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文学批评形态重构_必要与可能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00年4月第21卷第2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Jiangxi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s)

Apr.2000Vol.21No.2

当代文学批评形态重构:必要与可能

赖大仁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

[摘󰀂要]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如今已由转型探索走向形态重构。本文针对文学批评界的 失语!现象,以及对相对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评析,论述了形态重构的必要性;同时认为, 多元建构论!与 一元建构论!都各有其弊,或未必可能,比较现实可行的建构之路是 主导多元!,当今的主要任务即在 主导形态!的建构。这一主导形态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关键词]文学批评;建构;必要;可能;主导形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38(2000)02󰀁0001󰀁06

ReconstructionofthePatternofContemporaryLiteraryCriticism:NecessityandPossibility

LAIDa-ren

(ChineseLanguage&LiteratureCollage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7,China)

[Abstract]󰀂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literarycriticismisturningfromchange-typeresearchingtopatternreconstruction.Aimedatthe Lost-their-own-voice!phenomenonintheliterarycriticismcirclesandthecommentandanalysisonrelativecriticism,post-modernismthoughts,thisessaydiscussesthenecessityofPatternReconstruction.Atthesametime,theessaypointsoutthattheTheoryofMultidimensionsStructureandOne-dimensionStructurehavetheirowndemeritsormaynotbepossible.SothecomparativelyrealisticwayofStructuralConstrutionis Dominantmultidimensions!andthemaintasktodayistheconstructionof DominantPattern!.ThisdominantpatternmustbethecontemprarypatternofMaxistLiteraryCritismCharacteristicofChineseLitera󰀁ture.

[KeyWords]󰀂literarycriticism;construction;necessity;possibility;dominantpattern.

󰀂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如今已进入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即由转型探索走向形态重构。这里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重构是否必需与

释中,以及关于 相对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中,无论是否直接指涉 建构!的问题,其理论立场实际上暗含着对理论界所倡导的那种 建构!主张的抵触、悖反乃至拒斥,值得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回顾新时期文学批评变革发展的历程, 建构!的主张大致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即在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学批评观念全面冲击的背景下,打破了封闭僵化的政治批评模式的束缚,走向对文学批评方法、观念、话语等的全面变革与探索,形成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 失语!问题。理论界诊断当今文论和文学批评患了 失语症!,大致指两种情况:一是当代文

可能?应当从什么意义上来理解批评形态的重构?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可能还存在一些分歧,甚至是比较大的分歧。在这些分歧中,有些可能会成为认识上的误区,也许有必要作一些辨析。

1、重构:是必要的吗?

关于当代文艺学体系建设或当代文学批评形态的重构,虽已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但这未必是理论界的共识,在 建构!论的主张之外,也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比如在一些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阐

[收稿日期]1999-12-16

[作者简介]赖大仁(1954󰀁),男,江西吉水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98BZW004)∃2∃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

学理论批评在西方话语霸权面前丧失了自我话语权力,我们只会操用他人的话语言说而发不出自己的声音;二是当今的批评话语过于 个人化!、 私语化!,在多元化的批评语境中,虽是众声喧哗、热闹非凡,但彼此都只顾操用个人话语自言自语,无法沟通,难以对话,或者说成为一种聋子的对话󰀁󰀁󰀁彼此都不明白对方说什么,也就无法确定自己应该说什么,并且说也白说,其实还是一种 失语!。当然,批评的 失语!并不仅仅是 话语!的问题,实质上是反映了我们自身批评形态的不成熟或者缺失。按我们的看法,文学批评形态是由一定的批评观念、方法、范型和话语构成的系统,如果把批评形态比喻为一棵树,则观念是根,范型是干,方法是枝,话语是叶, 树!之不存, 叶!将焉附?所以,批评话语的问题,并非单独可以解决,必牵涉到文艺理论体系和批评形态的建构问题。正因此,随着对 失语!问题的关注, 建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迅速被推到理论探讨的前沿。

然而,体系建构是一个牵动全局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存在意见分歧乃至观点对立也是不奇怪的,可以通过讨论逐渐求得共识。

