O年代;中国现代化;论争;缘起 20世纪3O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论争在中国现 了中国人迈向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希望。但辛亥革命既不能 代化的历史坐标上占有重要位置,论争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 阻止袁世凯专制独载的出现,也不能使中国摆脱受压迫受奴 史必然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追寻其发生的逻辑轨迹。 役的悲惨状况。这种局面,使先进的中国人感到,要使中国真 一、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进 正富强,能与西方欧美列强相抗衡还必须从文化思想人手,根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较量失败后启动, 本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他们认为,新国体是不能与旧文化相 这使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显示出向西方学习的态势。向西 调和的。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和“赛先 方学习体现时代的要求和富国强兵的愿望,经历了由盲目学 生”两面大旗.要求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精神,重建中国的现代 习到系统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不 文明.成为最先进的社会文明。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国旧有 同时期: 文化受到最严厉批判,西方的民主科学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 第一时期:学习西方“器物”期。 张扬。 西方的冲击.使“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致命的打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便开始了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 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 但直至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确立。却没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一 中国的传统观念因此而开始动摇,士大夫与地主阶层开始出 丝曙光,列强欺凌、军阀混战、人民苦难依旧。为什么中国的现 现分化。伴随而来的则是洋务思想,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产生 代化事业总是昙花一现?中国如何才能走上现代化之路?这要 与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代表性主 求中国知识界做出认真的反思和回答。 张。这种企图学习西方先进“器物”来赶超西方的主张,开启了 二、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变革之门,而且在广博浩瀚的传统文化中,发掘出与现代 五・四运动以来,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事 化因素相通的因素。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向沟 业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这主要缘于: 通了渠道。但这一时期向西方学习,也仅限于坚船利炮,至于 (一)传统社会阶层的衰落和现代精英阶层的兴起 中国今后该如何与西方竞争,该走什么方向和道路。他们都未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就分化的独立性而言,主要存在三大 能作出深刻的思考.更谈不上能提供多少令人满意的答案。 社会阶层:官僚阶层、士绅阶层与农民阶层。然而,19世纪中 第二时期,学习西方“制度”期。 叶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彻底瓦解这种社会关系和制度 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哄哄闹闹近 体系。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联结三大阶层的纽带消失,地方士 3O年。但甲午一战,中国却一败涂地,这对中国社会的震撼是 绅失去晋身希望和政治屏障,通向上层特权的途径被切断,其 空前的。面对现实,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仅凭坚船炮利 社会地位和名望大为下降。作为统治集团的官僚阶层也因科 并不能使中国自强,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 举制度的废止而失去了制度化的来源和价值信仰基础。稳定 改革,改变昏昧的封建制度,才能自强御侮。新兴民族资产阶 的制度体系被打破,却没有一个新的规范来代替它,血缘与地 级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企图用改良的办法.在 缘关系仍是官僚系统中拉帮结派的主要纽带。中国传统社会 中国引进其英日式的“君主立宪”政体。继之.孙中山主张用革 阶层,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趋于瓦解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与此 命的手段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在中国建立美式的共和政体。这 同时,新精英阶层却应运而生,这就是随着工商部门与自由职 些都反映出国人希望引进西式的政治制度,将中国引向现代 业的出现和清末军事改革,从2O世纪初开始出现的三大新兴 国家的意识。这一时期。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抱有莫大的希望。 精英阶层:知识阶层、工商阶层与军人阶层,他们与原来的三 但结果却是,戊戌维新失败,六君子饮恨。辛亥革命成功了,革 大社会阶层一起.构成了左右中国现代化格局和走向的动力 命果实却被袁世凯夺取。孙中山倾其一生心血建立的现代共 系统。 国政体徒具空壳,这使中国知识界再次陷人苦恼和沉思之中。 知识阶层是指具有现代化教育背景.从事抽象符号系统 第三时期。学习西方“精神”期。 创造、传播和使用的自由职业群体包括文学家、艺术家、自然 辛亥革命的成功.曾使无数中华儿女欢心鼓舞.再次激起 科学家、记者、教师等。历史进入到2O世纪知识分子对现代化 ・9・ 的思考进入了一个全新层次。他们已不满足于理论上争论.而 且要把理论付诸实践。虽然这只是一种有限的尝试,但其创新 意义却非同小可 Ⅱ梁漱溟、晏阳初等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都 是弥足珍贵的现代化财富。工商阶层是随着近代沿海工业化 专政,但对中国现代化事业也起了推动作用。国民党自始白 终以“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为指导原则。力行国家要 担负起引导经济现代化的重任。1927—1937年间。国民政府在 经济特别是财政金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措施:如关 的发展,现代工业部门的出现而产生。在20世纪的头一个十 年中期到3O年代中期,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 展,工商阶层因经济实力的膨胀,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变得更 具发言权。他们通过商会组织聚集起来。一度形成了多少独立 予政治中心的“工商社会”,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 为其主体的工商阶层越来越希望按照其阶级利益进行现代化 实践,因而其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热情都日益提高。军人阶层 是由适应晚清中央政治衰败和内外战争需要而兴起的一些军 事集团演化而来。由于军官大多受过现代军事教育.组织严 密,社会整合能力强,因而在社会失范的2O世纪上半叶的中 国往往扮演重建政治秩序的强力角色。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实 际地位之重要。远远超过其它阶层。尽管军人阶层缺乏深广的 现代化眼光。