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刀之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
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侥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章内容和“我”的心里变化来梳理情节。
________;→长大后看到梨农砍梨树,明白真相→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3)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画横线句“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的理解。
【答案】 (1)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解析】【分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2—5段写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12—15段由树及人,写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2)“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使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答此题,要了解好作者描写的对象,从句子的描写中找到本体,说明其表现梨农砍树的姿态,使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3)“谜”指的是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指的是储存养料,以利结果。9,11段都有对“底”的交代。
(4)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抓住“承受”“积蓄”“打造”等词语,从人在生活应该有准备迎接困难的挑战这方面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如: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同时要理解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都是对自己更深层次的爱。
故答案为:⑴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⑵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⑶ 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⑷ 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梳理。解答本题,需要对文章划分段落,再结合具体的段落概括大意即可。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
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从两个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可以分别从人物描写与修辞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⑶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⑷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救树
毕淑敏
①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夜风掠过,残缺的树冠发出声响,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息。
②它为何如此羸弱?
③疑问坠得我傍晚散步的鞋底涩了。就算苗圃培育的先天有所不同,移栽街旁时,挑的植株也必大小相仿,怎么几年时间,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呢?
④有的时候,命运其实就是一种位置。那树在一人多高的位置,横空翘出一道水平树杈,拳头粗细,孤零零地探着,竟是天造地设的一副单杠。其下青砖铺路,任凭虎步龙腾。过往行人,突然觑到这天然的运动场,便被诱惑,猛跑几步,蹭地一蹿,攀着树杈荡上去。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
吟。
⑤青杨全身哆嗦着,久久无法在摇撼下平息。叶片好似千百面残破的铜镲,交错扑
打。树干猛烈地痉孪,每一条根须都被摇离热土,水脉从底层崩断……
⑥我对先生说,不散步了。守在这棵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⑦然而,无奈。总是每晚守候,还有漫长的白天无法看顾。终不能24小时连续为这树值班。于是在家中把刀磨得寒光迸射。先生问,不会在策划一件谋杀案吧?
⑧我答,你猜得不错。
⑨先生惊,目标何在?
⑩我说,长街畔那棵青杨。
⑪先生正色道,砍树犯法。
⑫我说,只是断掉那树的臂膀。丢卒保车,让企图翻杠的人无所依托,青杨才有一线
生机。
⑬先生建议,利斧比钢刀好。
⑭我说,朗朗乾坤,拎着一把阔斧街上行走,太招人耳目。还是袖里藏刀来得简便。
⑮先生道,树杈高过头顶,你如何砍得到呢?
⑯我运刀成风,比画着说,助跑几步,凌空一跃,大功便告成。
⑰先生边躲闪边冷笑,你是谁?烧火的杨排风或是侠女十三妹吗?需带一张便携式折叠凳,择一个晦暗的子夜,若天降大雾就更理想了。你瞭望,我动手,手到擒来神鬼不
知。
⑱于是夫妻磨刀霍霍,焦急地等待月黑风高的日子。每逢路过孱弱青杨的时候,都对
它轻声说,再坚持几天啊,就要为你刮骨疗毒了。
⑲谁知我突然病了,辗转医院。数月后复出,迫近青杨时,几乎不敢偏头。遗它在水
深火热中煎熬,恐已近柴薪。
⑳想不到,青杨依旧屹立长街畔,竟比以前挺拔简秀多了,沁出蓬勃生气。细细察看,那只肇祸的长臂,已被人用锯齐根断去,茬口森然。青杨像因公致残的青年,早从伤
痛中振作,尽管身影还有些仄斜,头颅已然高昂。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1)选文前三段,突出了杨树怎样的特点?结合相关语句,说说①③两段分别用什
么方法来突出它的特点。
(2)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做了哪些努力?最终的结果怎样?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
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4)文章结尾写道:“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联系全文,说说“我”和先生因
为什么而惊叹。
(5)从“救树”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突出它的特征。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
与旁边的树木对比。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2)努力: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结果: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
生机沁出。
(3)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
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4)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好地完成了。
②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5)①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手。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告诉人们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
痛。④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解析】【分析】⑴解答时要根据各段的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根据前三段的“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它为何如此羸弱”可知杨树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杨树的特征。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侧面衬托杨树的特征。⑵解答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答案。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结果是那青杨肇祸的长臂,
被他人锯下,青杨重新焕发出生机。
⑶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这是比喻的修辞。“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运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
的惨状。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
⑷“好身手”在这里有双重含意:一是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二是赞叹树的身手好,
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根据“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的故事,围绕“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和要“勇于面对
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
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突出它的特征。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
与旁边的树木对比。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⑵努力: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结果: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
沁出。
⑶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
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好地完成了。②赞
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①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手。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告诉人们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④
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提取1、2段概括杨树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结合前几段的词句分析手法。第①段中一连串拟人、比喻,是正
面描写,第③段是侧面衬托。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