针对第一种 失语!状态,即完全操用他人话语而发不出自己声音的状况,从而提出 建构!的主张,也许比较容易得到认同,大概很少会有人认为应该长期继续这种状况。即便是处于文化优越地位的西方人也不认为这种状况是正常的。美国当代政治评论家亨廷顿在其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人中最容易见到的一种现象便是 精神分裂!。以国家而言,否定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放弃了民族的理想和信念,只崇拜、模仿别人的观念模式,而实际上因国情不同又不可能真正走向别人的那种发展道路,处于无所依归的两难境地无所适从,这便是一种 精神分裂!。亨廷顿把90年代初的俄罗斯称为 最重要的精神分裂国家!,这是令人警醒和深思的。中国在文革结束后坚决实行改革开放,既全面向外国学习借鉴,又始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就避免了走向 精神分裂!,这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取得成就和走向成功的根本保证。如果将这一思路引申到文学和文学批评上来,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文学和文学批评一方面要打破僵化的思想观念及方法模式,向别人学习借鉴;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向 精神分裂!,在借鉴模仿中丧失自我无所依归。要做到这样,就要在多元探索的基础上走向比较成熟的文学批评形态的建构。在不要仅仅模仿照搬而需要系统建构这一点上,人们的认识比较容易趋同,至于以什么为基础和主要参照来建构,则各有主张,其中也包括主张走西方现代文论 中国化!的建构之路,这又当别论。

关于第二种 失语!,即批评话语的过于 个体化!、 私语化!,以至无法沟通对话的状况,则与个体主义、相对主义的批评立场相关,也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相关,其理论立场与 建构!论的理论立场,我以为是存在根本抵触的,对此,宜于放到比较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作些分析。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现代的意识形态是以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为标志的,而西方近现代文学观和批评观的发展,便与这种意识形态的演变有关,从近代浪漫主义文学观和批评观开始,就不断地走向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1]。如此发展下去,到现代乃至后现代,则愈益走向极端化,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文学批评,主张 颠覆!、 解构!既有的规范,走向彻底的个体主义和相对主义,由此带来了文化和文学规范的解体,从而使文化和文学形态归于零散化、碎片化,在这种状态下,所谓 整合!、 建构!显然无从谈起。

近年来我国文化界似乎也不时涌动着一股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有些看法颇为流行,比如认为当今经济、文化的发展日益全球化,我国的经济呈多元发展趋势,并寻求与国际接轨,那么文化同样走向多元化,并寻求加入世界潮流󰀁󰀁󰀁当今世界文化主潮便是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标志正是个体主义与相对主义,由此推断我国当代文化的走向,其结论不言而喻。在文学批评领域,则有人直接提出 相对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逻辑推论:相对主义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诞生意味着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代替了以阶层为本位的社会,由此使得人的群体性下降,个体性上升,在生活方式上表现为个体生活方式,落实到文化领域则形成个体本位文化。我国90年代以实行市场经济为标志而发生文化转型,进入个体文化时代,而处于个体文化时代的批评策略,理所当然是相对主义批评󰀁󰀁󰀁相对主义,也就是个体主义,也可以说是多元主义。它在一定意义上也提倡 建构!,但它所要建构的只是这种个体论或相对论的批评,这与理论界通常所倡导的那种 建构!显然是南辕北[2]

󰀂第2期赖大仁:当代文学批评形态重构:必要与可能

∃3∃

辙。

前面曾经说过,在西方,个体主义和相对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特点,当今我国文坛的类似鼓吹也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有一定的关系。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后现代主义愈益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一种现代时髦,似乎当代中国文化除了归于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潮流便别无选择,便要落后于时代,这无疑也是一个认识误区。

首先,后现代主义充其量只是在某些西方国家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未必就是当今世界性的文化潮流,更未必是主流,至于是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文化形态,那就更值得怀疑了。且不说我们该怎么看,先听听西方学者怎么说。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曾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文化,是建立在自由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它的 轴心原则!, 就是要不断表现并再造%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这是一种 个人至上!的文化,追求无拘束的个人自由,在主题上 它坚持自我的绝对专

[4]

断,强调人不受任何限制,迫切寻求超越!。它的基

[3]

化危机, 从长远看,这些危机能使一个国家瘫痪,给人们的动机造成混乱,促成及时行乐(Carpediem)意识,并破坏民众意志。这些问题都不在于机构的适

应能力,而关系到支撑一个社会的那些意义本身。![7]按贝尔的看法,一个社会的文化还需要建构,需要信仰和中心, 哪里有中心,哪里的人能在紧张的相互作用下造成活跃的气氛和竞相努力的集中效果,哪里的文化就会欣欣向荣。![8]当然,贝尔为西方社会所设想的出路,是 重新向着某种宗教观念回归!

