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U亡三 Tl口n 高职城镇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探索 口王荻 [摘要]当前我国开设城镇规划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增长较快,但课程设置多为本科的简化版,未能很好体现高职特点。 研究首先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对高职规划专业定位进行探讨;其次以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为基础,按照二级学科方向 对高职的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搭建核心课程组合结构;最后通过课程编排,实现高职教育专项职业技能化的特点。 [关键词]高职;城镇规划专业:课程设置 [文章编号]1006-0022(2013)02—0109—04[中图分类号]TUg81 [文献标识码]B A Study Of Urban Planning Major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Wang Di I ̄lmmcll Presently urban planning majors grow rapidly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but their curriculum does not reflect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s.The paper studies curriculum theo ̄and practice,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orientation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core courses of urban planning,to offer an urban planning major curriculum suggestion for vocational institutes. [1(eYwordsl Vocational institute,Urban planning major,Curriculum 1专业及课程设置概况 高职城镇规划教育发展既是我国当前高速城镇化的 迫切需要,也是城乡规划学教育层次完善的体现①。自 体专业课程设置看,详细规划设计、规划原理、建筑设 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开设比例最高。(图1),很 多学校在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中将居住区规i,J ̄IJ为主 要学习内容。此外,如道路交通、工程系统、管理与法 规等规划的核心知识课程开设比例也相对较高。 2000年以来,我国高职城镇规划专业发展迅速,目前全 国开设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院校共有71所 。其中,以 建筑类课程为基础进行城镇规划专业教育的院校数量约 为80%,很多院校的名字中包含了“城市建设”“建筑” “建设”等字样,如“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四 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另 外有约15%的院校是以测量、道路及环境等工程类课程 课程设置分析与探索 2.1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在201 1年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其本科 层次的专业名称为“城市规划”,高职层次的专业名称 为“城镇规划”,这体现了本科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差异, 即高职主要面向国内众多中小城镇规划岗位的人才需 求。我国地方基层规划工作岗位极其缺乏专业人才,按 为基础;其余5%的院校则以园林、土地等为基础0。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建筑类学科 背景更深,一些院校直接继承、延续了当地重点高校规 划专业的特色,并在培养层次上加以区分,几乎没有高 职院校采用理学类背景的专业培养模式,这体现了高职 照专业设置的目标和部分教育学者的理想设定,从博士 到专科的不同层次的规划人才,将类似城市等级序列, 教育重实践应用、轻理论研究的特点。。 从一线城市到小城镇有序分布,达到供需平衡。但从笔 者在实际工作及业内交流、学术活动等多方面了解到的 从专业成立的时间来看,约有2/3的院校的城镇规 划专业是在2004年底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 情况看,这一设想在实现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 首先,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学历门槛。我国各地方规 划建设及相关岗位的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基本都要求 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颁布以后才成立的,这个时期的 规划本科教育已相对成熟,课程体系也比较完备。从具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j g Z1 0 0 0 2) [作者简介] 王荻,注册规划师,上海济光学院建筑系讲师。 ≯01 犟lI蝌 , g卷109 点高校的规划专业学生是优秀学子中的 进行探索、更新,从而出现了规划专业与 ;蓁-I I__I i I I I 图1高职城镇规划专业课程开设比例 精英,有着明确的自身发展定位,而高职 院校学生成绩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这 是否意味着要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降低 课程难度并减少知识量? 部分高职院校面对近年来国内良好 的就业需求市场,对专业宗旨和特点还 处于改革时期的高职教育如何结合的问 题。业界对此普遍认为,结合改革明确高 职专业的定位,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 设置,将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课程的含义包括两方面,即学习的内 容(学什么)和学习的过程(怎么学)。首 先,针对培养目标与现实就业的矛盾,笔 者认为不同教育层次的人才互补不应局 限于空间互补,而应着眼于时间互补。空 间互补指就业所在地的互补,短期内希望 未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开设了规 划专业,课程设置大体沿用本科的成型 体系,是本科课程的简化版,做不到因材 本科以上学历。其次,大中城市高职毕业 生自身更倾向于选择一二线城市,如上海 高职近几年规划毕业生除去升学、出国及 施教,培养的学生不尽如人意。一些急功 近利的短视行为对规划教育的伤害是巨 高职学生补充中小城镇规划管理的人才 大而深远的,个别学校甚至因此被取消 招生资格。 2.2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2.1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 规划专业到底要不要办高职?答案显 缺失是不现实的;时间互补是指工作程序 上的互补,高职学生通过熟练的技术辅助 他人及团队实现工作目标,发挥不同层次 人才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其次, 从高职专业目录宏观指导来看,规划专业 从事其他职业外,绝大多数外地学生都选 择留在了上海或其他一二线城市。最后, 招生受到专业名称影响。