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结果是青杨的长臂被人锯
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突出了它的惨状,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
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答题时应注意,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就是前后句段,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做答。
一语双关,不仅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还赞叹树的身手好。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
句子回答,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内容,多角度多侧面阐明启发 。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自渡彼岸
雪小禅
那年,他17岁。
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
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补丁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衣服……
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
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
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
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
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
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
点起,周而复始。
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
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块。
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
情,听者潸然泪下。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
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1)“他”上山拉木头苦在何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第②段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和“吞咽”矛盾吗?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己自渡。”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
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①路途遥远;②冰天雪地;③缺乏衣服;④食物极差。
(2)不矛盾,“小心翼翼”表现了他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能吃到白面饺子时的珍惜,舍不得吃的心态,而“吞咽”表现了在饥饿的情况下吃饺子时的兴奋激动、狼吞虎
咽的样子。
(3)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相约去东北林场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急于改变家贫境遇、敢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轻声细语与他人趣说
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在人生历程中,苦难是无法避免的。身在苦难中的人或许并不知道苦难的意义价值,但是这些苦难却为后来的成长、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你经受住苦难的洗礼,
终能改变生活的困境,使内心变得强大。
【解析】【分析】(1)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从文中4—9段所写内容可以总结出:①运送时间久;②环境恶劣;③衣着破旧;④路途遥远艰难;⑤饮食条件艰苦等。(2)这类习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寻找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语句中的“小心翼翼”是从对白面饺子珍惜的角度来说的;而“吞咽”则是在饥饿的情况下对食物渴求的角度来讲的。所以,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不矛
盾。据此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3)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一起去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有责任感、肯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
叙“他”别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
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本题作答可从人生所经历的苦难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
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第4自然段开始总结,对“上山拉木头”这件事有关“苦”的主要细节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不必叙述
具体细节。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语境中的关键词句,有时矛盾对立的两个词语也能同时存在,比如本题的“小心翼翼”和“吞咽”,前者是一种缓慢细心,而后者是一种急速粗心,结合在一起却表现了人物对白面饺子的细细品味又急于吞下的食欲,从而
让表达细腻入微。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特点可以从标题、主题、人物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本文标题“自渡彼岸”已经清楚地告诉读者主人公勇于改变命运、
而文中的故事说明主人公坚强、有毅力、积极乐观。
(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苦难”虽苦,却是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懂得珍惜机会和幸福的一剂良药,所以在苦难面前,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恒心,走过
黑暗,必然是光明。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刀之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侥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
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章内容和“我”的心里变化来梳理情节。
________;→长大后看到梨农砍梨树,明白真相→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3)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画横线句“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的理解。
【答案】 (1)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解析】【分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2—5段写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12—15段由树及人,写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2)“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使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答此题,要了解好作者描写的对象,从句子的描写中找到本体,说明其表现梨农砍树的姿态,使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3)“谜”指的是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指的是储存养料,以利结果。9,11段都有对“底”的交代。
(4)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抓住“承受”“积蓄”“打造”等词语,从人在生活应该有准备迎接困难的挑战这方面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如: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同时要理解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都是对自己更深层次的爱。
故答案为:⑴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⑵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⑶ 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⑷ 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梳理。解答本题,需要对文章划分段落,再结合具体的段落概括大意即可。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从两个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可以分别从人物描写与修辞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⑶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⑷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茎秆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
(2)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司机们都喜欢老韩,原因是什么?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形象。
(5)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答案】 (1)①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2)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表现了老韩憨厚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3)他会在寒冷的夜晚及时给司机加油;在天色已晚时留司机过夜并热情招待;做家人舍不得吃的面片汤给有高原反应的司机吃。