[9]

,这是否行得通,则又当别论。

两位西方学者德路兹和加塔里在∀反欧狄浦斯#

一书中曾把西方文化规范的形式演变过程描述为这样几个阶段:在造化之初,世界上只有某种原始的流,一切都没有形态。当这种原始的流开始被组织起来时,出现人的生命和社会文化形态,此即 规范形成!时期(Coding);到神圣帝国时代,进入 过量规范形成!时期(overcoding),即在原始社会规范之上又加上大量规范,形成一套等级森严的体系,可称作 专制的指符!(despoticsignifers);资本主义时代是 规范解体!(decoding),即摧毁一切神圣的东西,把世界从错误和迷信中解放出来,使它成为一个可以被科学说明、衡量,挣脱了一切旧式的、神秘的、神圣的价值的客体;此后人们为了寻求补偿的途径,力图重新创造一种规范,但已无法回到过去的社会体制中,而只能从个人的立场去努力,去建立一个局部的、具有鲜明个人性质和主观色彩的领地,这称作 规范重建!时期(recoding);与此相反,一些人以更激进的解决办法,采取极端反叛的形式立意消灭所有规范,回到规范和科学产生之前那个原始流时代,这是些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尼采式的超人󰀁󰀁󰀁这是本世纪60年代人们对事物的态度[10]。美国当代学者詹明信在引述以上看法后概括说: 我可以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明之,那就是,规范解体的时代是现实主义;规范重建(或者各种规范重建)的时代是现代主义;而患精神分裂症要求回归到原始流时代的理想正恰如其分地代表了后现代主义一切新的特点。![11]这些特点诸如追求 新的平淡感!: 后现代主义的那种新的平淡,换个说法,就是一种缺乏深度的浅薄!;又如 破碎感!: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转变,就是从%蒙太奇&(montage)到%东拉西凑的大杂烩&(collage)的过渡!,或者可称为 符号链条的断裂!(拉康语);[13]如此等等。

可见,即使西方学者也并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12]

本价值取向是享乐主义即自我满足,反美学反文化,缺乏应有的价值信念,因而 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如此局势将我们带回到虚无。由于既无过去也无将来,我们正面临着一片空白。! 人们企望从文学艺术中寻求刺激和意义,以此顶替宗教的作用。这种努力已使现代主义变成了当今的文化模式。然而现代主义也已衰竭。各式各样的后现代主义(它们以幻觉拓展意识的无穷疆界)仅仅是在对个性的抹杀中努力地分解自我。![5]还有,现代文化的再一个特点是 缺乏中心!󰀁󰀁󰀁因为过于强调自我表现和文化个性,充分多元化的同时就是彼此缺乏沟通,彼此隔绝,这样就使 现代性本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现代主义在巅峰时期的所作所为就是抛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革命运动(而且每个运动都有一篇宣言):未来主义、意象主义、漩涡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现代主义既新鲜而且又是新闻。它宣布新的美学,新的形式,新的风格。然而这些%主义&现在成了%昨日黄花&(或者如一句俏皮话所说的那样,所有的%主义&(isms)现在都成了%过时论&(wasms)。没有中心;有的只是边缘。!如今, 不论国内,还是国际,现代主义文化都缺

[6]

乏中心!。所有这些,都会造成资产阶级社会的文∃4∃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

一种值得肯定和追逐的现代文明,相反,认为它容易导致 精神分裂!,导致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联系前面亨廷顿所说,一个国家、民族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追求而唯他人是从(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就非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关系而言),容易走向 精神分裂!,可以相信不是虚妄之言,不是危言耸听。作为富有责任感和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他们看到了使得一切规范解体的后现代主义浪潮,无论对西方国家还是对整个世界都不是一件好事,因而主张还是要有中心,要建构规范。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应当使我们警醒。

其次,再从我们的基本国情看,虽然应当承认,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充分多样化多元化了,人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文化选择、文化创造都有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在许多方面都逐渐与世界发展潮流相沟通、相适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须放任自流,无须规范建设,不能说文化发展必然走向个体主义、相对主义或所谓后现代主义。海外曾有评论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是只重过程,不问目标和结果。我以为实际上恰恰相反,从整体上看,是目标很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高度民主高度繁荣,人民共同富裕;至于具体的途径、方法和步骤则未必很确定,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一般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正在于此:它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也有明确的价值尺度󰀁󰀁󰀁鼓励公平竞争,尊重个人创造性和法定的个人权利,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而倡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然也是如此,中共十五大报告已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问题只在于如何去实现。如果说在我们的具体实践中确实存在如海外评论所说的那种不问目标和结果的情况,倒恰恰是需要克服的。

上述基本国情,决定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发展不可能走后现代主义的道路,在此背景下,文学和文学批评必须逐渐克服前一时期转型探索所带来的浮躁、盲从、唯 风!是转、唯 新!是从、多元混杂等现象(有人称此类现象为 转型期综合症!),自我超越,走向积极建构。这种重新建构,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2、重构:怎样才是可能的?