通过近几年招生 座谈发现,许多家长对“城镇”存在误解, 以为毕业后工作目标和地点将是“镇”,这 显然是拿“城市”与“城镇”对比的结果。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过 程,目标与现实的出入造成了课程配置 的一些矛盾。在课程内容方面,如果对中 小城镇内容有所侧重的话,那么当就业 趋势不符时是否应调整培养方向?如将 教育的发展不再遵循精英教育的培养模 式,而是着重于教育的普及 这样从学 习的内容和过程上,高职规划专业都可以 有明确的定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巨大,高职 规划专业应走求同存异的路线:①利用 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体系构建的有利时机, 谨慎明确专业名称;②着重从二级学科 然是肯定的,高职规划专业办学具有必要 性与可行性:①必要l生基于规划人才供需 的严重不均衡,我国平均每2.2万人拥有 1名规划师,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职 业需求量巨大且急迫;②可行l-生基于规划 专业本身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符合高职 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规划工作涵盖了从 宏观的区域到一个局部地段的微观设计, “城镇”与“城市”视为同义,那么在有 限的时间内以应培养哪项技能为主?在 课程编制模式方面,以建筑为基础是不 是专业学习的必经之路? 此外,课程设置还面临一些非常实 际的问题:如何应对招生数量的不稳定? 如何应对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许多重 表1城乡规划二级学科与高职教育 入手创立各院校主攻方向与特色,实现 多元化发展,明确与学校专业特色相匹 配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编制。我国课程设 置一般由国家统一制定,各高等学校参 照执行;而欧美国家课程设置原则上由 各高校根据学科体系与社会需要自主制 因此规划人才的培养也应当是多层次的。 当前对高职规划专业办学的质疑主 要集中在教学质量上,学时短、生源差等 共性问题是高职院校自身固有的。我国 高职教育正处于改革期,从上到下都在 表2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组合选择 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城乡规划基础知识 与交通)道路与交通规划 基础设施规划 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中外城建史 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 基础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限制性选修 基础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限制性选修 基础类必修 限制性选修 基础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实践类必修 限制性选修 技术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非限制性选修 技术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或评析) 建筑初步 建筑设计 非限制性选修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技术类必修 非限制性选修技术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非限制性选修限制性选修 基础类必修 非限制性选修 非限带lj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技术类必修 实践类必修 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建筑类 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类 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系工工程类 程学 土地类 人文及其他类 限制性选修 非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非限制性选修非限制性选修限制性选修 实践类必修 基础类必修 非限制性选修非限制性选修 非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非限制性选修非限制性选修 基础类必修 实践类必修 实践类必修 非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技术类必修 实践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限制性选修 基础类必修 非限制性选修 非限制性选修 限制性选修 技术类必修 实践类必修 城市规划课程设计 总体规划 技术类必修 实践类 修 实践类必修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技术类必修 实践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修建陛详细规划 非限制性选修实践类必修 实践类必修 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计算机技术辅助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实践类必修 技术类必修 定。对高职教育来说,最大的办学特点是 以市场导向为主,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在 课程设置上接近后者,相对本科院校更 部历史文化名城,可侧重于城乡发展历史 与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 前后少、中间多,所以所以本科核心课程 对城市规划与设计、城乡发展历史与遗 产保护规划两方向更适用,其他方向则 保护规划与设计方向,培养专项规划师; 针对中小城镇基层规划管理的薄弱,可侧 加灵活,具备了因地制宜、特色办学的条 件。 需要精简或增加(拆分)相应课程(表2); 对于不同方向,相同名称的课程可有不 同的教学重点,对难度与知识量也可有 重于城乡规划管理的建设管理方向,培养 管理助手及升学预备人员。 2.2.2课程内容选择 城乡规划学包含6个二级学科,比较 全面地涵盖了各层次城乡规划教育的培 尽管教学方向多样,但几乎所有高 职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以技能 为主,对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三位 一不同侧重点。以这种方式对高职核心课 程进行梳理整合,可以较科学地选择教 学专项并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有助于与 升学考试和未来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 试衔接,使授课方式稳定,减弱招生数量 变化的干扰。 2。2.3课程编制模式 养领域。笔者认为,从教育内容与层面出 发,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生态环境与基 体的培养,这要求有一些共同的核心 础设施规划2个二级学科相对比较容易 进行课程设置并开展职业教育;而区域 发展与规划则相对较难(表1)。 比起“城镇规划”的笼统与庞杂,这 些二级学科更加明显地体现了宏观和微 课程相匹配,能够涵盖规划基础知识、规 划常用方法与技术、职业价值取向等核 心内容,作为专业通识教育或细化方向 前的主干教育,引导学生快速入门并扎 实掌握基本功。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当前 课程方向的选取及核心课程的组合 可以体现高职“专”的特点;而通过课 观偏向、研究宽泛程度、学科涉及门类、 本科院校的8门核心课程为参考,增加1 门技能核心课(计算机技术辅助),确定 核心课程的选择与学时量,通过组合产 程编排可实现与其他教育层次显著区分 的职业技能化的特点。