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45例中,治愈42例,好转2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45例中,治愈30例,好转8例,无效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多采用蓝光照射疗法,并加强保暖,提高母乳喂养质量,对患儿行全面及时的医护,可及时有效的控制高胆红素血症,获得理想临床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对策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新生儿期较常见,是指血清胆红素浓度在新生儿期出现增高而引起破肤、巩膜、黏膜出现黄染现象,共病理原因除生理性黄疸外,还包括ABO溶血症新生儿感染、母乳性黄疸等。病情严重者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90例,男52例,女38例,日龄20-33d,平均(6.5±1.5)d;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出生体征1850-4500g,胎龄(36.8±4.5)w。发病前均未接受治疗,血清总胆红素(TBEL)均>220.μmol/L。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健康宣教 大部分患儿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新生儿皮肤出现黄染为正常现象,无需治疗,会自行好转。另外家属因出于对新生儿的关爱,过分担心,意见通常不统一,存在焦虑、烦躁情绪,甚至未行进一步治疗。故临床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儿家属沟通,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原则,就新生儿黄疸的相关治疗和治疗方法、母婴分离后相关事宜向患儿家属进行讲解,并将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治疗措施和患儿病情告知家属,将临床相关病情监测数据每天及时反馈,以消除家属顾虑,提高治疗依从性,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1.2.2 母乳喂养干预 新生儿及黄疸患儿身体状况的好坏均受母乳喂养质量和次数的直接影响,有效频繁的哺乳可使乳汁分泌加快、摄入量增加,正常新生儿每日行8-12次哺乳。若新儿生摄入不足,开奶延迟或肠蠕动减少,延缓了肠道正常菌群建立的时间,经肠道排泄的CB减少,因CB可经B-GD分解,导致血胆红素出现增高。在喂养频率增加的情况下,结肠反射通过吸吮加强可使肠蠕动增加,促胎便排出,增多了CB的排出,使胆红素经小肠重吸收减少,促进乳汁分泌。故血清胆红素浓度和新生儿出生后头3d哺乳次数有一定相关性,即引起高胆红素增高的因素中,喂养不当占有一定比率。故临床护理人员需依据产妇及患儿的不同情况、患儿的个体差异性,对哺乳方案进行针对性制定,使患儿能量摄入和哺乳次数得以保证,按需哺乳。另外,还需重视产妇营养的摄入和身体的恢复,以保障患儿的母乳摄取量,为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使体力尽快恢复,营造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对产妇乳头活动度、乳房充盈情况行每日细致观察,在乳房充盈过度时行乳房按摩,使乳头活动度增加,以方便婴儿吸吮,建立良性循环。
1.2.3 光照疗法干预 临床可采用光照疗法和药物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治疗。其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为光疗,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降低,无先天性胆道闭锁禁忌,
患者无痛苦感受,方便,经济,家属易于接受。胆红素在光线照射的作用下可间接氧化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衍化物,经尿或胆汁迅速从体内排出,对胆红素的聚集起到抑制作用。临床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光疗暖箱的清洁,将灯管的灰尘消除,灯管需定时更换,灰尘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灯光使用1000h后其能量减弱>35%,故需进行更换,箱内相对湿度调整为55%-65%,箱内温度调至患儿适宜温度,禁止放置杂物于箱内和箱上,对患儿体温、室温和箱温进行严密监测,患儿体温在光照治疗中应控制在36.7。C-37.3。C,为中性温度,间隔2h行1次测量,光照治疗宜在空调房中进行,以使体温、室温、湿度、箱温保持恒定。 1.2.4 保暖干预 因体温调节中枢在新生儿机体内未发育完善,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对体温造成较大影响,保暖是对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的关键环节,体温维持在36.5。C-37.0。C间,选择温床保暖。与正常儿相比,黄疸新生儿进食少、精神较差,体温相对偏低,故需加强保暖,其体温有效控制后,可加快黄疸消退的时间,依据病情需要,在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治疗对营养进行补充,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方式,常用的有白蛋白、能量剂和葡萄糖等。另外,需将黄疸儿的不显性失水尽量减少,因其有较差的缺水耐受性。
1.2.5 特殊干预 临床护理人员需对患儿黄疸出现的程度、部位和时间进行密切观察,患儿在血清胆红素数值不稳定或呈较高水平时需加强重视力度,对原因进行查找,排除母儿血型不合造成的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及败血症后,还需考虑是否存在水份、奶量不足的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
1.3 标准评定 治愈: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黄疸完全消退。好转:血清胆红素水平未降至正常,黄疸明显消退。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5例中,治愈42例,好转2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45例中,治愈30例,好转8例,无效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结果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45 45
治愈 42 30
好转 2 8
无效 1 7
总有效率 97.8%* 84.4%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包括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特别是新生儿在出生后1w内,约有80%的早产儿和50%的足月儿出现生理性黄疸,但病理性黄疸也有较高发生率,多为胆红素排泄减少、胆红素产生增加导致[2]。高胆红素血症属病理性黄疸的范畴,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患儿采取整体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利于患儿恢复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和护理环境。在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较为常见,家属大部分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若患儿未得到有效及时的护理和治疗,会使康复进程受取阻碍和延缓,甚至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故临床护理人员需加强和家属沟通,就相关知识进行宣教,让其意识到本病的危害程度,使患儿在早期可得到有效的治疗。临床多采用蓝光照射疗法,并加强保暖,提高母乳喂养质量,对患儿行全面及时的医护,对处理和治疗原则依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把握,可及时有效的控制高胆红素血症,获得理想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90-92.
[2] 沈洋,王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防治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191-1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