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伊通一中 艾威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1、人类红绿色盲症的主要婚配方式 2、伴性遗传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2、遗传图谱的解题方法及思路。 设法解决:
(1)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⑵从学生感兴趣的红绿色盲伴性遗传特点引入,指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根据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了解家族遗传,学绘遗传图谱,用直观、简洁方式表达。掌握解遗传图谱类型题的解题规律: 4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讨论相结合模式,利用资料分析和遗传图解,通过质疑 →提出问题 →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 → 表达、交流的教学方法. (2)讲练结合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
.
实用文档
5、课时安排:2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伴性遗传之前,已学过减数分裂和性别决定的知识,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复习提问第一章学习生物的遗传规律,引导学生明确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在后代雌雄中出现的几率相同 [教学流程]
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学生探究活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网络调查色盲情况, 动:人类色盲书写基因型和主要婚配方式的并向的遗传规律。 遗传图解,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学生展示调查结果。
表达和交流
归纳红绿色盲的
遗传特点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红绿色盲的遗 传特点和遗传规律。引导 学生对其他伴性遗传的探 究。 表达和交流
归纳伴X显性遗
传和伴Y遗传的
特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阶段 回顾上节课内容 .
进一步探究 研究性作业布置: 其它伴性遗传现象 学生探究活动: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规律。 学生活动 书写基因型和主要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总结遗传图谱的解题方法及思路,以口诀的形式。 教师活动 复习上节课内容:1、控制果蝇性别的染色体是哪两条? 2、果蝇的白眼和红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哪里?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 为本节课的学习奠下基础。 实用文档 一、 导入 新课 二、 对道尔顿色盲现象的解释 .
讨论当前红绿色盲患者的两个问题:色盲能考驾照吗?色盲能结婚吗?色盲能生出正常的孩子吗? 学生回答,相互之间讨论 学生看课本的资料分析首先了解一个遗传系谱图的基本构成。 观察这个系谱图,然后同桌为一组讨论提出的系列问题。回答相关的问题。 由课本的资料分析提出系列问题: (1)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1)(回答:男性。与性别说明红绿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有关。) (2)Ⅰ代中的1号是红绿色盲患者, 他将自己的红绿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答案:3号和5号。) 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红绿色盲 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3)(答案:没有。因为Ⅰ3、红眼雄蝇和白眼雌果蝇杂交,性状表现在后代性别上有无差异? 1、展示现今网络中色盲患者的一些疑问。引导学生探究色盲的遗传规律,帮助色盲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的生理缺陷。 2、用课件图示出红绿色盲患者在生活中的影响,比如红绿色盲者和健康者看到的不同感受。 3、指导读书P33: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发现。提出问题1:道尔顿是个化学兼物理学家,可是他却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也是他第一个提出色盲的人,由此说明他具有什么精神? 及时引导:我们学习也一样,应该向道尔顿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探究] 红绿色盲是___染色体上的____性遗传病 家族之谜: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由道尔顿发现色盲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从现实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及红绿色盲者和健康者看到的不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实用文档 .
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红绿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引导学生讨论X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分布情况。 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肯定和鼓励,为了让学生加深红绿色盲基因位置的印象,教师分析下图: 色盲基因 X染色体特有区段 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 Y染色体特有区段 让学生明了红绿色盲基因只分布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因为缺少与X染色体同源的区段,而没有红绿色盲基因。 (5)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6)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提问: 1、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可能存在基因型与表现型代1号传给Ⅱ代2号的是Y染色体,如果红绿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Ⅱ代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所以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 (4)因为X、Y染色体在形态上有差别,红绿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的原因,所以写色觉基因时,一定先写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如XbY. 由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伴性遗传的概念 (5)(答案: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学生积极思考,动手书写,到观察、探究、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从体检报告中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 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处于积极又激情学习的状态。 鼓励学生热烈积极讨论,大胆假设大胆回答。并由此推理得出结论。 实用文档 三、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一) 各种婚配方式分析 .
情况。教师和同学一起规范正确书写要求。 强调:书写时应注意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写法,先写性染色体,后将基因写在性染色体的右上角。 2、展示我国男性女性色盲患者的概论图。从表2-1来说明为什么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 3、分析下列家系图,说明色盲遗传的特点。 设置这几个问题,可以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红绿色盲是什么样的伴性遗传,以及相应的一些内容知2、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识。这样学生容易理需要两个b才能色盲,而男解红绿色盲为何是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伴X染色体隐性遗一个b就能患色盲。 传病。 3、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4、不同基因型的随机婚配方式有几4、6种婚配方式 : 种? ①XBXB ×XBY ②XBXB ×XbY ③XBXb ×XBY ④XBXb ×XbY ⑤XbXb×XBY ⑥XbXb × XbY 5、写出XBXB、XBXb、XbXb、XBY、 合作学习: XbY各产生几种类型配子?位于性染 主要由学生进行练色体上 的B、b基因,在遗传时遵循 习,要求学生掌握正 分离规律吗? 确书写方式。 复习减数分裂的知识,引导学生注意5、通过老师引导比较,学生训练学生的动手能XY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认识到色盲遗传仍遵循基因力,以及马上测查学次分裂后期XY 也会分离,红绿色盲分离规律,根据减数分裂知生的听课效率。 的遗传实质上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识写出每种基因型的配子类 上的具体体现,把红绿色盲遗传规律型,及婚配后代基因型表现 转化为简单的分离定律。 型。 强调遗传图解由亲代(P)、配子、子 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五部分 课堂讨论: 规范正确书写要求 实用文档 (二) 遗传特点归纳 四、进一步探究 五、课.
组成。纠正学生书写不规范的不良习惯。 1、根据上面不同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利用生活化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假如我是色盲女性或色盲男性,那么你们会建议他们生男孩还是女孩?以此来归纳色盲的遗传特点。 学生对遗传特点不一定能答全,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如果女性色盲,那么她的父母和子女表现型如何?如果男性色盲,他的父母和子女表现型又如何? 3、根据以上,总结遗传规律。 研究性作业:其他伴性遗传如血友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思考下面问题: 1、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什么特点? 或位于Y染色体上又有什么特点? 2、如何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规范书写要求,通过遗传图解书写 1、男性的X性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女性的XX来自父亲和母亲各一条。 男性X性染色体上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女儿 2、通过女患和男患父母和子女比较,学生发现“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这个特点。 学生呼应 学生对遗传特点不一定能答全,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从而获得完整的红绿色盲遗传特点的知识。 这样学生大有兴趣,积极思考。很快就可以给出答案,并且归纳色盲的遗传特点。 这样这课时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可以持续,引导学生注意其他伴性遗传现象,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兴趣,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实用文档 堂小结 加强学生记忆。 六、巩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固练习 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女性色盲,她的什么亲属一定患色盲?( D ) A、父亲和母亲 B、儿子和女儿 C、母亲和女儿 D、父亲和儿子 板书设计:
一、伴性遗传 1、概念
二、红绿色盲遗传 1、 遗传性质 2、 基因型分析 3、 遗传特点
.
第3节 伴性遗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