相比本科院校的 4年~5年的教学周期,高职院校只有3 知识储备深度等。高职院校可选择某二级 学科或该学科的某一方向细化教学目标, 进行更有针对 的教学。例如,针对上海 规划设计公司缺乏绘图员的现象,高职院 校可侧重于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城市规划 生与培养方向密切配套的核心课程体系。 由于规划专业的相关选修课涉及内 容很广,高职院校在选定自身教学方向 后不必全部设置。在构成比例方面,基础 年时间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实践教学,而 且一般毕业前还要安排至少半年的顶岗 实习,是名副其实的“时间紧、任务重”。 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每学期不 能安排太多专业课程,因此课程编排的 理论与方法方向、城市设计方向,培养技 术员;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逐渐受重视的东 类、技术类及实践类课程按教学顺序应 2 01 3年第2期第2 9卷111 而当前我国高职教学可行且急迫的 任务是将高职的专科层次教育做扎实,并 理顺其与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构筑 规划教育从下至上的培养体系,形成合 理有序的人才梯队。作为中心内容的课 程设置,除了本文的以学科建设为基础 进行的探索,也希望其他学者基于工作 实践从更多角度提出合理方法,为高职 院校规划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参照。n (感谢姜哲、张芳、夏赞坤同学所做 的基础资料整理工作。) 图2高职院校必修课程构成 [注释] 关键就在于第一、第二学期的专业课如 何适当穿插,避免受公共课挤占而大量 按照编排,这些定向培养的高职学 生将比正常本科院校的学生早工作1年~ 2年,当同龄本科院校学生刚走出校门 ①高职教育是教育形式而非学历,鉴于我国目前的 高职教育主要在专科层次,因此本文对高职的探 讨基于专科层面。 排在第三学期以后,这样编排的另一个 好处是可以引导学生陕速入门。 ②此处列入统计分析的高职院校中也包含了--Jj\ 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及个别以专科层次招生的本 科院校与二级学院。 ③统计中不含2012年新增设城镇规划专业的院校。 ④在本科院校中,除建筑类以外,主要是以工程类、 理学类、林学类三大学科背景为主。 时,高职学生在专项专业水平与职场经 验方面都已有较大提升。由于高职学生 自恃较低,能够安于岗位,在薪酬方面具 有竞争力,且情商并不低,因此将很受用 人单位的欢迎。 2.2.4课程设置实例 相比本科院校高年级多方向的学习 选择,高职院校应更着重于单一方向的 培养,这将对高职生源更富有针对l生能 够统一学习目标且不降低教学质量。因 此,以“专”为特点的高职教学必须降低 选修课的比重,特别是非限定性选修课 ⑤详细规划设计包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 细规划,如学校两门课都开设,按一门课程统 计。因各校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在统计中进行了 适当归类,如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等都计入 园林绿地规划课。 以上海某校为例,在城乡规划学成为 一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中的“套餐式”课 程,而限定l1生选修课的“拼盘式”课程可 作为应对就业趋势变化进行培养方向微 调的手段予以保留。 级学科后,按照上述思路对教学计划进 行了调整,明确了以城乡规划与设计为主 导教学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上海市的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 个设计院或公司。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包 括:基于就业趋势减少建筑课程的数量, 因此,高职课程编排将以必修课作 为修学重点。必修课包括公共课程(政 治、外语、体育)、职业基础课程、职业 技术课程和职业实践课程,其中职业基 础课程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 业课程中的专业理论课程的浓缩,主要 进行知识点的讲授,不针对理论研究展 开(图2)。由于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动 手能力,因此对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实践 课程一般要求实训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 若干意mEz].2011. 专门培养规划设计技术员;压缩职业基础 课并力求在一年级全部上完,避免技能学 习期间的知识断档;考查多于考试,用实 [2]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EB/0L]. httP://gaol<ao.chsi.com.cr1. [3]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EBIOL].httP:/1www. tech.net.cn. 践项目检验教学成果;在实习单位完成综 合性最高的总体规划课教学;强化职业道 [4]周江评,邱少俊.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 发展和不足[J]+城市规划学刊,2008,(4) :n2—118. 德教育,明晰规划师助手职责与发展目标。 [5]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 [J].城市规划汇刊,2004,(5):25—28. 8结语 教育层次上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 然趋势,因此对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 教育任务,高职院校应积极承担,这有助 于今后摆脱学历教育的束缚,成为职业发 [6]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 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 ].城市规划, 2010,(6):46—54。 半。在此基础上,各高职院校可按照地 [7]高等学校土建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 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 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 域特色和自身发展阶段,实现课程编排的 学科背景多元化,如管理、计算机、旅游 及历史等,将它们与成熟的职业专业相结 合。如此一来,只要遵循课程内容的合理 选择,规划专业将不局限于建筑类院校办 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4 展的拓展平台。教育层次上移的核心是将 职业教育与职业准入相衔接,如德国的双 元制模式等。以此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与 [8]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H].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学,对规划教育普及化及专业本身发展都 大有裨益。 体系建设,将是高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收稿日期]20I 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