如果说关于文学批评形态重构的必要性已无须过多争论,那么接下来的便是重构的可能性问题,即按怎样的思路来重构才是可能的?这也许是在考虑如何重构之前先要思考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以我个人的看法,在当今关于 建构!的理论主张中,实际上有不同的理论思路。其中,有的或许属于 多元建构论!,即你建你的,我建我的,既不必有所倡导,更不必强求一律,各自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去探索建构之路。这在可能性上当无问题,但这恐怕不是通常所谓 建构!的本来含义,也未必能达到理论界所追求的那种建构目标。

另一种情况则与此相反,或许可称之为 一元建构论!,或叫 理想模式论!。从文艺学建设方面而言,是希图建立一个能包容中外古今文化精华、适用于一切文学研究和文学阐释的文论体系;而从文学批评方面来说,则指望建构某种文学批评形态,能对各种文学类型进行分析评判。对于这样一种 理想型!的建构设想,从愿望上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的,问题只在于是否可能。依笔者浅见,至少在目前阶段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大致上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理论准备不足。钱中文先生在90年代初曾提出 90年代的文艺理论如何发展!的问题,指出:要建设有我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必须实现当代文论与古代文论、中国文论与外国文论的逐渐融合。比如对于古代文论 如何克服概念上的障碍,把其中的有独到见解的范畴与当今的没有简单化的文学理论融合起来,整合成一个既有我国民族特色又具科学性的理论体系,这是令人十分向往的事。这样,就要求克服知识结构上的偏颇逐渐使两者融合贯通起来。目前虽已做了一些工作,但刚刚起步!。关于如何使中外文论研究逐渐结合的问题, 这种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多种综合,汲取古代文论与外国文论中的精粹,结合文艺实践的新问题进行阐释,提出新问题,甚至新学说。∋∋二是中外文论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现象。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进行学科研究,而综合研究做得还很不够。这主要是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知识的局限性很大。∋∋![14]站在90年代末的今天来看,这种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可以说并没有根本改变,而要建构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和包容性的或全面概括性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没有对中外古今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作基础,恐怕是难以实现的。但这需要相当的时间,目前依然可以说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是目前我们整个社会都还是处在一个转型探索阶段,在许多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第2期赖大仁:当代文学批评形态重构:必要与可能

∃5∃

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对于文学理论与批评来说,恐怕也依然需要鼓励开拓思路,多元探索。如果过于急切地将某种理论模式或批评形态宣布为普遍原理,重新定于一尊,恐怕又容易走向排他性发展,甚至走向封闭僵化,在这方面,应当说我们有过太多的教训。比如,从文艺学体系方面来说,以哲学反映论为基础、以文艺社会学为主要内容的原苏联文艺学体系,本来作为一家之论来对待,应当说也自有其参照价值,能说明阐释一些文学现象,就某些方面而言,也许是别家理论所不及的。但问题是后来非要定于一尊,将一家之论上升为普遍绝对真理,试图以此解释一切文学现象,这就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这个体系引入我国后,同样是这种状况,不仅始终与我国既有文论传统相分离,乃至对它加以排斥,形成苏式文艺学一家独霸的局面。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是如此,比如现实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在各种批评形态中无疑也是有很大优越性和适用范围的,但后来几乎成为唯一的批评形态,乃至演化成为政治批评的单一僵化模式,则使文学批评陷入困境。经过新时期改革开放和文学界的变革发展,当代文艺学和文学批评才好不容易从僵化困境中解放出来,走向多元探索发展,激发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既如此,当然就不能轻易退回到老路上去。

基于以上两种认识,所以我们认为,在目前要建构某种一元化的统一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文学批评形态,是不大可能的。