对权力资源过分迷恋,拒绝其它社会利益集团的 参与,因而常常成为社会变迁的抗拒力量,但他们在一定时期 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 (二)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中国最初的现代化就是以发展实业和工业救国的口号出 现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工业救国思想在思想文化界居于首要 地位。孙中山于1912年7月发表于比利时《人民日报》上的 <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写道:“中国处在大规模发展工业 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发展起来,再过5O年,我们将有许多 上海。”不仅如此。工业救国的要求还表现为有组织行为。一些 全国性的经济团体纷纷建立,他们号召人们组织起来,致力于 国民经济的发展。例如,上海资本家组织的中华民国工业建设 会宣布以群策群力,建设工业社会,企图工业发达为宗旨。实 业救国思想的传承和实践,推动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895—1913年十几年间我国自己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 使用机器动力的工矿企业有549家,资本总额共计12028.8 万元。平均每年增设28.9家,新投资本633.1万元,一些主要 行业平均增长速度达l5%一20%。1921—1927年间,中国历年 所创办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总数约1984家,创办资 本总额约45895万元.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从1840-1911年 这72年总和的一倍以上。I珥 (三)政府的推动和夹逢中的发展良机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政权力量 的推动是分不开的。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 制.并转而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这是有现代化意义的重大政策 改变。晚清十年的现代化努力首开政府大规模推动现代化发 展之先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些具有一定现代化意识和 经历的人物执掌政权,他们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提出一些具 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意义的施政纲领和计划。在很短的时间里 颁布了不少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 文化教育的法令。这些法令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现代化的目 标和价值取向。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北洋军阀政府,已与旧式封 建政权有所不同。部分军阀有一定变革思想,不少军阀及其亲 属投资于近代企业。同时从政府财政的需要角度思考,军阀政 权也不反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北洋政 权也颁布了一些鼓励经济发展的法令。经过国民革命而建立 的南京国民党政权。虽然叛变了革命,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10・ 税自主、币制改革、银行改组。发展国家资本等。政府的推动使 中国现代化事业在2O世纪前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得到了 较为迅速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巨大 反差 、 2O世纪3O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给资本主义各国带来深重灾难。这是屹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 经历的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危机。据统计。在危机 最严重的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缩减 了36%,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几百 万小农破产,无业人121颠沛流离,生活困苦,13]P327-339为减轻经 济危机造成的损失,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 家转嫁危机。这对中国打击是很大的,出口大为减少,而资本 主义国家的商品靠不平等条约和贸易特权在中国畅通无阻。 这对长期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民族工业来说元异于雪上加 霜。衰败的经济形势、频繁的水旱灾害、不断的军阀混战使20 世纪3O年代的中国陷入了空前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边缘。相反,2o世纪3O年代,苏联经济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 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28年在执行第一个五年 计划前夕,苏联仍然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而在第一个 五年计划其间,苏联共建设了1500个大企业,工业产量在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由计划初的48%增至70%,实现了由农业国 向工业国的过渡。工人人数上升了近一倍,而且工资也几乎翻 了一番。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资本主 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凯歌高奏,影响了 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判断的价值取向,中国人开始 重新审视曾经笃信不疑的“西化”现代化之路。 20世纪30年代,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受到资本主 义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在崩溃的边缘苦苦挣扎时, 日本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饱受经济危机之害和日本人侵 之苦的民族资产阶级加入全国抗日行列之中。他们从本阶级 的立场出发,重新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民 族危机在中国知识界弓1起强列反响,他们深感:“须知今后中 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面进展,不特无 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我们的整个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百 劫不复的厄运。”i41 2O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反差,唤起中国知识界寻找新的方式加 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考,深刻的经济危机伴随严重的民族 危机.又使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强烈的忧患认识和历史责任感, 这一切直接诱发这场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论争。 参考文献: f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1. [2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2]M】.上海: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1. 【3】f美】加尔文.D.林顿.美国两百年大事记【M1.上海:泽文出版社,1984. 【4】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J1.19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