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来源:小奈知识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师准备: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音叉(包括小桂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师:讲述

生:听录音、讨论。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

1、学生探究性活动

师: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师: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1)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2)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师演示:

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固体可以传声

师: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

学生举例:小学时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师问: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学生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体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

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师问: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4、声速

情景: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媒体显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本内容: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靠物质才能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空气中(_℃)每秒传播的距离为340米。

3、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为什么能听到几次声音?

4、某人在看到闪电后的8秒,听到雷声,那么发生雷击处与人之间的距离为多少米?

5、在较狭小的岩洞中说话,听起来比野地外洪亮得多,这是为什么?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可以传播。

4、声波——传递声音的波动叫做声波

5、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6、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不同。

7、声音不能在没有空气的空间(真空)中传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