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有什么选择呢?既然目前我们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建构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批评形态,是否意味着我们就无须建构、无所倡导、无所作为呢?我想也并非如此。我们可以设想寻求一条既保持具有生机活力的开放性多元发展,同时又具有主导取向的建构之路,借用理论界的说法来表述就叫作 主导多元、综合创新![15]。所谓 主导多元!,就是一方面仍然鼓励解放思想,多元探索,不拘一格;但另一方面则从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有需要作为主导倾向来加以提倡和着力建构的方面。而 综合创新!,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对文学批评传统(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西方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三大批评传统)进行综合融汇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应理解为多元探索的批评形态之间,彼此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彼此的创新发展。当然,其中作为主导的批评形态,更应当具有开放的姿态,善于对别种批评形态加以吸收综合,兼取众长,尽可能求得 最大公约!效应,这样才能真正成为 主导!形态,发挥主导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按照 主导多元、综合创新!的思路来建构当代文艺学和文学批评形态,是一条比较现实可行的道路,其根据主要有二。首先,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看。目前我国的国家体制,是中国的主体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台、港、澳地区实行各自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主导多元的基本格局;再就大陆来说,在经济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一种主导多元;在政治体制方面,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主导多元;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在丰富多样中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同样是一种主导多元。在这样一种基本国情条件下,在一种主导多元的基本格局及整体氛围中,当代文艺学和文学批评的建构发展呈主导多元的态势,应当说是必然的走向。

其次,再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回顾中国文学批评第一次转型发展的历程,我以为其中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就是在世纪初社会变革和外来批评观念的冲击之下,批评家们各有自己理性的选择,多方面地探索、开拓现代文学批评的道路,形成了多元化转型探索的局面。这种转型探索一方面是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传统的内在基质,同时也积极借鉴吸取了外来批评传统中的理论资源,努力追求 综合创新!(当然,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时间仓促和理论准备不足等等,这种 综合!还显得比较粗放,尚未达到 化合!之境)。并且,当时的这种多元探索还特别注重贴近社会与文学变革的现实,切合文学形态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而在这种多元探索的整体格局当中,适应时代主流的发展要求,则又以现实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形态,形成一种 主导多元!的批评格局,使当时的文学批评既生机勃勃,又主从有序,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转型发展最有活力、最有成绩的一个时期。与此相对应,这次批评转型发展中最大的教训之一,也就在于后来的文学批评走向多元归一,然后再走向 唯一!,走向偏狭,走向政治批评一统天下。这样一来,对各种批评传统的借鉴吸收和综合创新没有了,文学批评与社会、与文学现实发展要求的联系断裂了,文学批评的活力自然也消失了。鉴于这种历史的经验教训,当∃6∃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

代文学批评在已经形成的多元探索局面的基础上,走 主导多元、综合创新!的构建之路,也应当说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根据上述这样一种基本思路,我们认为,当今所谓文艺学体系或文学批评形态的重构,一方面理应包含 多元建构!的含义,即任何一种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探索,都应当从浑沌走向明晰,从混杂走向有序,从零散走向系统整合。就文学批评而言,要成为

一种稳定成熟的批评形态,就需要逐渐形成一个由文学批评观念、方法、话语构成的完整系统,这样才谈得上成为 多元!中的一元。而另一方面,当今所谓建构的主要任务,恐怕在于 主导形态!的建构,即建构当今时代最需要提倡、也最需要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批评形态。至于这种主导形态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应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对此,笔者另著文作了探讨[16]。

[参考文献]

[1]参见陈力川󰀂西方近现代文学与批评观的确立[A]󰀂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比较文学讲演录[C]󰀂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193󰀁196󰀂

[2]参见葛红兵󰀂相对主义的可能立场[N]󰀂作家报󰀂1997󰀁2󰀁15󰀂葛红兵󰀂第三种批评:个体文化时代的批评策略[N]󰀂文化报.1997󰀁8󰀁1󰀂范钦林等.关于相对主义批评观的讨论[J]󰀂文艺争鸣.1998󰀂1󰀂以下引述主要见后两文󰀂[3][4][5][6][7][8][9]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59、94、74、153、73~74、153、75󰀂

[10][11][12][13]参见(美)詹明信󰀂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A]󰀂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比较文学讲演录[C]󰀂

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32󰀁34、34󰀁35、40、42󰀂

[14]钱中文󰀂文艺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Z]󰀂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37󰀁38󰀂[15]满怀信心迈向新世纪󰀁󰀁󰀁文学评论创刊40周年学术座谈会纪要[J]󰀂文学评论.1998,(1)6󰀂[16]赖大仁󰀂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4)

[责任校对]󰀂秦󰀂良󰀂

本刊编辑部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 中国期刊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本刊编辑部󰀂󰀂󰀂

2000年4月1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