(4)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的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的人;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5)结尾深化文章主题;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文章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回味;借物喻人;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写出了高源加油站老汉在艰苦的环境下的坚守,表明了他的人性之美,在儿子牺牲在高原的情况下,他还带领一家人坚守高原,为过路司机提供帮助,他的行为令我们佩服和感动。回答此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老韩的角度(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二是从儿子的角度(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2)此句“局促地搓手回答”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再写出该句子的浅层意思(表现了老韩憨厚和真诚的性格特点),最后写出深层意思(表达了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3)①他会在寒冷的夜晚及时给司机加油;②在天色已晚时留司机过夜并热情招待;③给新司机传授避免高原反应的方法;④做家人舍不得吃的面片汤给有高原反应的司机吃。
(4)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老韩一家孤独守护着四周荒芜的加油站,并且坚持了八年,表现了老韩热忱对待他人、甘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5)此文结尾作用为: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前文内容相呼应;“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内容上,借物喻人,“犹如火焰一般”象征着老韩热忱对待他人、甘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议论抒情深化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 ①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⑵ 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表现了老韩憨厚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⑶ 他会在寒冷的夜晚及时给司机加油;在天色已晚时留司机过夜并热情招待;做家人舍不得吃的面片汤给有高原反应的司机吃。
⑷ 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的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的人;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⑸ 结尾深化文章主题;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文章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回味;借物喻人;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⑷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落的考查。答题时应注意,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等。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荷叶帽
于君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地向下垂着。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
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
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都看到孩
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
啧!”
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
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令人眼红的“帽子”,唯恐掉了。
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来,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的也发了急,硬是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早把帽子踢得更远。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这一切就在小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
叶,哭得更伤心了。
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
的荷叶帽。
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
就走。
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
的玩具。”孩子仍是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说说文章以“荷叶帽”为题的妙处。
(2)你能领会作者写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七嘴八舌地夸赞戴着荷叶帽的孩子的
匠心吗?请做简要分析。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二小节画线句。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
(4)读了文章后,你一定有很多共鸣吧。当孩子的父亲“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时,假如你在场,你会对孩子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答案】(1)“荷叶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叙事。“荷叶
帽”给孩子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
(2)小男孩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叔叔阿姨们的夸赞是对小孩子的回应,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其童趣带来的幸福。与下文父亲扔掉并
踩烂荷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父亲不能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
(3)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
爱。
(4)叔叔,荷叶能带给弟弟无比的快乐。你在踩碎荷叶的同时,踩碎了孩子的心,同时也踩碎了儿童的创造力。儿童自有其独特的兴趣。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
的要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请尊重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纯真的心灵,好吗?
【解析】【分析】(1)考查文题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从内容看:“荷叶帽”给孩子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从结构讲:“荷叶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安排叙事材料。这样分点来答,既使
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2)考查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看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是作答的关键。内容上:夸赞是对小孩子的回应,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其童趣带来的幸福。结构上:引起下文,与下文父亲扔掉并踩烂荷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父亲不能站在孩子角
度看世界。答此题一定要联系一下人物形象或文章的中心。
(3)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动作描写;“大眼睛
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神态描写。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
性格特点。
(4)情景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是根据“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 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这一情节,应说些什么话。内容要对父亲的这一做法表示反对。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
故答案为:(1)“荷叶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叙事。“荷叶
帽”给孩子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
(2)小男孩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叔叔阿姨们的夸赞是对小孩子的回应,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其童趣带来的幸福。与下文父亲扔掉并
踩烂荷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父亲不能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
(3)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
爱。
(4)叔叔,荷叶能带给弟弟无比的快乐。你在踩碎荷叶的同时,踩碎了孩子的心,同时也踩碎了儿童的创造力。儿童自有其独特的兴趣。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
的要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请尊重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纯真的心灵,好吗?
【点评】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
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
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